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_第1页
(精品)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_第2页
(精品)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_第3页
(精品)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_第4页
(精品)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环节一、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用时: 3 分钟)二、 初读感知, 整体把握(用时: 12 分钟)三、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用时: 8 分钟)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 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昼、耘”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 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2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儿童形象。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教师)2搜集有关儿童的古诗。 (学生)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活动教学提示教师指导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古诗三首。 2指导学生速读三首古 诗,了解三首古诗的内 容。 1.出示古诗四时田园杂 兴 (其三十一),指导学 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识 记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指导识记,掌握书写 要点,认真描红、临写。 4播放古诗朗读动漫。 5指导交流不理解的字 词。解决不了的在班内交 流。6简介诗人。 (板书:晓 诗人)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 词, 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 受儿童形象。(1)帮助学生理解“未1.齐读课题。2快速读三首古诗,初 步理清三首古诗的大

3、意。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小 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 法。用生字组词。2自由读古诗, 读正确, 读流利。 3识、写生字,读准多 音字“供”的两个读音。 4观看动漫,跟读,读 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 字词,同学间相互交流。 6交流了解到的诗人的 资料。1.小组合作, 抓住关键字 词,理解诗句。(1)读注释,理解“未指导学生用朗读的 方法了解内容。1.“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要在初读的时候,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 多读,为理解诗句打好基 础。2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 足的书写时间。1.教师适当追问、指点, 让学生理解字词、 诗句的 意思。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

4、四、 小结学法, 迁移过渡 (用时: 4 分钟)五、 交流学习, 理解古诗 (用时: 10 分钟)解”“供”“傍”的意思。(2)读一读古诗,画出描 写儿童的句子, 思考: 从 中感受到怎样的儿童形 象?从哪里读到的?(3)想象儿童做农事的情 景及作者的心情。(4)除了写儿童,诗中还 写了什么?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4小结板书:抓字词, 解诗意; 读中思,悟诗情。1.指导学生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 法小组自学古诗稚子弄 冰。1.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正确理解字词。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银钲”“玉磬”指的是什么物品。2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抓住关键字感受儿童

5、戏 冰的快乐, 体会他们的调解”“供”“傍”的意思。(2)读古诗,画出描写儿 童的诗句, 想象儿童做农 事的情景,并进行交流。(3)说说儿童给自己留下 的印象以及作者的心情。(4)说说诗句除了写儿 童,还写到了什么。2朗读古诗。3背诵古诗。4领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1.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 法。2自学古诗。(1)借助拼音读古诗,小 组内交流,及时进行纠 正。(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 法。(3)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 思。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在 班内交流时提出来, 进行 解决。(4)说说从这首诗中读到 了怎样的儿童形象, 从哪 里读到的。(5)说说诗人的情感。(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7)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 1.观察图片,了解“银 钲”“玉磬”指的是什么。2想象画面,抓住 “脱”“取”“穿”, 感 受儿童玩冰的快乐, 体会 儿童的调皮可爱。地朗读。2 要借助注释,帮助学 生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只 要学生说通就行,但要做 到字字落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步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巡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交流环节,教师要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点拨、 引导的作用。皮和可爱。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 描述诗句描绘的场景。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全诗, 体会诗人对儿童 的喜爱之情。5指导学生背诵全诗。3用自己的

7、话描述诗中 的景象。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喜爱 之情。5背诵全诗。六、 布置作业, 畅谈收获 (用时: 3 分钟)引导学生谈谈本课 说说学习本课的收学习的收获。 获。第二课时要给学生一定的回顾时间。教学环节一、 回顾内容, 导入新知 (用时: 4 分钟)二、合作探究, 理解诗意 (用时: 14 分钟)三、 交流赏析, 品悟诗情 (用时: 17 分钟)教师指导1.指名背诵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稚子弄冰。2说说两首古诗中写到 的儿童形象。3揭诗题,解题意。 (板 书:村晚)1.指导学生小组交流, 确定学习任务: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小组学习村晚。(1)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

8、地朗读全诗,背诵全 诗。(2)识记生字, 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 尝试把 诗句的意思讲连贯。(3)能感受诗中描写的儿 童形象,体会诗人的情 感。2巡视指导。1.指导学生交流汇报。(1)指导学生朗读,读出 节奏。学生活动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2交流这两首古诗中分 别写了怎样的儿童形象。3读诗题,说说题目的 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乡 村傍晚(的景色)。 1.小组合作,学习村 晚。组内完成:(1)运用多种形式有感情 地朗读全诗,同桌互背。(2)识记生字, 借助注释, 组员互相补充, 尝试把诗 句的意思讲得完整、连 贯。(3)小组合作,多种方式 朗读, 读出诗中蕴含的情 感

