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修筑技术_第1页
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修筑技术_第2页
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修筑技术_第3页
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修筑技术_第4页
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修筑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修筑技术1 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从环保角度出发,开始采用二灰碎石替代传统筑路材料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制定了相应的使用规范,总结了成熟的施工经验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二灰碎石在中国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成为最广泛的两种半刚性基层材料之一 首次提出用振碾法施工半刚性基层 获取了国内第一条经振动压实的二灰碎石混合料的疲劳寿命曲线 编写吉林省二灰类道路基层设计、施工技术规程 2 原材料要求石灰粉煤灰碎石活性3 配合比设计规范配合比方法“二灰-砂浆-骨架”理论设计法“骨架密实”理论设计法基于抗裂性能的设计法规范配合比方法筛孔尺寸(mm)37.531.519.0

2、9.504.752.361.180.600.075通过率(%)110090100729048683050183810276200721008198527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建议的集料级配情况二灰:集料=15:8520:80,在混合料中,集料形成骨架,二灰起填充孔隙和胶结作用。事实上,规范级配中,粒径处于04.75mm范围的细集料含量为3050%,若再加上二灰,二灰碎石中细料将超过50%,难以形成良好的粗集料骨架结构,这对于它的收缩性能有不利影响。此外,过多的细料含量使得材料的含水量敏感性太高,不利于施工控制。“二灰-砂浆-骨架”理论设计法 将二灰碎石分成三个组

3、成结构层次:第一层次,由石灰、粉煤灰和水组成的二灰,它是二灰碎石中的主要粘结成分,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粘结力;第二层次,由二灰和细集料组成的砂浆,在组成比例合适的条件下,细集料改善二灰的性能,使得砂浆与二灰相比,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抗收缩性能;第三层次,粗集料颗粒紧密排列形成良好的骨架结构,砂浆填充骨架的空隙,并将骨架粘结成一个稳定的整体,既充分发挥了粗集料的骨架作用,又利用了砂浆的粘结力。这样形成的二灰碎石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水稳定性能、耐久性和抗收缩性能。二灰比例材料比例109015852080257530703565406045555050抗压强度(MPa)0.430.651.051.

4、351.561.561.321.251.05二灰不同配比时的强度试验结果二灰中石灰含量的增加促进了粉煤灰的水化反应,有利于提高二灰的强度,但是,过高的石灰含量并不能提高二灰强度,此外,石灰的含量偏高会使生成的水化产物的收缩加大。因此,在石灰与粉煤灰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配比,在这个配比下二灰的性能最优。砂浆比例砂浆必须是一个致密的整体,必须有足够的二灰能完全包裹细集料颗粒、填充细集粒颗粒间的空隙。当细集料所占比例较小时,它的增强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而当细集料比例太大时,二灰的粘结作用又显得不够充分,反而会引起强度的下降。所以,细集料与二灰之间存在一个最佳比例。材料比例010010902080307

5、040605050604070308020抗压强度(MPa)1.401.641.852.503.152.562.001.521.05二灰细集料不同配比时的强度结果砂浆与粗集料的比例在二灰碎石中,砂浆与粗集料的比例应该能够确保形成这样的结构:表面包裹一薄层砂浆的粗集料紧密排列形成良好的空间骨架结构,密实的砂浆填满骨架的空隙,并将骨架粘结成为稳定的整体。所以,粗集料与砂浆的适宜配比组成是:一体积的二灰碎石中,含有一松方体积的粗集料;压实后砂浆的体积完全填充粗集料松散堆积颗粒间空隙。“骨架密实”理论设计法1) 主骨料级配确定 (1)确定骨料规格D0(一般选取24cm料)。将一定质量的此粒径的骨料分三

