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74 页 共 NUMPAGES74 页2023年最新的记承天寺夜游12篇1、课文(字词句翻译对照一本通)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课文分析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把月光
2、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清明澄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按要求填空 1 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 1 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2 心情惆怅。 7、有关“月”的诗句: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
3、时。” 8、本文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9、作者情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 10、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1.文中表现作者自豪自我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2.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进入了屋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1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
4、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5、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16、.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 17.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8.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月色入户 19.“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20、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21.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文中描写月
5、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 空明澄澈,宛似仙境 的美妙境界。 2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2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2) 一、 教材分析 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苏轼将叙事、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结合得水乳交融。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
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净、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我们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水积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
7、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相互联系,互相映衬,形成一个整体,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
8、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章描写月景的精妙。文章贵在精炼,不能盲目地删减字数。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苏轼的文章,“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其二,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和方法:分析课文写景部分的比喻
9、,体会其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诗人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和微妙心理,学习诗人,以旷达的胸怀面对人生。 三、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课文写景部分的比喻,体会其妙处。 扣住“闲”分析诗人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和微妙心理。 四、教学过程 1. 对月吟诗:幻灯展示月景,学生背诵有关“月”的古诗词。 大家看屏幕,假设某天晚上,你站在自家的庭院里,这时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面对如此美景,你想到了哪些有关“月”的古诗词? (学生背诵)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描绘月夜小景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2. 走近作者: 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的一生经历
10、了诸多不幸与坎坷,他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就像一个不完整的圆寻找自己失落一角的过程。 flash寻找失落的一角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努力读书,志向远大)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生活贫困,食不裹腹)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频遭贬谪,颠沛流离)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遭人陷害,身陷囹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早年丧妻,孤苦凄凉) 今天我们要通过课文来了解苏轼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坎坷的! 3.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用课文原句回答: 谁夜游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为何夜游承天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1、。) 夜游承天寺看见了什么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回答,让学生翻译句子,落实字词。) 4精读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月色呢?) 我从这句话的 ,看出月色 。 提示:可以抓住某个字、某个词,也可以从句子的语序或修辞方法来分析。 面对作者描写的如此空灵幽静、清丽淡雅的月色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朗读方式来读出它的意境呢? 请个别学生回答,然后示范读这句话,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 最后全班在春江花月夜的古筝声中齐读这句话。 5背景链接: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能写出如此空灵幽