9、。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1.汇报学习成果。(1)朗读全诗。在老师的 指导下,读出节奏。(2)交流对诗意的理教学提示在解释题目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在小组合作探究时, 教师要有目的、 有意识地进行巡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 程 中 ,注 意 不 要 以“ 讲 ” 来 替 代 学 生 的解。借助插图、注释,理解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想象“山衔落日”的 画面, 感受乡村傍晚的恬 静。(3)抓住“横”字想象牧 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和 吹笛的样子, 体会他的自 由洒脱。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3背诵全诗。 1.朗读三首古诗, 说说三 首古诗中的儿童

10、形象。2课外搜集其他描写儿 童的诗。(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 课文插图, 理解第一、 二 句诗的意思。 理解“山衔 落日”的景色, 感受乡村 傍晚的恬静。(3)指导学生想象牧童骑 牛的不同姿势及吹笛的 样子,体会他的自由洒 脱。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 读全诗。3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朗读三首古 诗。感受古诗中描写的不 同儿童的不同形象。2布置作业:搜集其他 描写儿童的诗。“说”。要让学生大胆说 话,大胆交流。 教师在学 生渴求处进行教学、讲 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搜集描写儿童的诗,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结束全课, 小结收获 (用时: 5 分钟)2 祖父的园子导学案设计课题 祖父

11、的园子 课型 新授课1.认识“蚱、 啃”等 10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晃”, 会写“蝴、 蚂”等 14 个字。能正确读写“蝴蝶、蜻蜓”等 10 个词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环节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用时: 5 分钟)2朗读课文。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童 年生活,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初步感悟 园子的精神意义。3感受文章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愿望。 1.通过自主学习,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法。 1.制作

12、课件,准备相关文字及视频资料。 (教师)2搜集有关萧红的资料,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学生)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要针对课题来提出2引导学生质疑。2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3介绍呼兰河传,以3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作的园子? “我”在园子及作者萧红。者萧红和其代表作呼兰里做了什么事?二、 小组合作, 初读感知 (用时: 18 分钟)1.出示本课学习任务:(1)祖父的园子是怎样 的?(2)“我”在园子里做了 什么?2提出小组学习要求:(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 确。(2)小组合作,探究

13、课文 的主要内容。3检查初读情况。(1)出示本课难读和易错 的生字词, 指名读、齐读, 及时正音。(2)强调本课重点字的字 形,强调注意本课左右结 构的生字。(3)指名朗读课文中描写 有特色的段落, 提出听读 要求:认真倾听,发现错读、 添字、 漏字、 破句等问题 及时纠正。注意长句的正确断句。4指导学生分段。5引导学生谈谈读课文 后的体会。河传的资料。1.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2(1) 自由朗读课文, 正 确读出本课生字词。初步了解生字词的意 思。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 请教老师、同学。小组内合作识记生字, 交流易错字音、 字形,相 互检查、纠错。(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组员阅读自 学要求

14、,确定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了 解主要内容。3练习初读。(1)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 的方法。(2)练写生字。小组内展 评,交流难写字的书写要 点。(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 落,组内交流朗读情况。4小组合作,理清课文 脉络。第一部分(第 1 3 自然 段),写“我”家有个美丽的大花园, 花园里有昆虫和树, 处处都充满了生机。第二部分(第 4 14 自然 段),写“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 表现了“我”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第三部分(第 15、16 自然 段),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第四部分(第 1719 自然 段),写“我”在园子里玩累了,就随意地睡了。5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

15、1.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文。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2 教师可以挑选学生喜 欢的具有特点的段落来 检查朗读,如第 1 自然段、 第 4 自然段、第 5 自然段、 第 15 自然段、 第 16 自然 段。这样做既有效地检测 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又节 约了时间。体会。1. 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出关键词,并思考:从哪些三、 走进文本, 了解园子 (用时: 15 分钟)四、 小结收获, 拓展延伸 (用时: 2 分钟)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难以忘怀?阅读课文,找找答案。2针对交流,抓住重点 句

16、子进行阅读指导。句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新鲜漂亮。句 2: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3指导学生感受园子的 美丽、充满生机。4指导朗读。1.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认真书写生字, 抄写喜欢地方能读出作者的情感?2交流明确:祖父的园 子很美丽, 充满生机, (昆 虫的种类多、颜色好看)所以作者难忘祖父的园子。(1)句 1 中“胖乎乎、圆 滚滚、 明晃晃”等叠词写 出了作者对园子里的一 切都很喜欢。(2)句 2 写出了园子里的 树生机勃勃。3(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 部分。(2)抓住太阳特别大,天 空特别高, 太