6、次放入击实筒中,每次按重型击实98次,然后量测其击实的高度,利用公式=M/V计算出击实密度,算出空隙率。 (2)以D0用量为100,D0的一下级为1/2D0(12cm),以D0用量的5%为步长,将D1逐次掺入D0中,每次掺入后,击实,测定击实密度,建立填充数量与击实密度关系曲线。 (3)选择D1的合理用量,测得最佳的填隙率。 (4)以此类推,进行二、三、四、五级填充,最后分别得到各粒径的最佳填充比例,即主骨料的级配。2) 石灰与粉煤灰的比例确定3) 石灰粉煤灰与主骨料比例的确定4) 二灰碎石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确定基于抗裂性能的设计法理论基础集料密实状态集料隔离状态二灰碎石基层的收缩认为是由二灰

7、的收缩导致的。设计原则 二灰含量应与集料振实空隙率相当。断开510mm粒径间集料,增加粒径10mm以上集料形成混合料主框架,控制5mm以下集料,仅用于填充框架空隙。配合比设计流程筛孔尺寸(mm)31.519.09.54.752.361.180.60.075通过百分率(%)1005767203020301622101651004规范值1008198527030501838102762007建议级配范围嵌挤骨架主骨料级配4 提高二灰碎石早期强度目的 提高二灰碎石的早期强度二灰碎石强度形成的机理 二灰碎石强度主要是由碎石之间嵌挤摩擦力和二灰之间火山反应形成粘力构成。火山灰反应是指粉煤灰中活性SiO2

8、、Al2O3等物质在碱性激发下,在水的参与下与Ca(OH)2作用生成水硬性物质,如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方法 添加酸、碱、盐等活性外加剂,常用的有Na2CO3、Na2SO4、NaOH、水泥二灰混合料早强机理生成了非火山灰晶体胶结物 Na2CO3在早期可以与石灰作用生成Ca2CO3、CaSiO3结晶体,胶结固相颗料来提高二灰混合料早期强度,同时产生一定量的NaOH。 Na2CO3+Ca(OH)2CaCO3+2NaOH强碱NaOH、水泥对火山灰反应的促进作用 粉煤灰硅铝玻璃体属于玻璃结构, NaOH能以分子形式进入松驰的粉煤灰硅铝玻璃体中,破坏硅氧健,致使硅氧分子单位SiO44-溶于

9、水中。 Si-O-Si+ NaOH Si-OH+Na-O-Si 强碱NaOH 、水泥的作用是提高液相介质的PH值,促进了液相中由溶蚀生成的硅酸的电离度, PH值提高,液相中氢离子浓度降低,平衡向着生成硅酸根离子的方向移动,结果增大了与Ca2+离子反应的机率。二灰混合料早强机理促进结晶体形成、生长 在二灰混合料中掺加Na2SO4早强剂, Na2SO4与石灰反应生成CaSO4,CaSO4能与Al2O3迅速生成水化硫铝酸钙晶体,起到胶结密实二灰混合料的作用。 Na2SO4 +Ca(OH)2 CaSO4 +2NaOH3 CaSO4 + Al2O3 +28H2O+3 Ca(OH)2 3CaO Al2O3

10、3 CaSO431H2O3 Ca(OH)2 + Al2O3 + CaSO4 + 9H2O 3CaO Al2O3 CaSO412H2O二灰混合料掺NaOH的二灰混合料掺Na2SO4的二灰混合料掺Na2CO3的二灰混合料掺水泥的二灰混合料扫描电镜分析二灰混合料7的扫描电镜照片固相颗粒表面已有部分结晶物、凝胶物生成,但不太显著。而加外掺剂后其固相颗粒已明显变得粗化,有结晶物和凝胶物生成。Na2CO3早强二灰混合料有块状方解石晶体生成;Na2SO4早强二灰混合料有棒状或针状的钙矾石晶体生成;在水泥、NaOH早强二灰混合料中有水化硅酸钙、铝酸钙和硅铝酸钙生成。扫描电镜分析二灰混合料掺NaOH的二灰混合料

