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 =page 1 1页,共 =sectionpages 3 3页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自

2、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

3、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

4、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可避免。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

5、岁的人口规模。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材料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

6、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1995-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

7、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美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的3.65下降到1976年的1.74,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

8、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个65+岁老人对应6.9个20-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年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9、,中国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和历史上人口发展是缓慢变量的特点不同。B中国终止一胎政策后,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的趋势未能逆转。C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同样不可避免。D生育率低迷加快了劳动年龄人口衰减趋势,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口再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以促进社会的发展。B历史事实证明,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生育率

10、过低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重视。C我国即使制定了延迟退休政策,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今青年未来养老依然离不开子女。D面对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的加速,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政策改革。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墨翟)B“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管仲)C“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众而兵强。”(叶适)D“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鞅)4请结合材料一

11、简要概括低生育率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挑战。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C3D4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让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面临巨大压力。5以清晰的论证逻辑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开展论证。运用了引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论证和说理更有说服力,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

12、率逐年微增”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可知,“生育率逐年微增”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错误。根据材料二“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可知,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重视发展人口。B.“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太过绝对。根据材料二“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可知,这里只是提到了美国的个例,因此

13、得不出“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这个普遍的结论;D.“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错误。根据材料二“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可知,“就”,把必要条件表述成了充分条件。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生育是大事应该做好计划。A.“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可以论证: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的观点,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论据;B.“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可以论证: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

14、家国大事”的观点,因此,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论据;C.“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众而兵强”也可以论证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的观点,因此,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论据;D.“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是在强调农业劳动的重要性,因此,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论据。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可知,低生育率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根据材料一“另一方

15、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和“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可知,低生产率会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让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面临巨大压力。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要明确论证特点类题目既要考虑论证结构,也要考虑论证方法。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首段先写“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第二段接着写“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因此是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

16、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第三段到第六段依次写中国古代对人口的重视,法国生育率,美国生育率以及“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的情况,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一段“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整篇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清晰。因此可以概括为以清晰的论证逻辑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从论证方法来看,材料二中“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是引用论证;“中国古代在人口上

17、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是对比论证;第四段法国的生育率和第五段美国的生育率是举例论证;同时文段中还有诸如“2015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的权威数据和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的名人观点,可见还有道理论证,所有的这些论证方法,都是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因此可以概括为: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开展论证。运用了引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论证和说理更有说服力,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由此我们梳理答案为:以清晰的论证逻辑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

18、入,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开展论证。运用了引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论证和说理更有说服力,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沙堆里的城隍梁衡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

19、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刚从古代穿越而来

20、。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驱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带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

21、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

22、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

23、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朦胧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

24、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听闻出土城隍庙,“立马”赶到现场,表明“我”从未见过出土城障庙,心情十分急切。B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突出他胡人的特点,暗示当时边地平静,强调汉人已经彻底平息边患。C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百姓自己选举产生,说明被选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D看到清理遗址的工人挖掉了古树,作者扼腕顿足,心生遗憾,这实际是在批判工人的愚味无知。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25、一项是()A本文结构清晰,“立马赶到现场”“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走出开挖现场”等句子显出行文思路。B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神”的特点。C作者用细节描写,“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描写,使城隍爷和众文武形象鲜明生动。D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戍边的艰苦,引用刮大风是为了表现“清平堡”的环境特点。8假如今天梁衡的梦想成真整座庙宇真的被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范仲淹当选了这里的城隍爷。请联系文本分析范仲淹当选的理由。9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

26、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抒情美。【答案】6C7D8城隍爷作为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是保佑百姓平安;而范仲淹率兵巩固边防,使百姓生活安定。城隍爷是劝人行善、导人审美的典范;而范仲淹身上的“赤子忠心、先忧后乐、依德治民”道德光辉影响了无数后人。9美在情感丰富。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范仲淹身上具有的“先忧后乐”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当代人治理沙漠的赞美。美在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古人的赞美,还是对当今考古留下的遗憾,作者都是由衷而发,淳朴自然。美在情感深刻。文章由一次考古,既展开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溯,又展现了对当今环境、考古等问题的思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明我从未见过出土

