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模型问题_第1页
论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模型问题_第2页
论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模型问题_第3页
论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模型问题_第4页
论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模型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模型问题摘要:布鲁尔强纲领中所反对的目的论模型来源于巴恩斯提出的目的论模式,他们都拒绝将科学的发展看作真 理进化过程,认为作为一种信念的科学知识应当纳入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布鲁尔进一步提出了与目的论模型相对 立的因果性模型,并构建出科学知识社会学应当遵守的四条“强纲领”,力图促使知识社会学成为一门普遍性的学科。布 鲁尔声称强纲领的因果性模型与目的论模型是两种相互排斥的形而上学立场,但实际上因果性模型与目的论模型并不 完全排斥,甚至还有所交融;同时,他关于因果性模型的论证与辩护也存在诸多问题,是一种不彻底的“强纲领”。 关键词:因果性模型;目的论模型;合理性;强纲领;科学知识

2、以布鲁尔为首的爱丁堡学派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应当遵从 的四条纲领性原则,即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与反身性。社会学家以强纲领为起点,将科学知识纳入他们的研 究领域,认为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真理”,所有的知识都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布鲁尔声称自己是一名 相对主义者,所以科学知识社会学同样也带有强烈的相对主义色彩。但是与传统的相对主义者不同,他的理论 既有哲学史上传统相对主义的一些共性,也有拒斥科学理性、消解科学真理、解构科学方法、彰显科学文化的 独特内容和特征顷-76。这也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饱受诟病与攻讦一因为它带有

3、天生的反科学主义倾向。国外一些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科学知识社会学进行了批判。Kemp四认为当前有两种批判强纲领的主要 观点:一种认为强纲领将科学知识与对象相分离,是一种“强唯心主义”;另一种认为强纲领虽然承认对象与概念 之间的区别,但却将二者割裂,把科学知识看成一种可随意更改的“信念”,是一种“弱唯心主义”。:;/。)3认为 强纲领在两个方面与主流的认识论相冲突,一方面是相对较弱的,即与“外在主义”的冲突;另一方面是相对较强 的,即以“有限主义”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相对主义。除此之外,刘华杰瞅为布鲁尔还是一位自然主义者,即 “把科学探究和科学事业视为一种自然过程,对其好坏、合理与否先不判断,

4、研究之后再说。”这种自然主义的立 场将科学当成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无可置疑的真理,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这样一来,科学就被彻底 地拉下了真理的神坛,与宗教、神话没有什么区别 ?*/73+同同样认为布鲁尔试图将知识自然化,但这样一 种自然化的认识论无法很好地说明和描述知识增长的过程。国内外研究者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有别于传统知识社会学的两个特点是:“一是主张科学知识本身必 须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来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直到其内核在利益上和建制上都是社会化的;二是采用经验主 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 ”回大多数学者都对其相对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立场持批判态度,该理论本身的严 密性、合理性却很少有人去质疑。

5、科学知识社会学最基础的理论是布鲁尔的强纲领,强纲领最核心的部分就 是因果性模型。因果性模型是否完整自洽,是科学知识社会学能否成为一门普遍性学科的关键如果因果性 模型存在问题,那么整个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空中楼阁因果性模型并不像布鲁尔所描述的那样坚不可摧, 甚至其内部就存在着许多问题。一、目的论模型与因果性模型的来源科学知识社会学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起因是爱丁堡大学接受生物学家瓦丁顿的建议,开设了 一门“科学与社会,的课程,用以扩展未来科学从业者的学术视野 1964年,受爱丁堡大学的委托,大卫埃 ;(David Edge)创建了科学研究部,并聘请了科学哲学家布鲁尔、科学社会学家巴里巴恩斯和

6、科学史学家 蒂夫夏平,由此诞生了后来的爱丁堡学派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孔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家将自然科学的知识排除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之外,卡尔曼海姆等人认为,自然科 学是依靠事实与经验的累积而发展的,并不能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派则 从另一条思路切入,认为科学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活动,科学的知识体系是理性的和客观的,但科学家关心 的问题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巴恩斯(Barnes)即2在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一书中首 先提出了“真实的”信念与“虚假的”信念两种概念,以区分长久以来的固有观点。所谓“真实的”信念就是“直 接从对实在的认识中获得的”,而“虚假的”信念是“