11、掺Na2SO4的二灰混合料掺Na2CO3的二灰混合料掺水泥的二灰混合料二灰混合料微观结构形态更加显著。纯二灰混合料中固相颗料为凝胶物所覆盖,并有结晶物生成;早强二灰混合料的凝胶物、结晶物也大大增多,这些结晶物以纤维状、棒状、薄片状等形态出现,包括水化硅酸钙、铝酸钙、硅铝酸钙、硫铝酸钙等。Na2SO4早强二灰混合料表现出纤维状、棒状结晶丛生,纤维状晶体向四周空间发展联结固相颗粒,凝胶状、纤维状结晶晶体相互联结并穿刺其中。NaOH早强二灰混合料中由颗料表面凝胶物生长出的纤维状结晶形态明显。Na2CO3早强二灰混合料中,薄片状的CaCO3结晶体堆积在一起,并且粗化。水泥早强二灰混合料中以凝胶物水化硅

12、酸结晶体为多。二灰混合料28的扫描电镜照片粉煤灰掺加NaOH粉煤灰掺加Na2CO3粉煤灰掺加Na2SO4粉煤灰掺加水泥粉煤灰-射线衍射分析28的-射线衍射图谱CaCO3的特征谱线有3.04、2.29、2.10、1.19 、1.88 等,二灰混合料及各种早强二灰混合料的衍射图中均表现出以3.04为主的CaCO3特征谱线,各种早强剂中,Na2CO3早强二灰混合料的28龄期衍射图中3.04谱线强度明显大于同龄期其它二灰混合料,这说明在Na2CO3早强二灰混合料中,初期存在Na2CO3与石灰作用生成CaCO3的反应。而水泥的谱线强度最低,这说明其早强效果不明显。二灰混合料强度试验结果外掺剂类型无侧限抗

13、压强度(MPa)71428NaOH(0.5%)1.2412.4942.690Na2CO3 (0.2%)1.4761.7792.852Na2SO4 (0.2%)1.4702.3543.814水泥(2%)0.9161.5531.902无0.6411.2281.421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品种粉煤灰,加入外加剂其不同龄期的强度均要比未加外加剂的强度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相同。在早期掺加Na2CO3和Na2SO4的效果相当,其次为掺加NaOH,而掺加水泥的效果较差;但到后期,掺加Na2SO4效果最好,其次为Na2CO3和NaOH,掺加水泥效果仍然最差。干缩系数温缩系数水泥、石灰、粉煤灰、细集料

14、对二灰碎石干缩的影响因子水平表最大干缩应变与因素的关系粉煤灰石灰水泥细集料影响大小依次为水泥提高二灰碎石基层的早期强度配合比及其主要技术指标二灰混合料比例不变,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均变化不大。水泥提高二灰碎石基层的早期强度混合料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单位(MPa)(a)在二灰碎石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后,其早期(7天)强度得到明显提高。(b) 对其后期强度作用也十分明显,这对于延长路面使用年限是有利的。(c)加水泥后的早期强度取决了水泥的比例,水泥用量越大,早期强度的改善越明显,但水泥剂量过大则不经济易造成浪费,过小则增加施工难度,造成拌和不均匀,铺筑路面后强度不稳定,增强效果也差。从施工、经济及增

15、强效果几个方面考虑,最佳水泥比例建议采用12%。水泥提高二灰碎石基层的早期强度试验路段弯沉测试结果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大,路面弯沉逐渐减小,说明路面基层整体强度逐渐提高。通过对试验路段的观察,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基层的反射裂缝也随着增加,因此水泥用量不宜过大。施工中应对其碾压成型延迟时间进行控制,建议成型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8小时。水泥水化产物对火山灰反应的影响 粉煤灰掺量/%外加剂龄期/天单体双聚体环四链三总和0无331.8716.550.981.5450.94729.8817.321.151.2749.622828.2217.440.860.9547.279024.7714.510.891.48

16、41.6550减水剂315.247.380.650.4823.75714.5410.790.750.6826.762813.049.631.131.1524.959013.6110.840.580.9525.9850减水剂激发剂319.397.511.631.9329.46718.078.460.902.2329.662817.3410.990.702.4031.439017.9910.160.552.6031.30在纯硅酸盐水泥浆体中,单体量随着龄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双聚体量在28天以前逐渐增加,28天以后又逐渐减小,环四和链三的量变化无规律,但低聚物的总量随水化进行而减少。原灰中同样存在单