17、阳的光特别 亮,大树土墙都有声音, 体会园子的生机勃勃。4有感情地朗读,从中 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 之情。1.说说本课收获。2认真书写生字。摘抄 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在指导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关注叠词、 修 辞方法等,这样可以更好 地从文字中体会情感。应把摘抄自己喜欢 的语句作为重点练习。的语句。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一、 朗读回顾, 导入新课 (用时 5 分钟)二、 感受快乐, 体验自由 (用时: 15 分钟)教师指导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1.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快乐。出示学习任务:(1)在作者眼里,园子不 仅是花园, 还是什么呢?学生活动有感情地朗读第 13 自然段,感受园子的美 丽与生

18、机勃勃, 体会作者 对园子的喜爱之情。 1.小组合作, 带着任务进 行阅读。(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课文 414 自然段, 圈画 关键字词, 归纳出“我”教学提示无需进行讲解,只需 要以朗读进行导入新课即可。1.教师要进行巡视,给予 小组一定的指导。三、 补充资料, 感受精髓 (用时: 15 分钟)(2)围绕“快乐”,读读 第 414 自然段, 了解归 纳“我”在园子里做了 哪些事, 并和同学交流哪 件事最有趣。(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 受“我”不是做农活, 而 是玩, 从而体会“我”的 快乐。2引导学生感受“我” 的自由。(1)指导学生阅读第16 自 然段, 感受园子中的“自 由”。 体

19、会作者对这份自 由的怀念与眷恋之情。(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指导学生再次回顾全文,通过课文语句理解“祖父的园子”让作者难忘的原因。2感受祖父对作者的爱, 体会作者对这份爱的渴 望及对祖父的感激与怀 念之情。3出示萧红的作家卡片 及 呼兰河传 的部分原 文, 感受作者的情感, 体 会园子对作者的“精神在园子里做的事情。(2)再次默读,找出自己 认为作者做的最有趣的 事情,和同学进行交流。 成 了 祖 父 的 “ 跟 屁 虫”。祖父戴一顶大草 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帮祖父溜平下了种的 土窝,却把种子踢飞了, 帮了倒忙。拿着锄头的“头”铲

20、 地,乱铲一通。瞎玩一通,像小猫钓 鱼。拿水瓢浇菜, 不往菜上 浇,却往天空扬。(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 行朗读, 体会这是作者的 乐园。2品读文字, 感受自由。(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课文第 16 自然段,体会 园子中的“自由”。圈画出植物、 动物的状 态,用关键词概括出来。 (自由)(2)朗读自己喜欢的语 句。1.小组交流, 说说让作者念念不忘的还有什么。(祖父对自己的爱)2抓住文中祖父对 “我”的种种纵容, 感受 这份爱。3再次阅读萧红的资料 以及 呼兰河传 的部分 句子。4激情朗读,感受作者2 在引导学生理解园子 里各种动物自由自在地 活动和各种植物自由自 在地生长的时候,要适时 迁移

21、理解,这实际上是作 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 活。3 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 朗读、 男女生比赛读等方 式进行朗读。运用这部分资料,主 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父对作者的重要,这座园子对作者的重要。 更重要 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萧红 童年时候的快乐,以及祖父给予她的快乐与爱。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教学环节1.板书“故乡”,引导学生思 考:看到这个词有哪些思绪? 2补全课题“月是故乡明”,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题目,又 引发了哪些思绪?3引导学生交流季羡林的资 料,教师相机补充:季羡林在 多个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 国际的东方学大师。4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学习导航”,引 导学生默读课文。(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2、1.在学生谈感受时 引导学生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读词导思, 引入新课(用时: 5分钟)2 在学生汇报季羡 林的资料后,教师要 强调整理汇报资料 的方法,不要把所有 的资料都汇报。在学生自学时,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利用二、整体感知, 把握要点(用时: 10分钟)意义”。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 收获。2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 呼兰河传萧红传等作品。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感受祖父带给她的快乐与爱。1.说说自己的收获。2 (1)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2)课外阅读 呼兰河传萧红传等。四、 小结收获, 推荐阅读(用时: 5 分钟