12、静的月色,是因为生活的平静,还是因为心灵的平静? (心灵的平静,我们知道苏轼当时的生活并不平静。谁能介绍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写的有关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反对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工作。 写这篇文章时,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已经四年了,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老师给大家补充几句利用网络搜集到的诗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13、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自笑平生为口忙。” 6合作探究: 合作一下,请男生齐读课文,女生找出课文中体现作者这种平静或者是快乐的心理状态的语句? (“欣然起行”“为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翻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女生齐读课文,男生思考: 作者所说的“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 全班齐读,思考: 苏轼愿意做闲人吗?你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小组合作讨论: 有人说从“闲”字中看出苏轼仕途不顺,被贬流放的“酸葡萄”心理,有人说从“闲”字中看出苏轼面对人生坎坷的旷达心境,你能结合你掌握的有关苏轼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吗? 在领悟
14、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试着背诵课文。 6知人论世: 【小结】苏轼屡遭朝廷贬谪,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他却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看遍了人间万千丑态,但他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去世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苏轼的一生,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他总结苏轼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就像刚开始的那个圆,它虽然丢失了一角,但它也获得了许多! 以flash寻找失落的一角结束: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我们为这些困难所左右,我们就失去了自己,也必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境遇,我们都要及时调整自己
15、的心态,以旷达的胸怀,快乐地面对生活,要记住: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7拓展延伸: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你看见画面上的景色,你会如何排解自己心中的郁闷?学习课文,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 附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月 苏轼 闲 张怀民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一堂常规整合课,选择的课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通过幽静空灵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和旷达的胸怀。 在分析教材时,我抓住“月”“闲”两个字来做文章,将“分析描写月景部分的妙处。”和“分析诗人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和微妙心理”定为教学重难点。 围绕这个教学思路,我继续思考:我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
16、和网络的优越性来落实这一课的教学;信息技术的直观与动感,网络的快捷与方便怎样为文言文教学服务。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在导入时,出现一张月景图,让学生面对月景吟诵有关“月”的古诗词。直观的图片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情境。 在精读赏析部分,引导学生体会月色的空灵幽静时,给学生的朗读配上乐曲春江花月夜,意境相符的音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走近作者部分,因为苏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作家,所以我打破了“名、时、地、评、作”的常规介绍方法,利用文本介入的方式,整合网络上搜集的资料,通过诗句让学生了解苏轼一生的坎坷,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了铺垫。 但是如果我仅仅将这些诗句罗列出来的话,就会显得很枯燥
17、,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之初,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如何化枯燥为乐趣?我修改了flash寻找失落的一角,将苏轼一生遇到的这些坎坷形象化,将苏轼的一生比作一个不完整的圆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的过程。 并在知人论世部分,利用另一段flash,与开始部分首尾呼应,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这样既利用了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又有效地整合了网络资源,使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 (试教这一课的时候,也有老师向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利用这个flash恰当吗?这个flash的风格和这篇课文的意境协调吗? 我也反复斟酌过这个问题,权衡利弊,最后我还是利用了这个flash。以后如果我制作课件的技术能更好
18、些的话,如果我的电脑技术进步到不仅能修改flash,还能制作flash的话,如果我不仅能处理简单的图案,还能处理复杂的动画的话,我再上这一课的时候,我会插进去一个与课文意境相符的flash。) 第三,精读赏析部分主要是落实课文的写景部分,通过问题探讨分析其妙处,通过朗读落实学生对意境的理解与品味。 第四,合作探究部分主要落实对苏轼心理的分析,通过几个开发性的题目,展开广泛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第五知人论世,其实是对这堂课的一个总结。再次利用flash,首尾呼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记承天寺夜游(3) 中考文言文节奏如何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
19、一,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
20、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
21、个句子的意思。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例(1)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
22、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例(1)“虞山”,山名。“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因此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
23、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尝试朗读、品味词句和对话体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隐含在文字深处的独特心境。 通过品读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修炼的宁静欣悦的心境从而感悟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体验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游记的体式,整体感知课文,初探苏轼的心境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先请一个同学来讲讲这则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个? (夜游的“游字) 初步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同学们能否说说什么是游记?(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
