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讲义03分析哲学的诞生_第1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讲义03分析哲学的诞生_第2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讲义03分析哲学的诞生_第3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讲义03分析哲学的诞生_第4页
蒙大现代西方哲学讲义03分析哲学的诞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9分析哲学的诞生概述1哲学的“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数学和哲学危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解决了物理学危机。(教材编者认为量子力学的产生带来了物理学危机,不妥。)数学危机激发了关于数学基础的三种观点:直觉主义、形式主义、逻辑主义。哲学的危机是失去传统的研究对象:上帝、物质和灵魂/精神。启蒙运动的洗礼、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经验科学。心理主义向有关逻辑和数学基础讨论的入侵。(“如果心理主义得逞,那么哲学将从纯思想或精神这块最后领地被驱逐出去,将失去一切研究对象而不得不自行消亡。一切不情愿看到这一事实的哲学家当

2、然不能接受心理主义的结论。”教材,p56。哲学家会不会担心哲学的消亡?哲学家把哲学当饭碗、害怕下岗?)2语言学的转向 (a)拒斥形而上学或对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厌倦。主要是实证主义的影响。(p56:“在实证主义、心理主义思潮的挑战威胁着哲学的生存权利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却从数理逻辑的成功看到了哲学的出路。”实证主义不是哲学?心理主义呢?)清理传统哲学的遗产,运用数理逻辑的工具,才有对语言意义的分析。罗素说:“当时有一种革命的情绪,一种解放的感觉。”石里克认为,哲学不仅发生了革命,而且是一场最终的革命、一劳永逸的革命。(b)数理逻辑的发展。(c)反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无论是分析哲学的鼻祖弗

3、雷格还是现象学的鼻祖胡塞尔都极力反对心理主义。对心理活动的解释总难免主观成分,对语言命题的意义却可以进行客观的研究。(d)科学的大发展。哲学不再适合于认识自然,概念分析的工作似乎更适合。弗雷格(Gottlob Frege , 18481925)一、生平与著作哥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德国耶拿大学数学教授,在耶拿平静地度过一生,但他的革命性思想却与他的平静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逻辑学界的康德。他的主要著作有:概念文字(1879年)、算术基础(1884年)、算术基本法则(第一卷,1893年;第二卷,1903年)。大多数人在当时或者不理解、或者忽视了他的著作,只有

4、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少数思想敏锐的哲学家注意到他的开创性成果,从中获得很多启发。长期以来,人们只把他当作数理逻辑的开创者,对于他的哲学贡献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是通过杜麦特的解释,人们才把他看做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杜麦特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一书中,把他评价为“分析哲学之父”,是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并列的第一流哲学家。确实,弗雷格和亚里士多德、康德一样,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二、弗雷格哲学的出发点弗雷格工作的出发点是想为数学提供一个严密的逻辑基础。他发现日常语言不是适当的工具,这不仅是因为日常语言无法形式化,更因为它不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明确性,它缺乏构成

5、明晰推理的手段,缺乏区分不同种类推理的功能。为此,他自己设计了一套形式语言,这也就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发端。弗雷格认为,日常语言含混不清,不能清晰地表达真命题。但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和语言斗争。把思想从不清晰的语言表达方式中解放出来。他认为,要避免语言的陷阱,就必须把语言从逻辑上加以纯化。首先,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加以区分。在弗雷格的时代,由于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心理主义在哲学界盛行。心理主义将思想的内容和思维过程混为一谈。但在弗雷格看来,思维过程或心理活动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因人而异,而思想的内容则是公共的,客观的,可以被一切人掌握。逻辑学不是心

6、理学,它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而只研究思想本身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弗雷格把区分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作为他哲学的第一条原则。他提出了命题函项的思想。其目的是构造一种精确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避免日常语言的歧义;其实质是借用数学中的函数,来分析命题的逻辑结构。弗雷格是经院哲学意义上的实在论者,他相信概念、关系和客体的客观实在性。 三、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弗雷格认为,实在的东西不一定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不具有空间广延性的东西也可以是实在的。说概念是实在的,就是说它并不是一个符号,而是有内容的,概念的内容就是它的意义,意义是实在的。由此出发,弗雷格做出了著名的概念的意义和指称的区

