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_第1页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_第2页
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 页油菜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特效药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严峻危害油菜生长的病害,开花结果期发病最为严峻,感染该病之后能够造成千粒重及含油量下降。因此,农户们需要做好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本文将为大家具体介绍油菜菌核病防治方法,并为大家供应了几种油菜菌核病特效药使用。 油菜菌核病防治 1 症状识别 1.1 苗期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病部可见黑色菌核。 1.2 成株期 1.2.1 叶片发病。植株基部老叶的叶缘常先发病。病斑初呈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章形大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围暗青

2、色,周缘浅黄色,有时病斑上的轮纹较明显。天气干燥时病斑裂开穿孔,多雨潮湿时则快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 1.2.2 茎部发病。多在主茎的中、下部开头发生,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后进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快速,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害进展后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折断,茎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常从病茎部以上提早枯死。 1.2.3 花瓣染病。极易感染,初生水渍状斑,后变苍白色,易脱落。潮湿时,病花瓣快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引发新病斑。 1.

3、2.4 角果染病。角果感病后产生不规章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粒,无光泽,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2 发病规律 2.1 病原特征 病原物为核盘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菌核圆形或不规章形,鼠粪状,初为白色,后变黑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后长出1个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黄褐色子囊盘,盘上着生一层子囊和侧丝,子囊呈棍棒状或椭圆形,内含单孢无色子囊孢子8个。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重要寄主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多种作物。 2.2 病害循环 2.2.1 初侵染。遗弃于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的菌核是菌核病初侵染的来源。温、湿度

4、相宜时菌核即可萌发形成子囊盘。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每年在秋季(油菜苗期)和春季(油菜花期)可产生2次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内喷出,随气流传播,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通过表皮细胞间隙、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育成为菌丝。秋季产生子囊盘的数量少,早春产生的数量多,是侵染油菜的主要菌源。 2.2.2 再侵染。油菜因在苗期发病而形成的菌核,翌春萌发产生子囊盘或菌丝,对油菜花期造成再侵染。另外,在油菜植株生长茂密,枝、叶相互毗连的田块,特殊是在油菜倒伏时,菌丝可通过毗连枝、叶的接触进行再侵染。 2.3 发病因素 2.3.1 越夏菌核数量。越夏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数量越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数量

5、越大,发病越重。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锐减,在高温及长期积水的田中死亡率高;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年限越长,病害越轻。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病残体肥料和播种带菌种子,都会因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2.3.2 气候条件。影响最大的是降雨和湿度。由于油菜易感病阶段为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往往与子囊盘盛发期相遇,有利于病菌侵入危害。假如春季降雨量多于常年,气候条件对病菌的侵染有利而对寄主的生长不利,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 2.3.3 栽培条件。氮肥用量大,油菜植株高大,枝、叶毗连,田间郁闭,小气候湿度高,病害重;尤其当薹肥施用迟和用量大时,常造成油菜贪青倒伏,加重危害。未准时清沟,开花结

6、果期田间积水,病害发生较重。 2.3.4 品种抗性。油菜类型间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分枝部位高、株型紧凑、茎杆紫色、坚硬、蜡粉多的品种较抗病。甘蓝型、芥菜型油菜较白菜型抗病,甘蓝型油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也很大。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3.1.1 栽培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栽培高产、抗病良种,如中油杂12号、华油杂13号等。 3.1.2 防止种子带菌。通过筛选、风选、药剂浸种等方法,消退菌核和杀灭种子表皮病菌,播无病种子。在播种前可使用10%15%硫酸铵溶液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洁净后再晾干播种。 3.1.3 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显著削减田间菌核的积累,尤以水稻

7、与油菜轮作防病效果最佳,留意不要与十字花科、豆科及茄科作物轮作。 3.1.4 合理施肥。重施基肥,早施蕾薹肥,避开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协作使用氮、磷、钾肥,增施硼、锰、锌、钼等微量元素肥料,促使油菜苗期健壮、薹期稳长,花期茎杆坚硬,不易倒伏,提高抗病性。 3.1.5 改善田间小气候。油菜田整地时应开好“三沟”和田外渠道,保证沟沟畅通,做到雨住沟干,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小气候湿度。在油菜盛花期,准时摘除植株中、下部的病叶、黄叶、残败叶,削减病菌通过病叶搭附而引起再侵染,并可改善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对削减发病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3.1.6 清除病残体。油菜收获后,将在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等处的病残体彻

8、底清除,集中烧毁,以削减越夏菌源。 3.2 药剂防治 当油菜进入盛花期后,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左右时开头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等,防治13次。 油菜菌核病特效药 啶酰菌胺。此药剂为50%啶酰菌胺,是一种苯胺类新型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适用期用该药显著高于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油菜菌核病,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为2426克,发生偏重的年份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3648克,兑水50公斤,在油菜盛花期匀称喷雾。 氯啶菌酯。此药剂目前上市的为15%氯啶

9、菌酯乳油。在油菜产区试验,每次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44克、55克、66克,兑水5060公斤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5%、82.8%、87.9%。对比药剂处理每次每667平方米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5克,防治效果为74%,产量与空白对比相比,增产率为13.7%左右。用药应抓住在盛花期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用15%氯啶菌酯乳油5566克兑水60公斤喷雾,隔710天再喷1次药,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较好。 使百克(咪鲜胺)。在油菜主产区用25%使百克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明显好于用多菌灵。一般状况下,油菜盛花期,每667平方米使用25%使百克乳油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1次的防治效果为51%94%,平均效果为66%,高于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兑水喷雾的防效。各地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