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1页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2页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3页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4页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

2、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

3、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

4、,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曲肱而枕()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古义:_。今义:_。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

5、今义:_。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深入理解: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五、练习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曲肱

6、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五十而知天命 C可谓好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长:总是。 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请事斯语矣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好学也已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

7、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亦将有感于斯文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 六、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8、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闻子之志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2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BCD 3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9、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3分) 译文: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分) 译文: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分) 译文:_ 参考答案: 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

10、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

11、“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孔子主张“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孔子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相一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