7、分。名称的指称是它所指的客体,名称的意义是其表述的内容。一个名称有且仅有一个意义,没有或者有一个指称。“暮星、晨星”名称不同,意义不同,指称相同。“金山”、“长翅膀的马”有意义无指称。判断句也是名称。不过,意义是指判断句的内容,指称是其真值。弗雷格关于指称和意义的思想对于分析哲学意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他揭示出了客体、语言、思想和真值之间的关系,建构了讨论意义问题的基本框架。四、自然数的定义 (a)自然数不是一个类所包含的事物的数目,而是可以从逻辑上加以限定的类;(b)从逻辑上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身相等同的事物,一类是与自身不相等同的事物;(c)0的定义:“一切与自

8、身不相等同的事物的类”,然后依次可以定义1及更大的自然数。Concept Script, a formal language of pure thought modelled upon that of arithmetic,1879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A logico-mathematical enquiry into the concept of number,1884The Basic Laws of Arithmetic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 1872 - 1970)一、生平与著作贝特兰罗素(18

9、721970)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哲学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祖父曾任英国首相,密尔是他的教父。罗素自称一生被三种激情支配,即对真理的不断探求,对人类苦难深切的同情,对爱情不可遏制的追寻。他曾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开除,89岁高龄还因要求核裁军而坐牢。主要著作有数学的原理(1903)、莱布尼茨哲学导论(1908)、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19101913)、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西方哲学史(1946)等。19201921年间来中国讲学。关于中国,他说,中国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独断的宗教,崇尚自尊、自制和礼节等美德,西方人则追求权力,创造了制服自然的科学和制服社会的

10、民主。中国人追求娱乐,因为中国人太懒散,天性太善良,所以不适于追求西方人的目标。二、罗素悖论 (Russells paradox) “一切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组成的集合”;“说谎者悖论”;“理发师悖论”;三、类型理论(the theory of types)和摹状词理论 悖论来源于自我指涉的恶性循环;n1级类型由n1级谓词和n级谓词以及n级以下谓词构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利用数理逻辑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的重要步骤。(a)自然语言中的一切名称实际上都是摹状词,通名是非限定摹状词,专名是限定摹状词;(b)限定摹状词而无指称与传统逻辑的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c)斯

11、特劳森对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1903).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1910, 1912, 1913) (with 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incipia Mathematica, 3 vo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1925 (Vol. 1), 1927 (Vols 2, 3). Abridged as Principia Mathematica to *5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12、. (1912)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14) 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Chicago and London: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21) The Analysis of Mind,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27)

13、The Analysis of Matter,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29) Marriage and Moral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New York: Horace Liveright.(1945)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46. 第四节 早期维特根斯坦一、维特根斯坦其

14、人其事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血统多一半是犹太人,但他母亲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受洗为天主教徒。他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工业的大亨。他小时候爱好机械和技术,最初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1908年秋天他来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由于设计工作的需要,他努力学习数学,其间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并由此了解到了弗雷格的工作。数学的逻辑基础引起了维特根斯坦的极大兴趣,他决意放弃航空工程,转而从事哲学。他来到耶拿,向弗雷格请教,并听从弗雷格的建议,于1911年转到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 维特根斯坦经常深感郁闷,到罗素那里,几个小时一言不发踱来踱去。有一次罗素

