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讲授者:万青松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朝代地方制度中央官制西汉汉初:武帝:唐宋元明清(一)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地方制度的变化)1.西汉建立郡县、封国并行制(1)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内容:? 影响:分裂王国(封国名存实亡)二、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1)原因及目的:“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同时铲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郡国并行制2.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措施3.评价郡国并行制(1)郡县制巩固

2、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封国制在汉初有利于中央对全国的控制,但后来很快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过程情况:“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还起用“布衣”为相,便于控制。“中朝”:以皇帝为核心形成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皇帝诏令的执行机构。内外朝制度剥夺了丞相的_权。(二)君主专制的发展内外朝制度(君主专制的变化)问题思考:“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实行的一项措施,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重用近臣,攘夺相权,加强皇权。2.目的:3.措施:

3、4.结果:郡县之上设置州,作为监察区,派刺史监察。(三)刺史制度1.原因:1.建立及目的:2.职权:3.评价:有一定的督察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刺史自身存在官僚主义恶习,导致监察腐败。代表中央巡视地方,只有调查权,而无处置权。决策2.唐:从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州之上设置道,监察地方唐中期设置地方军镇:节度使(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直至唐亡。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从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取消郡级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减少了机构官员过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节省了开支材料:“文武将吏

4、,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措施:影响:1.隋朝:措施:影响: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执行政令)(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六部分理执行吏 户 礼 兵 刑 工三省皇帝(相权一分为三)皇权独尊1.唐朝三省的构成及职责:政事堂三省六部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建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二)君主专制的发展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的变化)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外事军政刑狱、司法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唐朝修建长安城,中央政府部门的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皇帝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门下省A

5、.尚书中书门下户部 B.中书门下尚书工部C.中书门下尚书吏部 D、门下尚书中书工部2.背景自秦以后,随着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三省六部是秦汉以来三公九卿制不断发展的结果.3.演变: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建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宋朝调整三省六部;元朝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明朝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4.特点及作用: 结合下列材料及书本内容,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材料: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三分相权,其长官都是宰相,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臣专权保证君权

6、独尊,又减少了决策失误。六部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大创造,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特别提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尚书省只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这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本质的区别。四、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

7、强直接原因:吸取五代十国权臣干政、武将夺权的教训。指导思想:地方权力集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于皇帝。根本目的:加强皇帝的专制集权治国策略:(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 文人治国,重文轻武。建立文官体制,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分化事权,互相牵制。如对相权的分割。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禁军,一半驻守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3)作用:1.文官制度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知县),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如何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

8、全部由中央掌控。(抽走地方大部分赋税,意义?)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行政的积极性;过度分化事权,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刻意分散兵权,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逐渐形成了三冗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学考P10(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路州县制(地方制度的变化)(2)措施:2.路州县制(改唐代的道为路,略)(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武将骄横的教训;节度使权力过大引起地方割据。提示:君主的地位越来越高,君主专制逐步加强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

9、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自己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你知道宋太祖这种做法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吗?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盐铁度支户部官:三司使 (财政权)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后增设参知政事 (行政权)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衙:官:枢密使 (军政权)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措施:三司: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10、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相权被分割,分别对皇帝负责,从而加强了皇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禁军由三衙统领;由枢密院调遣;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帅臣领兵出征。(二)君主专制的发展中央实行“二府三司三衙”制 (君主专制的变化)3.结果: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行省制相关问题。1.原因及目的: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驶权力收到中央的节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地区由宣

11、政院直辖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观察教材图示,指出元朝管辖今天江苏、西藏、北京、东北三省、蒙古地区的行政机构名称。江苏: 江浙行省 西藏: 宣政院 北京:中书省 东三省:辽阳行省 蒙古:岭北行省2.内容:重该制度有哪些要规定?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意义:根据材料和书本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1)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主辅结合,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12、 (2)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3)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地方官:中书令,设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2.措施3.认识(二)君主专制的发展中央实行一省制“一省二院御史台” (君主专制的变化)设御史台掌管监察1.目的为提高行政效率,元朝以一省制代替三省制,并由中书省统领六部。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焦点问题和

13、演变特点是什么? 方法点拨: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紧紧围绕两对矛盾(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归纳出演变的特点。(1)演变的焦点问题: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2)演变特点:中央政治制度方面,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一,皇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在继承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有所创新。从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都充分说明了以上两点。地方政治制度方面,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一.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的发展。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刺史监察。东汉末年演变为州、郡、县。直至元朝的行省制度。从低级到高

14、级不断发展和补充完善。第二.主要围绕地方割据和削弱地方权力问题展开斗争。汉初王国势力发展,形成地方割据局面,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逐步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唐朝地方军镇长官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并不断发展,直到北宋初年,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等措施。经过长期斗争,地方权力分散,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当然,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呈削弱态势。西汉初年的封国制和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和地方割据,地方一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 帝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君主专制

15、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权力分割,地方势力不断削弱。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地方行政管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如分封郡县行省。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逐步把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请阅读教材,思考:明朝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方:中央: 废除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废除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废行省,三司分权(一)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六

16、、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顶峰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的教训。现实原因: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隶属中央的“三司”,扩大了相权。布政司(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管地方军政)和按察司(管地方监察、司法)。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点明-根本原因:相权过重,妨碍威胁皇权(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2)措施: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