24、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这篇游记散文非常短,全文只有85个字,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字圈出来,并请思考多媒体里表格中的空该怎么填写。 (多媒体展示) 初步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不能独立解决的字词?可能出现的或需要教师提醒的有“户”、“无与为乐”、“盖”、“但”等。 然后请一个同学用现代汉语来完整地描述一下全文的内容。 完成表格 试读课文,初探苏公心境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你能尝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可能出现的答案 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沉醉
25、,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二、知人论世,了解夜游的背景 教师引领: 同学们刚才读出了苏轼愉悦、宁静的情怀、沉醉于美景中的欢畅,但是有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一丝孤独与清冷,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情绪,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苏轼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如果有的话,你又是如何捕捉到的? 感受苏轼的孤独 依然出示表格的内容,暗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信息。 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从夜游的地点看:到承天寺,佛门禁地自有一丝孤独之感。 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26、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教师引领,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这段经历吗? 【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天才遭妒,因为苏轼才厚名重,朝廷中有一群小人,比如当权的章惇、李定、舒亶等人非常嫉妒他,他们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让北宋皇帝宋神宗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东坡的死罪,这样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轼下了大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因为一些有道德良知贤人的汇聚起来,他们为苏轼上奏、求情,也因为宋神宗的确欣赏苏轼的才情,于是苏东坡被释放,以团练副使(一个闲职)的官职贬谪黄州。 教
27、师启迪:大家从这段背景资料中看出了哪些信息? 苏轼是一个得罪了皇帝和权臣的罪臣。 苏轼在黄州没有社会地位。 三、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鉴赏来体会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教师启发:18世纪法国哲学大师狄德罗就孤独曾发表过自己的感言,他说:“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却可能败坏人的性格。”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随意地得到应证。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轼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你从那个词或那个句子中可以感受到。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平静、悠闲、恬淡等 词语:欣然、闲人等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 赏析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28、横,盖竹柏影也。 问题一: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月光,竹柏的影子) 学生可能会加上“积水”和“藻荇”,这时就顺便讲“如”和“盖”的意思。 问题二: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空明) “空明”的意思是什么?(空灵明净)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把月光比作水,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还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这里可以追问:为什么作者写的是竹柏的影子而不是竹柏) 用竹柏的影子更能创造中国画的意境。 教师启迪:通过这句优美的描写,相信这片空灵美丽、澄澈透明的月色照进了苏轼的眼睛,但是有没有照进苏轼的内心呢?何以见之? 探究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29、吾两人者耳。(多媒体展示) 环节一:请学生站起来读诗并说说感情处理的理由。 环节二:探究闲人的含义。(空闲?闲置?悠闲?闲情逸致?) 环节二:改诗。改成“夜夜有月,处处有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改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松柏,只是哪里能找得到像我俩这样即使人生不如意却还能从容地享受美景的人”,反问句更能表达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不胜快哉的乐观豪迈。) 环节四:教师讲东坡食汤饼故事,“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劣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很快吃光面条了,
30、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现在老师引用秦观的话说,就是“只管赏美景,莫管他人生如意不如意罢了”,所以像东坡这种人注定是为享受生活而活的,他每到一处都能创造美丽的传说,所以我们杭州人的后代也要感谢这位发现美并创造美的大师。(照应导入语) 四、创造对话,体验苏公心境 教师启迪: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比谁都有七情六欲,比谁都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
31、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把快乐传达给别人,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假如现在你就是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贬官的朋友张怀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 苏轼与明月的对话: 苏轼与怀民的对话: 教师出示范例: 明月啊,你高挂苍穹,不知起于何年?又将终于何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却仍不改你澄澈的光华,淡雅的韵致,我愿像你一样,平和达观地生存,即使做不成一流的名士,也要做一个一流的会过日子的普通人。 五、诵读全文(当堂背出),布置阅读 课外阅读:阅读散文苏
