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_第1页
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_第2页
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_第3页
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_第4页
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共16页第 页共16页住登记人口586万。1、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包括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两方面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的过程,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KK)40丿20图1城市化进程曲线吋间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报告戚伟1(遥感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2007级1班学号2007130304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市化进程加速,成为长

2、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通过考察和数据搜集等调查方法,结合理论知识,得出实践报告。文章从苏州城市化历史过程和现状、苏州城市化动力机制、苏州城市化的空间过程、苏州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等多个方面探讨和评价了苏州的城市化发展情况,最后整理小结,指出苏州城市化的经验和对其他地区的借鉴作用。关键词:苏州、城市化、经济发展、城乡规划2009年7月2日至2009年7月1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一行16人前往苏州进行苏州城市化进程社会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苏州依托其地域发展优势,迅速城市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颗明珠。此次考察,旨在对苏州地区城市化进程进行调查,分析苏州城市化模式,以对其他城市的发展

3、提供借鉴。考察小组走访了苏州市城市规划局、规划展览馆、气象局、苏州博物馆,同时重点考察了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等地区,并在大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一、苏州城市化进程总述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上海,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城市化进程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苏州处于沪宁杭都市带,下辖吴中区、相城区、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虎丘区6个市辖区和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吴江市、太仓市6个县级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826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38.21万人,暂畝汇;.川曲1.戚

4、伟,男,1989年生,江苏泰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2007级本科生,电子邮件。断上升。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人口的比重。如图1所示,绘制城市化进程曲线,曲线呈“S”型。设曲线函数为f,则f(x)表示城市化水平,曲线斜率表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按照曲线特征将城市进程分为初级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3个部分。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位于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地域扩展趋势缓慢,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为30%70%,较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问题;后期阶段,城

5、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地域扩展继续增大,出现大城市的中心空洞、逆城市化等现象。当代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乡村城市化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同时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2、苏州城市化历史进程苏州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1983):城市化发展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时期。此阶段我国仍人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苏州走上了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村工业化、就地城市化道路,即“苏南模式”。(2)第二阶段(19841991):城市化发展以城乡体制改革并重为主要推动力的时期。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由农村

6、转向城市,苏州乡镇企业发展逐步依靠沪苏等大城市的国营和集体企业进行相适应的产业活动。(3)第三阶段(1992至今):新区及开发区建设、城市地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城市化的新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体制的优化,乡镇企业优势逐步失去,苏州抓住长三角、沿江产业带以及上海浦东开发区的机遇,重点开发建设开发区,形成外资推动型的多元模式。3、苏州城市化的现状公元514年,伍子胥建阖闾城,作为吴国的都城,即苏州城的前身。从一开始苏州就定位于城市进行发展,现在所说的苏州城市化是指苏州城市蔓延过程,更强调苏州作为中心带动周围地区逐步城市化的过程。苏州的城市化战略将城市化定义为四个方面:人口城市化

7、、地域城市化(也称“土地城市化”)、城市经济主导化(也称“经济城市化”)、城市文明普及化(也称“社会城市化”)。苏州特别将城市文明的普及化作为衡量城市化的要求,从生口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11I111111111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口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锡市/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港市隹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州市宿迁市图2江苏省13市2000年和2007年的人口比重统计图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和社会关系等根本条件上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参照江苏省统计年鉴,绘制2000年和2007年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统计图(图2),苏州市在2007年的城镇化人

8、口比重为65.6,相比2000年的57.1增长了12.98%。据图可知,无论在2000年还是2007年,苏州城镇化水平都居江苏省前列,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但是65.6%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原因包括:(1)统计过程将外来人口也作为城镇人口统计;(2)随着城镇空间扩展,大量农民因为土地征收、征用和行政区划而转变身份为城镇居民。这两部分人口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其生活生产方式并未随之城市化,即城市文明普及化程度低。因此,苏州城市化存在这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城市化经济主导化的进步,但是城市文明普及化并没有跟上城市化的步伐。即显性城市化快速、显著,隐形城市化则还需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9、其次,苏州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其工业化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2007年数据为例,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中的非农产业占比达到了98.2%,全市从业人员的非农就业占比达92.8%,而城镇人口比重仅占65.6%,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分别相差32.6和27.2个百分点,其反差较大。除此以外,苏州城市化进程还存在着“强县弱市”的现状。苏州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全方位的村镇和开发区建设在促进“各自为政”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中心城市实力和集聚力相对弱化的代价。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列出的2007年苏州市市县经济数据(表1),不难计算出苏州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苏州市的57

