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交通事故侵权人如何对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赔偿,用人单位如何向因遭受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承担责任,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已分别作出明确规定但对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如何获得法律救济,法律、行政法规至今均未作规定和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虽然作了统一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缺陷,亟待作出修正和完善。一、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及其竞合的基本理论1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概念及构成因素交通事故一般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辆驾驶人员或者与驾驶车辆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使用车辆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
2、损失而发生的事故。交通事故赔偿是指机动车辆驾驶人员以及其他与驾驶机动车辆有关的人员,因违法、违规使用机动车辆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交通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在道路上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已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交通事故的行为与人身或者财产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没有免除致害人责任的法定事由。工伤事故又称工伤,是指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及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者直接作用,而使执行工作职务的劳动者因工负伤、致残、致死的事故。工伤事故赔偿是指用人单位对因发生工伤事故而造成伤残或者死亡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依法
3、给予的补偿。目前,各国都通过工伤保险劳动保险的方式对受害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予以补偿。因而,工伤故赔偿一般又称工伤赔偿或工伤保险赔偿。工伤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了事故事故造成了劳动者人身伤亡遭受人身伤亡的劳动者在执行工作职责之中。2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的主要区别交通事故为民事侵权行为,交通事故赔偿本质上属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范畴,因而交通事故赔偿具有民事侵权赔偿的一般特征。工伤事故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因而工伤事故赔偿具有劳动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两者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区别:法律关系主体不同工伤事故赔偿产生于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获得赔偿的权利人是
4、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劳动者,赔偿义务人是与劳动者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因此,工伤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具有劳动关系、为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其显著特征。而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则无此特殊要求。适用法律不同工伤事故赔偿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工伤保险责任范畴,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属于民事侵权责任,适用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归责原则不同工伤事故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不论劳动者对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否具有过错,用人单位均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赔偿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即对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才承担
5、赔偿责任。主张权利的时效不同根据劳动法第条规定,应当自争议发生后日内申请劳动仲裁,逾期劳动者即丧失了主张权利的胜诉权。根据民法通则第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为年。主张权利的程序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法规定,工伤事故赔偿应当先行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交通事故赔偿则无此前置程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条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做出事故认定书后,如双方当事人未申请调解或调解未能达成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未履行的,即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赔偿项目、内容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最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两者分别获得不同的赔
6、偿项目及内容。3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竞合的赔偿模式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在赔偿责任上属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赔偿责任两种法律责任的竞合,就民事侵权行为所引发的工伤事故,受害人如何获得赔偿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选择模式即受害人在民事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之间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取代模式即以工伤保险赔偿取代民事侵权赔偿,受害人只能请求工伤保险赔偿。兼得模式即受害人在获得民事侵权赔偿的同时还可获得工伤保险赔偿。补充模式即受害人可以同时主张民事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但其最终获得的赔偿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失。二、我国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立法的历史沿革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即
7、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两种责任竞合受害人如何获得赔偿,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均未作规定,相关规定主要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之中且前后规定之间也不一致。1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可否认定为工伤,有关规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限制认定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年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第条“问:因工与非因工的界限如何划分答:工人职员在下列情况下发生了问题,有可靠证明,可以享受因工待遇:集体乘坐单位的车去开会,所乘坐的车出了非本人应负责的意外事故,造成职工负伤、致残或死亡”。第问“问:工人上下班坐公共汽车,汽车翻了,负伤死亡,如何处理答:按非因工负伤和死亡待遇处理。年月日,劳动人事部
