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1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2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3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课题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魏”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2、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4、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志”入题(1)(板书:士)学生组词:勇士、

2、烈士、士兵(2)(继续板书:志)士,他们内心拥有一个目标,围绕目标有一种行动,我们称之为立志、志向。(3)(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个12岁少年的志向,他是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生字识写。(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3.看一看课文写了几件事情?每件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2)师:读书的声音渐渐小了,我想同学都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你的读书成果了,让我们开始吧!出示词语: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效果淮安疑惑

3、训斥。指名读,齐读。(3)1.师:刚刚我们扫清了读书路上的“拦路虎”,在书写上也有一些障碍在等着我们去扫清(出示我会写的生字)。2.师:把字写出来很容易,可是要把字写美观不简单。首先让我们按照字形来给这些字分分类,因为不同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同。(出示生字归类)3.我们已经将字按结构分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说一说不同结构的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它们两部分的宽窄问题,还有偏旁间的笔画穿插。生:独体字笔画多的要写的紧凑一些。师:你们说得真不错,不光是要写好它们,我们还要把它们认真地识记下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吧?生:我用的是加一加的方法:“日”

4、+“析”=“晰”;“或”+“心”=“惑”生:我用换一换来记:“杯”、“坏”把它们的偏旁换成“忄”就是“怀”。1书写提示:“肃”的笔顺比较特殊: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赞”: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左边“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4.再次出示我会写的生字,学生进行书写,师巡视,并及时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三、梳理文脉,概括内容。1.请你快速的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写了几件事情?每件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出示问题)生: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师: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周恩来吧!(课件出示)课文写了

5、关于周恩来的几件事情?(三件)你们能来说说分别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生: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这件事情?(1-10自然段)再请同学说一说其他的两件事情并说出分别是哪些自然写了这件事情。生:第二件: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见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在课文的1114自然段。生:第三件:周恩来在租界看外国人欺侮中国人的情景,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在课文的1517自然段。师:看看这几件事情的顺序,你发现了什么?生:正是因为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他才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师:是呀!课文这种打破了时间顺序的写法叫倒叙。2.师:

6、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描写的三件事情,请你根据这三件事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问题)生: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现象,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3.师:周恩来立下了这个志向,在他毕业之后面临选择时,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国,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出示资料)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1919年9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在从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赠了这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

7、亦英雄。”(1)默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生:周恩来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事业中。生:周恩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2)我们再来读一读周恩来回国前写下的这首诗,(出示诗句),这几句诗表明了周恩来的决心,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诗句的意思)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概括一下少年周恩来身上有什么特点?(志向高远、热爱祖国)四、总结师: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第二课时一、听写词句1.听写:注意把字写正确、写规范,注意行款整齐,并根据內容加上标点。2“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

8、有再说什么。2.交流(1)检查字词、标点的书写是否正确,并改正。(课件出示句子)(2)读一读、想一想伯父当时的心情,并说一说你的依据。生:伯父很无奈,因为本是中国人的地方,却不能随意的来去。生:伯父很担忧,因为中华不振,国人受尽了欺辱。二、精读课文1.师:课文一共出现了几次中华不振?(两次)板书:中华不振。第一次出现在哪?是谁说的?(听到伯父说)板书:耳闻(出示11-14自然段)请你勾画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抽生朗读。你从对话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吗?生:奉天的一些地方被外国人占领,国人都不能随意走动。为什么明明是我们国家的土地,我们却不能去玩呢?你们明白为什么吗?(不明白)年少的周恩来也不明白

9、,所以伯父的话在他的心里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直到有一次,他终于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出示15-17自然段)生自由读相关段落。这一次周恩来还只是听说中华不振吗?(不是,他是亲眼看到的)板书:目睹到底周恩来看到了什么?(租界和别处不一样)他还看到了什么?(出示16自然段)(有一个女人在哭诉。)发生了什么事呢?(女人的而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出示问题)本希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巡警是怎样做的?(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中国的巡警怎么帮外国人啊?围观的中国人又是什么表现呢?都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同学们,如果你是

10、一位法官,你觉得这公平吗?(不公平)这合理吗?(不合理)然而在这租界里,这确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种的不公平、不合理有着一个绝对的理由,那就是中华不振!痛失亲人的妇女有冤无处诉,是因为()中国的巡警不惩处洋人,却训斥妇女是因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只能劝妇女是因为()中华不振哪!我们所看到的正是周恩来所看到的,所以他会想些什么呢?生:让失去亲人的妇女沉冤得雪;生:让肇事的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生:让中国的巡警秉公执法;生:当中国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围观的人不再只是紧握拳头,要敢怒敢言!难道只有在租界里才存在这种不公平吗?(不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一样)(出示资料图)所以他还想让所有的中国人挺直

11、脊梁,不再受帝国主义欺凌!2.此时的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所以,修身课上,当老师问周恩来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他铿锵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学习第110自然段,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决心。(1)默读课文,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的表现与众不同,思考作者是如何突出地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的?作者先写其他同学的语言。(出示相关语句)再写少年周恩来的表现:默默地坐在那里,3若有所思,后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师:是的,周恩来的回答与周围的同学形成了一个(对比)这样更加能突出周恩来的观点。(出示7-9自然段)魏校长的惊讶表现、赞叹,从侧面突出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生练习对话,指生读对话,注意人物的角色和内心。小结:作者是如何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的?(对比描写、侧面描写),是呀!这些方法都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用上它们。三、总结、拓展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