15、问他:“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孽?”维特根斯坦回答:“Both”。(陈嘉映的评论:哲学差不多就是把我们最隐晦的灵魂和最明晰的逻辑联在一起的努力。唯解其一的是虔诚的教徒或逻辑教师,但不是哲学家。P. 133,语言哲学,陈嘉映著) 1914年一战爆发,他作为志愿兵加入奥地利军队。在服役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哲学笔记。1918年7月,他从前线到萨尔茨堡度假,住在叔父家中完成了逻辑哲学论,并开始联系出版事宜。1918年11月,大战接近尾声,他在意大利前线被俘。在囚禁于战俘营期间,他对已经成稿的逻辑哲学论进行修订。当时维特根斯坦毫无名气,出版商一会儿要求有名人做出评价,一会儿要求他自出纸张和印刷

16、费用。(关于罗素所写的导论)1921年,作为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哲学年鉴最后一期上,并附有罗素导论的德译本。1922年,该书的德英对照本在英国出版。 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里,维特根斯坦自称已从根本上解决了该书所论述的所有问题,他放弃了哲学研究。在19201926这几年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做小学教员。他编了一本学生用的词典并获出版。1926年离开乡村教师的职位,在一个修道院里做园丁的助手,协助设计并负责实施为他姐姐建造的一个宅第,这个宅第后来曾是保加利亚的使馆。据查,19331938年各期维也纳地方志把维特根斯坦表明为建筑学家。 1929年初,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并以逻辑哲学论作为学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7、。同年他在亚理士多德协会会报增刊上发表了短文关于逻辑形式的一些看法,他生前发表的哲学文著就是逻辑哲学论和这篇论文。第二年,他受聘为剑桥三一学院的研究员,直到他对学院生活感到不耐烦,于1947年辞职。1949年维特根斯坦查明患有癌症,1951年4月29日逝世。二、逻辑哲学论中的世界、事实和对象 1“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逻辑空间里的诸事实即是世界”。问题在于,逻辑空间中不只有事实,而且允许可能的事态,并且还有所谓否定性事实。这样一来,逻辑空间大致可以理解为使得一个语句合乎逻辑具有意义的条件,这些逻辑条件只限制一个语句是否具有意义,而不涉及这个语句所陈述的是不是事实。这好像在说,所

18、有可能的事态都可以在逻辑空间中呈现,其中有一部分是事实,逻辑空间是一个更广大的世界,真实世界从这个更广大的世界中呈现出来。因为任何东西都只能在一个空间中、在一个背景上才能呈现。 2组成事实的是一些事态或原子事实。事态或原子事实不再是更基础事实的各种可能结合;它们也不是事物的可能结合,因为分析到最后,世界分成事实,而不是事物。在事态或原子事实的层次上,没有可能性,一切都是事实。 3事态或原子事实是简单的事实,无法再从中分析出其他事实,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对象。因此,事态是对象的结合或配置。对象是简单的,不能再进行分析。维特根斯坦认为:“简单对象的存在是一种先天的逻辑的必然性。”他在笔记中写道:“我们

19、的困难是,我们总说到简单对象,却举不出一个实例来。” 三、图式论/图像论 基本构想:语言与世界对应。复合命题对应于复合事态。由逻辑常项连结的命题都是复合命题,可以分析为原子命题。所有关于复合物的命题都可以分析为关于其组成部分的命题。复合命题不包含比原子命题互相联系以外更多的内容,因此,复合命题是可以充分分析的。 原子命题摹画原子事实。原子命题互相独立,一原子命题为真或为假不影响其他原子命题的真假。象原子事实不能进一步分析为更基本的事实而只能分析为对象及对象的配置一样,原子命题不能分析为更基本的命题,它只包括不可分析的符号。 这些不可分析的符号是名称。名称与对象相应。名称代表对象,而非描述对象,

20、因此名称不是对象的图像,名称也无所谓真假,只有命题才是图像。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对象的总和,与此相应,语言是命题的总和而不是名称的总和。不过,命题的总和大于事实的总和,因为有些命题表现可能的事态而不是实况所是的事态这些命题是有意义的,然而是假的。真命题的总和(不包括恒真的逻辑命题)才是世界的图像。 语言图式与外界现象的关系有如下两个要点:(a)图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外界现象的每一组成部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说:“图式关系即存在于图式的要素与事物的对应之中。”“这些对应关系实际上是图式联系现实的触角。”(b)联结图式各组成部分的结构与联结被描绘的现象的结构相一致。这种一致的形式,维特