7、存在着一些偏见和曲解的因素,因而必须予以说明”&在 巴恩斯之前虽没有明确的理论观点,但社会学家一般认为我们的知识或者真理就是“真实的”信念,是不需 要解释的;“虚假的信念”是由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而产生的谬误,是需要社会学去研究的。而科学作为发现 真理的一种方式,是无需质疑也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大多数人认为,“科学是不变的真理的积累,它的发展 就只能通过产生更多的真理来增加积累”即,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真理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一种线性的进 程,巴恩斯将其称为“目的论模式”&长久以来,人们将科学与真理相等同,认为科学有自己内在发展的逻辑, 是不容怀疑与批判的,即“存在着理性、客观性和普遍真理标准,以利

8、于科学的理性和客观性以及为这些概 念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中提供根据的真理但在巴恩斯看来,科学史的研究却证明了科学的发展并不是 线性的、累积的,而是断裂式的、颠覆式的甚至是倒退式的过程;科学知识不一定是真理,它所描绘的世界图 景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目的论模式”也是他所反对的。在巴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布鲁尔阐述了他对于知识社会学的理解。他不再以“真实的”与“虚假的”信念 来区分真理与谬误,而是将知识直接等同于信念,认为知识是集体认可的信念。信念虽然是个体的和具有个 人特征的,但是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生活的信条,被赋予了权威的集体信念就如同科学理论一般真实可靠, 是人类知识的组成成分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

9、研究的对象。这样一来,科学知识作为知识的一种也就被纳入 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布鲁尔完全消解掉了知识的真理性,认为知识就是由“人们满怀信心地坚持、并且以 之作为生活支柱的那些信念组成”邮的,所以也就拒绝了传统知识社会学以知识的真假作为判断依据的标 准。他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知识的成败得失,将曼海姆关于“谬误”的相对主义观点扩展到了知识问题之上。 布鲁尔指出人们之所以认为某一理论是错误的,并非它没有反映真理,而只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错的而已& 所以同巴恩斯一样,他认为科学知识同其他类型的知识一样都具有猜测性,而且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布 鲁尔认为知识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就如同生理学研究病态的有机体与健康

10、的有机体一样,不仅仅要关注科 学史中失败的案例,同样也需要关注成功的案例&布鲁尔进一步拓展了巴恩斯的目的论模式,称其为“目的论模型”。目的论模型将“科学方法”比作铁轨, 把人们的认识比作火车头,而终点就是真理。铁轨本身就可以决定火车头会开向那里,所以采用科学方法的 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向真理靠近的过程。但是布鲁尔认为目的论模型的前提是有问题的,即它建立在这样 的一个假设之上:“我们都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天生就能够正确地进行推理,并且能够在认识到真理的时 候坚持真理;那么显而易见,我们没有必要对各种真实的信念作出特殊的解释。”即1这个前提的错误就在于 推理本身即逻辑自身的问题&他认为逻辑推理本身就

11、是一个循环论证的体系一即我们为什么能从假 设推出结论?这是因为它符合逻辑的规则;那么什么是逻辑规则?这就是从假设推出结论。所以从假设推出 结论本身就是逻辑对自身的说明。这样就会使科学成为一个自主的王国,即能自己说明自己,自己推动自 ;。为此布鲁尔提出了与目的论模型完全相互排斥的因果性模型。二、因果性模型的论证布鲁尔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应当遵循的四条法则: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与反身性&这里的因果性 即为与目的论模型相对的因果性模型。布鲁尔认为因果性模型应当表达因果关系,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的理论,都应该有其原因。正如科学理论一样,人们可以从原因推出结果,同样的也可以由结果反推出原因。 如果说

12、科学知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成功与否,那么就肯定不是如同目的论模型所表述的那样一科学完 全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而不是掺杂着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边是以前的信念,即社会文化背按照因果性模型的描述,人类的认识就如同力学中的合力一般,景,另一边是经验,二者的合力就是由此而产生的知识所以科学知识不仅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 也包含着社会文化因素等。“科学与社会在多个层面相互交织存在于各个行为主体和过程中(从个体到科学 共同体,从科学事实的建构到科学创新),不再能分出清晰的界面,于是传统上内史与外史的分界不再成立、 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截然分工也不复存在。”期$也按照因果性模型的推论,布鲁尔必然认为人