10、.39%。尽管苏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居江苏省第一,但是其中心市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57.39%,低于南京的92.45%、无锡的69.47%、常州的79.35%。中心市区的人均GDP低于张家港市的117927、昆山市的171068、太仓市的95173,甚至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98000。可见,苏州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周边县城的城市化水平都较高,但是中心市区相对于南京、杭州等地区规模小、主导能力、辐射能力不强。中心城市实力和功能上的薄弱,使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造成城市间近域近县的恶性竞争、各自为政、各自形成区域中心,使产业结构、资源的配置相互割裂、分散或重复,城市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和优

11、势地位得不到体现,最终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遏制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阻碍区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目前提出了未来苏州地区城市化的战略方针是:“首位强化中心城市,促进县(市)城合理发展,积极择优培育中心镇,限制、引导一般镇”。相信有这有的战略,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优化。市县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工业牛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苏州市区5700.8598.783632.033442.201970.0491911常熟市971.8318.20574.13555.75379.5091847张家港市1050.0213.33669.13650

12、.68367.56117927昆山市1151.8011.25762.15733.65378.40171068吴江市618.0016.82393.53377.87207.6578149太仓市440.2716.80265.51244.66157.9695173苏州市9932.77175.186296.486004.813461.11表1苏州市各地区2007年各产业生产总值二、苏州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图3)。社会经济发展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信息业等产业的发展。根据库兹涅茨法则,当社会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

13、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同时农业生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时,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市场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市场过渡,同时伴随着城镇化、城市化过程。社厂农业发展会经济工业发展发展服务业发展城市化图3城市化动力机制示意图1、苏州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指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质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和变化。评价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从各产业生产总值和各产业从业人数两个

14、方面来衡量。如图4,统计苏州市1978年、1990年、2000年、2006年、2007年的三次产业数据,图4-1表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图4-2表示年末从业人数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可以看到,无论是生产总值还是从业人数,第一产业的比例都明显下降,同时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符合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进而促进了苏州市整体的城市化发展。苏州市目前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扩大发展第三产业,呈现“231”模式(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第一产业薄弱),处于城图4-1苏州市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比例图4-2苏州市从业人数中的三次产业比例市化的加速阶段。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往往呈现“123”模式,例如中

15、国中西部城市;在后期则为“321”模式,例如中国上海地区。苏州在产业结构上承接上海,同时带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了苏州城市化,特别是带动苏州周边镇村的城市化进程。苏州市人口仅占江苏省的8.5%,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占据了江苏了22.3%,第二、三产业分别占据了25.4%、20.6%,均处于绝对领先的水平。在所有产业中,程控交换机产量占江苏比重高达94.2%,通讯及电子网络用电缆也高达70.5%,可以说制造生产业已经成为苏州各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和引领产业。苏州市先后建成高新区、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和制造业,吸引外资,2007年苏州外资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占江苏省比重达42

16、.1%,这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就像燃料剂,推动者苏州的城市化进程。苏州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苏州园林为首的的旅游业带动着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多项产业发展,促进了苏州城市的现代化程度。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苏州市城市竞争力计算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一个城市的的城市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的重要参照,城市化进程推动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可以说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化的一个结果,同时作为一种动力,反作用于城市化,推动着城市化进程。以2007年为例,计算江苏

17、省13市的城市竞争力,最终根据苏州在13市中的城市竞争力排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一个地区的城市竞争力,首先确定评估指标和指标的权重。引入计量地理学中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理论核心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有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将系统简化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使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次,可按其上一层的某一准则或要素,对该层要素进行两两相对比较,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该层要素对于该准则的权重,最后计算出多层级要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依次下

