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认识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以及精神胜利法。2.对边城有比较深入的理性思考。3.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意识”。4.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5.探究语言表达技巧,初步学写语言鉴赏札记。活动时间 适当穿插在课文教学中或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专题活动。活动一:阿Q正传边城专题讨论会抛出问题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
2、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思路点拨理解鲁迅创
3、作阿Q正传的动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鲁迅先生自己的一些文章,如呐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透露了一些作家的创作意图。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中寻找答案。从鲁迅作品的选材角度思考。从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担当角度探究。从对鲁迅的研究文章中寻找答案。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在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注意要辩证的看问题,要有理性思维的方式,不能因为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攻击别人;阐发自己的观点要言之成理。对边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角度很多,比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情感与情感之间的矛盾(爱情与亲情、职责的矛盾等)。边城中人性的善与恶的矛盾。作家对人性
4、美的讴歌与作品中人性美的失败的矛盾。作家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三、参考范例1.阿Q正传创作动机探究鲁迅的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
5、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又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
6、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2.说不尽的阿Q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观点一 “精
7、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中国下层民众所特有的一种“劣根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于是,他们便形成一种“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的畸形变态的心理,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他们又以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无数同阿Q一样的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不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
8、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最终,“精神胜利法”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观点二 “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样的,因此“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从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认可,总结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消除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9、。可见,“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观点三 “精神胜利法”是人们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也是人们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安慰。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陷入困境,心理、情感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中的矛盾发言提纲沈从文边城中的矛盾情愫 作者
10、:未知边城一直被奉为沈从文湘西文化作品的代表作。它有机融合茶峒边地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描绘出一幅地方民族特色的风情画。生活在湘西的“乡下人”依然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终年与山与水与土地为乐。在边城里,沈从文再现了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里的人们无论是秀外慧中的翠翠,还是重情重义的天保傩送都透溢着人性之美。他用他的“温爱”和“牧歌的谐趣”使边城笼罩着理想的色彩,幻化出一幅只应天上有的美妙人性画卷。边城中山水的奇峻旖旎,人物的敦厚善良似乎淡化了现实中的阶级矛盾,但很显然,边城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这种人生形式是否能够依然保持和发扬
11、的深深忧虑和矛盾情愫。 对于“未被实现的愿望”的强烈渴望 20岁的沈从文抱着“为人类的未来去设想”的愿望,告别了湘西故土。前往大都市,寻找全新的生活,期盼着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然而,都市的经历并没有使他美梦成真。初来乍到的沈从文受尽了衣食无着的困顿和他人奚落的冷眼,使他感到自卑,与城市格格不入。他曾说:“我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他看到都市生活中已彻底消融了乡村田园般的美好,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割,冰冷的现金交易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稳固的联系。当日他离乡背井追逐的都市美梦狠狠地给了他一记闷棍,他始终是游离在都市生活圈之外的“乡下人”。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未
