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54 页 共 NUMPAGES54 页2023年最新的万历十五年17篇读万历十五年 一直以来对明史都没什么概念,除了知道开国皇帝是做过和尚,也做过乞丐的朱元璋,就是永乐皇帝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害了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并取而代之。这可以说是我对明史的绝大部分认知了。然而我内心也是知道的,一个历经276年风雨的王朝历史文明绝不是如此简单的,其厚重绝不是普通人能够通过只言片语表达出来的。 于是,我翻开了黄仁宇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从书的扉页了解到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平凡的一年,也就是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但这些事件
2、究竟是什么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增强了我读下去的欲望。 通读本书,发现历史绝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将人引向一种思考,一种从未有过的思考。儒家的道德文化在中国传承千年之久,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特别明朝这样一个以礼制建立起统治的国家,其更是重中之重。但是道德的约束,这个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道德加持,在这一次,在明朝的末期竟成为了一种无能为力的沮丧。 历史行走到万历十五年,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定局了,无论是天道还是人为,都已经无可逆转明王朝的败笔。很多人、很多事,在这一份文官所统领的礼制下,都幻想或企图过改革,然而,竟都由于不为外界,也就是洪武帝传承的文官礼制制度所容,而被迫宣告错失时机,或者失败。 对
3、于洪武皇帝的礼制天下,我是能够理解的,但是这份后果却让我感到惶惑。害怕宰相独揽大权,疑心太重,于是连废三员宰相,且其结果皆不得善终;害怕武将拥兵自重,将武将在朝廷的地位压到了文臣之下,让武将听着文臣的颐指气使而不能辩驳。这些举措的结果是什么呢? 三任宰相官员被废除,且永远废黜了宰相的职位,导致以处理公文见长的大学士上位,取代了具有雄才大略的宰相,进而获得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地位。然则,大学士所代表的始终是整个文官集团,并没有能够跳出文官所设置的这个模式。一旦与整个文官集团为敌,那么它将为这个朝廷,这个由文官代表的社会所不容。而武将的地位之低下,则直接导致了武官在很多的对外战争中,失去了决策的大权
4、,同时也失去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优势,使得明明可以取得胜利的战役惨痛败北,其中也包括了1619年明朝存亡的关键战役辽东战役。 在这个时间的节点,统治中国千年之久的道德,显得那样的无力,让明王朝陷入了一种沮丧之中。在这种文官德治的相互制衡之中,没有人可以撼动它的根本,或是触及它的一个部分。虽然很多人都已经明白国家废弛日久,想要加以改善,但是这个时候的道德礼制容不得变法者,张居正是个例子,他妄图改革,最后却死都不得安息,虽然这有他自己的个人因素在内。但是他摆在前面的惨痛教训,让很多人对于变化改革都望而却步,甚至连贵为皇帝的万历也无能为力,只有为礼制所缚,为文化所累,他那么想励精图治却不得
5、,最后亦只有消极怠工来表示不满,这样国家的衰微也就每况愈下了。张居正的后来者申时行,鉴于张居正的教训,企图通过在皇帝、文官集团以及百姓中斡旋来达到治理的目的,然而这时的国家已经走到重病的一步,这样的方法,不仅治不了标,更治不了本。也有像海瑞那样古怪的模范官僚,被贫苦百姓尊敬爱戴,却不为文官集团的利益所允许,虽然他与百官所师承的是同一个儒家文化,因此他也得不到朝廷的重视,最终只有在坎坷无依中殁于闲职任上。同样不得志的还有拥有卓越军事天才的戚继光,奈何为明之将,得不到重任,杀不了满贼,只能饮恨沙场,却还要为张居正所牵连,最后贫病交加孤独而亡。李贽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有思想却总是前后矛盾,同样也
6、不为时事官僚所容,不为社会伦理所允,最后也只有自杀以结束这场属于道德伦理的闹剧。这一系列的悲剧,当然也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但是社会的原因,占据了绝大一部分。 在这一刻,道德只能是沮丧的,虽然统治集团赋予了他高度的统治行动力,但是200多年后,文官的礼制早已变得模糊不堪,不仅没有向前发展,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地步,相反政府机构早已从内腐蚀,各级官员的私相授受,嘴里说着清正廉洁,吃的却是山珍海味,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百姓却是苦不堪言,赋税多得承受不了,有时只有逃跑,还要被抓回来受刑罚,朝廷也早已举步维艰,这时明王朝的没落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这是一个朝廷的悲哀,制度的无奈,道德的沮丧。这让我不仅
7、思考起了一些现状的问题,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但是儒家提倡的道德文化始终是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财富。然而,这笔伟大的财富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危机,威胁着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在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样才能起到兼容并包的文化作用,而不至有所偏倚,相互监督,互为表里,让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发展中,拥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窑洞对还在耳畔,万历十五年的点滴也跃然于纸上,我们在何方,我只期盼不要让道德再一次沮丧。 万历十五年(2) (1)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
8、善良,也不能补技术之不及。”这是万历十五年一书倒数第二段的前两句,也是对于本书所探讨的问题的一个总结。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期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于是我带着好奇和疑问循着作者的笔触来探寻:这一年发生了些什么?这些事对后来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作者说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却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遵循本书的内容,这一年可以归纳为:万历皇帝日趋荒于正事,消极怠工,不再对国事励精