18、去,从而得出不同方案或评价对象的优劣权值,为决策和评选提供依据。整体看来,它提供了三种研究方法:其一,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法;其二,二元相对比较的1-9标度法;其三,排序权重的特征向量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对于同样一个问题,采用AHP方法得出的结论因人而异。本文省略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数学模型。首先,结合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所提供的数据和城市竞争力相关因素,本文将主要影响因素划为六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政府政策。设有27个评价指标。如图5所示,为其层次结构图:目标层为A层,表示城市竞争力;准则层为B层,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对

19、外开放和政府政策;子准则层为C层,包括27个指标因子。接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是指将所有因子的实际数据根据13市的整体情况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样得出的城市竞争力指数才具有公正性和科学性。采用位序标准化方法对因素因子进行标准化。具体为:XY=100jn第 页共16页第 页共16页其中:Yij第i个城市的第j项因子分值。ijX各城市按第j项因子指标值大小进行排序,X为排序后第i个城市的序位,当指标值与城市竞争力呈正相关时,排序从小到大进行,反之亦反。n参加派寻的城市个数,本文n的值为13。Cl、C2C8C9C10CllC12C13C14、C15C21C22C23C24C25C26C27

20、其中C层各指标因子为:C1人均GDPC1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C19公路货运量C2GDP增长速度C11从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C20污水处理率C3贷款余额C12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C21卫生机构的床位数C4居民储蓄存款C13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C22进出口总额C5在岗职工人均收入C1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C23实际外商直接投资C6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C15国际互联网用户C24旅游外汇收入C7固定资产投资C16人均全年用电量C2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C8工业利税总额C17人均日用水量C26人均地方财政支出C9第二产业占GDP比重C18公路客运量C27社会保障投入图5城市竞争力指标因子再次,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

21、标因子的权重。首先计算A层到B层的权重值(表2),通过检验,定量和定性的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1,说明矩阵具有的满意的一致性,符合要求。根据矩阵计算原理,求的的W值即为因子对应的权重值。同理计算B1到C层、B2到C层、B3到C层、B4到C层、B5到C层、B6到C层,得出各层对应的权重值,最终将A、B、C三层的权重值累计,得到最终各因子的权重值(表3)。AB1B2B3B4B5B6WB11543640.4217B21/511/31/211/30.0634B31/4311/3210.1173B41/3231430.2216B51/611/21/411/20.0587B61/4311/3210.117

22、3其中=6.26,CI=0.052,RI=1.24,CR=0.04v0.1max表2A层到B层的权重计算指标因子最终权重指标因子最终权重指标因子最终权重C10.070814C100.021121C190.061942C20.060170C110.055342C200.025503C30.035407C120.044174C210.010779C40.035407C130.017744C220.023518C50.064985C140.012045C230.023518C60.064985C150.012045C240.011759C70.056982C160.018675C250.046904

23、C80.032962C170.018675C260.046904C90.042242C180.061942C270.023452表3各指标因子的最终权重最后将权重值代入已经标准化的数据中,运用类似加权计算的方法可以得出各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指数(表4)。因为采用的是位序标准化方法,所以城市竞争力指数越低,说明其城市化程度越高。可以看到苏州市的城市竞争力指数位居江苏省第一,苏州依托上海腹地、本身制造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先进的各种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厚政策等区位优势,在27个C层指标因子中有19个位居江苏省第一。苏州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带来了城市竞争力的增强;城市竞争力增

24、强,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口、资源和投资,循环作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前进。城市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城市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苏州市12.681991徐州市54.110278南京巾21.211422泰州市71.160249无锡市25.672493盐城市77.0200110常州市32.660974连云港市79.5256311南通市41.161795淮安市83.9525312扬州市53.306436宿迁市93.4480213镇江市54.088217表4江苏省各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指数及其排名三、苏州城市化的空间进程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地域城市化,表现在城镇体系的完善、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展、用地增加、城市蔓延、城市