17、体、双聚体、环四和链三,但无论有无外加剂,水化至90天后各聚合态SiO44的含量基本没有变化,说明纯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反应进行非常缓慢。当在水泥中掺入50%粉煤灰剂量后,双聚体及其它低聚物的含量变化缺少规律,这可以解释为在水泥水化产物的作用下,粉煤灰中的双聚体及其它低聚物有从单体聚合生成,多聚体解聚生成及自身又解聚的双重反应,因此水泥的水化产物将影响粉煤灰的活性。激发剂的加入提高了水泥粉煤灰浆体中单、双体的含量和低聚物的总量,加快了粉煤灰的水化速度。 水泥水化的部分产物沉积和吸附在粉煤灰颗粒表面,早期会妨碍粉煤灰网络结构的解体,但后期却会加速粉煤灰的溶蚀 5二灰碎石基层厚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案

18、例:龟裂、唧浆修补汇总表规范规定每层最小压实厚度为10cm。5二灰碎石基层厚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力学计算图式5二灰碎石基层厚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上基层厚度与基层底面弯拉应力关系图上基层厚度与基层底面弯拉应变关系图当基层不存在分层时,各标段基层底面的弯拉应力(变)都差不多,一旦存在分层,则上基层底面的弯拉应力(变)要增大好几倍,并且均随着上基层的厚度增大而增大;而不同基层厚度之间的比较发现,上基层底面的弯拉应力(变)随基层厚度的变化不十分明显。实际路况表明病害的严重程度与基层的厚度有显著关系,由此不难得到以下结论:造成路面早期唧浆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厚度不合理,导致上基层厚度太薄,压实时容易出现施工隐患

19、而不足以充当结构层的作用,最终导致上基层破碎。6二灰碎石分层特性对沥青路面的影响二灰碎石用作高等级路面基层时,其厚度一般都大于20cm,需分层铺筑。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二灰碎石基层分层施工时,下层碾压完毕后,可以立即在上铺筑另一层,不需专门的养生期(简称连续法) ;也可以养生7后再铺筑另一层(简称间隔法)。连续法在实施时存在两方面的质量隐患:施工单位常常在未对下基层作充分碾压的情况下即铺筑上基层,使下基层的压实度和弯拉强度均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上基层铺筑过程中,下基层的强度尚未形成,因而上基层碾压极易造成下基层结构的早期损伤,导致基层下部结构散裂、细观裂隙发育、强

20、度形成不够充分。间隔法极易在上、下基层之间形成分离,使基层底面的弯拉应力增大,可能对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产生不良影响。背 景6二灰碎石分层特性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分析模型两种二灰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及主要力学指标连续法施工形成的二灰碎石上基层与下基层模量甚为接近,但仅为间隔法施工形成的二灰碎石上基层模量的0.50.6倍。据此,在对连续法进行分析时,将上、下基层统取为920MPa。石灰稳定土路基顶面模量E0按不利季节取45MPa,沥青面层的模量E1参考规范建议值,取1200MPa。厚度组合模量组合层间结合条件6二灰碎石分层特性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分析方案及结果厚度组合(1)在上、下基层层间结合条件相同的情况

21、下,、四种厚度组合的路面计算弯沉基本相等,各结构层底面的拉应力和拉应变也相差无几,而且拉应力和拉应变的绝对值均较小。(2)连续法分层施工导致上、下基层模量损失时,路面计算弯沉大幅度增大,下基层底面的拉应力有所减小,各结构层底面的拉应变则有所增大,但绝对值仍较小。(3)在特定的模量组合和厚度组合条件下,上、下基层之间的结合条件由完全结合变为部分结合时,沥青路面的各项结构性能变化甚小。模量组合(1)在上、下基层层间结合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基层模量保持不变,随着下基层模量的增大,路面计算弯沉和上、下基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变逐渐减小;面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变基本不变;而下基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力明显增大。但是,所

