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与策略_第1页
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与策略_第2页
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与策略_第3页
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与策略_第4页
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与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与策略摘要: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 住宅工业化生产问题是制约我国住宅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阐述住宅工业化概念以及在回顾国外、国内的 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提出了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时期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 展方策和展望。关键词 :住宅工业化模数制装配式生产方式转型发展住宅工业化是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 , 其核心是实现由传统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成现代住宅工业化生产方式。 20 世纪中期以来, 伴随着公共住宅的大规模建设 , 西方及日本发达国家颁布实行了住宅生产工业化的产业政策, 制定了住宅生产工业化促进制度, 推动了住宅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 , 住宅工业化

2、发展过程中的新型 住宅建筑体系与技术标准研发、住宅建筑主体和内装部品的工业化技术研究、及其 以国家为主导的试点项目探索等发展脉络清晰 , 着重在集合住宅的生产工业化和技术方面进行研发工作, 大力推进了住宅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经过数十年努力 , 住宅 建设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并给住宅建设带来了根本性变化。国外发展状况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也是对住房问题十分重视的国家之一。19 世纪 后期 ,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广大城镇劳工阶级的居住条件日益恶化。在工人运动、合作运动、社会福利法的设立以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影响下工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集合住宅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快速发展起来

3、。到了 20 世纪中叶 ,, 城市面临着艰难的战后重建工作, 同时战后早期工党执政, 欲将英福利国家”使得这一时期成为英国住房建设的高峰期。1970 年代以后 , 英国面临着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大规模住宅建设和维修使得政府的负担过重。同时, 多年的住宅集中建设使得住房紧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 缓解。随着撒切尔政府的上台 , 住宅的政策发生变化 , 住宅政策从以政府干预为主变成了以市场导向为主。在这个时期 , 住宅工业化的设计和建造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方面, 建筑师们摒弃了国际式”建筑风格, 在建筑创作中进行了新的 探索 , 住宅建筑的创作出现了人性化、多元化的局面; 在建造技术

4、方面, 工程师们致力 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 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速度、贯彻工业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英国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特点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描述:工业化之美莫瑞街住宅区是工业化建造创新的典范 , 公寓由工厂预制的、像钢盒子一样的房间模块组成。工厂预制的模块保证了建筑质量 , 模块拼装的建设方式提高了施工速度, 而大量建造则使项目更加经济。使用的建设材料经过保温隔热隔声的处理 , 使得项目最后达到的标准远远超出了现行规范的要求。与此同时 , 莫瑞街住宅区的总体布局紧凑实用 , 转角的处理凸显了建筑群的标志性 , 模块组合方式以及 立面材质的设计使得建筑外观整齐而不单调 , 整

5、个设计激发了高度工业化建筑的设计美感 , 为居民创造了优美典雅的居住环境。传统的诠释在建筑构造上 , 使用高效的保温隔声材料、单元朝向的设计使建筑 能够获得最充足的日照、屋顶绿化系统集美观和低能耗为一体。这些措施使得建筑 的标准超过当前的能源效率规范 , 并为居民提供了可负担得起的取暖措施; 同时展现 了建造方式的创新, 一个预制的承重钢体系将大规模的冷轧板、大规模的热轧元素、三维立体的模块建造整合起来。建筑立面上 , 赤褐色面砖被整齐地安装在钢框架上 , 周边的英国传统的 红砖住宅和周围风格建筑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关系 , 保持了整个地区协调一致的面貌。复合功能与适宜尺度针对各种行为模式和生活方

6、式的公寓和复式住宅被简明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在底层 , 工作室、作坊和会议室的组合方式看个性十足却具有 严格的组织逻辑 ; 第 2 层和第 4 层的连廊连接了整个建筑群体, 并且提供了信息交换平台 , 充分继承了老街区的优势。通过应对基地的复杂现状、考虑住户的多样需求, 城市再建项目在统一的逻辑框架内引入多种尺度、整合复杂功能 , 满足了住户多方 面的要求 , 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被称为 驶进废弃胡尔默地区的一艘开向未来的旗舰”的胡尔默区 ( Hulme 的重新开发项目是完美表现此风格的经典案例。适宜技术与精细设计英国的住宅工业化并非单纯追求高技术和高效率, 事实上 ,设计者追求的是运用工