25、规划的加深等等。第 页共16页第 页共16页1、苏州的资源禀赋和投资环境苏州市濒临太湖、长江,内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同时城内水网交错,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人文气息丰富,适合人居。苏州历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天下粮仓”,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总的来说,苏州自然条件优越。苏州市是人口聚居地,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发达的教育程度促进这苏州人口素质的增长,同时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力资源丰富。苏州市自古有京杭运迀河贯穿而过,内有京沪铁路以及312、204等国道穿过。苏州市区交通发达,即将建成多密度的轻轨。虽然本身没有机场,但是从苏州市区到上海、无锡

26、的机场非常便捷。可见苏州无论水路、空路、陆路都十分发达,“要想富,先修路”,苏州市的发达交通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苏州对外影响力较大,承接上海,同时与无锡、南京、常州、镇江等地区共同构成苏南经济强区,辐射着苏北、浙江安徽等地区。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与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教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等。对照上文,可以看到苏州市的资源禀赋和市场状况,符合投资环境的要求。便利的交通、多源的信息渠道、富足的人力资源和人际网络,使得苏州成为跨国公司的乐土。苏州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先后建成高新区和工业园区(图6),吸引投资,促进了苏州的经济发展。在苏州古城两侧,

27、各有苏州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相伴。图6苏州市高新区、古城、工业园区地域模式2、苏州城市地域的扩展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城市地域扩展是城市蔓延的地域表现。城市蔓延是指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无序的、低密度的、蛙跳式、沿着干道带状式的向外围区域扩张的一种空间发展模式。城市蔓延过程大量占用旧城外围土地,在旧城以为开发为新城区,新城区的诞生伴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和资源的空间转移。中高收入人群开始由旧城区向新城区转移,经济杠杆也逐步偏向于新城区,导致旧城区衰落。城市蔓延核心环节是开发新城。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和投资环境有所差异,并不是所有地域都适合新城开发。评价一个区域的适宜性开发程度,可以从生态和经济两个重要指标入

28、手,将区域单元进行生态、经济、行政综合评估,通过一定的指标计算,获得最佳的适应性开发区位。根据空间管治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将区域土地分为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种类型。以苏州为例(图7),重点开发区是指经济指数较高,受生态约束较少的地区,例如沿江、沿高速区域、昆山市等;优化开发区是指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例如沿沪宁高速、苏虞张高速地区。限制开发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例如古城区、沿太湖区和吴江水系发达区。禁止开发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29、、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目前苏州市已具有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等多个国家开发区,使得苏州成为跨国企业进行全球生产的重要工业基地。折江省无锡市图7苏州开发区的地域分布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比开发区i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为例,分析苏州在地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地域的扩展。苏州工业园区在未开发前为重点开发区,目前处于优化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

30、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至今,园区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到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到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经济地理学

31、者布德维尔认为增长极中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经历集聚到扩散的过程,最终能形成次增长极。原先在未建成工业园区时,苏州主城区地区的增长极是以古城为中心的经济带,但是古城的经济发展相对局限,其“极点”有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苏州的区域规划战略发生转变,其经济地域势必要向外扩展。一个地区的政策往往影响着区域的战略规划,与新加坡合作的工业园区成为苏州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笔。经济开发区对用地需求很大,苏州古城东部有金鸡湖、独墅湖等优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土地易被征收、征用,交通便捷

32、,适合园区的规划建设。园区建成后连接着苏州古城和昆山市,使得中心城市和县级市在地域上接轨。如今,园区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苏州新的增长极,这和城市蔓延导致旧城区相对衰落是一致的。新的增长极有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步,增长极的扩散会越来越广,同时伴随着城市本身规模也就逐步增大。3、苏州市城镇体系的完善以唯亭镇城镇化发展为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在空间结构上经历杂合低水平平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阶段。提取苏州地区L