32、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5)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助记 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助记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33、人者耳。 助记 抒发作者面对月光的感触。 【情境默写】 1.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_?_?”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作答) 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达作者流露出的超然物外、旷达乐观态度的诗句是:“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下承天寺院中景色如画的句子是:“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是:“_?_?_。” 记承天寺夜游(6)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34、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ng)交横(h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习目标:赏析文中精妙的借景抒情,品析文中蕴含的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以及虽处逆境但是豁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兴趣导入: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过很多和“月”有关的诗句,以及修饰月光月色的词语,你能回忆起来几个吗?多媒体展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怜九月初三
35、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诗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多借月亮寄托思念之情,或思乡或思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片古文,看看这篇文章作者借月抒发什么情感。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课文,请大家读书,体会文意。 三,品析探究课文 (一)1,老师范读,请你画出文中写“月”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ng)交横(hng),盖竹柏影也。 ,2,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白话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的柏树的影子。 3,仔细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来描写什么?板书 比喻,本体 :月光,竹柏的影子 喻体:水,藻,荇 4,这
36、里面的“月光”有什么特点?(清澈透明,景物的影子清晰可辨。)月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用合适的词形容?(冰清玉洁)板书 5,文中的“竹柏”有什么含义吗?作者曾经写过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意思是宁可没肉吃也要住的地方有竹子,因为没肉吃充其量使人没力气,但是没竹子的居所会让人落入世俗,可见使人对竹子的喜爱,所以这里的竹柏就有了作者的影子,有了作者精神的寄托。论语里面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然后凋也”。在中国文化里,竹子和柏树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知道吗?(竹子:谦虚,有气节,刚正不阿,坚持自我 心无杂念,甘于寂寞,不求闻达 柏树:
37、坚贞不屈 铮铮傲骨)板书:光明磊落 胸无杂念。由此可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写月,已经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他已经在写景中寄托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就是借写月写竹柏寄托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情怀了。 (二),1,指明读第三节,然后请同学翻译本段: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2,你如何理解“闲人”?这是一类什么人?(闲人就是无事可做的人,是无所事事的人)。结合作者此时的处境,谈谈你对作者这个“闲人”的理解。 3,来读第一节,明确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38、”,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在如此这样的情景下,如此精妙的语言,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抑郁,豁达,乐观,开朗,乐观,自嘲,自解)板书:乐观 豁达 自嘲 自解 3,同学们,古人和今人一样,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会随着外物
39、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人因自身的境遇和外物的不顺而消极堕落,但有些人却要逆流而上,坚持自我坚持真理,这些人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这些人的乐观积极向上,为我们的人生增添几笔精彩。 (三) 四,这节课我们探讨了文章写景的精妙,体会到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技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深入探讨,做一个有探究精神的学生。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月 思念 冰清玉洁 闲人 光明磊落 乐观 豁达 胸无尘俗 自嘲 自解 记承天寺夜游(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能鉴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中传达出人物丰富深刻的情感; 3、知道阳光风雨都是真正的生活,积极通达
40、会让人生更有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鉴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中传达出人物的丰富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体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短小的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的苏轼。 二、解析题目,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先读一读题目,看看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地点:承天寺 时间:夜 事件:游 教师补充记的内容:游记散文的一种。 2、带上作者的名字,用一句连贯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苏轼记录了自己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 三、赏景 1、这次的夜游,让能文善画的苏轼描绘出了文学史上一幅有名的画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
41、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初读:请一学生朗读,正音,强调字形。(庭、藻荇) 2、指导朗读,说说这句话描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生:写了积水、藻荇、竹柏。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的是月光。 师:可我在句子里没有看见一个“月”字,刚才那位同学也说句子中明白的是“积水、藻荇、竹柏”? 生:这句中有个“如”,“如”是好像的意思,他把月光比作了一地的积水。 师:那你能跟我们说说这里的藻荇和竹柏的关系吗? 生:既然前面是把月光比作了积水,后面的藻荇其实是写的竹柏的影子,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 师:真会读书,抓住了一个“如”就通透了这幅画,理解了这段话。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里蕴含着两个