22、有结构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拉应变的绝对值均非常小。(2)下基层模量不变,随着上基层模量的增大,路面计算弯沉逐渐减小;除上基层底面最大拉应力以外,各结构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拉应变轻微减小。说明增大上基层的模量对于提高沥青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能效果更为显著。(3)上、下基层之间的结合条件由完全结合变为部分结合时,沥青路面的各项结构性能变化甚小。层间结合条件(23=1822)(1)一般情况下(0.75),上、下基层之间的结合条件由好变差(由0逐渐增大)时,路面计算弯沉、上、下基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力都有所增大,但增幅很小;而各结构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变则基本不变。(2)当上、下基层之间的结合条件出现极端

23、恶劣情况(=1)时,路面计算弯沉、上基层和下基层底面的拉应力与拉应变都显著增大,而且路面弯沉和上、下基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力可能对路面结构产生影响。(3)当基层结构不良时,可以通过提高上、下基层的模量来减小路面弯沉,改善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能。6二灰碎石分层特性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对高等级道路最常用的40cm基层厚度而言,从充分压实有利于提高基层整体性能的角度,上、下基层的最佳厚度组合为18222020。连续法分层施工上、下基层之间的结合好,但由于基层模量损失较大,导致路面计算弯沉增大,路面整体性能下降。提高上、下基层模量都可减小路面弯沉,但下基层底面拉应力随下基层模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随上基层模量的增加

24、而轻微减小,因此提高上基层的模量对沥青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能更为有利。上、下基层之间的结合状况愈差,路面弯沉以及各结构层底面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拉应变也就愈大,但一般情况下各项参数的绝对值及增幅都非常小,因此不会对路面结构产生影响。只有当上、下基层之间的结合条件出现极端不良时,各项参数才大幅度上升,并可能对路面结构性能产生影响。上基层摊铺前,下基层龄期越长,对基层的整体性能越有利。但从层间结合的角度,并考虑到施工进度的要求,间隔养生的时间以710d为宜。7二灰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二灰碎石施工工艺流程图 7二灰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加强对施工中采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石灰和粉煤灰的质量检验,保证达到相应的规范要求。级

25、配要准确,严格控制二灰比例,包括二灰之间的比例以及二灰与级配碎石之间的比例,误差应该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实际施工中,可以增加结合料0.5%左右。在施工中应保证有足够的水分,通常在拌和与摊铺时,为了获得必要的施工性能,需要采用较多的水分,但在二灰碎石压实时应该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充分的碾压,保证达到压实度要求。采用透水土工布覆盖保湿养生。如基层养生结束后,不能立即作面层又要求开放交通的话,必须作沥青封层并撒石屑加以保护,石屑撒布要均匀。施工要点8二灰碎石基层与沥青面层层间问题规范要求:清扫和冲洗干净后洒透层或粘层沥青。热沥青热沥青+矿粉 热沥青+石屑 热沥青+土工布 EVA乳化沥青 试验温度为60

26、,垂直荷载0.1MPa,剪切速率3.5mm/min热沥青直剪试验结果沥青用量(l/m2)00.520.731.041.572.09max(MPa)0.1150.1240.1350.1260.1180.111热沥青+矿粉直剪试验结果沥青用量(l/m2)0.520.731.041.572.09max(MPa)0.1210.1400.1520.14320.140 注:矿粉用量0.07g/cm2。 热沥青+石屑直剪试验结果热沥青用量l/m20.520.731.041.572.09max(MPa)0.1220.1410.1540.1650.115 热沥青+土工布直剪试验结果热沥青用量(l/m2)0.52

27、0.731.041.572.09max(MPa)0.0780.0930.1020.0890.084 EVA乳化沥青直剪试验结果沥青实际用量l/m20.250.30.40.5max(MPa)0.1170.1270.1410.1318二灰碎石基层与沥青面层层间问题各种层间结合料在最佳用量时max由大到小排列如下:热沥青+石屑热沥青+矿粉乳化沥青(EVA)热沥青热沥青+土工布9 下封层施工技术下封层的作用 一方面在于加强沥青面层与基层的连接,并承担在沥青面层施工前与基层的连接,并承担在沥青面层施工前的车辆的通行,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雨水下渗造成基层破坏。 下封层的必要条件 一是与二灰碎石基层表面结合良好

