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哈尔滨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根据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固体2021114号)和关于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通知(环办固体函2022164号)要求,借鉴国内试点地市改革经验,结合哈尔滨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和“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2、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打造高寒地区创建“无废城市”示范样板,进一步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助推哈尔滨“七大都市”建设,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城市绿色转型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理,注重协同增效。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利用地方立法权补齐制度和体制、机制短板,厘清固体废物管理职能,加快形成部门协调联动合力,为固体废物全过程污染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保
3、障。坚持科学治理,注重分类施策。有效衔接城市“十四五”相关规划,总结固体废物治理试点示范经验做法,分类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下“无废城市”建设实现路径,进一步完善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等固体废物治理模式。坚持精准治理,注重创新驱动。结合产废强度高、回收利用水平低、处置缺口大等实际,精准识别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突出问题,补齐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发展利废产业,延长利废产业链,推动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坚持党政主导,注重多元共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全民“
4、无废”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5年,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进一步规范,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推动“无废城市细胞”创建走向“无废城市”建设。2.建设指标。按照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要求,哈尔滨市“无废城市”建设共设置50个指标,其中必选
5、指标25个、可选指标24个、自选指标1个。二、主要任务(一)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完善工业固废治理体系。1.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4+4”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支撑,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为“利废”平台,以化工、石化、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不同行业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建立跨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利废”产业发展新格局。聚焦产业结构升级。以钢铁、铸造、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制药、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制革、洗染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一行一策”绿色转型升级。推行循环发展模式。实施再制造技术工艺应用示范,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推动“废钢铁、
6、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旧动力电池、废油”等主要再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资源要素高值化再生产品开发,着力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2.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制造,重点支持电子电器、纺织、机械装备、汽车及配件、轻工等行业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强化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绿色化,打造绿色供应链。建设一批绿色园区,支持和引导园区循环式生产,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和排放,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促进园区企业内、企业间和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实现固体废物交换利用、梯级利用和循环使用。创建一批绿色工厂,打通企
7、业内可实现的循环协同节点,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现有工艺设备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改造,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向精细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创新。推行工业清洁生产,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建设,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清洁生产领先标准。到2025年,开展绿色工厂建设的企业数量达到10个。3.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空间管控、总量管控和环境保护准入,大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督促矿山企业切实履行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责任义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科学推进全市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监管力度,落实采矿企
8、业主体责任。到2025年,全市露天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大中型绿色矿山建设比例力争达到20%,小型绿色矿山建设比例力争达到8%。4.提升固废利用水平。依托五常市牛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发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推动有色冶金渣、含重金属冶金渣深度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广技术先进、能耗低、用渣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推广冶金渣在道路基层、面层等的大规模使用。鼓励石材矿山将荒料、废石加工成石子,将泥浆烘干成泥粉制作建材产品。积极推动冶金渣及尾矿深度研究、分级利用、优质优用和规模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
9、。5.实施工业绿色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环保智库、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等建设,强化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固废与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坚与技术研究,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和产业创新联盟,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先进绿色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寒地特色的绿色节能、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节能环保企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支持企业在寒地特种装备、生物医药等方面抢占“智高点”,为高质量构建现代绿色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二)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农业废物综合利用。6.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10、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利用,突出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主渠道,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结合哈尔滨市地域环境和资源配置特点,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建立以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推进松北区、木兰县、依兰县、巴彦县等区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双城区、尚志市等区县(市)秸秆青黄贮等技术模式。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率、综合利用率分别保持在65%、95%以上。7.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畜禽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在持续推进规模养殖场
11、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狠抓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村屯畜禽粪污收集点建设,完善散户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体系,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水平。以养殖大县为重点,探索政府组织、企业牵头的畜禽粪污消纳模式,以及农户内部协商的收费粪污处理模式等。到2025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8.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和目标,建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协调机制,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推广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节水农业,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和物理措施防