9、图治;首辅申时行想要维护王朝的稳定却力不从心,最终卸职归田;张居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关节眼却去世,其身后却被参劾,以致子孙发配边疆;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清正廉洁,行事严正却遭排挤,被迫退休;军事将领戚继光“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一代将领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哲学家李贽在狱中自刎,却在污血之中挣扎了两天才死去这一切表明着王朝已经几近倾覆,王朝覆灭的必然性见诸文章。 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细致读了许多文献,引用了许多史实,从各方面将万历十五年的景象还原,从细处着笔,娓娓道来,使人如读一部小说般了解万历十五年的前前后后。然而,还原当时皇帝、大臣的生活、工作和
10、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并非作者的目的。作者是从细处着笔,写出他的大历史观,探索王朝覆灭的原因和必然性。读罢全文,我认为王朝覆灭的必然性也是本文开头所摘录的,亦即以道德代替法律,社会发展受到限制,整个社会封闭而凝固,止步不前,技术又没跟上,人才亦由于体制问题而得不到施展,文武大臣皆无力回天,王朝的覆灭是为必然。 (2) 万历皇帝八岁登基,以首辅张居正大人为师,全国事务多由张居正代为拟批。前期的万历,受儒学教育影响,遵守礼仪,算是“励精图治”,至少算是合格的皇帝,对于国事是有热情的。但在万历十五年前后,皇帝发现自己不过是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工具和代言人而已,只要他的言行不符合文官心目中皇帝的形象,就会被文
11、官的奏疏所“参”,虽然是温和的口吻,但也把他生活中一些即使是琐碎的生活习惯都指出来,并要求他改变,否则就是愧对祖宗的基业,有损于皇帝的威信。渐渐地,万历看透了这一切,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却生来就没有了自由,甚至和自己的母亲都要以君臣相称;对自己最为心爱的女人,他都无法使她在死后与他安葬在一起,甚至是他们的儿子也无法当上太子,为立储一事,多次受到百官的劝诫。 万历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只是在文官集团控制下的一点权利,只要他的决策危及文官集团的利益,便会被各种奏章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万历十五年之后,他对国事不闻不问,既不反对,也不应允,一概采取消极的态度对之。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尚且如此,这个王
12、朝还能走多远呢? (3)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已死,死后又被大清算,家产抄了,儿子革职,之前加诸他身上所有的至上的荣耀都被剥夺,甚至差点开棺戮尸。一个厉行改革的大官,曾一度掌管着举国的重大决策的大权,却沦落至此,子孙都不得保全。 之前有多荣耀多尊贵,现在就有多卑微、多惨淡。由于王朝制度尚未健全,一切皆以道德和礼法代替法律和制度,因而,每个人,无论官阶多高,只要生活不检点,或者言行不一,如张居正提倡厉行节约,却自己很奢侈,则成为最后百官弹劾他的主要着眼点,以至于磨灭了他身前所有的功绩,将其一生涂污。这也是封建社会的毒瘤之一,即无论你身前做了多大贡献,只要你一犯错,就会被敌人揪住用以将其置于死地,甚
13、至是已死之人概不能免,古时,开棺戮尸之举见诸史文。张居正死后的反张大潮,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虽说儒学对人的修养有所裨益,但是若太过推崇,必生“毒瘤”。比如中国人向来推崇中庸之道,在于“树大招风,风必折之”,要“韬光养晦”,不要“锋芒毕露”,否则一定是“枪打出头鸟”。张居正所厉行的改革,总的来说,对王朝还是好的,但他的位高权重和锋芒毕露,威胁到其他文官的利益和升迁,于是,反张派必欲除之而后快,奈何,张公对朝廷贡献之大,只能等到世间再无张居正,才终于掀起一股倒张的浪潮,使其尸骨未寒,便受到参劾。若张公泉下有知,应当心寒吧。 也说明,位极人臣,若不懂得收敛,危及君主和其他大官的权利,必将“不得好死”
14、,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几个能得善终?精明的君王都畏惧这种手握重权的大臣,必然是要想方设法除掉的,如韩信、如鳌拜、如年羹尧。所以说,一起打江山容易,一起享富贵却难! (4) “海瑞确实是一个公正而廉洁的官员,具有把事情办好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能鞠躬尽瘁地去处理各种琐碎的问题。”这是作者对海瑞的评价。 海瑞一生清贫廉洁,厉行节约,用这样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可以,但是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别人就不高兴了。于是,清官海瑞非但不被待见,反而屡次被参,落得个凄惨晚年的下场。或者将有才能的人置于闲职,使其不得施展才能,无法干预政事。晚年的海瑞,请辞七次,才得批准。最终在万历十五年岁暮死去。与之
15、相似的是戚继光,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在武官不受重视、不掌实权的明朝,处处受到文官的牵制和排挤。 戚继光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将领,“他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深知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事情做到极致。然而,他却在贫病交迫中死去,这是万历十五年刚过。而我们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良好时机,最后被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所吞没。 俞大猷也是当时出色的将领,他的军事构想具有创新性,却脱离现实,因为,当时那个僵化的社会并不允许军事上的发达和创新,文官集团的唯一愿望就是保证王朝
16、的稳定而已,却不鼓励驱逐蒙古族的进犯,他们惧怕武官掌握实权,同时也认为王朝的核心是保持稳定,以儒家的道德自律来管理国家,至于军队嘛,只要不危及王朝的生存便可。 可以发现,古来优秀的将领总是被排挤或不得好死,这是由于大时代的环境所限,也突显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愚痴和狭隘,人们心里容不得优秀人才的存在,而那些人却正好掌握了人事任命乃至国家的实权,就算没掌权的也可以通过煽动社会舆论,不断递送弹劾的奏章,断送一个优秀人才的前程和命运!呜呼哀哉,真是历史性的悲剧,也折射了我大中华传统的封闭和狭隘。 (5) 作者在文章中不时说出了真相,即以道德代替法律,整个国家缺乏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也没有实施的条件;文官