27、城隍庙”错误,文本没有体现。文中只能看出“我”心情之急切,但不能就此推出“从未见过”这一结论。B“彻底平息边患”理解有误,推断不出来,“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只能说明当时边地平静。D“批判工人的愚昧无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作者因为工人“挖掉了古树”而感到遗憾。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戍边的艰苦”错误,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明范仲淹在实践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第五段“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可知,城隍爷的最大特点是“保佑百

28、姓平安”;由第六段“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可知,范仲淹巩固边防,让人民安居。这是第一个理由。由第七段“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可知,城隍爷“劝人行善,导人审美”;由第六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可知,范仲淹的身上拥有赤子忠心、先忧后乐等道德光辉,这种光辉影响后人。这是第二个理由。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是针对“抒情”设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文章写作的对象,如文中写城隍庙,写范仲淹,写当代人治理沙漠

29、。然后结合这些对象,分析作者对其的情感。文中所写的“城隍庙”“城隍爷”让作者热爱,如作者“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但作者热爱的不是“城隍庙”这一建筑或者“城隍爷”这一形象,而是他们身上的传统文化,所以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文中所写范仲淹巩固边防,让边地百姓生活安定,体现了“先忧后乐”的精神,对此,作者是歌颂赞美的;文中写到当代人治理沙漠,让曾经的沙海变成“绿满天涯,蓝天如镜”,对此作者是赞美的。所以抒情美的第一个表现是情感丰富。作者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都是真挚的,如他赞美古人“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

3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亦是一尊美神”,如他看到工人挖掉古树,直接以“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我扼腕顿足”表达遗憾之情。所以抒情美的第二个表现是情感真挚。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从一次考古起笔,“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由挖出的城隍庙写到城隍爷,写到范仲淹,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之后联系当下的环境“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最后又写到当下考古的问题,体现出情感的深度,这是抒情美的第三

31、个表现。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诸将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

32、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

33、”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

34、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兆,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B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C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出使。D牛酒,指的是牛

35、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帝利用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逮捕了刘稷、刘縯,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同时任命同族兄长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是否要为兄长报仇,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B刘秀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縯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实则是不打草惊蛇,是刘秀图谋大业前的蛰伏。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劝说使者无效后,吆喝左右的随从召唤耿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

36、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同时,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获得了百姓的爱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2)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14邓禹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刘秀图谋大志?请作分析。【答案】10D11B12D13(1)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2)我可以专断封官拜爵,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14乱军四起,天下未定。更始帝没有才华,独断专行。诸将平庸短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

37、,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使者不回答。寇恂吆喝左右随从,用使者的命令召唤耿况。“建节衔命”为并列结构,做“使君”的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郡国”是“莫不延颈倾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至上谷”为动宾结构,应在“上谷”后断开;“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B;“恂”是“叱左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C。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错。大司马是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是大司徒。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

38、错,结合原文“禹进说曰: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可见招揽英雄豪杰是邓禹给刘秀的建议。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写;“从事”,设立了从事史;“司察”,督促、察举工作(2)“专”,专断;“封拜”,封官拜爵;“宁”,难道。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概括出:乱军四起,天下未定。结合“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概括出:更始帝没有才华,独断专行。结合“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概括出:诸将平庸短视。参考译文:将领们因为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盛,秘

39、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刘縯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縯坚持反对。李轶、朱鲔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縯,并于当天跟刘稷一齐斩首。刘玄任命堂兄光禄勋刘赐当大司徒。刘秀听到这个消息,从父城骑马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司徒所属官员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而已,不曾自己夸耀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谈欢笑跟平常一样。刘玄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更始皇帝派王匡带兵攻打洛阳,京兆各县及长安城中豪强都起兵攻杀王莽。更始皇帝准备在洛阳建都,任命刘秀为司隶

40、校尉,派他先到洛阳修建宫殿、官府。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一切均按照汉朝旧章办理。更始皇帝定都洛阳后,分别派遣使者到各郡各封国巡行,宣布:“率先投降的可以保持原有的封爵和官位!”使者到了上谷郡,上谷太守扶风人耿况迎接他,上缴了印信。使者收下了,但过了一夜还没有归还的意思。郡功曹寇恂带兵拜见使者。请求归还印信,使者不给,说:“我是皇帝的使者,你想威胁我吗?”寇恂说:“我不敢威胁您,只是为您考虑的不周而感到伤心,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使者不回答。寇