13、类的知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都是信念的集合体,但是 为什么有的信念成功有的信念失败,人们是无法作出对错判断的,因为都是一种社会协商的结果。他将科学 知识的确立描述为两个党派对一项政策的争议,最后得出的结果并非因为它多么的正确,而是因为大多数 人可以接受。因此,他认为当知识社会学在回答为什么接受和否定一个理论的时候,必须将各种可能的社会 文化因素都考虑进去,就像研究非科学的信念一样。但是他又否定科学知识是完全的约定论,因为科学从实 用性方面证明了自己的功能。正如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说的: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上我能戳穿任何一个 相对主义者,因为依据科学原理建造出来的飞机能够在天空翱翔,并且不会因为

14、无法解释的原因而坠落。所 以科学不可能是完全约定性的,但布鲁尔坚持其中一定包含有约定性的成分。至于社会文化因素在科学发 展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重,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布鲁尔并没有进一步澄清,而只是表达了科学知识并 不是完全客观中立的看法。所以他赞同巴恩斯的观点一科学知识作为信念的一种,必须纳入知识社会学 的研究领域之中。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强纲领公正性与对称性的原因。公正性要求人们对于科学中所谓的“真理”与“谬误”一视同仁,不能只从失败的案例中寻找原因,对于 成功的案例也同样需要进行社会学分析。对称性要求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案例,都可以用同一种 原因来说明和解释。强纲领的最后一项要求是反

15、身性,即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张本身也是一种信念,因此它 倡导的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的方法论要求也适用于对它本身的研究您。公正性与对称性是对因果性的 补充说明,它们表达了布鲁尔想要将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普遍性学科的愿望,而反身性是强纲领的内在逻 辑要求一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信念的一种,都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就连这个理 论本身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满足公正性的要求。三、因果性模型问题强纲领一提出来就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与反对)其中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来自于目的论的支持者,即 认为“某些信念并不需要任何说明或者说并不需要某种因果性的说明”回2。在目的论的支持者

16、看来,科学知 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知识,因为科学方法是合理有效的,所以得出来的结果同样也是指向真理的,不需要考 虑任何社会性、因果性的因素。在布鲁尔看来,目的论模型放弃了社会性因素与因果性因素的说明,科学就 成为了知识体系中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与其所追求的普遍性原则相抵触。但从因果性模型的角度看,科学与 其他知识没有任何区别,都需要经受合理性的检验,而不是先天“不证自明(的,因此因果性模型更加地合 理。所以目的论模型与因果性模型两者持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立场,必然相互排斥。布鲁尔认为,人们反对强纲领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都从目的论模型的视角看问题,但是这两个相 对立的形而上学假说哪个更加合理是需要说明

17、的,因为“人们不可能先天地引用任何决定性的、独立存在 的理由作为证据,来证明这些主要的形而上学选择的正确或者错误”回,目的论模型认为人们可以凭借自己 的理性来甄别正确与错误的理论,并且在出现争议时能坚持与把握真理。所以即使目的论模型是正确的,人 们也必须先对一个理论的真理性或合理性作出评价,才能使其成为真理一因为根本不存在先天的、不释 自明的理论)而这样一来因果性模型就成为了目的论模型的前提,因为一个理论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其理 论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因此,既然人们不可能先天地判断出哪个模型为真,那么就只能检查 这两种理论的连贯性,哪个连贯性强、逻辑更加完备人们就选择谁。然而正如布鲁

18、尔上面所论述的,目的论 模型是以因果性模型为预设前提的,其理论的连贯性、逻辑的完备性都不如因果性模型;而且科学史也证明 了所有的科学知识不可能都是客观中立且具有自主性的,所以人们应该选择因果性模型)这并不是因为因 果性模型有多么的正确,而是因为目的论模型的错误更多。从这里可以看出布鲁尔对因果性模型的辩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即没有论证因果性模型的合理之 处,而只是指出了目的论模型的局限或缺陷。这样的论证只能说明目的论模型的不合理,并不能证明因果性 模型是正确的。但他如此论证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早期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取这门学科的话语权。如果让人们意识到目的论模型只是关于科学知识的一种