21、根斯坦称之为逻辑形式。逻辑形式不同于摹画形式,一个逻辑形式可以对应于多个摹画形式。四、关于“不可说”或神秘主义 逻辑哲学论最后一章就一行字:“对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在该书的序言中,维特根斯坦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逻辑哲学论认为不可说的东西:(1)逻辑形式 命题要摹画事实,就必须和事实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形式,而这个逻辑形式本身却不是事态的摹画。(2)哲学问题 实证科学是对世界的摹画,哲学不是。哲学不提供实在的图像,既不能确证也不能驳倒科学的研究。哲学干什么呢?维特根斯坦有时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澄清命题的逻辑形式。有时则认

22、为是为了划清哲学和实证科学的界限。实质上等于在说,哲学的任务是划清可说的与不可说的界限。他在给罗素的信中说,为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划出界限是“哲学的根本问题”。(3)伦理学、美学等等,都不是实证科学,都不摹画世界。(4)神秘的东西。例如,形而上学的主体,他论证说,神秘领域中一切都是必然的,而语言只能言说偶然的东西事实。他有时也说,语言只能言说和语言同构的东西,能分析的东西,而神秘领域中的一切都是不可分析的。 容易看出,因为逻辑哲学论的中心论题是命题摹画事实,因此,凡不摹画事实的就是不可说的。即:事实的界限是可说者的界限,在事实界限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说的,界限本身也是不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对不可言说的论

23、证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倾向。罗素很早就觉得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后来断定他转变成为一个纯粹的神秘主义者。第五节 维也纳学派 一、概述1理论与历史背景 两个思想来源:一是实证主义,一是逻辑分析哲学。实证主义是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的。孔德提出了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在神学阶段,一切因果关系被归结为神的意志,自然现象都用神意来解释。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用抽象观念代替神的意志来解释因果关系,自然物内部的抽象力或属性被认为是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所在。在科学阶段,科学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描述,而不进行主观想象和抽象解释,因此是实证的。孔德认为,这三个阶段的替代是一个进

24、步的过程。实证科学是人类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实证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19世纪末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按照实证主义精神,提出了感觉主义的标准,以此区别科学与形而上学。在他看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感觉要素组成的,任何概念如果不能被还原为感觉要素,那么它就是心灵的虚构。依此标准,不仅像“神”、“自由意志”、“灵魂”这样的概念是形而上学虚构,而且像“原子”、“物质”、“以太”等当时在物理学中常用的概念,也属于形而上学的残余,应从科学中排除出去。 1922年,石里克(Moritz Schlick)接替马赫担任维也纳大学的归纳哲学教授,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科学家,在科学界形成了一个哲

25、学团体,这就是维也纳学派。主要人物有哈恩、纽拉特、克拉夫特、考夫曼、弗兰克、卡尔那普和费格尔等。维也纳学派成员受马赫和法国的迪昂、彭加勒等人的直接影响。不过,分析哲学的“哲学革命”目标对他们的鼓舞更大。 30年代中期,由于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再加上石里克被暗杀身亡,维也纳学派在组织上瓦解了。它的许多成员,如卡尔纳普、莱辛巴赫、弗兰克、费格尔、考夫曼和亨普尔流亡到了美国。4060年代,逻辑经验主义在美国盛行一时。 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关系。维也纳学派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主流和核心,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全部。逻辑实证主义还应包括与维也纳学派同时的柏林学派等。逻辑经验主义的外延大于逻