41、恂吆喝左右随从,用使者的命令召唤耿况。耿况来到后,寇恂取来印信给耿况佩戴上。使者无可奈何,只好按皇帝旨意下诏书任命耿况,耿况受命后告辞而归。更始皇帝命刘秀行驶大司马的权利,带着符节北渡黄河,镇抚慰问河北各州郡。大司马刘秀到了河北,经过各郡县时,考察官吏的政绩,提升贤能者,惩处奸邪者,平反冤案,释放无罪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官民都很高兴,争先恐后的拿着牛肉美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南阳人邓禹执鞭驱马追赶刘秀,到邺县才追上。刘秀说:“我可以专断封官拜爵,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邓禹说:“我不想当官。”刘秀说:“既然如此,你想做什么?”邓禹说:“只希望您的威望和恩德遍及全国,

42、我能在您的属下效一点力,使我的功名能记在史书上。”刘秀笑了起来,乘机留他住下,私下交谈。邓禹建议说:“现在山东不安定,赤眉、青犊队伍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活动,更始皇帝是个庸才,遇事自己不听劝说独断专行,将领们都是平庸的人,靠着时运而占据高位,其目的是追求财务,争着利用权势,图一时的快乐罢了;没有一个是忠于朝廷、安定百姓的人。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豪杰,使百姓心悦诚服,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大业,拯救万民的性命。以阁下的深谋远虑,天下不难平定。”刘秀特别高兴,就叫邓禹住在军营中,随时与他计议。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禹庙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

43、,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注: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C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16请结

44、合诗歌简要赏析本诗写景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答案】15C16虚实结合,颔联描绘了庙内桔柚垂枝、龙蛇画墙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与大禹治水的典故相结合,提升了诗的境界。抑扬相称(反衬)。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拟人。颈联写白云流走,“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好像在逗引着生满青苔的山崖峭壁,江涛狂卷岸沙,既充满情趣又壮观奇丽。【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错误,精神内容概括不准确。本诗借古讽今,既歌颂了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

45、、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又借此表达诗人的愿望;希望代宗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古屋的壁上画着龙蛇虎豹。这联诗写庙内之景。庙内是“荒庭”和“古屋”,似乎很残破,但是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庭中高高的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于是荒庭和古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庭院不再荒凉,古屋不再残破。诗人在这里还化用了大禹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致成为了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诗歌的境界也因此得到提升。诗人将大禹的典故与眼前的实

46、景结合,虚实结合。“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大禹庙坐落在空阔的山坳,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诗中的禹庙则显示出虽古老却苍劲,虽荒凉而充满了韧力的特点。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出禹庙的老当益壮,格外庄严,格外肃穆。抑扬相称。“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蒸腾的云气在屋壁上缭绕,深深的江水卷着白沙浪涛。其中“嘘”和“走”二字用得非常传神,运用拟人修辞。“嘘”是慢慢地呼气,将云气紧贴着青壁慢慢舒卷的状态写得很淘气;“走”是跑的意思,这个字既可以说是长江在奔跑,也可以说长江所发出的轰鸣声在奔跑着传播,还可以说岸边的白沙在江水带动下向前奔跑,可谓一字点活了长江向三峡流淌的场景,形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静

47、有动的情境,既充满情趣,又饱含力量。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2)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3)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答案】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遥”“飏”“扪”“胁”“膺”“坐”。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8、杜甫草堂我去看过,也是建得很漂亮的一处建筑。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杜甫住的被大风一吹就会掀去茅草顶的草堂了。那么问题来了,如同鸟巢伴随着鸟儿,茅草房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了,在中国的大地上,不知建造过多少这样的房子,为什么_的杜甫住过的草堂,今天还有人仿造、还有人来纪念呢?答案是_的,杜甫是一个大诗人,他在草堂里居住过,在_的岁月中,他写下的诗文,他诗文中所透视出的文人情怀,不仅仅是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掀翻时的_,在这种悲惨的境地中,他由自己联想到的是天下同命运的寒士和老百姓,同时深切关怀的,是人民的命运。人民大众只要被他的文人情怀所感动,就会建起草堂来缅怀他,纪念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从这个意