19、形而上的主张,因果性模型在这一点 上跟它相比没有任何先天的弱势地位,那么这一目的就能达到闽气布鲁尔的强纲领并不彻底。首先,他否认了知识完全是社会约定的,而只是包含有社会约定的成分。因 果性模型也只是在解释科学中一直存在着社会文化因素的成分,即“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大众为什么选择 这个理论而不是另外一个理论,即“为什么”的问题布鲁尔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他认为科学家在理论的 创建与选择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作用究竟有多大或占有多大 比重,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究竟是居于主导地位并决定了科学的发展?还是说如同拉卡托斯所说,社 会文化因素只是科学史的“外史,在

2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的进程,科学的发展还是由其“内史”一即自 身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影响”与“决定”这两个词之间的差别巨大,比如说,地球引力“决定”了水会从高处 流向低处与地球引力会“影响”水的流动,这两种表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若真实世界是后者的话,很多现 象都是无法解释与无法预测的一因为影响水流向的因素太多了,比如风速、气压等等,人们根本无法建立 一个精确的科学模型。史,如果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人们生产与选择知识的过程完全没有借助目的论模型,比如金钱、权 力、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那么因果性模型就沦为了彻底的约定论,即科学完全是人们建构与协商的结果,并 不存在所谓的“事实”与“真

21、理,也不存在“科学的进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早就证明了其力量的强大, 实用性也是科学优于宗教、神话的最有力的证据。这一点也与布鲁尔声称自己是经验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相矛 盾。在知识与社会意向一书的后记中,他还专门辩解说强纲领并不是说只有社会文化因素在发挥作用,而是 说社会文化成分始终存在,而且可以作为一种背景条件存在。然而,有一种因素在发挥作用与一种因素发挥决 定性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布鲁尔对他理论的辩解也是不充分的。如果社会文化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即科学的 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那么人们判断一个新的科学知识是否为真,仅凭借自己的理性就可以了。这样一来,虽 然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存在,但人们总是能够

22、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果性模型也就完全沦为了拉卡托斯所谓的“外 虽然不一定如布鲁尔所说的只研究错误的历史,但仍然无法与目的论模型相抗衡。其次,按照强纲领的逻辑,布鲁尔只能从“合理”的角度劝导人们选择因果性模型而不是目的论模型,因 为真理性已经被消解了。早在布鲁尔之前,休谟就对真理性问题与因果关系提出了质疑,这就是著名的“休 谟问题”。休谟认为有两点是必须证明的:“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 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 ”明 换言之,因果关系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不是先天存在且不证自明的。而且因果关系与经验证明

23、是一种循环论 证,即人们只能通过经验的归纳来证明因果关系,而经验本身却是蕴含着因果关系的归纳推理所以,不仅 目的论模型有问题,因果性模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原因不一定必然包含着结果,而结果也不一定能反推出 原因。就算人们假定因果关系是没有问题的,但人文学科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处于特定 历史条件之下的,而历史是不可逆的存在自然科学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反复试验来验证其中的因果关系, 而知识社会学却缺乏这样的条件人们不可能回到某一特定的历史场景,考察某一社会文化因素是否对知 识的产生造成了影响,而只能从文献中寻找线索而且人类的活动也不同于自然事物的变化,&人类活动很 容易涉及到所谓内心状

24、态的东西,而这种内心状态,比如说一种意向或愿望等是无法辨认的,因而不能 算是可能与行动有联系的原因叩所以在面对自然时人们可以从外部寻找变化的原因,而具体到人时,我 们却不可能完全打开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黑箱”。最后,如果要从“合理性”的方面而不是真理性方面来看,因果性模型的合理性也难以成立比如达尔文 发现了进化论,目的论模型的支持者会说达尔文通过不断归纳,结合前人的研究得出了进化论;而知识社会 学家会说达尔文是受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观念的影响,以及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等社会学理论推广运用 于生物学才得出了进化论+先不讨论进化论是否是正确的,单就这两种观点究竟谁更加“合理”,人们也是无 法作出判断的。按照布鲁尔的逻辑,人们只能去判断谁的错误更多,谁更不“合理”,然后再从中选择一个更 “合理”的理论。这样一来就又变成了布鲁尔所反对的目的论模型一“正确的事情”是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