23、)可以进行师生共读 活动,一起阅读 呼兰河 传 ,通过阅读的推进, 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 这座园子对萧红的精神 意义。3*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设计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月是故乡明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徘、徊”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想象、朗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作者浓郁的 思乡之情。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想象、朗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作者浓郁的思 乡之情。2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1.收集作者资料,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师)2收集有关季羡林的图片、文字资料,搜集有关思乡和月亮的诗文。 (学生)1 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24、教学提示1.读词语畅谈感受。2读题目畅谈感受。3汇报自己收集的季羡林的资 料:季羡林是语言学家、史学家、 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精通 12 种语言的翻译家,曾任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中国民族古 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外语教 学研究会会长等。 他一生创作了 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 朗润集等。4齐读课题。 1.认真阅读“学习导航”。2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1)读准生字的读音。(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 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 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印象深 刻的地方作批注。然后和小组 同学交流。2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导 航”自学课文。(2)学习多音字“燕”,掌握它 的两个读音。(3)

25、开火车读文中的四字词语, 再积累下来。工具书学习生字、 新词。1.指导学生汇报作者的经历。2按学生汇报将作者经历划 分为三个部分。3品读“故乡望月”。(1)出示第 2 自然段。(2)引导学生汇报圈画的句 子,并谈感受。(3)指导学生谈感受:对比之 中,故乡的月虽然单调,但并 不影响作者对它的喜爱。(4)指导学生积累词句:1.交流汇报作者的经历。2在教师引导下用简短的词语 概括作者的经历。故乡望月 他乡赏月 朗润园观月3在教师指导下品读“故乡望 月”。(1)品读第2 自然段并圈画句子, 完善批注。(2)读相关词句汇报交流,其他 学生补充。1.在用简短的词语 概括作者的经历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地点和如

26、何看月展开,可以不同。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东坡(5)引导学生分享趣事。(3)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孤零 零”“孤单”等词语, 感悟作者 对故乡的明月的喜爱之情。(4)积累词句。开火车朗读。2 学生积累词句的 时候,可以鼓励有能 力的学生背诵下来。三、 问题导学, 重故乡的月虽然单调,却让作小组赛读。点赏析(用时: 20者回味无穷。望着月亮,作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话。分钟)想到了哪些有趣的往事呢?指导朗读。4品读“他乡赏月”。(1)出示第 5 自然段,引导学 生朗读后谈感受。(2)相机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句品读。出示句子一:(5)在教师指导下

27、分享趣事。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数星星 摇知了 点篝火 望月亮 梦月亮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并背诵优 美词句。4在教师指导下品读“他乡赏 月”。3 在学生分享趣事 的时候可以引导学 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加深感悟。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后谈感 受。(1)结合学习谈感受,其他学生 补充。(2)在教师指导下品读关键词 句。学习句子一: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完成填空并尝试背诵。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4 在品读“他乡赏 月”前要给予学生 一定的与文本再次 对话

28、的时间。课件出示填空,指导学生背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5 在学习句子一时,四、学习方法, 升华迁移(用时: 5分钟)诵。出示句子二: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引导学生读句子谈感受。指导学生融情想象。指导朗读。5品读“朗润园观月”。(1)出示第 6 自然段,引导学 生思考:作者年事已高定居朗 润园时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 月亮相比又是怎样的呢?(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句子, 感受朗润园的美丽。(3)出示朗润园的风光图片。(4)引导学生思考:看到如此 美景,你有何感受?作者呢?(5

29、)相机出示句子,指导学生 朗读谈感受: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6)指导学生积累词语。6品读第 7 自然段。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声的是哪句?(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畅谈 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感 叹号变成问号,好吗?为什 么?(3)指导朗读。1.小结:一轮明月,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思念。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借物抒情。2拓展:搜集思乡的诗文,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 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 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学习句子二:在教师指导下读句子,谈感 受。朗读句子,融情想象。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句子。5在教师

30、指导下品读“朗润园 观月”。(1)朗读句子,畅谈感受,其他 学生补充。(2)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句子,感 受朗润园的美丽。(3)欣赏朗润园的风光图片。(4)学生畅谈感受。(5)结合句子体会作者时时、处 处存在的睹物思乡之情。(6)在教师指导下积累词语:茂林修竹点缀其间荷香远溢良辰美景绿水环流一碧数顷宿鸟幽鸣荷塘月色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尝试背诵词语。6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 7 自然 段。(1)读句子,谈感受。(2)对比读句子,谈感受。月是故乡明, 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月是故乡明, 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3)朗读句子。 1.在教师指导下知道什么是借 物抒

31、情。2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思乡的诗 文。教师可以相机出示那些地方的月亮图片,在对比中让学生 体会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6.学习句子二的时 候,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7 在学生融情想象 时适当配上音乐。8 在学生欣赏朗润 园图片后,出示故乡 的小月亮的图片,让 学生谈感受。 在对比 之中学生更能感受 到作者对故乡的月 亮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准备 一些思乡诗文,和学 生分享。和同学们分享。4* 梅花魂导学案设计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环节一、 歌曲激趣, 引入新课 (用时: 3 分钟)二、 整体感知, 把握要点 (用时: 10 分钟)梅花魂 课型 新授课1.认识“葬