49、义上来说,半山上的草堂,才会凸显出它的意义。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穷困潦倒显而易见颠沛流离自怨自叹B穷途末路不言而喻颠沛流离自怨自艾C穷途末路显而易见流落不偶自怨自叹D穷困潦倒不言而喻流落不偶自怨自艾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民大众只要被他的文人情怀感动,就会建起草堂来缅怀他,纪念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B人民大众只要被他的文人情怀所感动,就会建起草堂来纪念他,缅怀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C人民大众由于被他的文人情怀所感动,才会建起草堂来缅怀他,纪念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D人民大众由于被他的文人情怀感动,才会建起草堂来纪念他,缅怀他,

50、历经千百年而不变。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A19D20从整体上来说,把“茅草房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类比成“鸟巢伴随着鸟儿”,体现了茅草房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温暖和美好;从局部上来说,把“茅草房”类比作“鸟巢”,把“我们这个民族”类比作“鸟儿”,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和茅草房之间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穷困潦倒:生活贫困,失意颓丧。穷途末路:路的尽头,比喻无路可走的地步。句中指杜甫的生活困窘不堪,用“穷困潦倒”。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句中指答

51、案明显、容易明白,用“显而易见”。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流落不偶:飘泊穷困而无人相知,也形容潦倒失意。句中指杜甫四处流浪的生活岁月,用“颠沛流离”。自怨自叹:埋怨自己,自我叹息。自怨自艾:原意是自己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后只指自我悔恨。句中指自我埋怨、叹息,用“自怨自叹”。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中“只要就会”不合逻辑,改为“由于才会”,排除AB;“缅怀他,纪念他”语序不当,照应“建起草堂”,应该先“纪念”,进而“缅怀”,排除C;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鸟巢伴随着鸟儿”“茅草房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有相似性,又属于同类事

52、物(均为大自然及其物种),属于类比手法,体现了茅草房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温暖和美好,这个属于宏观整体角度;从局部上来说,让“茅草房”和“鸟巢”,“我们这个民族”和“鸟儿”产生联系,化难为易,变陌生为熟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和茅草房之间是息息相关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向日葵因其花朵_而得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颂。植物学家对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而转动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原来,向日葵的叶片被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后,会产生_。向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低,这就导致背光一侧的茎秆的生长速度比向光一侧的茎秆的生长速度要快。生长素其实具有二重性的特质,浓度不

53、同的生长素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低浓度时,促进细胞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细胞生长。以塔形的圣诞树为例,(),但高浓度的生长素反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得侧枝长得较小;而越往下,从顶芽运输而来的生长素越少,对侧芽的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侧枝反而_。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多重生长素来源于其自身和顶芽输送的侧芽是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B多重生长素由自身产生和从顶芽输送集聚到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上C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会自身产生多重生长素,再从顶芽输送D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得到了自身产生的和从顶芽输送的多重生长素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54、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D22经常朝向太阳浓度不同的生长素长得越来越大【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由后文可知话题重点为多种生长素,而A“多重生长素来源于是”表述有语病,属于结构混乱里的句式杂糅,排除。由后文“但”可知空处信息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另外结合分号前后的内容分析,强调的是多重生长素和侧芽之间的反向关系,而B项内容只是说多重生长素的来源或者产生和输送集聚的途径,排除。C项落到“再从顶芽输送”与后文“但高浓度的生长素反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衔接不紧,排除。只有D项阐明的是侧芽获得多重生长素,与后文成对比反向关系。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

55、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向日葵因其花朵”“而得名”可知空处需要明确向日葵向阳的特点,交待得名的原因,从而得出答案:经常朝向太阳。 第二空:由“植物学家对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而转动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可知空处内容为研究结果,再结合后文“向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低”确定空处需要得出“生长素”这个关键词,最后由“原来,向日葵的叶片被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后,会产生”确定答案:浓度不同的生长素。 第三空:由分号和内容的对应关系确定空处与“从顶芽运输而来的生长素越少”照应,再结合上文“侧枝反而”确定答案:长得越来越大。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家舒乙在柏林只爱小苹果中曾对柏林的苹果有过这样的阐发:“不论是吃自助早餐,还是在商店里购买,柏林的苹果一律都是小而又小,绝对属于歪瓜裂枣一类的,根本不像我们水果摊上卖的那样,又大又漂亮,而且外表越是漂亮价钱越贵;当然,越大越难吃,夸张一点,形同嚼蜡。柏林的小苹果,样儿丑,可是真好吃,味儿冲。咬一口,啊,久违了,这才叫苹果!”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