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宿迁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宿迁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宿迁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宿迁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宿迁专版)2021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课件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第二篇专题精讲第1讲从内容角度鉴赏1. 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夜泊旅望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注长庆二年(822年),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愁:离家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细读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并结合解释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愁”的原因

2、。此诗是自请外任,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所以从“中宵起望乡”一句可知这忧愁里面有乡愁的成分;“沙明”四句是诗人中宵望见之景,给人一种清冷、空旷的感觉。结尾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遥远,实质上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不知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分)?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歌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

3、法的表达效果。如颔联运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方法,然后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最后分析其表达的情感。(3)颈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D2. 2015宿迁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注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才:仅。(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

4、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题考查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入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方法。(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考点一画面描绘2016、2015、2014、2012年考查1. (2016

5、.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2. (2015.19)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3. (2014.18)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4. (2012.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的情景。技法精讲这类题往往选一些写景的语言优美的句子进行考查,解答时可以:(1)梳理意象。明确全诗出现了哪些景物。(2)变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诗歌情境中,假设自己是,以的角度去观察景物。(3)适当想象。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对诗句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4)语言优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5)结合意境。在对画面

6、的描绘过程中,要渗透诗歌或诗句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和景物的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考点二内容理解与概括2019、2018、2011、2010年考查1. (2019.4)联系全诗,说说的原因有哪些。2. (2018.5)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3. (2011.6)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4. (2009.7)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1)整体把握。要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2)明确主旨。确定诗歌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征战诗等,初步掌握诗歌主旨。(3)抓关键词句和主要意象。体会相

7、关词句的内涵,了解意象所表达的意思。(4)把握情感。概述出题干所要求解答的内容,概括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感情。第2讲从语音角度鉴赏2016宿迁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3分)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觉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考查诗句赏析和画面描绘。赏析诗句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本题适合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描述

8、诗意,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适当地联想和想象,要用描述的语言。(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考查诗歌的主旨。此诗写夏日风光,分析诗人的心境要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形象。(3)原创“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入”是映入之意,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池塘中的楼台的影子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考查炼字,要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考点三炼字2013、2012、2011年考查1. (2013.6

9、) “”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2. (2012.6) 请说出“”中的“”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妙处。3. (2011.6) “”中的“”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技法精讲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炼字题的答题要点: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字不离句”,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看该字是否运用某种方法,如拟人、比喻、双关等。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

10、达的思想感情。常考的炼字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叠词,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作用和答题要点。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动词统摄全篇,突出动态、变化、气势,有时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画面动态感,展现鲜明的意境,表现出的精神、气概或心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形容词贯穿全篇,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有时会采用修辞方法,使形象的特点具体鲜明,表达出的思想情感“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奠定全篇豪迈的感情基调,展现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抒发了词人一

11、心报国的壮志豪情副词修饰限制动词,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程度、状态,使事物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更为妥帖地传达出当时的心境与情感“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修饰“见”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恬淡形象,展现出他闲适的心境(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名词名词连用可以凝练地展现出动态的画面,呈现给读者蒙太奇般的剪接镜头,让人深受感染,充分体验当时的意境,体会到的心境“枯藤老树昏鸦”通过一系列的名词,展现出一幅天涯秋景图,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的羁旅苦思和寂寞之情叠词叠词在形式上富有节奏与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可以渲染氛围,展现意境,同时传递出的独特的心绪“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

12、的“悠悠”属于叠词,富有音韵之美,渲染出时间的漫长久远,表现出的绵长无穷的千古兴亡之感(续表)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的情感(或点出该字烘托了的意境,或表达了的情感)。考点四赏析句子2019、2016年考查1. (2019.5)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2. (2016.5)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中考对句子的赏析,可采用下面的赏析步骤: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句子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句子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字词进行分析。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句子

13、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如2019年宿迁卷夜泊旅望一诗的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什么景象,最后点出颔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第3讲从情感、人物形象角度鉴赏1. 2018宿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贾至曾调守到此。(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

14、意象有:江水、。(3分)?高山落叶秋风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两首诗中的“山山”“湘山”可以确定同有“高山”,“黄叶飞”“落叶”可以确定同有“落叶”;“高风”(根据第四句中“黄叶飞”,可以确定季节为秋季)“秋风”可以确定同有“秋风”。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本题考查分析把握诗词情感的能力。根据第一句“江上相逢皆旧游”,老友相逢自然喜悦,因此诗人的感情中有相逢的喜悦;第二句“湘山永望不堪愁”中“不堪愁”,不忍诉说自己心中的忧愁,以及第三句中的“明月秋风洞庭水”呈现的一派开阔坦荡之景,可见诗人的淡泊坦荡;根据最后一句“孤鸿”“落叶”的萧瑟意象,可见诗人依然有感伤惆怅之情。(2)贾至在诗中抒