32、、腮”等 12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借物抒情”的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1.搜集有关梅花的诗文资料,准备歌曲红梅赞,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师)2搜集有关思乡的诗文。 (学生)1 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指导1.播放歌曲红梅赞,引导学生思考: 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2板书“梅花魂”。3引导质疑: 读了题目, 你有什么疑问?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魂”的意思的语句。2出示句子: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

33、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 最有灵魂、 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学生活动1.听歌曲,谈想法。2朗读课题。3组内交流, 提出疑问: 梅花魂的“魂”是什么 意思?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2自由朗读、男女生对 读。3按学习提示学习相关 段落,然后交流汇报。教学提示在学生听歌汇报环 节,可以随着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诗词句。1.在学生总结段意时,要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不管都”这个关联

34、词语,并尝试运用该关联词语说话。2 在学生理解“秉性” 时相机强调“秉”的读 音。三、 问题导学, 重点赏析 (用时: 22 分钟)3出示学习提示:(1)读一读,想一想这段 话一共写了几层意思。(2)你是怎么样理解“秉 性”的?梅花的秉性是 什么?(3)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 读几遍。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想 一想: 课文写了外祖父的 哪几件事?表达了他怎 样的感情?再说说你对 题目的理解。2指导学生交流汇报。3引导学生思考:在这 五件事中, 最感兴趣的是 哪件事?结合相关语句 谈谈自己的感受。(1)为什么外祖父读着唐 诗宋词就会落泪?反复吟诵诗句,想一 想:这几句诗词是什么意 思?这几句诗词

35、有什么 共同特点?指导学生背诵有关思 乡的诗词名句。交流自己知道的思乡 的诗词名句。小结落泪原因。(2)文中还有哪件事写了 外祖父落泪, 读一读, 并 写写自己的感受。得知可以回国, 作者欢 呼起来, 小小的心充满了 欢乐, 而一直渴望回国的 外祖父呢?出示句子: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融情想象: 如果你是外 祖父, 得知不能回国, 心(1)明确这段话写了哪三 层意思。(2)理解“秉性”的意思 及梅花的秉性。(3)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 落。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2在教师指导下交流汇 报课文写的五件事: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无望痛哭 相赠梅图赠送手绢3在教师指导下汇报自 己最感兴

36、趣的事情及相 关语句。(1)感悟外祖父第一次落 泪。汇报交流, 其他学生补 充。在教师指导下吟诵诗 词名句,理解诗词名句, 总结共同点。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 思乡的诗词名句。感悟外祖父浓浓的思 乡情。(2)感悟第二次落泪。在教师指导下思考问 题。反复朗读句子。在教师指导下融情想 象。1.在学生汇报写了几件 事时相机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培养学生提炼 关键词进行概括的能力。2 在学生理解外祖父浓 浓的思乡情时,要渗透理 解外祖父教“我”读唐 诗宋词,表明他不忘自己 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 的传统文化,也让自己的 子孙不忘祖国文化。3 在学生融情想象外祖 父的心情时,可以引导学 生联系上文,同时播放

37、背 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 加强学生理解华侨对祖 国的思念之情。感悟外祖父思乡却不 能归的失落与无奈。(3)在教师指导下交流汇 报第三次落泪。反复朗读句子: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交流外祖父眼含泪水 的原因。结合句子谈感受, 感悟 外祖父思乡却不能归的 寂寥与落寞。齐声朗读 14、15 自然 段。1.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的写法。2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思 乡的诗词。里会怎么想?小结第二次落泪原因。(3)指导学习理解第三次 落泪。指导朗读关键句子。你读懂外祖父的眼含 泪水了吗?从第 14、15 自然段中, 你还能读懂什么?指

38、生齐读 14、15 自然 段。1.小结: 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2拓展:把你搜集到的 关于思乡的诗词, 和同学 们分享。4 指导学生学会联系 14、15 自然段外貌和环境描 写感受外祖父的心情。教师可以准备一些 思乡诗词,和学生分享。四、学习方法, 升华迁移 (用时: 5 分钟)5 草船借箭导学案设计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草船借箭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瑜、忌”等 9 个生字,会写“妒、忌”等 11 个字,正确读写“妒忌、 委托”等 12 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通过对

39、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 1.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阅读三国演义第42 至第 46 回;搜集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资料。 (学 生)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 练习导入, 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填空题, 引导 1.观看多媒体课件, 补充 课前一定要做好布(用时: 5 分钟)二、 初读课文, 学会字词 (用时: 10 分钟)三、 细读课文, 理清脉络 (用时: 12 分钟)学生补充歇后语。2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明确课题的意 思。3组织学生简介背景, 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1.

