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陆行北校倪瑾谊)_第1页
《卖炭翁》教学设计(陆行北校倪瑾谊)_第2页
《卖炭翁》教学设计(陆行北校倪瑾谊)_第3页
《卖炭翁》教学设计(陆行北校倪瑾谊)_第4页
《卖炭翁》教学设计(陆行北校倪瑾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浦东新区初中语文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教案展示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倪瑾谊PAGE PAGE - 8 -白居易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倪瑾谊【教学目标】读通“故事”:借助注释和讨论,正确把握诗歌内容。读出“诗情”: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诗歌中反映的当时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读懂“诗理”: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比手法在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懂得诗人以个别事例来反应普遍现象的创作手法。说明:白居易诗二首卖炭翁是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唐诗精华(下)中的主讲课文。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里的传统名篇。原诗自注:“苦宫市也。”诗人以

2、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伐木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从诗歌的题材来看,卖炭翁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鉴于白居易诗歌平易浅显的特点,学生在理解内容上难度并不大。所以把理解性阅读交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相互探讨,即可读通读懂。本课教学的重点落在鉴赏性阅读上,紧扣题注中的一个“苦”字,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在对“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对比中,理解作者的“讽喻”之意,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综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设定了“事”、“情”、“理”三大教学目标

3、,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阅读“讽喻诗”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说明: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直接继承了杜甫诗歌的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优秀传统。卖炭翁一诗是讽喻诗的突出代表,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将把握作品所表达的道理与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虽然诗歌通篇无一“苦”字,但大量运用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句句紧扣小序的“苦”字来着

4、笔,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样的写作手法确为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猜谜导入畅所欲言1.猜谜环节:隐去白居易的名字,讲述名士顾况初见他时调侃其名字的故事,让学生猜谜。(趣闻参见“知识链接1”)2.畅所欲言环节:“你所了解的白居易”:背诵白居易的名作或名句;介绍白居易生平。(补充的知识参见“知识链接2、3”)3.补充、整理诗人生平介绍。1.听趣闻,猜诗人。2.自由发言,温故知新。3.用心听,做笔记。通过猜谜和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相长中增加对诗人的了解。初读诗歌质疑字词1.组织学生听读、散读课文。2.

5、 要求学生对诗句进行质疑。(补充的加点字注释见“知识链接4”)3.适时点拨,落实注释。1.听读诗歌录音,标注生字词的拼音。2.散读诗歌,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诗歌内容。3.就不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全班共同探讨。疏通生字词,了解诗歌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加强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再读诗歌读通“事”提问:从诗歌的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叙事诗。白居易诗歌语言浅显质朴,所以大家并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诗歌所叙之事吗?1.齐读诗歌。2.复述诗歌内容。3.相互补充。疏通诗歌内容,为人物鉴赏和主题探究做准备。详析题注读出“情”1.书下加点字注释中写道:原诗题注“苦宫市也。”你能解释题注的意思吗?

6、(重点放在“苦”字上)2.圈划出照应题注、表达卖炭翁之“苦”的诗句(分析时应当兼顾“宫使”的人物形象)。1.明确“苦宫市也”是说卖炭翁被宫市害得好苦,饱含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2.明确:全诗虽不到两百字,但细细品味,“苦”味渗透字里行间。(详析见“知识链接5”)3. 感受卖炭翁的不幸与宫使的蛮横,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品读描写卖炭翁的诗句,发挥想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情。品读描写宫使诗句,体会宫市的强取豪夺,水到渠成地分析对比手法。探究主题读懂“理”1.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诗中两组人物形象。2.提问:卖炭翁的遭遇是一个个别现象吗? 3.小结:从诗歌题材上

7、来看,这也是一首讽喻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来阐释这首诗所要讽喻的社会现实。1.通过人物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已有大致定位,不强求回答统一。2.明确: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3.明确:这首诗的现实意义在于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明确诗人同情劳动者、厌恶“宫市”的感情基调,理解这首讽喻诗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拓展活动主题再探教师语:白居易的理想是成为民间发声者,成为民间的代言人。他所创作的乐府诗,无论是在题材的广阔上,以及风格的平易近人上,比起前人来都有