8、保险福利局关于职工上下班途中伤亡处理的复函“职工上下班途中伤亡,仍按非工伤亡待遇处理”。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的规定可见:职工因交通事故发生伤亡可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待遇的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乘坐本单位的车辆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职工本人对事故的发生不负责任。同时可见职工上下班因交通事故伤亡不按工伤处理。此规定一直执行到年月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相对认定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年月日,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伤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9
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要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劳动部的这一规定较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职工因公外出发生交通事故只要与工作相关联均可认定为工伤;但是对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尚需符合时间、路线及所负责任程度的规定。应当认定阶段(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年月日,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可见对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基本采纳了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但对职工在上下班途
10、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工伤保险条例则取消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所规定的限制条件。从以上立法具体规定看,立法对工伤事故的认定范围、认定条件有着一个逐渐放宽、扩大的过程,体现了立法的逐渐进步和对劳动者法律保护的逐步加大的趋势。2关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工伤事故赔偿模式,有关规定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兼得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混合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9年月日,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规定“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除由职工原单位按劳动保险条例抚恤外,由于肇事人一般都负有一定的事故责任,肇事单位应根据其所负责任大小和死者家属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给一定数量的补助费”。同日
11、,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规定“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原单位和肇事单位如何抚恤的问题,我们意见,除原单位按照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给予抚恤外,一般的仍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肇事单位另发给一定数额的补助费”。年月日,全国总工会生活办公室对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中采纳了公安部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的上述意见。年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补充解答第问“问: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原单位和肇事单位如何抚恤答:职工因交通事故造成死亡后,肇事单位应根据肇事人员所负责任大小,给予家属一定的补偿费,职工的原单位还应按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发给应得的待遇”。年
12、月日,全国总工会生活保险部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有关待遇支付问题的复函仍然重申了年月日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的规定。由以上规定可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因非本单位责任发生的交通事故造成职工死亡的,除肇事单位应按责任大小承担一定补偿外,职工单位还应按国家规定给予职工家属享受劳动保险待遇因而,在此期间因非本单位责任发生的交通事故造成职工死亡的,职工家属获得赔偿的模式应当为兼得模式。但是,对于发生因本单位责任而造成职工死亡的交通事故,职工单位应当如何承担责任,却未作出规定。年月日,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乘坐本单位汽车外出发生车祸死亡的
13、职工是否发给补助费问题的复函规定“乘坐本单位汽车而造成死亡事故,只按因工死亡处理即可。不能再发给补助费”。由此在因非本单位责任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职工死亡的赔偿采用兼得模式的基础上,对发生因本单位责任造成职工死亡的交通事故赔偿作出以上相应规定,赔偿模式已发展成为混合模式。补充模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年月日,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十八条对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及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竞合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立法第一次以行政规章的形式且在同一部立法中较为全面地对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竞合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如何获得赔偿做出的明确规定,由此改变了实行三十多年的由兼得模
14、式发展而成的混合模式,确立了补充模式。混合模式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年月日,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宣告了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废止,但是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对职工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工伤如何获得赔偿却没有作出规定。年月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该司法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重新确定了因交通事故引起的职工工伤赔偿采取的是混合模式。从以上我国立法关于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规定的历史沿革看,不同时期的规定之中折射出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对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职工工伤赔偿法律和行政法规均未作规定,只是在各个不同时期分别由规章和司法解释作出规定第二、规定在各个不同时期前后不尽