7、业化手段, 采用居民切实需要并负担得起的适宜技术, 因地制 宜、巧妙结合并利用外部环境条件 , 重视每个细节,从而提高建筑质量, 营造宜人的居 住环境 , 引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褐土地带的开发褐土地带的再开发是一个具有生态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课题 , 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重新构建生态友好、富有活力的住区 , 不仅使地块获得新生 ,也给所处的区域带来生机和活力 , 进而促进成城市的复兴。以现代城市环境为核心 的居住方式。通过重新发现和重新定位这座城市的历史遗产。新世纪的新模式在对新技术的运用方面, 工程师和建筑师通力合作, 并没有因 为采用了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而使得建筑的面貌千篇一律, 而是将先进的

8、技术作为设计和建造的有效手段 , 重视住宅的舒适美观; 在应对复杂的环境和多变的因素方面, 设 计者强调公众参与 , 整合可用的资源,协调复杂的因素 , 最终实现整体和自身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和建造的品质上, 设计者越来越注重住宅的多样性和人情味, 无论是材质的 选择还是细部的处理, 无不将实现舒适的居住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日本在高度增长期背景下研发出的先进的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技术和经验, 对于中国当前住宅建设和技术开发市场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公共住宅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设计方式与技术研发1950 年以后 , 日本经历了二战后的经济复兴期并随后进入高速增长期 , 在第一产业减少、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

9、, 大城市劳动力需求剧增 , 人口开始增加 , 住宅的短缺日 益成为大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住宅数量的严重不足, 日本出现并实施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为核心、规格化的标准设计为基本、保证工业化建造思路的标准设计方案。另一方面, 在有效利用 1950 年代所实施的大型 PC 板的住 宅工业化建设技术的基础上 , 以日本建设省为中心的住宅公团与地方机构合作 , 研发 了基于大型PC 板工法。满足多样化要求的住宅工业化技术和构法技术住宅供给在只要建造出住宅就会有需求”的时代,住宅建设思路的重点是放在大量生产的方便性上 , 特别是以集合住宅的平面和外观形状的标准设计为典型, 这种 快速并

10、确保数量的住宅生产供给方式下的建设思路, 导致了大城市中大量的空置房屋出现。随着住宅供给市场的变化 , 人们对之前这种生产供给方式进行了反思 , 迫切 需要从划一的大量性住宅供给中去寻找满足多样性需求的供给方式。长期、耐久性理念的 CHS 住宅和 SI 住宅体系研发CHS 住宅是一种强调考虑主体与设备、内装分离, 要求住宅维护和部品、设备更新 , 以追求实现住宅长久使用为目的的住宅体系。 SI 住宅体系和供给方式继承了CHS 住宅体系的构法技术系统, 强调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的理念, 其支撑体为公共性 较高的建筑主体和共用部分, 来保证住宅的基本性能 , 使其不仅具有抗震性、耐久性 和隔音性等,

11、 也有较高的物理性能 , 还要考虑维护更新等的方便性 ; 在供给方面,还要有集合形态和适应地域环境等社会性与长远性的视点。面向未来的住宅工业化的新作用和新探索以公共住宅为中心展开的 NPS 被 CHS 住宅和 SI 住宅所继承, 当前 ,在民间住宅 供给方面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2009 年 ,日本施行了长期优良住宅法”规定住宅以精心地制作与长久地使用”为目标, 由此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研发和实施工作。国内现状与策略我国住宅工业化创立自 1950 年代初期伴随着解决居住问题的工业化思路, 住宅 工业化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的 10 年期间 ,由于我国住宅产业化方针

12、政策的推动和住宅技术发展的需求, 住宅科技进步加速发展, 我国 住宅工业化生产、研究与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新 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许多民营企业对住宅工业化技 术问题也进行着许多尝试, 其建设实践也进一步推动了住宅工业化技术的发展。比 较而言 , 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经济、产业政策和技术研发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制约下 ,使得我国住宅工业化历经数十年发展, 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 我国住宅工业化仍处于 生产方式的转型阶段。我国住宅的工业化道路该如何走, 有没有一种可行的技术发 展模式既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 也是行业各界的热烈讨论的话题, 其核

13、心问题是对住宅生产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认识模糊和技术途径理解偏差其严重制约了我 国住宅工业化及技术的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虽然我国住宅工业化起步较早 , 但受到当时的体制和生产力低的影响 , 其道路一直就不平坦。发达国家在1950 1970 年代初 的大规模建设时期推行工业化 PCa 大板住宅 , 在解决住房短缺的同时又在不同程度 上完成了建设行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在1970 1980 年代也盛行过运用 PCa 大板工业化工法进行批量化住宅建设, 当时在国外大板工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但 由于是舶来品, 而我国当时底子薄, 工业化生产各环节不健全, 因而没有得到良好的