17、以儒家学说控制国家,武官式微、不受重视;社会凝固、封闭,止步不前;社会制度的根源问题。 即使某段时期出现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俞大猷等这样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好官,纵然他们心中对帝国的建设和改革有千万种美好的构想,却无法扭转整个帝国都想没落的局面,因为仅凭他们的一己之力无法与整个传统封建的权利集团抗衡,而他们亦无法形成自己的队伍,找到与他们一样优秀或志同道合的人与现金的权利集团对抗。 这个道理古往今来皆同。 至于今日,即使很多优秀的青年有很美的理想很大的抱负,若社会环境不允许,他则难以实现他的理想。然而,庆幸的是,我们所生的社会相较于王朝时期开明和开放了许多,我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18、和想法。 然而,很多民族“劣根性”的问题还是与千百年前一样,难以根治和去除。比如中庸之道的深入人心,至今仍然是政府机构运作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所依靠的主要原则。儒家思想在冥冥中和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我们骨子里的“铠甲”亦是相当致命的“软肋”!中国的人情社会关系、动则以道德要求他人、人际关系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注重集体利益、要求牺牲系我顾全大局等思想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流在我们血液里的印记。我们倾向于安稳、传统、封闭,渴求稳定,惧怕不稳定,害怕冒险和创新等等,都是我们的弱点。 然而,究其原因,每每总以一句:“哎,这是时代的问题”,或者说“这是社会的环境所致”。的确,有时候,我们皆被社会的环境、风气和意
19、见所左右,而不能自由独立地做自己,我们归咎于社会的大时代环境,是没有错,至少百年后,我们后来的历史学家亦会这样总结前面的历史经验。然而,我们是否能从这历史中学到什么?还是一遍遍地重蹈覆辙,以至于自身和社会的堕落甚至“毁灭”。小学课本上所宣扬的那些感人事件:黄继光舍身炸碉堡、最可爱的人、孔融让梨等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成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人。以至于我们在成人后也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而很少反省自己,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洗脑和强奸,以至于我们所有人中很少有人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6) 时至今日,凡有争议之事发声,道德就时时被人提起,然而法律却是陌生的。我们很少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
20、己,道德却成了人们口中的舆论导向和判断是非的标准,由此观之,这和几百年前的万历十五年又有何不同呢?我们在无意之中也可能助长了这个社会不良风气,这也是一种罪恶。回忆过去,有许多不堪的历史,如大屠杀、文革等等,当权者有充分的理由来屠杀百姓或者处死一个官员,然而,在这之后,群众的盲信和妄下断言是否助长了这些悲剧的波澜呢?我们从古代的智慧和传统中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保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就可以,学会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在读圣贤书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还是被圣贤所教导,成为又一个平庸的儒学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确有教益之处,然而,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学会明辨
21、是非,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做个社会的良民,而不是“暴民”。愿你我都能以史为鉴,审视自身和社会,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判断,不做随波逐流的跳蚤。 万历十五年(3) 万历十五年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有时他们身上的自私苟且,还远过于不识字的愚氓。这种不安,或者由此发展而来的内心交战,需要有一种适当的方式来缓解排除。志趣相投的研究讨论,可以触发彼此的灵感,深入探索人生的真谛,俾使内心的不安涣然冰释。 2、这样的人不会相信为人处世该有阴阳的分别,他肯定会用他自己古怪的标准要求部下和上司。对他应该怎么分派呢?看来比较稳妥的办法是让他升官而不让
22、他负实际的责任。 3、这一帝国既无崇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 4、社会物质文明(即李贽所谓“文”)往前发展,而国家的法律和组织机构不能随之而改进,势必发生动乱。 5、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要是认为全国税收总额过高而导致百姓贫困,则与事实有所出入。 6、因之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 7、所以说来说去,施政的要诀,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
23、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此亦即鼓舞士气,发挥精神上的力量。 8、其实,长期的道德沦亡,即已标志社会形态和其组织制度的脱节。 9、万历的看法是,邹元标和其他诤谏者并非对他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讪君卖直”。这些人把正直当做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做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 10、但是迷信与非迷信,其间的分野也可能极为模糊。例如,当一个人强迫自己对一件事情、一种前途建立信念,则其与宗教式的皈依就相去极微。因为凡是一个人处于困境,他就不愿放弃任何足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极为渺茫,没有根据,他也要把它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11、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