33、andsatTM/ETM119/38景和ISR-P6137-048景卫星影响的数据信息,收集1984年、1991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5年6个时相的遥感影像,结合苏州地形图,可以获得19842005年苏州城镇空间的扩展的空间信息图(图8)。遥感影像图反映了苏州城镇体系的空间演化呈现由主城向外成圈层扩展过程。2007年苏州城镇及房地产投资达1672.92亿元,较1979年增长27.7%。1980年以来,苏州先后出现“苏南模式”、“三港一体”等模式进行发展,不同时期的区域政策也使得在不同时期城镇体系的空间模式不同,例如开始为“外生城市化”模式,而后则为“开发区模式”,在地域

34、上总的表现为向外扩展,但是扩展路径有所差别。此外,行政区划上改变也使得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发生变化,例如吴中区并入苏州市区,空间上表现为“古城吴中吴江”的带状连接体系。如图9,提取苏州市区和主要县城中心,连接宏观城镇体系结构图。以苏州主城区形成辐射,图上用实线连接主城区和各县城,各县城之间用虚线连接,构成三角状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就是构成苏州市城镇体系的主体结构,所有的城镇体系的空间细节都是在这个主体结构上发育而成,由主要城市对外辐射,衔接成细化的微观城镇结构。微观的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域而异,按照中心城镇数量的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中心体系类型和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两种。例如苏州昆山市围绕昆山市

35、区形成单中心的城镇体系(图10),而吴江市由于水网密集,城镇分散度大,形成多中心类型的城镇体系类型(图11)。图8苏州城镇空间扩展遥感图图9苏州城镇体系结构图Ham尸横用41芦幢梅堰八都2千米_级二级桃源三级图11吴江市多中心型城镇体系0厂二J.-(LV.;,图10昆山市单中心型城镇体系以苏州市唯亭镇为例,分析苏州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初始环节(图12),农村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是构成城乡交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城镇化体现在城镇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逐步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算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区别与城市化的后期进程,城镇化

36、对农业和乡村系统的依赖性更大。苏州市区将城镇分为三个层次,唯亭镇处于第二层次,但实际和处于第一层次的工业园区相连,受到工业园区增长极的辐射影响。唯亭镇地处苏州主城区东北部,东面和临近昆山市,北面依傍阳澄湖。在园区未开发前,唯亭镇也是依靠古城辐射,以农业发展和村镇企业发展的文化城镇,总体处于乡村系统范围内。在园区建成后,唯亭镇把握契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园区的副中心,处在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环太湖经济圈的交汇点处。沪宁高速、京沪铁路、312国道和娄江水运四大黄金通道横贯全镇东西,内部交通“三纵三横”,构成交通大循环、大配套体系。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辐射下,唯亭全镇经济指标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

37、幅,位居全国千强镇前三十、江苏百强镇前十。传统的乡镇企业模式,已经促进了唯亭镇城镇化进程,现在的外资转向型则加速了唯亭的城镇化进程并过度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现在唯亭镇引进内资企业3300家,外资项目710家,注册外资达到55亿美元,其中超过2000万美元外资企业150家,成为苏州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系统V城乡交错系统图12城市化过程和系统4、合理的城乡规划促进城市化的优化以太湖科技产业规划为例城乡规划是辅助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建立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首先要对不同城镇进行功能定位和区划。根据苏州市域城镇功能定位,苏州各区的功能规划如下:苏州市区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与技术创

38、新基地和旅游、贸易中心;吴江市定位于发展旅游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建成长三角地区的丝绸之都,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常熟市定位于工商贸流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昆山市定位于突出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贸城市;太仓定位于上海国际航运副中心,建设中远国际城;张家港市定位于沿江港口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全国唯一内河保税区的政策之利。城乡规划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专题规划等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功能方向和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城市化特别是地域城市化的发展。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苏州市的城市性质定为“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称和重要的旅游风景旅游区,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39、并提出“一个中心、五个副中心、十二个片区、四个发展轴”的模式。“一个中心、五个副中心”即上文提到的城市的功能定位。苏州既不是直辖市,也不是省会城市,却定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与其本身强大的承接能力和辐射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苏州承接上海,形成一个沿江、沿海、外资集中的重区,向北辐射苏中苏北、向西对接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都市圈、向南辐射浙江省。苏州的经济实力和区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四个发展轴”(图13)是指:沿江发展轴、沿苏嘉杭交通走廊发展轴、沿沪宁城镇聚合轴、沿太湖旅游休闲轴。目前又提出沿沪青湖高速公路发展联系轴。四个轴的规划将苏州内部各城镇连为一起,同时