17、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来的奏章共1160件。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思考:明朝废除宰相制有什么影响?a.但又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系于皇帝一人,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b.也使皇帝政务繁重,难以应对;c.废除丞相后,由于没有法定辅臣,客观上造成宦官乱政。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巩固统治,巩固统一。积极方面:消极方面:(3)影响:时 期事件职 权特 点萌芽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级别低,很少参决政事 形成明成祖设立内阁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地位上升,

18、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发展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可提出决策意见;官秩超过六部尚书地位根本改变,更加重要 明世宗地位显赫阁臣朝位班次已列六部尚书之上,首辅大臣权压六卿鼎盛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大臣,“部权尽归内阁”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首辅与宰相无异。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重,难以应付。2.内阁的出现(1)原因:(2)过程清代的批红 票拟:就是内阁大学士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皇帝对票拟审定,太监朱笔抄出,交付实行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19、!”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不同权力来源任免职权对皇权作用(3)内阁的性质和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咨询机构。虽有内阁大学士专权现象,但其权力并非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帝王的支持与信任。(5)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 (4)评价: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制约皇权。而且导致太监乱政。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不同权力来源任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由制度职位赋予,地位十分巩固非法定,权力来自帝王的信任。失宠,地位不保。(5)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 大资料P7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总领行政,参与国家决策

20、,有属官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无属官可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制约皇权。明朝皇帝中书省.宰 相吏、户、礼、兵、刑、工 行中书省三司分权厂 卫内阁八股取士权清初: 沿用旧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仿照明制:沿内阁(负责奏章票拟)置六部(2)设立演变过程:康熙帝亲政后,为加强皇权,增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皇帝作用归纳:3.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目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极大地限制了皇权;为加强皇权必须削弱议政王大臣权力。特点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内阁南书房限制康熙另设军机处限制传达政令雍正另设皇权受限皇权扩大皇权顶峰a.

21、时间及最初目的:雍正初年1726年成立临时性机构军机房,为办理西北军务而在宫内设置,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b.沿革:1739年固定为正式的常设机构,称军机处。 雍正帝即位后设立乾隆帝强化军机处职能,并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值房(3)特 点: 简、速、密(4)职 能: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是个“三无”机构,又因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故而又是国家中枢机构,位居内阁、六部之上;军机大臣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批答奏章,并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承旨遵办。隆宗门内军机处军机处内景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

22、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这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是皇帝独裁的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为十足的君权附庸,才会出现如乾隆帝所说“权衡悉由朕亲裁”、大权从无旁落的君主极权之局面。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原因:由于当时的军事需要,为了保密,便于皇帝与重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人选: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军机处的设立原因、人选?(5)军机处的性质、地位、实质:性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政务机构,但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不能决策,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地位-凌驾于内阁和

23、六部之上,但它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实质-皇帝的秘书机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6)影响:认识: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清承明制,设立内阁,但重要军国大事开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直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才逐渐形成专制皇权。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最大区别);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也没有建议权。这样从中央各

24、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7)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二)明清中央集权的加强。 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明初,承元制设行省。洪武9年,废行省设三司,分掌一省权力。三司互相牵制,分别对中央负责,从而集权于中央。省下又设府、州、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司。总督巡抚在明朝已设置,属于临时性的巡行官,负监察之责。 2.清朝:督抚制 总督巡抚在明朝已设置,属于临时性的巡行官,负监察之责。清承明制,变而用之,以总督、巡抚为省级最高长官,授予军事、行政、司法及

25、文教大权。原省级布政、按察两使成为督抚的属官。行省之下设府、县。清代总督最多可管三省,巡抚只管一省。有总督管辖的省,不但军事归总督管,巡抚也要听从总督。无总督管辖的省,巡抚才能指挥本省的军队。地方制度和中央集权演变地方行政区划中央官制及君主专制的演进西汉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国二制并行;2.景帝削弱王国势力;3.武帝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君权武帝:重用侍从、秘书,中外朝制度。加强君权东汉刺史掌握地方行政、军权,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行政区隋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唐朝1.沿用隋朝;2.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3.唐中期以后,设军镇,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三省六部制。相

26、权一分为三,加强君权北宋1.军事:收兵权,强禁军。夺节度使权力;2.政治:重文官,设通判。派文臣做知州;3.经济:掌控赋税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二府三司三衙。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一分为三,加强君权元朝1.实行行省制; 2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3.宣政院辖地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一省二院御史台。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相权。相权反弹,威胁君权明清明:废行省,三司分权; 省之下设府州县;清:督抚制; 省之下设府县;废除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军机处郡(国)、县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省、路、府、州、县地方制度及对中央集权的演进中央官制及君主专制的演进1

27、、存在矛盾:中央与地方2、发展趋势:第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削弱并集中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完善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制度。第二,在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第三,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1、存在矛盾:君权与相权2、发展趋势:第一,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废除丞相。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第三,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

28、机处。结论:大资P6(三)对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的认识点拨:从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和军机处等反映出的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1.表现:(1)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由皇帝控制。自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度被废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绝对专制的局面。(2)明朝逐步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地位虽然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但最后的决策权仍然取决于皇帝。(3)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了前朝的一些措施,又在此基础上

29、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等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大资料P7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点拨:唯物史观看问题(积极作用,消极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有

30、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如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为清初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保障。有利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只有加强君主专制,才能维护其自身统治。(2)消极影响: 资料p18唯物史观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在决策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官

31、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过度削弱地方权力,造成了地方对中央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1.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本题引用古代著作中的材料考查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

32、的掌握和材料信息的解读。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偷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答案:B2.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B B D 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强化 B.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 D.中央权力的不断分散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