24、战斗,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敌养寇。 12、他降谕工部,要工部如实查报,张居正在京内的住宅没收归官以后作何区处:是卖掉了,还是租给别人了?如果租给别人,又是租给谁了? 13、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14、另一类人物则干脆是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利用道德上的辞藻作为装饰,声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来暴露张冯集团的本质。而张冯被劾之后在朝廷上空出来的大批职务,他们就当仁不让,安排亲友。 15、大凡高度的概括,总带有想象的成分。 16、这些官员之间关系复杂,各有他们的后台老板以及提拔的
25、后进。他们又无一不有千丝万缕的家族与社会关系,因之得罪了一个人,就得罪了一批人;得罪了一批人,也就得罪了全国。 17、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18、这种经验,使他深知我们这个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19、简而言之,帝国的官僚们一意保持传统与稳定,从而丧失了主动性,甚至不惜行事不公。 20、例如经过皇帝批准,人事有所任免,文渊阁公布其原因,总是用道德的名义去掩饰实际的利害。因为本朝法令
26、缺乏对具体问题评断是非的准则,即令有时对争执加以裁处,也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据。 21、我们的军官在长期训练中所培养的严格和精确,退伍以后竟毫无用武之地。他会发现在军队以外,人们所重视的是安详的仪表、华丽的文辞、口若悬河的辩才以及圆通无碍的机智。总而言之,和他已经取得的能力恰恰相反。 22、身为一个天津人,你没有为上海的建设作出任何贡献,你不配做北京的好儿女,我代表广州人民鄙视你。 23、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然而祸来又不即来,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叹尘世苦海之难逃也。可如何! 24、在他执政的时代,在名义上说,文官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则已包罗了本朝的
27、出色人物,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 25、在王朝制度下,很难把个人玩忽职守和制度的失败分开。个人应尽最大努力,用自己的才干和自我牺牲来掩盖制度上的弱点。 26、这一年阳历7月,正当元辅张居正先生去世5周年,皇帝端坐深宫,往事又重新在心头涌现。 27、开国时的理想和所提倡的风气与今天的实际距离已经愈来愈远了。很多问题,按理说应该运用组织上的原则予以解决,但事实上无法办到,只能代之以局部的人事调整。 28、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钧生前有
28、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29、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万历十五年(4)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 一般史家认为的明朝灭亡之起点,如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二十年(1592年)援朝鲜之战,万历三十一年间的“妖书案”,接下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败等。与这些年份相比,万历十五年(1587年)虽然有海瑞、戚继光的去世,但终究只是无足
29、轻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书名: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黄仁宇提出与其他史学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无重大动荡,实际上可能却是明朝发展至尽头而步向灭亡的一年。黄仁宇引用典籍,特别是神宗实录,就此年中发生的立储之争和一连串使万历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作分析,研究发生在万历帝身上的变化。黄仁宇指出,虽然最后万历帝在种种问题上妥协,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对抗无效之后,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方式。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无限权力,但终归也要受到传统文化和文官集团的掣肘。 另外书中还提到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也是受
30、到传统文化的掣肘,而得不到有意义的发展。对海瑞,黄仁宇形容“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对戚继光,黄仁宇评“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表现于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而对李贽,黄仁宇也评说李贽不过是反映明朝在儒家伦理文化趋于僵化下,思想界的苦闷和困局。 内容叙事探讨 历史学家江政宽认为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带有一点心理史学的影子,在以往,人物的心思一向是文学家驰骋的领域,黄仁宇虽然去揣测人物的想法、动机等,但不能意味这非历史研究,因为黄仁宇的推论或想像皆有广博的史料支撑,故应将
31、之可视为“以文学手法撰成的历史著作”。也因如此,冰冷的历史在黄仁宇的笔下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不过黄仁宇的叙事体仍有其缺点:第一点、黄仁宇勾勒人物心思的笔法是经由“结果论”而产生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过,所以黄仁宇才有能其推断,这与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因此黄仁宇的推断是否妥贴,还有待商榷。第二点、在历史想像的部分黄仁宇用的是“肯定”的语句表达,因此人物在无形中就被附加上了黄仁宇想像的性格,显然太过武断而不够谨慎,可谓历史想像发挥过了头。 黄仁宇在书成后,寄往剑桥。李约瑟看完后,写信给他说:“哎呀,一切靠抽税而转移!” 目录 1.自序 2.第一章 万历皇帝 3.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4.第三
32、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5.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6.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7.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8.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9.附录及后记 10.附录一 11.附录二 12.参考书目 13.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4.陶希圣读后记 万历十五年(5) 浅谈万历十五年所映射的制度问题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何家茹 1765500113 工商172 黄仁宇先生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把万历十五年细细研读下来,显而易见,黄仁宇先生想给我们传达的核心观点是:传统中国是依靠道德而