40、打开了苏州对外的输入和输出途径,使得苏州成为一个内部紧凑、对外开放的空间系统。整体规划注重生态保护规划包括:环太湖生态功能区、阳澄淀泖水乡与古镇生态功能区、沿长江生态功能区、沿沪宁线城镇发展轴生态功能区。苏州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除了建立传统的古城园林旅游区,苏州现在开发规划有环太湖风景区(包括木渎风景区、石湖风景区、光福风景区、东山西山风景区)、甪直风景区、同里周庄风景区、吴江汾湖风旅游度假区、沙家浜风景区、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区,做好旅游规划是当前促进和加深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旅游促进人口的集聚、促进景区地域的扩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促进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城市文明

41、普及化。图13苏州总体规划中的“四轴”图14沿太湖科技产园规划示意图以沿太湖科技产园规划为例,分析城市规划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苏州辖太湖的东侧、上游地区,管治太湖大部门区域和其中的西山、东山等岛屿,主要沿太湖城镇有东渚镇、光福镇、胥口镇、临湖镇、东山镇等,沿太湖发展不仅是苏州总体规划的战略轴,同时也是城市化的进程线。苏州太湖科技产园规划区西至230省道,南至苏福公路(亦即230省道南段),东至玉屏山凤凰山及绕城高速公路,北至光福镇行政边界与苏州科技城交界,总面积为7.5平方公里。与规划区紧密相邻的光福镇区、苏州科技城等周边地区,为本规划重点协调区域,2008年至2010年规划为短期规划,2

42、011年至2020年为远期规划。首先确定是规划区的定位:以高科技生产研发、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为主,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光福新镇。整体定位以高科技产业、旅游产业为主,配套有居住区、中心区、综合区、产业区,上接苏州科技城,规划设施全面,有利于吸引了力资源的集中,进而促进沿湖村镇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规划将形成“一主一副,三轴四区;绿轴成网,山环水抱”的空间模式(图14),空间结构整体化、生态化。土地利用规划中园区建设用地751.8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02.5公顷,为城市化进程提供的地域扩展的保障。交通呈现“五横两纵”模式,绿地系统则为“两山两带”模式,构成优质的投资环境,吸

43、引投资,同时光福镇、东渚镇联合形成苏州市光福风景区,其高新产业和旅游业并将成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领头军,必然带动着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进步必然加快该区的城市化进程。四、苏州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1、人口增长促进人口城市化,但同时但来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如图15,为苏州历年来年末户籍总人口的统计图。可以看到在人口政策的调动下,苏州人口增长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人口仍然处于不断增长中,有效地促进城镇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带来了资源的紧张,最突出的的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土地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市区和通勤地带,地价上涨明显,这时候就必须通过

44、政府政策宏观调控来辅助市场机制。否则,土地市场的紊乱也必将阻碍城市化的进程。700.0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图15苏州19522007年人口增长图2、环境恶化与能源消耗。城市化尤其是地域城市化,使得城市热岛效应也随之扩展,区域气候发生改变。同时随着园区的建设和扩展,能源消耗增加,无论是生产污染还是生活污染都随之扩展,必要的环境规划战略和政策必须出台,使得这次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苏州市内水网众多,同时濒临长江、太湖,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成为了苏州的重点项目。水是苏州城市的命脉,污水处理、减少排污、严格检测等措施都是保障这个命脉的有效途径。3、古资源的破坏。苏州市是历史文化名称,有许多古建筑等古代资源,城市化进程用地的扩张以及环境的恶化都会对古城和古城景观造成破坏,所以需要良好的保护政策才能在城市化进步的同时保障城市历史资源。为此,苏州市提出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保护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内容为: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貌;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