15、一致,并且出现一定的反复。由以上沿革和特征反映出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职工如何获得赔偿,事关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有关立法尚处于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之中,由法律或行政法规作出规定的时机尚不成熟,只能暂由规章或司法解释作出规定,待通过一定时期充分的实践并反复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后,为将来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立法提供依据。三、现行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规定的弊端及立法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
16、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目前,在我国由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对民事侵权与工伤保险赔偿责任竞合,受害人如何获得赔偿没有作出相应规定,因而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司法解释成为现阶段以及将来一定时期内处理民事侵权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包括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赔偿的唯一“法律”依据。从本质上看司法解释这一规定采取的是目前多数国家实行的“混合模式”,其实质就是用人单位在责任范围内以完全的工伤保险取代民事侵权赔偿,但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也即因第三人侵权行为造成的劳动
17、者工伤,劳动者既能获得第三人的侵权损害赔偿,也能获得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赔偿,即双份赔偿但是,如果是因用人单位原因导致的工伤,用人单位只能承担工伤保险赔偿而不承担民事侵权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规定固然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即在因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的状况下劳动者可以同时获得民事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双份赔偿但是,在因用人单位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伤事故时,解释规定用人单位只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不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此规定却不利于对劳动者获得赔偿权利的充分保护,应当修正和完善。1解释的规定在理论上存在质疑工伤事故兼有工伤保险关系和侵权行为关系双重性质,劳动法从工伤保险角度加以规范,民法从工业事故的特殊侵权行
18、为加以规范,因此,对于工伤事故既可按侵权行为进行处理,也可以按工伤保险处理。当事人既可选择依工伤保险救济,也可以按侵权损害赔偿加以救济。解释却规定为因用人单位原因而导致的工伤事故,用人单位只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不承担民事侵权责任,按此规定,发生因用人单位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而引发的工伤,劳动者只能向用人单位主张工伤保险赔偿,却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张交通事故侵权赔偿。解释如此规定片面地强调了工伤事故是工伤保险关系的性质,却忽视了工伤事故同时也是侵权行为关系的性质,着实有失偏颇。2理想与实际反差,违背其立法本意司法解释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立法本意是考虑工伤保险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和社会统筹,有利于劳动者及时
19、获得赔偿救济。但是,司法解释在作此规定时却忽视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即尽管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在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即已确立,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工伤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之中,但是由于用人单位主体的多元化、民营化和工伤保险制度监管措施、力度欠完善,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均未为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因此,发生因用人单位原因导致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劳动者在无第三人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仍旧依靠用人单位自身经济条件来按照工伤保险的规定进行赔偿,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淡化甚至违背司法解释规定的本意。因而,司法解释的规定从理论上立意可褒,但因其缺乏广泛的现实基础,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
20、,实践中未必切实可行。3区域经济差异,异地事故赔偿使得解释陷入尴尬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均由用人单位住所地工伤保险机构办理,并按照用人单位住所地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具体赔偿标准和数额而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事故一般由事故发生地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或者由事故受害人按照有利于自己充分获得相对高额赔偿的原则,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选择管辖,以确保自己尽可能获得多的赔偿。由于交通事故时常在用人单位住所地以外异地发生,并且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的区域经济差异,按不同地区的标准所获得的赔偿数额明显不同,有时甚至是成几倍的差异。在此状况下,异地发生因用人单位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而引发工伤,如果是发达地区的职工在欠发达地区发生交通事故,依工伤保险其获赔则高,依交通事故其获赔则低,按司法解释规定其尚可获得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伤保险赔偿,尚能保障其获得相对高额的赔偿。但是,如果是欠发达地区职工在发达地区发生交通事故,如依事发地标准其侵权赔偿数额则高,如依用人单位所在地工伤保险其赔偿数额则低,如此这样,依司法解释规定劳动者只能获得低额的工伤保险赔偿而无法主张高额的民事侵权赔偿,不利于对劳动者获得赔偿权的充分保护,违背了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使其获得充分赔偿的初衷。司法解释的缺陷显而易见,难言公平、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浓度生长因子结合可吸收骨材料在老年前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 基于多类遗传变异的猪基因组选择方法研究
- 清中期诗话阐释方法研究
- 融入HPS的高中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
- 基于Rasch模型的初中生英语学科听力能力测评研究
- CKD3-5期非透析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CKD-MBD的相关性研究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布式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 课题申报书:新时代“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与维护-全面剖析
- 风景摄影与旅游融合-全面剖析
- 栏杆计算书完整版本
- 新生儿胸腔穿刺术
- 星巴克消费者数据分析报告
-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 PMC-651T配电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2
- 中国红色革命故事英文版文章
-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三章 运动性病症
- 雷雨话剧第四幕雷雨第四幕剧本范文1
- 办公设备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服装终端店铺淡旺场管理课件
- PQR-按ASME要求填写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