28、 二是在夏季高温作用下不至软化而被摊铺机的履带粘走下封层采用的材料 采用优质的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不得少于50%,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采用洁净的米砂。宜选用3mm5mm或3mm8mm的集料,要严格控制0.6mm的通过率不得超过6%。9 下封层施工技术下封层施工工艺 1)施工前应保证二灰碎石表面的完整性 2)将基层表面彻底清扫干净,几乎没有浮尘 3)预洒少量水湿润基层表面,切忌洒水过多 4)向基层表面均匀喷洒乳化沥青 5)在乳化沥青将要破乳之际均匀洒布石屑 6)用轻型压路机静压2遍,压路机不得随意刹车或掉头 7)碾压完毕后,原则上应封闭交通至下封层形成整体9 下封层施工技术

29、下封层的质量检测方法及标准 1)施工时要严格控制乳化沥青用量,应通过试验检测每平方米乳化沥青的用量,折合成基质沥青含量应在0.81.2kg/m2。 2)碎石的洒布量,应该以路面不粘轮、不露黑为准,一般在46m3/km2。 3)可在试验路段做一次刹车试验,后轴载重50kN的车以60km/h的速度紧急刹车,观察轮迹表面油膜是否破损 4)要进行现场渗水试验,每10000m2应进行一组实验,渗水系数小于5ml/min为合格 5)下封层施工结束后7d可进行钻孔取芯,观察乳化沥青在二灰碎石表面的下渗程度及与二灰碎石表面的粘结程度。10 尚需解决的课题二灰碎石级配的优化研究提高高等级公路二灰碎石表层强度研究

30、二灰碎石基层抗冻性研究 二灰碎石基层疲劳性能研究沥青面层与二灰碎石基层层间结合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控制要点存在的问题 离析 收缩开裂 表面出现“镜面”施工控制要点收缩开裂离 析水稳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一)厂拌设备的选型 拌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合料拌和的质量,而拌和设备的好坏的关键就要看其骨料、粉料、水等各种物料的配合比精度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厂拌设备应采用电磁调速控制系统,能较好的保证各种物料的配合比,且拌和均匀,性能稳定。 水稳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二)选择水泥种类 对纯熟料水泥净浆收缩主要取决于C3A、SO3、石膏的含量和水泥的细度等。一般而言,水泥熟料中C3A含量大,细度较细、石膏较细、

31、石膏含量较少、SO3含量小的水泥干缩较大。 缓凝水稳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三)优化混合料级配 原材料级配变化大,粗细集料比例不稳定,导致拌制的混合料级配变异性较大,压实后混合料密度,强度不均匀,收缩不一致开裂。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大量试验认为,骨架密实结构能显著减小半刚性基层的收缩量,增大其抗裂系数50%左右。 水稳基层施工控制要点(四)严格控制水泥剂量 水泥剂量太小,不能保证水泥稳定土的施工质量;而剂量太大,既不经济,还会使基层的裂缝增多、增宽,从而引起沥青面层的相对应的反射裂缝。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做到经济合理,精益求精,以确保工程质量。 水稳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五)混合料的含水量控制 厂拌

32、混合料现场,每天由后场专职试验人员在早上、中午、下午分别测定各种集料的含水量,根据施工配合比设计的最佳含水量指标,结合当天的气温、湿度、运距情况确定混合料拌和时的用水量。 根据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及国内外施工经验,一般情况下拌和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略高0.5%-1%,若气温较高或运输距离较长时应高1%-2%,以弥补混和料运输、摊铺和碾压过程中水分的损失。 水稳基层施工控制要点(六)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运输混和料宜采用大吨位(15T以上)的自卸运输车,在卸料和运输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中途停车和颠簸,以确保混和料的延迟时间和混和料均不产生离析,此时,还要根据运输距离和天气情况,考虑混和料是否需要覆盖,以防水分过分损失及表层散失过大。混和料在卸入摊铺机喂料时,要避免运料车撞击摊铺机。运输车辆的数量按现场、拌和场各有五辆再加中途运输车辆考虑。水稳基层施工控制要点(七)摊铺时应防离析并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