14、消化和吸收”出现了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工业化住宅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良印象, 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产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机会。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 实现新时期的住宅工业化的迈进在住宅供求关系基本理顺 , 住宅产业走向正规的时候, 重新反思住宅工业化问题, 吸取国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探索我国新时期工业化之路非常迫切和重要。各国的经验表明 , 发展工业化关 系到全社会住宅产业乃至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改变的问题 , 政策的导向作用毋容置疑。 1 大力宣传和研究工业 化、广泛提高全社会对于工业化 , 对于改变产业、技术以及生产方式重要作用的认识 ; 尝试教育、研究手段培育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宣传

15、工业化住宅的产品价值来提升其在商品市场的认知度和地位。也就是说, 在今天我国住宅逐渐摆脱温饱型”逐渐向小康型或舒适型”迈进的时候, 产业升级、生产方 式的改变与满足更高的居住需要的重要基础条件就是工业化。 2 通过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扶植优秀的专有技术或企业, 推动工业化的产业布局调整, 完善产业链条, 比如 通过疏 通市场流通环节 , 重点支持和发展具有研发和生产工业化部品以及成套体系 能力的专业住宅企业 , 改变现有房屋开发企业自行研发住宅工业化的市场风险以及单一孤立的模式。 3 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植培育工业化技术产品以及优良企业的研发能力 , 使之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 发挥保障性住宅的

16、公共住宅建设的公益性和计 划性 , 积极采用并推广优秀的工业化单项或成套技术 , 支持好的专有技术向通用技术升级 , 通过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充分发挥工业化生产方式的 优势。两个方4.3, 我国发展住宅工业化的特殊性和必然性国外早期发展住宅工业化主要基于面需求 , 一是大批量建设住宅的需求另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不足。而到了后期 对于住宅质量 ( 价值的要求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动因成就了国外住宅建设中的高度工 业化的行业基础。 7 近些年 , 我国住宅建设经过快速发展, 居住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 除了保障性住房以外,商品化住宅的批量建设的需求虽然存在, 但却不集中。与此同时,高却与日俱增。虽然我国的工业化

17、的整体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 差距 , 但很多城市对于今后住宅建设和产品的高质量、高精度、高耐久性、高附加 价值的要求却正在追赶着世界水平。这些需求都是传统的手工作坊、现场生产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 因此要求我国的生产企业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并实现产业的升级和 可持续发展。4.4 , 全球化视野下住宅工业化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商 品住宅市场和雄厚的开发能力 , 在全球化背景下 , 完全有能力引进并消化世界上先进 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事实上 , 一些企业已经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国际合作和尝试 , 拥有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工业化技术, 并且逐步推出了令消费者为之青

18、睐 的产品。因此, 新时期的中国住宅工业化的展开 , 不需要重复国外早期工业化模式或 者我国 1970 、 1980 年代的大板住宅的批量化生产的模式 , 而是要以同时代的国际工业化文明为背景, 加强自身的吸收消化以及自主研发的能力 , 构建满足我国不同消费 层次的多元化住宅工业化体系。 4.5 走多元化、地域性特色的工业化之路我国幅员 辽阔 , 不同地域间的差别较大, 这也说明我国的住宅工业化应该走多元化、适应不同 地域特色以及地方标准的多层次的工业化之路。芬兰是 PCa 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 芬兰在早期发展工业化方式的动机, 除了提高生产效率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原因 以外 , 还因为气候

19、寒冷, 冬季的季节长造成现场施工的时期短。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发展适宜的工业化体系。比如 , 在北方严寒地区的情况与芬兰 相似,发展住宅工业化可以提高冬季施工的效率 , 采用相对厚重的 PCa 方式有利于保温隔热的要求。相反, 在气候温暖的南方 , 采用钢结构体系或者混合结构 (Highbrid Structure 等轻质结构的工业化体系较为合理。研究表明 , 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可以极大地减少资源浪费 , 促进绿色环保。在全球气候变暖 , 全社会对于资源环境的危机意 识高涨的大背景下 , 中国发展住宅工业化 , 对于消费者、企业、以及产业是重要的低碳行动和举措, 对于世界也是重大的贡献。因此, 结合后工业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技 术特点 , 构建绿色环保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