12、控病虫害,加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4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5%。9.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构建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政府扶持”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依托村委会回收点、农药经营者协会等多种回收模式,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开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电子台账管理系统,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收、储、运、处”信息全链条数字化实时管理。健全完善“企业+站点+农户”的回收利用网络,建立废旧农膜定点归集、整理回收、分类处置的回收处置模式。抓好农艺农机配套,提高农膜回收水平。到2025年,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0
13、和80%以上,力争做到应收尽收。(三)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垃圾“三化”建设。10.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树立循环节约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行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倡导“光盘行动”,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推动可降解替代产品应用;加强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在废弃电子电器领域大力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提高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覆盖率。11.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统筹规划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箱等基础设施、垃圾中转站及环卫专业运输车辆数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14、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以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领域,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全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分类行政村达到100%。12.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行“互联网+回收”和移动回收站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衔接”,合理布局回收交投点和移动回收站;推广“互联网+物业”回收模式,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13.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按照科学筹划
15、、综合施策、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加快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提高协同处置能力。九区依托京环、光大、双琦、格瑞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置,采用“分类后的其他垃圾全量焚烧+炉渣综合利用+飞灰稳定化后填埋”的技术路线,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九县(市)采用“以焚烧为主,卫生填埋为辅”的技术,快速推进巴彦县、通河县、尚志市、五常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全市城区、县城、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 100%、95%、85%。14.建立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模式。九区依托“餐饮单位(收集)-无害化处理厂(转运
16、、处理)-政府监督指导”的餐厨垃圾收运模式,探索低成本、高效率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快松北区、呼兰区、双城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九县(市)根据各自情况依托“乡镇/街道(收集、运输)-市/县处理”的餐厨垃圾收运模式,采用“压榨脱水+油脂回收+残渣焚烧”的工艺处理餐厨垃圾。加速推进五常市和通河县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到2025年,全市城区餐厨垃圾收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县城、建制镇实现餐厨垃圾规范化管理。15.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广泛开展“无废机关”“无废小区”“无废校园”“无废医院”“无废商店”“无废酒店”“无废景区”等创建活动,以创建为平台,建立固
17、体废物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无废城市”共建共享氛围,彰显“无废文化”魅力。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引导广大群众和单位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到2025年,全市创建200个“无废城市细胞”。16.建立绿色包装推广应用体系。落实快递包装绿色管理理念有关要求。加快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等流通领域废弃物的应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处理。依托快递企业建立快递包装回收、循环利用合作模式,形成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业态,严格控制过度包装、二次包装。到2025年,全市电商快件全部实现包装减量化,邮政快递网点全面禁止使用不可降
18、解塑料胶带,绿色快递包装使用比例达到90%。17.提升污泥利用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市政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能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处置全过程指导监管,积极拓展污泥资源化利用市场,以建材利用、土地利用、园林绿化、市政绿地维护为重点,探索污泥多元化利用渠道和方式。到2025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率达到100%。18.优化原生态冰雪管理。坚持“绿色清冰雪”理念,以机械装备作业为主,优化清冰雪作业方式。严格限制融雪剂使用,必须使用时要遵循慎重、科学原则。城市公园在第一时间清理园路、广场、健身区域积
19、雪的同时,保留树池、绿篱片植、花坛、绿地内自然降雪,保持景观“生态留白”效果。充分利用清理后残雪建设和补充街路冰雪景观,以“秀花功夫”提高冰城街路巷的“颜值”。通过建设全域共享冰雪盛景,推动城市文化IP升级,以哈尔滨冰雪文化底蕴和欧陆时尚浪漫的城市特质,通过创新驱动,延伸冰雪IP新的内容,展示“冰雪文化之都”的核心承载区。(四)持续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积极探索综合利用方式。19.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完善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统计、处置和再生利用等相关标准,探索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分级管理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推广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
20、构配件工厂化预制率,促进设计施工深度整合。依托施工单位现场减量化制度,科学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强化施工质量过程管控,加强对已完工工程成品保护,积极应用BIM等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建筑材料损耗率、提高利用率。推行绿色设计,落实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推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到2025年,全市城镇民用建筑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100%。20.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借鉴徐州“无废城市”试点推广模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以松花江为界,近期在江南、远期在江北分别建设1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主要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筑垃圾收纳、分拣和破碎,
21、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制造。在其他区推进设立7个建筑垃圾中转调配场,用于拆除、装修垃圾的收纳和破碎,再生骨料的生产和存储。在全市形成“2+7”建筑垃圾末端处置场地布局。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到2025年,全市拆除类、装修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21.加强工程弃土类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能力。按照哈尔滨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关于工程弃土单独存放的要求,对不能资源化利用的工程弃土类建筑垃圾,通过选择具备存放条件的低洼地势进行临时存放,以及拓宽工程回填、堆山造景、土地改良、矿坑修复等综合利用渠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满足各类施工项目工程弃土排
22、放需求,形成对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有效补充。22.推进建筑垃圾有效监管。市城管局履行对施工单位、运输单位、运输车辆处置建筑垃圾过程中的监管、处罚等职责,以及对随意倾卸建筑垃圾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和依法处罚;市住建局履行对施工工地“六个100%”等扬尘管控措施的监管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对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进行监督、管理、处罚。(五)持续强化监管处置能力,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23.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监管。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为重点,开展石油化工、汽车维修拆解行业危险废物,以及大专院校废弃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加强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单位规范化管理与考核,探索建立危险废物和