8、很大的发展,因而也具有更加广泛的读者群,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其中最著名的讽喻诗要数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要求:阅读秦中吟轻肥,从思想主题或写作手法上来比较它与卖炭翁的异同。1.阅读材料,复述故事明确:这首诗讽刺了唐朝腐败政治。宦官生活骄奢淫逸,神策军,为所欲为。而下层劳动人民过着“人吃人”的生活。2.分析主题,鉴赏手法。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详解见“练习举隅1”)引入白居易的生平介绍,用“知人论世”的解诗思路,进一步联系时代环境和人文背景来理解这首诗。秦中吟和卖炭翁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9、。课堂总结结语:白居易的一生放弃了绚烂绮丽的文字,而甘愿为民间的发声者、代言人;这是我们应当铭记的、也是应当学习的。同学们,将来我们也要走出学校,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但是,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地位,都不要忘记,我们应该始终心揣着良知,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儒家一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倾听2.齐声朗读课文将诗歌主题由历史意义上升到社会意义,让学感受到经典之作经过历史的考验仍旧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对当今社会仍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布置作业必做题:1.背诵诗歌;2.将诗歌改写成一个500字左右的小故事。选做题:阅读秦中吟买花或顺宗实录(节选),从诗歌主题或者写作手

10、法的角度分析它们与卖炭翁的异同。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必做题以巩固课堂所学为主,夯实基本功。选做题以积累诗文阅读量为主,进行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思路点拨】卖炭翁开头的小序:“苦宫市也。”意思说劳动人民被宫市害得好苦。仅仅四个字,端在一个“苦”字,饱含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所以本课将题注中的“苦”字作为切入点,质疑:卖炭翁生活的“苦”表现在哪里? 通过诗句品读,把握人物形象,感受对比手法的作用,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知识链接】名士顾况调侃白居易名字的故事:787年,白居易至长安,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

11、到白居易的姓名时,曾调侃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及至看到他的诗篇,才感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曾以诗仙、诗魔自比,另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元稹齐名,

12、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要的诗歌有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乐府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白诗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

13、蹄。 钱塘湖春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琵琶行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补充苍苍:斑白,花白。 辗(nin):同“碾”,轧。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集市。 骑(j):骑马的人。 把:拿。 回:调转。 叱:吆喝。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系:挂。 加点字注释:“苦”字详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老人无名无姓,孤苦伶仃,砍柴烧炭为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长年累月烧

14、炭而熏成黑黄色的脸,白发苍苍、手指枯瘦发黑,都是岁月留给的他艰辛而沧桑的印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诗人以卖炭翁的口吻表达只求“温饱”的最低生活需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忧”一“愿”表达了形容枯稿、衣着单薄的老人的矛盾心理。“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踏雪而来冰天雪地,起早贪黑,疲惫不堪。“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踏雪而来,饥寒交迫,人疲牛乏,不顾天冷地冻,在烂泥堆旁暂得休息。“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又是一问一答,来者尚未言语,但趾高气昂、轻裘肥马的人物外貌就已与老人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

15、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峭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看似奉命买炭,实则强取豪夺,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卖炭翁一定苦苦哀求,但无救无助,呼天不应,呼地不灵,连“身上衣裳口中食”的生存愿望都成了泡影,这一千多斤炭被无情的“宫市”夺走了,带给他无尽灾难、深重痛苦,满腹辛酸。【练习举隅】1.阅读秦中吟轻肥,从思想主题或写作手法上来比较它与卖炭翁的异同。轻 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译文】(那些人)意气骄纵,行满整条道路,所

16、骑的马油光锃亮,竟可以照得见细小的灰尘。(诗人)借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他们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夸扬着要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海中的鱼作肉。他们在肴饱之时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参考】这首诗是讽刺唐朝政治腐败根源之一宦官的。他们穿红佩紫,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去到军队里赴宴,饮罢美酒佳酿,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洋洋,精神亢奋,旁若无人。诗歌前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

17、图,已具有讽喻之意。然而诗人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结尾处笔锋突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当“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借助工具是和网络,自主阅读秦中吟买花,探究诗歌主题和写作手法(可与卖炭翁、轻肥进行比较阅读)。秦中吟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参考】全诗通过对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