33、不是法律技术运转的社会,而被这样的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终将是要走向灭亡的。 黄仁宇先生,挑选了这样看似平平淡淡的1587年,一个在黄仁宇之前一直被史学家们忽略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选用了这个平平无奇的一年,运用他的大历史观,带领着我们一起发掘万历十五年的各个事件。万历十五年主要是六个人物进行生平叙述,看似平淡,实质上是从以小见大的方式,以申时行和张居正讲明朝政治;以海瑞讲明朝官员的处事;以戚继光讲明朝军事;以李贽讲思想思维领域;而万历皇帝则讲了皇帝的无能为力。以此深刻揭露了明朝终将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从表面上看,公元1587年也就是中国的万历十五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万历十五年,从朝廷内部
34、讲,是万历皇帝登开始罢政的第二年,张居正去世的第五年,申时行担任首辅的第四个年头,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清官海瑞和罢官在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与世长辞,是思想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从朝廷外部讲,这是西班牙舰队去征英、揭开世界历史新征程的前一年,同时也是29岁的努尔哈赤,即清太祖,逐渐统一北方的一年。朝廷内部只剩下一个罢工试图反抗文官集团的皇帝、一个固若金汤的文官系统、一个终日与皇帝还有文官集团周旋并试图维持平衡的首辅申时行和一个早已腐朽的朝廷。然而,朝廷外部则是有逐渐强大的敌人努尔哈赤,还有更遥远的西班牙舰队这些潜在的威胁逐渐壮大,可是这时却没有人发现。在外敌逐渐强大的时候,这样的明朝却依旧,逐步落
35、后于长城之外的外敌,逐步落后于世界前进的步伐。 皇帝,是古代中国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一个国家中最为尊贵的人,受全国人民尊敬,有着几乎没有边界的权力,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中,第一位人物就写了皇帝万历皇帝。不难看出,黄仁宇先生笔下的皇帝,除了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外,更多的是责任;他笔下的皇帝,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种制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信仰。“总而言之,他们要把他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 以万历皇帝为例,万历皇帝在幼年时期便登基,便从小被灌输儒家思想,他练习毛笔字小有所成,并没有得到张居正的夸赞,而是被立马取消书法课,
36、原因很简单,就是怕万历皇帝像宋徽宗那样沉迷书法。这样的皇帝,不能对某种事物有“过分”的热爱,当然这些事物中不包括处政,皇帝更像是一个处理政务的机器,一个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机器。不过,这个时候的而万历皇帝还是想要励精图治,当一个好皇帝的。因此也就出现了“万历中兴”,中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利玛窦觐见明神宗,逐渐开始西学东渐,还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早年时期的万历可谓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似乎有什么发生了改变了。万历发现自小教导自己的老师并不是表面那样清廉、正直,他似乎感受到了浓浓的背叛;当他无法把自己喜爱的儿子常洵立为太子的时候,他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他像个孩子一样,想要通过怠政,不
37、上朝,和文官集团对抗,结果这样的对抗一直持续了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见、不批红、不讲。就这样无力的对抗,万历怠政30年,然而并没有获得胜利。当文官利益聚合体需要首脑的时候,皇帝万能;而一旦皇帝要伤害到这个聚合体的基础时,天子之权就会被关进笼子里,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的产物,活着的祖宗牌位。而万历这一困,就是三十年。这种带着消极的屈服实际上已隐约地暗示了时局正逐渐陷于一场难以扭转的危机之中,只是局中人无人能解。即便想要解,也无能为力。 世间已无张居正,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用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形容张居正也不为过。在他担任首辅时期,整个国家的发
38、展是向上向前的,在治国能力这一方面,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一步步扶持年幼的新帝,进行整个国家的改革和整顿,实施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从政治、经济、国防、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颁布“考成法”,裁撤冗员冗官;针对土地兼并愈发严重的问题,施行了“一条鞭法”;任用戚继光、加修明长城抵御外敌一系列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做了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为朝廷积累了不少财富。但是,张居正在进行改革中,却触发旧官僚的利益,遭到许多官员的反对,这过于偏激的改革导致许多官员对张居正产生不满。在张居正劳卒而死时
39、,便遭到许多官员弹劾,明神宗抵不住种种证据,感受到了张居正的背叛,最终下令抄家,“文忠”的谥号也被剥夺。而张居正的时代也就此没落,这时的张居正算是身败名裂了,而他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多多少少都遭到了破坏,刚刚有点转机的明朝政治便再一次走向了下坡路、步步走向了灭亡。 首辅申时行,目睹张居正从生前的煊赫一时的到死后的身败名裂,便吸取了经验,不与文官集团作对,他选择了调剂这一条路,不断地调节文官集团和万历皇帝之间的关系,左右逢源,但是两边都没有讨好。虽然在许多人看来申时行这样的八面玲珑无作为,但是,明朝在这样的不作为下安然度过几十年。申时行有才,也有抱负,但由于有张居正这个前车之鉴,他便开始畏手畏脚了