23、废弃危险化学品转移GPS监控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转移运输过程监管。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储存、转运、处置日常监管机制,建设集中处置城乡全覆盖和收运暂存体系,实现全链条全周期全闭环管控。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执法行动,以医疗废物、废铅蓄电池等为重点,严厉打击违规堆存、随意倾倒和非法填埋等违法犯罪行为。24.推动重点企业源头减量。选择重点行业开展危险废物减量化试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计划,推广能够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加强对危废减量化相关研究项目的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引入新技术,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适当扶持。支持研发、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
24、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25.探索利用处置新模式。支持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转运和利用处置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鼓励在有条件的高校集中区域开展实验室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和预处理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健全 HYPERLINK /topics/gutifeiwu/ t /news/20210526/_blank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使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产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用途和标准。在全过程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企业危险废物定向“点对点”利用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生态环境等部门定期发布危险废物相关信息,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规模化发展,科学引导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发展。
25、到2025年,全市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4%。26.加强医疗废物闭环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废弃物源头管理,规范分类和清晰流程,各医疗机构内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交接、分类转运的废弃物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确保医疗机构废弃物应分尽分、定点定向、全程追溯、闭环管理。制定具体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清单,明确医疗机构处理以及企业回收和利用的工作流程、技术规范和要求,依法向生态环境部门申报医疗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和处置等情况。27.探索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全链条管理体系。全面排查梳理产废小微企业信息,编制企业清单,建立危险废物动态管理数据库。积极探索培育
26、或引入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市场化企业,搭建智慧应用监管平台,推进试点,完善阿城区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探索建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产废-收储运-处置-监管”全方位协同管理机制。28.提升联防联控风险防范能力。制定危险废物鉴别单位管理办法,健全科学的危险废物分级分类和鉴别技术体系。建立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督管理,强化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强化危险废物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排查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隐患,保障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实现园区内危险废物全程管控。提升危险废物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完善现场指挥与协调制度以及信息报告机制,妥善处
27、置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加强科技支撑,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研究。开展重点行业危险废物调查,鼓励难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推广。(六)系统提升保障能力,形成多元共建格局。29.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制定全市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促进相关领域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和规范处置。建立“收集-转运、处理-监管”的固体废物收运模式,构建全市“区县(市)统筹管理、企业主体操作、市民监督参与”的收运管理体系。制定哈尔滨市“无废城市”考核办法,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生态文明绩效考核。30.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技
28、术体系。在工业领域,统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引导工业固废无害处置。在农业领域,促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建设工程,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新技术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31.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市场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绿色电价政策;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推进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形成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32.建
29、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监管体系。构建生态监测网络化管理,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建筑垃圾、污泥等领域多部门联合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创建“无废城市”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委副书记、市长为“双组长”,将建设工作作为扛起省会担当、落实“五个率先”、打造“七大都市”“双一把手”
30、工程和“十四五”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体系。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直各部门也要成立“无废城市”组织领导机构或工作专班,健全问题清单、职责清单和任务清单,研究细化分阶段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包联制度,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总体工作格局和目标明确、职责明晰、执行有力、推进有序的工作机制,在推动全市“无废城市”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二)加强技术指导。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育,引导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企、学、研、政”专业技术团队,推动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无废城市”领域的应用。建立固体废物数字化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行业专业基础数据库,大力推进各类固体废物产生、运输及处理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关键技术攻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保证各类固体废物设施的建设、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省实验学校、武汉一中等六校2025届高三压轴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吉林省田家炳高中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整体规划与设计委托合同3篇
- 2024南通单位劳动合同员工培训费用承担及成果转化合同3篇
- 2024年度家庭装修工程监理合同6篇
- 2024年土石方工程联营合同范本:五篇施工合作指导文件范本9篇
- 2024年塑料管材原材料供应与加工合同3篇
- 2024年度国际货物贸易信用证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个人与企业间广告代言费用垫付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健身服务合同:万达商业广场健身中心服务与管理合同3篇
- 影院应急疏散预案
- 中国续断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34版
-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运动健身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X药品批发企业年度内审报告
- 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教师用书
- 学校教材教辅排查总结报告三篇
- 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专家讲座
- 电影《飞驰人生》的视听语言解析
- (2024年)气胸完整课件
- 医院门诊药房个人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