42、巧妙的比喻,这两个比喻句的顺序能调整吗?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只有把月光比作了水,才会有藻荇这种事物。 生:我觉得不行,后面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这个比喻句是以前面的比喻句为前提的。 师:你说的更清楚了,它们之间有逻辑关系,不能颠倒,但我不太明白的是为何写个月亮要用两个比喻句呢?我个人觉得用前一个即可。 生:如果只写一个比喻句,这幅画面就显得太空洞了。 师:是呀,只是一轮孤独的月亮,实在单调。 生:我觉得后面写到的藻荇说明水清澈,实际上也就是说明月光是皎洁的。 师:你认为后一个比喻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月光的特点,皎洁。课文里有个词,就是这个意思。 生:空明。清澈透明。 师:
43、大家轻声吟诵这句写景的句子,尤其要体味空明的意境,看看它与大家提到的皎洁相比,哪个更有韵味些。 学生品读,体会。 生:空明不仅有皎洁的意思,我觉得它还表示当时的月夜很安静。 生:我觉得这皎洁的月光能让人的心也安静下来。 师:看来“空明”的确不仅“明”而且能使意境“空旷”,心灵“宁静”。真有韵味。 3、会背诵,翻译句子。 师:让我们用现代汉语把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生展示。 师:有一个词大家意见不一致。“盖”,怎么理解? 生:原来是。 师:这个“盖”和句末的“也”联系起来表述,会让你体会到当时在月下赏景的苏轼不一般的情感,自己说说试试。 生:表达了作者很惊喜的情感,见到这么美丽的月色,感觉很是高
44、兴。 生:表达了作者在景色中发觉了趣味,觉得今晚的夜游很有趣。 师:大家就把刚刚体会到的这种情感在朗读时表达出来。 出示并让学生朗读: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总结:这样宁静美丽的景致源于“空明”的月亮,这空明不仅让人心生宁静,更多出了一份平淡生活的欣喜。 4、评人 1、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承天寺月夜图,这幅图因为空明的月光和淸疏的竹柏倒影倍添宁静和安然。千百年来,其实这月亮一直都是那个月亮,之所以在苏轼眼里“月是空明之月”,那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是很特别的。接下来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人是 之人”。 小文章里有大乾坤,相信你能读
45、出来。先听老师诵读课文,了解那个晚上的故事。注意提示的几个关键字的意思,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引导学生慢读,出示生字,解决字词。 2、请学生说说课文内容,注意关键字,学生补充。读课文翻译,重要的内容做笔记。 学生大致翻译课文,其他学生补充翻译,纠正。 3、可以用一个短语或一个词来概括,苏轼是怎样的人?尽量做到咬文嚼字,有理有据。 学生探讨苏轼的人物风格和复杂感情,做批注,思考,准备发言。 生:我认为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得人,他在准备睡觉的时候,看见门里洒进了月光,就“欣然起行”,高兴地起来行走游览。这说明他有生活情趣。 生:我觉得苏轼生活很寂寞,他外出赏月时,没有很多朋友陪
46、伴他。“念无与乐者”。 师:可是他不是找到张怀民了吗? 生:感觉到只有张怀民陪他,没人陪他。 师:亲朋凋零了,门庭冷落了,这是你的感觉。 生:我也觉得他生活应该不是太好,晚上似乎没什么事做,“解衣欲睡”很早就想睡觉。 师:“欲”的意思理解的很准确。 生:我觉得苏轼很悠闲,“相与步于中庭”,他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师:你在解说这个句子的时候非常用心,不仅告诉我们“相与”是一起的意思,而且“于中庭”这个介词引导的句子在表述时也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能力很强。 生:我也觉得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刚才我们赏析的一段写景的句子,如果是一个马虎的人,是不会留意到这样的景致的。 师:那马虎的人留意了什
47、么?比如? 生:留意了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 师:这真是人各有志啊!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一点哀伤的,书下注释说这是他被贬谪到黄州四年后写的文章,那时他有职无权,不被朝廷重用,心理一定很难受的。 师:能结合文中的字词来谈吗?而非仅仅是猜测? 生: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思是,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有点嘲笑自己是没人要的闲人。 师:特别是哪个词让你觉得他在自嘲。 生:“耳”,罢了的意思。 师: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有这个味道。 生:这句话里面我也读出了一种对社会的讽刺。“但”是只是,让人觉得少了我们这样的一种人好像是国家的损失。 师:我也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少了,
48、另一类人必然就多了。大家看一下有关资料。 适时出示写作背景,深化人物形象的探究: 资料: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师小结:在这短短的八十几字的文章里,作者鲜明精确地记叙了夜游
49、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交代夜游的时间,这更是苏轼人生中无数个时间节点中重要的一个,元丰六年,这已是他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个年头,其心绪的复杂不能明说,也许正是文章短小精微,才容得下更多的情怀。一件件人生大事,被苏轼化解在月夜下,清风里,竹影中。我们可以说只有通透明了的人才会如此举重若轻。 板书:空明之人。 4、苏轼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不仅是文学的符号,更是精神的符号,他影响着很多的人,历史上也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旷达洒脱的人,文中就有一个。能咬文嚼字地去发现苏轼和张怀民的确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吗? 生:我觉得“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遂”是于是的意思,能看出他们的友谊深厚,没有别人,一想就想
50、到张怀民,这是知己。 生:“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是也的意思,可以看出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是“欣然起行”赏月的。 师:爱好相同,想必更重要的是境遇的相同,心情相同吧!张怀民在元丰六年被贬谪到黄州,无处栖居,只能寓居承天寺。又是一个朝廷的“弃儿”! 生:“相与步于中庭”也可以看出他们关系亲密,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很惬意的一件事,感觉画面很美好。 师:虽然文章没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出他们悠闲漫步时说着什么,又或者什么也不说,但彼此知道对方的心声。 生:最后一句中,作者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把自己和张怀民看作是一类人,可见,他认为他们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有人。 教师小结: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51、上见增中有句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人之间的交流也许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现状,但彼此之间精神的互慰和开解,也是继续行走下去的力量。 4、悟理 苏轼二十几岁踏上仕途,三十几岁被贬谪,之后的二三十年一路被贬谪,起起伏伏,且看他在一路风尘中留下了什么?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贬官黄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贬谪折磨了他的身体,却浇灌他的灵魂。一个空明的人,他就能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我,通达自我,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