26、辑实证主义,它可以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发展到后期的一种的弱化与泛化。 2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概况 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1882),1906年在普朗克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29和1931两次赴美国讲学,从1922年到去世一直在维也纳。 纽拉特,一个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人,立意要使维也纳学派成为国际哲学运动的主流。他曾试图使维也纳学派成为一种左翼的政治力量。 卡尔那普,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最有建树的哲学家。大学期间主修哲学、数学、物理学,上过弗雷格的课。他的博士论文以及早期的文著主要探讨物理学的基础和物理学中的时空问题。1926年到维也纳大学任教,很快成为该团体的核心人物之一。1928年出版

27、世界的逻辑构造,1935年移居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他被认为是逻辑实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二、意义的可证实原则证实原则:一个句子有确实的意义,当且仅当它表达的命题要么是分析的,要么是经验上可证实的。可证实原则从常识的意义来说很容易理解:真话符合事实,为事实所证实。但要为事实所证实,一个命题首先首先要可被证实或证伪。证实是真理的标准,可证实是意义的标准。这就是意义的可证实原则。这个原则是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来的。维也纳学派继承了这个原则:“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等于陈述证实或证伪这个句子的方式。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个说法与我们通

28、常对“意义”一词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解释来表明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义。问题在于,解释还需要解释,如果没有一个终点,意义的确定性就没有保障。(维特根斯坦对“简单对象”的要求)因此,必须有某种东西是无需解释的,而是直接给与的。这些直接给予的东西是证实过程的最终保障。“为了发现一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借助一串联系的定义来转换这个命题,直到最后在这个命题中出现的词是一些不能再被定义的词,它们的意义只能被直接指出来。每一个命题的意义最终都是由给与物决定的。”(石里克,转自陈嘉映,语言哲学,p.167)这种直接的所与被叫做“基始陈述”、“观察陈述”或“记录语句”等。它直接与事实相符合,未经丝

29、毫污染的记录语句构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无可怀疑的出发点”,这里是“知识与实在之间的不可动摇 的接触点”。 (证实原则有“强的”和“弱的”两种形式。石里克和魏斯曼持强证实原则,卡尔纳普和纽拉特持弱证实原则。分歧的关键是两点:(a)记录语句是否能充分证实。记录句子就是指描述了某一现象的简单的陈述句。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这样的简单句,实际上涉及到观察者、概况名称等。这个句子应该更为严格的写成:张三在某时、某地做出记录,发现有张桌子。但是这个更严格的句子还是包括个人和集体的名称等约定。也就是说,强真实原则是很难坚持到底的。因为很难并不存在不容更改的、绝对确定的记录句子,纽拉特因而提出了他的边航行边

30、修船的比喻:“不可能把终极确立的纯粹记录句子当作是科学的出发点。不存在什么白板状态。我们就象必须在茫茫大海上翻修船只的海员一样,永远不可能在干船坞上把它拆下,并用最好的材料加以重建。”(转自陈嘉映,语言哲学,p.169)(b)对记录句子加以证实的材料是什么?维也纳小组认为是感觉与料。维特根斯坦关注的则是,这种证实材料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 可证实原则可以看作是符合论融贯论。在记录命题那里,决定真理性的是符合事实,在记录命题以上的各个层次,决定真理的是命题之间的融贯。符合论的困难在于,什么叫做符合?“桌上有本书”,看见、摸到或翻两页,哪一种才算是证实?如果是幻觉呢?融贯论的问题在于,怎么叫做融贯

31、?如果一个记录句子和所有命题融贯,那就毫无意义,因为有很多假命题。如果只和一些命题融贯,又太弱,比如神话故事也融贯。如果说它和真命题融贯,则是一种循环论证。(拒斥形而上学)三、世界的逻辑构造卡尔纳普说:“对我的哲学影响最大的是弗雷格和罗素”。从弗雷格那里,他学会了缜密二清晰的分析概念和语言表达式,而且根据弗雷格关于逻辑和数学为一切知识领域提供逻辑形式的观点,特别注意它们在非逻辑的领域,尤其在经验科学中的应用。卡尔纳普1919年研读了罗素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1921年又读了罗素的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罗素在后一本书中号召未来的哲学家运用从数理逻辑中提升为一种哲学方法的“逻辑分析”去探讨和澄