15、发了哪些感情? (3分)?2. 2019枣庄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2分)?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等)。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对人物的描写、具体事件和环境衬托等方面思考,根据“孤舟”“独钓”可以看出渔翁的孤独、寂寞;根据“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环境可以看出渔翁顽强、不畏严寒、孤高傲世的特点。考点五把握情感近6年必考1. (2019.5)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2. (2018.5)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3. (2017.5) 尾联

16、中的“”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2016.5)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技法精讲1.辨题材,知情感古代诗歌题材不同,表达的情感会不同,同一题材,所包含的情感总有很多相似之处,辨别题材是了解情感的方法之一。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借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托物言志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

17、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爱情类:在古代诗词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2.据意象,悟情感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一般是以体现思想感情的名词形式出现。古诗词中,意象通常会寄托比较固定的情感。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月思乡,怀人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梧桐凄凉悲伤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莲高洁,清流的象征松孤直傲岸柳离情依依秋蝉高洁,悲凉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芭蕉孤独与忧愁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杜鹃凄怨哀伤,乡愁乡思3.扣背景,揣情感通过解释,可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绪,从而大致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

18、2019年宿迁夜泊旅望根据解释可知是诗人赴钱塘途中所作,诗首联切题,点明夜望,同时“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4.关键词,定基调诗歌题目或者诗句中的关键词往往能够直接点出诗歌的情感,如春夜喜雨题目中的“喜”字,直接点明对春雨降临的喜悦之情。“二月初惊见草芽”句中“惊”字可见发现春草发芽时的惊喜之情。考点六把握人物形象2010年考查1.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诗歌中写了(事物形象),有什么特点?3.简析诗歌中(事物形象)。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

19、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5)借助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揣摩人物。2.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景物等。分析事物形象首先要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其次,借助表现手法,尤其是托物言志,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20、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1. 2017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晴杜甫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注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文:花纹,图案。第4讲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3分)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颔联“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中,“湖外草”是眼前景或实景,“海东云”是远景或想象景;颈联“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中,“莺相和”是近景、

21、听觉,“鹤数群”是远景、视觉。据以上分析可以回答“如何描写景物的”。将“湖外草”“海东云”“莺相和”“鹤数群”等几种景物放在一起描写,写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巫峡景色。(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急纷纷”写出了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感情。“急纷纷”是写“野花”“落”时的情形,正是对落花的无可奈何及通过“落花”这一意象表现出漂泊无依的伤感。考点七分析表达技巧2019、2017、2016、2013、2012年考查1. (2019.6) 颔联,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2. (2017.5) 这首诗的颔

22、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3. (2013.6)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 (2012.6)请说出“”中的“”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妙处。技法精讲1.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明技巧恰当地使用术语,指明诗歌在艺术构思方面的技巧。(步骤1)3.析运用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艺术构思是怎样体现的。(步骤2)4.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步骤3)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

23、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瀚海阑干百丈冰”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感时花溅泪”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4、续表)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诗人不借助任何事物,而是直接鲜明地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寓情于景间接抒情的一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出来。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一种。借景抒情即借助于描写的某种景物来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情都明确地写出来。如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续表)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描写景物描写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

25、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只在长篇叙事诗中,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描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等,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议论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句中,如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叙事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续表)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例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26、来者。”动静结合指描写景物时既有动态景物的描写,也有静态景物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虚实结合虚写即想象某种情境、景物,实写即写眼前真实的景物,二者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李商隐无题(续表)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正衬如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反衬如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

27、“情”。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续表)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烘托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简言之,烘托即描写景物,以便达到“烘云托月”“众星捧月”的效果。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表意。例如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即运用了典故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如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续表)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28、诗人不直接表露心志,而是借用某种事物,把自己的理想、志向、人格操守寄托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歌颂中。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咏物诗中,例如于谦石灰吟借写“石灰”表达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注意:借物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比兴“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常见于先秦诗歌中,例如蒹葭关雎(续表)1. 2019无锡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

29、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碛(q)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第5讲比较鉴赏古代诗歌(1)请概括本诗首联包含的信息。(2分)首联点明时令,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首联的意思是“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李副使将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2)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

30、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整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比较。本诗结尾句直抒胸臆,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2. 2019苏州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8分)赠苏绾书记杜审言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注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

31、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1)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本题考查对诗词中人物的鉴赏。“知君书记本翩翩”,没有写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却从赞美对方的风度和才华起笔。诗的第二句并不承上而作平叙,而是出人意料地设问。这一问乍看很突然,而且没有回答,似乎不着边际。其实这里诗人故意使用了先答后问的曲笔,答案其实就是头一句。正因为苏绾书记翩翩,才被元帅聘为书记。这样的写法更突出了友人的风度与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而诗人对友人的倾慕与留恋就蕴含其间,“离别”不言而喻了。(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