40、。他看清楚了国家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可是他无力与文官集团作对,皇帝不可以,他亦是。于是他首先与全体文官协调合作,甚至在必要时以原则作交易,用来换取最低限度上的团结一致。他选择的这种方式让明朝安然的度过一段时间,最终他也被迫上疏辞官归乡。申时行便是看透朝廷的溃烂不堪,也无力去改变去挽救。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积累这么多年的制度问题,而这时,只静静等待这一条导火索的爆发,或许这就是无能为力。 海瑞,一个古怪的官僚。他为人为官刚正不阿、不以权谋私、为官清廉,做到真正的“公正严明”,对作奸犯科的事情身恶痛疾。但是他又是传统儒家道德的产物,从小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一生恪守儒家传统。并且没有看透文官集
41、团的两面性,在为官路上备受排挤。“海瑞的一生,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黄仁宇如是说。 戚继光,一个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为抗倭英雄广为人知。他一生战功显赫,在军事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组建新军,成立“戚家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但是由于明朝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戚继光想要受到重用,就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团。恰好,他也得到了张居正的重用,但是,这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在张居正在世时,他扬名立万,当张居正去世后,他便遭到弹劾,遭到了罢免,回乡后便病死了,一位名将也就此陨落。在这样的时期,纵使戚继光军事才能有多优异,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扭转明朝的军事体制,被日
42、渐崛起的八旗军取代,也是迟早的事了。 李贽,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不受传统儒家思想所控制,他倡导自由、反对重农抑商、重视物质、重视功利、提倡尊重妇女和人类平等,打破了被传统儒家思想统治的僵局。他一心想要摆脱传统儒家思想,但他又无法彻底与传统儒家思想决裂,他的思想无法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子。他希望能改造社会,解放人们的思想,他也释放了部分人的思想,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思想还是占领了统治地位。从某个角度说,李贽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在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只能有单纯的思想,而绝不能出现游离的意识形态,甚至怀疑这一道德意识形态的行为,一旦出现,就将是帝国构架的大敌。而李贽也参透
43、了这一点,以剃发之名,夺下剃发刀自刎而亡。 这样的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这六个人,都没有得到善终,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被传统制度束缚的万历皇帝,逐渐屈服与制度,罢政30年,最后落下了一身骂名;大刀阔斧的首辅张居正、左右逢源的首辅申时行,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也无法动摇这样以道德治国的制度;刚正不阿的海瑞,一样受到了排挤;戎光满身的戚继光,也需依靠文官集团才能发光发亮;提倡自由、提倡平等的哲学家李贽,致力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即便辞官为僧,也无法逃脱文官集团的迫害。他们都想改变这样的社会,可是他们都失败了,他们无法解决制度上的弊端,他们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最终,他
44、们都被制度所吞噬。 万历十五年,从这六个人身上,以小见大的反映出了这样一个制度的悲剧以道德代替法律和技术带来的悲剧,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文官集团。一旦违逆、损害了这个文官集团的利益,悲剧就会发生。皇帝不愿立长子为太子,不愿迁就也无法说服文官集团,于是他便怠政了;张居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损害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死后便身败名裂;申时行没有配合文官集团,而是选择维持平衡,文官集团仍然不买账,于是申时行被动离职归乡;忽视道德观念和官场潜在规则的海瑞自然也是他们眼中的“异类”,最终孤立无援,;这样以道德代替法律和技术的制度,再加上重文轻武,戚继光失去了张居正的扶持和庇护,自然被文官集团弹劾罢免离职;而“离经叛
45、道”的李贽更是他们的“眼中钉”,也是要剔除的。 他们挣扎,他们反抗,他们试图改变,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似乎是注定的。或许,他们都明白会失败,但也仍要去尝试,当到了真正失败的时候,便感慨道: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黄仁宇先生告诉我们的,大概便是: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其实早已注定了大明王朝走向了他的生命发展的尽头。 万历十五年(6)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将万历十五年七章中的六章看完了。电子书的观看的确没有纸质版的直观及可重复性,只在看的时候摘抄了一部分颇有感触的片段。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遗忘了很多,但我以为实存的记忆便是触动我的
46、地方。 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时还以为讲的是万历皇帝的值得探讨的辉煌的十五年呢,但其实只是那个朝代在1587年的种种变化。在我看的六章里,分别介绍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及戚继光,将他们的故事与整个时代的背景及执政集团相传插。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和大伴冯保的陪伴及文官们的教导下长大,一直接受儒家文化及各种礼仪的灌输和熏陶,但也因此抑制了个性的发展。在万历皇帝的少年及青年时代,正因为有了首辅张居正的协助,正确的处理了文官内部集团的矛盾,才有了国家的稳定。对万历皇帝最深刻的记忆便是他与文官集团的抗拒,但当他发现自己在斗争中无法取胜时,变消极怠慢。最典型的便是“全世界距离最长的1000米”皇帝与首