40、指导学生初读课文。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 况。3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 度默读课文。4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 要写了一件什么事。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2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理清课文脉络。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并和同学交流。歇后语。 诸葛亮焚香弹琴 (临危不乱);诸葛亮草船借箭 (有借无 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顾全大局)。2齐读课题,明确“草 船借箭”指的是运用智 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 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 交流汇报。 1. 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边 圈画生字新词。 借助工具 书自学字词。2同桌互助熟读词语, 相互正音。

41、3分段练习用较快的速 度默读课文, 同学之间互 相纠正容易读错或读不 好的句子。4全班交流,明确课文 主要写了诸葛亮巧用妙 计向曹操“借箭”, 挫败 周瑜的故事。 1.理清课文顺序事 情发展的顺序。2在组内按照自学要求 交流体会, 尝试给课文分 段,并说一说每一部分的 内容。 然后请学生在组内 选代表汇报分段情况:第一部分(第 1 2 自然 段):接受任务。第二部分(第 3 5 自然 段):做好准备。第三部分(第 6 9 自然 段):草船借箭。第四部分(第 10 自然段): 按时交箭。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中哪些地方没有读置,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1.依据学生生字词

42、的自 学情况相机进行指导,重 点强调: “擂”的读音是li ,“寨”的读音是 zhi ,“弩”的读音是 n , “丞”的读音是 chn。2 学生在朗读时,可以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 部分,注意读出人物说话 的语气。1.学生在梳理脉络时如 果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按照“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 借箭按时交箭”的 顺序来进行分段。2 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时 教师要给出批注示范,引 导学生做标记,使阅读更 有效。懂,并在文中做上标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交流。1.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四、再读课文, 深化理解 (用时: 10 分钟)五、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用时: 3 分钟)1

43、.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指导学生填写学生活动卡。3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并归纳总结。1.多媒体课件出示草船借箭的视频或故事录音。2组织学生阅读原著中 的相关部分。句子或段落, 读出自己的体会。2阅读课文思考,草船 借箭的起因是周瑜要诸 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 支箭; 经过是诸葛亮用妙 计向曹操“借箭”; 结果 是诸葛亮按期交箭。 学生 完成学生活动卡。3小组推荐学生代表按 起因、 经过、结果的顺序 复述故事。 集体评议哪些 同学表现突出。 1.课后观看草船借箭 的视频。2学生课后阅读原著中 的相关部分。1.填写活动卡前引导学

44、 生流畅地进行概括,多给 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 填 写活动卡时,引导学生用 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 复述故事时,引导学 生按照顺序进行复述,提 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鼓励学生阅读 原著中的相关部分,搜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为人物制作名片。教学环节一、 复习导入, 学习新课 (用时: 5 分钟)第二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课件出示练习, 引导学生填空。板书课题。2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 文,找出最能概括诸葛亮 特点的词语。1.根据提示完成练习:课文主要写( )由于妒忌( )的才干,要( )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 )用妙计向( )“借箭”, 挫败了( )的暗算, 顺利借得十万多支箭,

45、使得( )不得不叹服。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 最能概括诸葛亮特点的 词语 “神机妙算”, 意思是指十分高明、 巧妙 的计谋。教学提示注意引导学生按照 “起因经过结 果”的顺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读第 2 自然段, 明确故事的起因, 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2引导学生积累喜欢的 词句。3组织学生学习第 4、5 自然段。(1)思考:诸葛亮为什么 要向鲁肃借船?鲁肃为 什么没告诉周瑜?鲁肃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二、 精读课文, 感悟体会 (用时: 25 分钟)4课件出示自学问题, 引导学生默读第 69 自然段,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6、5组织观看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复述故事。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 概括草船借箭成功的原 因。1.学习第 2 自然段。(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 物的心理。(2)边读边想边议:他俩 每次对话时, 各自心里可 能会想些什么?(3)读后评价:是不是把 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特 点读出来了?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3学习第 4、5 自然段, 了解“草船借箭”的准 备工作,体会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1)画出相关语句,自由 分组,研读体会。(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抓住“管保有、 果然” 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画 出的句子, 理解人物的性 格特点。讨论、 交流,明确诸葛 亮向鲁肃借船是因为鲁 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不