32、清哲学问题。卡尔纳普说,“我觉得这个呼吁仿佛是向我个人发出的。从今以后,我的任务就是以这种精神去工作!的确,此后我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应用这种新的逻辑工具去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19221925年间工作的结晶就是世界的逻辑构造。1构造系统的方法论原则卡尔纳普说,世界的逻辑构造旨在“提出一个关于对象或概念的认识论的逻辑的系统,提出一个构造系统”。哲学家们曾提出种种的概念系统,主要是把概念分类并研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概念的构造系统与此不同,“是要把一切概念都从某些基本概念中逐步地引导出来,构造出来,从而产生一个概念的系谱”。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构造系统,必须应用由弗雷格和罗素创始的现代数理

33、逻辑的逻辑分析方法。弗雷格和罗素首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数学的分析,指出纯数学的一切概念都可以根据一个基本的逻辑概念(在他们看来就是类的概念)通过逐步的定义而引导出来。罗素和怀特海认为,这种方法也能应用于经验科学。罗素认为,这种逻辑构造的方法是一把有力的“奥康剃刀”,可以把一切不是由感觉材料构造出来而仅仅是被推定、被推论出来的东西统统剃掉。他说:“科学的哲学的最高准则是,凡是可能的地方,就要用逻辑构造代替推论出的存在物”。卡尔纳普说,他的世界的逻辑构造遵循的就是罗素的这个“方法论原则”。卡尔纳普把这样的构造系统也称为“理性的重构”。因为一切知识领域中旧有的概念和对象都是通过分析被还原到作为系统之基

34、础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对象再构造出来。更确切地说,这种还原是把关于要求旧有概念或对象的命题都还原或转换为关于基本概念或基本对象的命题。所谓合理重建,就是指给旧的概念找出新的定义,从而形成概念的系统结构。2构造系统的基础和系统形式的选择构造系统作为一个有等级顺序的系谱,其中每一等级的对象都是在较低等级对象的基础上构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系统的构造时,首先必须选择作为整个系统最后也就是最初基础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对象。两种主要的可能选择。一是物理基础,一是心理基础。具有物理基础的系统形式,就是把系统的基础放在物理的对象域中,而将所有其他领域的对象(心理对象,社会人文对象)都还原为物理对象。具有物理基础

35、的系统形式的优点在于,作为其基础的物理对象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此系统形式中由物理对象构造出来的心理对象和社会人文对象也被安排在这个有规律的全体事件中。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中,卡尔纳普没有采取具有物理基础的系统形式。这种系统形式按照其他各种对象还原为其物理基础的可能性而加以逻辑的次序安排,从实际科学的观点看很适当。因为,科学就是一方面要发现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把个别现象包摄于普遍规律之下来对它们进行说明。但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也就是从认识在先的原则如果我们对一个对象的认识是以对另一个对象的认识为前提的,那么后者就是认识在先的来看,具有物理基础的系统形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因为,对物理对象的认识是后于直接经验的。因此,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卡尔纳普采用具有心理基础的系统形式。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中,卡尔纳普在自我心理基础即自我经验或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构造其概念或对象系统,这种观点被称为“现象主义”的。卡尔纳普声称他这样做是受马赫和罗素的影响。不过,卡尔纳普声称,他的现象主义是“方法论现象主义”,也就是说,只是优先选择一种在现象主义的基础上构造的语言。3构造系统的基础:基本要素和基本关系只有基本对象,没有基本关系,就无法构造出其他对象。基本要素是原初经验,基本关系是原初经验间的相似性记忆。卡尔纳普的原初经验不是原子式的离散的感觉要素,而是作为总体和不可分的单元的经验本身。这一观点是受格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