47、辅相不过1000米,这距离之遥远不在官寝、文渊阁之间有重重的门墙和上上下下的台阶,而在于除了早朝、讲读外,皇帝极少接见大学士。 我个人认为,虽然一个朝代的制度不可能由一个人而彻底推翻,但作为皇帝,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权利和权威,只要在坚持己见的基础上再加上谋略和胆识,一定可以让朝代有所改变,自己也不至于消极怠慢,整天郁郁寡欢。这只是我个人单纯的想法而已。在当时的朝代里,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万历祖先的一言一行都被臣下恭维为绝对的道德标准,而他却是在臣僚的教育下长大的,他的责任范围乃是这些臣僚所安排的,他的感情要受到绝对的抑制,这边是活着的祖宗啊。 突然感觉皇帝好悲哀,
48、人一生的幸福不在于锦衣玉食而是敢于追求自己的目标,释放个性,做简单真实的自我! 从始至终一直感觉张居正很厉害,纵使最后下场悲惨,有私欲和对权力的追逐,但他的政绩是无法磨灭的。他有大政治家的风度,从不拘小节,有着长远的目光和雄伟的抱负,也许他过于复杂,但就我有点单纯的思想来看,他的职务上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颂扬,对他的个人生活我不发过多言论。正是他知人善用,独特见解,才有了戚继光的英明和沿海倭寇的清除。当一个人权力过高时,他便自满专制的倾向。也许我不该过分指责万历皇帝的能力,但若真的是治国的人才,他便不会单纯了一直依赖他,并巧妙地施计干涉将他拉回正道。 1582年张居正的离世便进入了首辅申时行的时
49、代,他是大家心目中虚心下气、大智若愚、泊然处事、重国体、惜人才的大政治家。在张居正的手下做幕僚,他审视夺度,总结经验,了解到在这个文官集团主宰的朝廷,一个人声望来调和各种极端(如张居正),只能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当事态发展逾于限度之外时,则要用恕道来原谅别人的过失。在他执政期间能巧妙和谐的解决朝廷文官之间的阴与阳,虽无张居正锐利锋芒,但他也在职位上做出了一番政绩,如河防多年没有大灾难。当皇帝消极怠工,同僚私欲膨胀,无论是多么淳厚的长者都会被拉下水。虽说被迫离职,但晚年的他却也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 在我看的六章中,对于文官执政的朝代发生了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 印象最深的便是“讪君卖直”,有些人居
50、然为了过得谏名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如若正的是为国捐躯倒是很值得称赞,但大多是贪图虚名。如邹元标的谏言并非出自对皇上的忠心,而是出于自私自利。这些人把政治当做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为本钱,然后招摇赎卖他正直的声望。另一件事便是文官之间的相互攻击。我觉得就是俗语所说“吃饱撑得没事干”,肆意卖弄学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我自认为攻击很简单,却不了解原来有这么复杂步骤。他们采用“去皮见骨”的方法,常从一些小事开始,诸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张不署名的传单,一个考题不当等引出本题,促使公众注意引起文官参加,是小事积累成大事,细枝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为整个道德问题。 突然发现人的世
51、界越单纯越好,没有利欲的追逐与渴望,心境自然会平静和谐。 真正为国而谏言的人正如海瑞,他虽正直但过于愚忠。他一心想要依法行事,却被文官的思想约束。一件小事便会发现他的另类。海瑞于1586年做南京都御使时,一位都御使在家中招了一班伶人排戏。他获悉此事时,就宣布按洪武祖制,理应受到杖责。这类事在南京已司空见惯,但海瑞却以为有坏风俗人心加以反对,结果只能被大众看做胶柱鼓瑟,不合乎时代的潮流。但这就是他的个性,有自己的价值观,独特的追求,这就是他人生的亮点。他能在几波几起中依旧坚持内心的想法,展现独立的自我,真正为国效力,这绝对值得赞扬。但他毕竟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想法与当时社会脱节,终会导致失
52、败。正如,海瑞干涉土地所有权,就以他个人的力量,只凭一时的政治力量去解决财政和经济上的问题,无疑是舍本逐末,结果必然事与愿违。晚年的海瑞总结他的政治生涯和家庭经历说道,“为人臣者尽忠之不易”、“为人子者尽孝之艰难”。 就我个人而言,海瑞是幸运的,经历了生命的波折,追逐了自己的梦想,纵然失败又如何,我奋斗了,只不顾生不逢时罢了,其实一无怨无悔了。 也许海瑞的失败证明了人不能脱离现实,把理想中事情做得完美,但戚继光却是一位能适应环境发挥天才的将领。的确,是否有清醒的现实感,在那个朝代极其重要,它决定了仕途的风顺与否。 在文官集团掌权的年代里,重文轻武的畸形体制必然出现,在当权者看来,一个将领所应具
53、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不在于头脑清晰,但倭寇肆无忌惮的突击,终于让当权者有些清醒的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倭寇小规模的侵犯,只要不影响他们这些在朝为官的文官的安危,他们便视而不见。终于他们受到威胁了便着手开始微妙的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穷则思变”。这是便是戚继光大展身手的时候。 在首辅张居正和巡抚谭纶的支持下,戚继光便目标明确的研究自己的军事技术。无论是部队手册、战斗纲要、编制表、补给图解还是军法条文都详细的罗列出来了,不得不承认他是个伟大的军事家。平时刻苦的训练,使他的军队连连报捷,使他们的威望日益加厚。终于,当敌军听到“戚家军”是便提高警备,忌惮不已。 一个有魄力有胆识的将领自会引导部队走向强大
54、。他从不做不可能的事,但在可能的范围内就可以做到至尽至矣。最佩服的便是他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但何为可能何为不可能呢?人总会迷茫,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可以说是自信也还可以说固执,但我坚信只要遵从内心的想法,努力做既可。 我个人对人物的了解及记忆很深,对于政治体制的认识实属浅薄。对这些人物的了解也的确让我收获许多。 万历十五年(7) 万历十五年的那些事 余久闻万历十五年大名,但只知其名,不知文中意。万历十五年到底有何特殊处?为何作者要特别关注这一年?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万历十五年的那些事。 书中作者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通过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的在制度层面的探索以
55、点现面展示了明朝制度体系的轮廓。在明朝制度体系中礼仪和人事两项是官僚制度的要点,伦理道德为根本,文官集团为支柱,一切行政技术完全在平衡的状态里维持现状而产生。 在这个制度体系下,本该威风凛凛的皇帝一旦个人魄力不足就将沦为制度的囚徒。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这样一个囚徒,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喜欢的人郑氏,要册封她为皇贵妃,大臣公然说他为美色误国。想立喜欢的儿子当太子,大臣们以不合礼法为由光明正大与他叫板,逼迫他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普通官员邹元标竟然敢两次上书指责万历皇帝扯谎,有过不改,装腔作势,说万历没有人君风度。就这样万历皇帝都没把邹元标杀了。不得不说万历这皇帝当的十分的憋屈。于是乎,就难怪万历在执