47、让其向周瑜提起借船 之事, 是因为周瑜聪明过 人,会识破计划。4默读课文第 69 自然 段,画出相关的语句,交 流、汇报对这些句子的理 解。(1)抓住“这时候看 不清”等句子体会诸葛 亮神机妙算、知天文。(2)抓住“诸葛亮吩 咐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呐喊”“诸葛亮又下令受箭”等句子,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知地理。(3)抓住“诸葛亮笑着1.学习第 2 自然段时,引 导学生通过读进入情境, 揣摩内心,加深理解。 可 以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 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帐内 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2 在了解诸葛亮向鲁肃 借船的原因时,可以引导 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 景及对鲁肃这个人物的 了

48、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 课文内容。3 在学生体会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时,教师可在学 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 教师精当的点拨来深化 研读。4 在小结、过渡语中, 教师注意古典名著阅读 方法的点拨:如抓住描写 人物言行的语句来体会 人物的鲜明特点;结合相 关的历史背景来深入理 解课文内容;结合相关的 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说: 雾这样大就回去”等句子,了解“笑”字的含义。 一笑曹操因多疑中计; 二笑鲁肃胆小;三笑周瑜阴谋失败,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5观看视频资料,尝试着复述课文。6根据板书总结草船借 箭成功的原因。 1.用四字词语概括诸葛三、 思维扩展, 深化认识(用时: 7 分钟)四、总

49、结提升, 课后延伸(用时: 3 分钟)1.组织学生用四字词语 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2引导学生讨论:“草 船借箭”说“借”合适 吗?是“借”的吗?为 什么? 3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分 组练习表演故事。1.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 课后的感受。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 欢的 三国演义 里的小故事进行阅读。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 慧超群、 精明能干、知识 渊博、神机妙算。2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体会“借”字的巧妙用 法。 3自由分组练习表演故 事。优秀小组全班汇报表 演,集体评议表演情况。 1.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交流自己学习本课后的 收获。 2课后选三国演义 中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在体会人物特点时,

50、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自己 知道的相关故事,使人物 形象更加饱满。在课后,可以小组内 举办一次故事会,讲一讲 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 的故事。6 景阳冈导学案设计课题 景阳冈 课型 新授课1.认识“倚、箸”等 17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饥” 等 15 个字,会写“恰好、性命”等 5 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难读、难懂的词句,并理解意思。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3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 写作重点。 4抓住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 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5提高自主

51、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借助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句。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 的。1.搜集有关水浒传中的人物的故事。 (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汉歌;搜集有关四大名著的资料。 (教师)3读一读原著中武松打虎的情节;观看武松打虎的动画片。 (学生)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用时: 5 分钟)二、 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用时: 10 分钟)教师指导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简介景阳冈的资料及 武松的相关故事。 3引导交流水浒传 和作者施耐庵的资料。1. 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 以下生

52、字新词。 (1)课件出示词语, 正音、 释义:筛酒 榜文 印信 诡 诈 官府 绰了梢棒倚了 一双箸 踉踉跄 跄 呵呀 胯下 杖限 咆哮 霹雳 擒捉 血泊 铁锤学生活动1.齐读课题,正音。 2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掌 握的景阳冈的相关资料, 了解武松的相关故事。 3讨论交流水浒传 和作者施耐庵的相关资 料。1. 自由读课文, 读准生字 的音。2(1)疏通字词, 遇到不 太明白的语句, 能够大致 猜出意思即可。筛酒:斟酒,倒酒。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 (总称)。客官: 旧时店家对顾客的尊称。教学提示“景阳冈”的“冈”是生字,读音和字 形都容易搞错,有必要在 课堂上进行提醒。 同时点 明“景阳冈”是故事发

53、 生的地点,但课文却不是 以写景为主,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这篇课文与现代白 话文小说还是有区别的, 通过自学交流重点文言 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扫 清阅读障碍,顺利进行下 一阶段的学习。(2)相机学习多音字 “绰、呵、泊”。2引导学生交流重点文 言词语的意思。3指导写字,强调书写 要点。如何:“为什么”的意思。但凡:凡是;只要是。榜文:古代指文告。(2)读准多音字“呵”的读音。三、 再读感知, 理清层次 (用时: 10 分钟)四、 品味语言, 感悟形象 (用时: 15 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除了打虎,课文还记 叙了什么?3快速默读课文,四人 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写

54、 武松喝酒与打虎的段落。4汇报交流:可以将课 文分成几部分, 尝试用最 精练的文字, 为每部分分 别拟合适的小标题。引导学生研读“喝酒”的部分, 体会武松的豪爽和争强好胜。1武松“喝酒”与众不 同。一般人喝酒喝多少? 武松喝了多少?2十八碗酒,武松是怎 样喝的?3品读武松与店家的对 话。 (课件出示武松与店 家的对话)4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武 松与店家的对话, 并进行3交流书写要点,写好 “碟、斤、兼、截”等难 写的字。1.浏览课文,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 趁酒兴上了景阳冈, 赤手空拳打死猛虎。2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 写喝酒和打虎的相关段 落。3默读具体描写武松喝 酒和打