52、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板书:空明之心。 五、课后作业: 品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附:板书 空明之月 空明之人 月水 “闲”流连风景 竹柏影藻荇 旷达,坦然,通透 空明之心 记承天寺夜游(8) 第一次上知识能力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过程方法目标: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2、 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3、 知人论诗。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
53、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教学过程:一、导入: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
54、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二、初读文本生读课文,检查拼音、重点实词的意思,疏通文意。三、赏美景,品意境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两轴画,这一轮秋月曾让无数人陶醉。那么今天我们也不要辜负这一轮明月,和苏轼、张怀民一起去赏月吧。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课件展示):学生齐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A、 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
55、词里。B、 学生品析后老师小结: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C、 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意境。(点击背景音乐。)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读,你在脑海中想像:(老师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同学们,把刚才浮现在你脑海中的那幅画用你灵动的笔描绘出来。
56、三、话“闲人”,悟主题。A、读题目:从题目可知本文主要讲什么?作者在夜晚与朋友到承天寺游玩。B、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应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轼为什么跑到承天寺去游玩呢?因为它是一个“闲人” 本文中的“闲”可以有哪些解读? (闲)对,闲,可以组哪些词?悠闲,有闲情逸致,有清闲。悠闲:月色入户,相与步于中庭。闲雅:月光之美。清闲:体悟最后一句话,并补充相关资料:(背景介绍,苏轼的相关介绍)C、两个闲人在清明澄澈的月光下散步,两人相顾无言又心照不宣,或许只有那一轮明月能理解他们吧。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苏轼吗?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资料。(孤独,郁闷,淡泊,宁静,达观洒脱)D、是的,明月懂他们,他们也懂
57、明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有有闲情逸致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只有处在人生的低谷仍然保持那样一颗闲适恬淡的心情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因为苏轼的欣赏而永恒,而那块伤心地黄州也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才子苏轼。四、与苏轼同行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
58、,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板书设计 描绘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9)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同学们,2023年是苏东坡诞辰980周年,对于苏东坡这个人物,想必大家都对他有所了解,老师今天想在这里做一个小调查,在没有学到这篇课文以前,你们眼中的千年前的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预设回答: 生1:诗人(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2:词人(豪放派 明月几时有 十年生死两茫茫 大江东去浪淘尽 缺月挂疏桐) 生3: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生4:
59、美食家(东坡肉、东坡饼) 生5:官员、政治家(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生6:书法家(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帖) 看来同学们对于苏东坡的认识非常全面呀,这也说明了苏轼的确是我们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之前我们都是通过相关资料的介绍从各种大的方面粗略地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通过他的文字去走近他,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我们来一起齐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这则写在千年前的日记。读完之后老师要考考你们。(齐背一遍,视时间抽查2-3名同学) 好,现在合上书不准动了啊。考考大家的记忆力,本文一共有几句话?(审题的问题) 同学们思考,并回答7句。 每句话的意思又是什么呢?我
60、们要读懂文言文,就要将古文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文,首先,要明白每句话中各个词语的意思。好的,那么接下来,各个小组交流讨论,找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可以是难懂的句子,也可以是难懂的词语。一会老师找同学起来交流。 (有问题的话提问,没有问题的话找同学翻译)好,我们从第一句开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 户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省略句,省略宾语) 念 与 为 遂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倒装,于中庭步) 寝 相与 步 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交横 盖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目三记忆口诀表-驾考实操
-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课件
- 2024山羊兹拉特课件:深入解读草原生态与文化的融合
- 2024年企业培训中SWOT分析法的应用
- 2024年G0培训课件:打造数字化时代的建筑行业精英
- g0培训课件(2024版):专业技能提升的黄金指南
- 2024年PIE工程师培训教程:团队协作与沟通
- 2024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心得体会(32篇)
- 2024年琥珀课件:穿越亿年的生物宝藏
- ABPLC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2024年深度培训教程
- 非政策性退补1
- 学习解读《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PPT课件(带内容)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WORD版)
- 矿用风门说明书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 教学课件
- 八年级数学经典难题(答案 解析)
- GB/T 37865-2019生物样品中14C的分析方法氧弹燃烧法
- GB 11121-2006汽油机油
- 简约英文求职简历word模板
- 如何提高语文成绩.讲课稿
- 超星尔雅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