56、政后期消极怠工了。而皇帝这个在明朝的制度体系中十分的重要角色的消极怠工,更是直接冲击本已问题频出的明朝的制度体系。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在他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加强行政效率的改革。这些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国富兵强,但也是改革彻底暴露了这一大帝国中央集权过度的不良后果。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限度的。强求效率增高,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实际问题又会升级成为道德问题。张居正试图但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循环,这预见了他后来的悲剧死后被参,家产籍没,子弟流放。 申时行继张居正之后的万
57、历时期内阁首辅。有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决定以“诚意”解决问题,决心做和事佬。明朝法令缺乏对具体问题评断是非的准则,即法令有时对争执加以裁处,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据。例如经过皇帝批准,人事有所任免,文渊阁公布其原因,总是用道德的名义去掩饰实际的利害。申行时力图通过自己的贴合明朝制度体系的行为继续维持国家制度体系的平衡。当然,和事佬申时行的诚意得到了某些文官的尊重,但并不能为全部人士所谅解。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一个敢直接上书指责皇帝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的谏官。海瑞在执法的过程中发现了法律制度体系的短板,他的解决方法是以个人道德之长,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海瑞充
58、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对于无法通过法律明确判断结果的案件,海瑞这斟酌的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屈贫民,宁屈富民”用这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虽符合儒家道德的判断标准,但明显违背司法公正标准。而明朝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这些文人是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 戚继光明朝名将,他组新军,传战术,败倭寇,著兵书,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但最后却被罢官,死于贫病交迫中。通观明朝武将的经历,其不幸似乎又不仅止于戚继光一人。这根因由似乎要从明朝的制度体系说起
59、:明朝建国后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文官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而武将着眼点在于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武将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这导致,一旦有战事发生武官上马杀敌,而战事一停文官就想办法把武官拉下马。 李贽明朝万历年间著名思想家。明朝制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根本,到了万历年间此伦理道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读书人把读书、做官、买田这条生活道路视为当然,已严重背离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在此情况下,以李贽为首的一些儒家学者试图改进儒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可惜李贽未能取得有突破性的进展。李贽提出社会物质文明往前发展,而国家的法
60、律和组织机构不能随之而改进,势必发生动乱。对此李贽认为受到时代的限制,认为历史循环之无法避免,乃是命运的安排,也不必再白费心力去寻找任何新的解决方案。因此不必再白费心力去寻找任何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社会无法局部改造,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的失败,决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更应从整个明朝大层面找原因。个人因所处年代等局限性难以一窥全貌。因此,不妨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以摄入大历史的轮廓。 万历十五年(8) 万历十五年书评 在老师的引领下了解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对该书的背景、内容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幸得以从图书馆拜读一番。虽然没有到精读的地步,但是依旧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用:高清晰复印机购买合同3篇
- 2024年度企业间出口信贷合同3篇
- 2024年婚宴餐饮服务及设备租赁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混凝土施工团队责任承包合同
- 2024年度家庭装修个人贷款合同示范文本2篇
- 2024年版施工项目款项清算具体合同版B版
- 2024版建筑施工分包合同:总包与分包商之间的工程分包协议2篇
- 2024年度旅游景区门票代售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工程验收合同6篇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含音乐、图像与文字使用权
- 商品总监述职报告
- 述职报告及工作思路(四篇合集)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完整版)
- 国库现金流预测分析报告
-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用语教学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岳阳市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虫控消杀行业报告
- 导医接待中的患者满意度调查
- 《古从军行李颀》课件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