55、虎的相关段落, 在 合适的地方做好批注。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即 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 分成四部分: 喝酒上 冈打虎下冈。1抓住“十八碗、一饮 而尽”等词语, 体会武松 的酒量大、豪爽。2(1)边读课文边画出相 关语句, 写一写自己的理 解。(2)同桌练习读、 指名读、 表演读, 相互评价,提建 议。3同桌两个人一个读武 松的话,一个读店家的 话,用适当的语气读。4与老师或小组成员一 起配合表演。课文比较长,要训练学生浏览课文的速度,顺 应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 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将一般人喝 酒与武松喝酒进行对比, 体会武松的豪爽、酒量大。2 通

56、过品读对话,读出 人物的语气,在此基础上 进行演读,由此体会武松 争强好胜、 固执等性格特 点。评价。5通过对话你看到了一 个怎样的武松?5交流明确:豪爽、争 强好胜、固执、酒量大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一、 回顾内容, 导入新课 (用时: 3 分钟)二、 品读心理, 感悟形象 (用时: 15 分钟)三、 揣摩动作, 感悟形象 (用时: 15 分钟)教师指导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2导入新课。1.出示榜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榜文表达的意思。2默读课文,体会武松 的想法。3出示描写武松心理活 动的句子。武松初想:“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细想之后:“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

57、地!”“那得甚么大虫! 人自怕了,不敢上山。”4引导学生思考:既然 武松是英雄好汉, 为什么 作者还是对武松进行了 这样一番心理描写? 1.出示写大虫进攻的片 段, 圈画出表示大虫动作 的词语,从这些动词来 看,大虫的进攻怎么样?2武松是如何反应的? (闪)3指名读打虎的片段, 读出场面的惊险。4引导学生圈画出武松 进攻时的重点动作, 谈谈 从这些词语当中感受到学生活动1.快速读文, 说出课文大意。2齐读课题。1.读懂榜文表达的意思 山上有虎,单身莫行。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 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3(1)学生自由朗读、 师 生配合读, 体会武松当时 的心理。(2)读句子,自由表达, 体会这些句子

58、表现了武松害怕、 犹豫、好面子的心理。4感受心理描写的作用 主要是让人物更加真实、 立体。1.圈画大虫的招数(扑、 掀、剪),体会大虫进攻的凶、猛、快。2师生合作表演大虫的 进攻过程。3师生合作表演,有感 情地朗读。4圈画出武松的动作 (轮、劈、跳、丢、揪、教学提示学生总结课文的主 要内容,意思对即可。要引导学生品味武 松当时的心理:第一处心理描写表现出武松想回去;第二处心理描写表明 武松在安慰自己,抱有侥 幸心理;第三处心理描写说明武松在给自己壮胆。 这三处心理描写说明武 松心里还是紧张、 害怕和犹豫的,但为了面子,硬着头皮也要上,说明他还 是有胆量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 导学生抓住关键动词,

59、体会大虫的凶猛和武松不同动作背后的智慧与力 量。 要在重音、 速度等方 面对朗读进行要求,尽量读出场面的惊险。按、踢、按、提、打),交流中体会武松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 武松的神勇, 读出打虎的 精彩、刺激。 1.依据教师板书评价武 松,明确:武松是一个豪 爽、争强好胜、勇敢、机 敏的英雄, 同时也是一个 遇到危险紧张、 犹豫的平 凡人。2联系上下文,明确喝 酒、上冈、下冈不仅是故 事发展的需要, 也使重点 内容更加精彩, 人物的形 象更真实、丰满。3课后阅读水浒传 原著的相关章节。了什么。5指导朗读。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 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呢?课文是如何将武松的形象

60、写精彩的?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 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武松 打虎的故事, 为什么还要 花那么多笔墨写喝酒、 上 冈、下冈?3拓展延伸:武松打虎 之前、 打虎之后又发生了 什么事情呢?请继续阅 读水浒传。要引导学生全面地 看待人物。 另外,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等细节描写去感受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到写人的方法。 名著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激发兴趣,教会方法,持续关注引导。四、拓展延伸, 激发读兴 (用时: 7 分钟)课题猴王出世7* 猴王出世导学案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1.认识“芝、遂”等 15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呵”。 2了解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过程,感悟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