12、被实现的愿望,具有极为可怕而强大的力量。在大都市的“混迹”中,他当初要摆脱愚昧和野蛮,并实现现代文明的强烈愿望彻底落空了。但对于“未被实现的愿望”的强烈渴望却犹如魔咒一般,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不曾褪去,它牵动着沈从文的心、眼、手,让他在理智的折磨中仍选择去塑造他的希腊小庙,迷恋那似水中花、镜中月的湘西世界,并将“人性”供奉其中。很显然,沈从文试图通过边城这样的故事来展示一种我们曾经拥有又曾背弃的人生形式,一种只属于人的真正的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的热爱与崇敬。这个世界相对于都市世界来说,是相当纯净而美好的,“美不在生活,而在生命。”边城就是沈从文用来排解遗憾,寄托
13、理想的人间乐土,世外桃源。 “渡船”与“碾坊”的对决 在沈从文的乡村作品里,几乎一切人生形式都是“不悖乎人性的”,正如边城开头部分给人一种轻松感一样,仿佛一切的美好就是事实。然,沈从文毕竟是觉醒的,当理性主宰他的头脑时,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美好”只是一种短暂的情感催眠。他当初之所以逃离乡村,正是因为感受到了湘西文化的凝滞与落后并毅然选择出离和反叛。湘西文化孕育了他,但乡村文化的落后和愚昧使他充满困惑和迷茫。与此同时,都市文明的未知性却给了他无限的诱惑,掌握自己命运的冲动和急切向往,使他在朦胧的觉醒中意识到“出路”就在跳出湘西和融入都市,从而实现他的个人理想。当他重新把愿望寄托于乡村文明时,也清醒
14、得看到传统湘西世界已然受到都市文明的同化和渗透,使它失去原有的本性,打上了物欲的烙印。作品试图展示一个人人平等的表象,仿佛独此一隅没有贵贱之分,贫富差异,但我们从作品中依然看到商品的自由贸易必然带来了贫富差异和拜金主义。在边城中,有谁不明白碾坊的意义,又有谁不羡慕“一无所有”的老艄公家能得到“有钱有势”的顺总家的提亲。这些都足以证明现今湘西人的价值观。源于生存需要的物质压力最终造成了纯朴湘西人们人性的变异。沈从文虽通过小说固执地标榜着湘西的淳朴民风,极力赞美他们轻利重义的可贵品质,但从边城里我们仍看到物质当前造就人性屈从的事实。 在边城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湘西传统劳动人民的典型老艄公。他几乎具备了
15、所有传统劳动人民的美德善良、勤劳、敦厚、轻利、重义、几分与人无害的狡黠。但在作品中,这位传统纯朴之至的老艄公也感受到物质利益的影响并默然认同。当人们称赞孙女翠翠能干时,他回答:“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对于现实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当然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这也正是沈从文的无可奈何,对于原有的边城人们美好品德无形流逝的无可奈何。 理性审视下的哀伤情绪 现实湘西世界的变化留给他的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和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作品边城从一开始的乐观、轻松,到继起的凝重、沉闷、压抑的情绪变化,就是作者由情感自我走向理性审视的心路历程。从情感上讲,沈从文对于故土湘西爱得深沉,过去那让人感到快乐轻
16、松的“边城”仍清晰地存留记忆里,因而他怀着重塑新的人生形式的愿望,在边城中极力描绘人性的美好,并希望它永存下去;在理性的审视中,沈从文发现“边城”已今非昔比。他企图要拯救它的本来面目,因为那是他的终极牵系,承载着他对于美好人性与人生形式的所有寄托与向往,但在理性审视中他发现一切已然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最终在意志的娇纵与对决中,他选择了接受古老湘西的逝去。正如他自己所说:“一面写一面总仿佛有个生活上陌生、情感上相当熟悉的声音在招呼我你这是在逃避一种命定。其实一切努力全是枉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透过边城四溢开来的哀伤情绪是极为浓重的,这也正说明了这个终极牵系在沈从文心中的分量之重和他放下自我执
17、念时的无比苦楚。边城表现的是作者的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在湘西世界中感受到的矛盾的直接展示,也是他情感自我与理性审视两难心境的承载体。他努力试图从边城中求得一份心灵慰藉与解脱,而清醒的现实认识,又使得他在短暂的宽慰之后,留下了更深的慨叹。活动二:现当代文学读书讨论会一、抛出问题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研读本单元课文,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面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
18、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2.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二、思路点拨1.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思考。2.从宏观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特点和某些作家的作品进行审视和分析。3.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意识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作家。4.对现代作家某个方面的认识,选择角度尽量要“小”,选择其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即可。5.参
19、考别人的研究,但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不成熟的思考。三、参考范例1.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意识赞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所创作的现代文学作品体现了这种“感时忧国”的特点。(1)近现代中国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作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沉重,同样是关注民生,现代作家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百姓艰难的生计、沉重的赋税问题,现代作家开始认识到,改变普通民众苦难生活的根本并不在于一个清明的政权形式,而在于百姓自身的觉醒与思想解放。从这一点上来说,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远远高出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他们对国民劣根性的
20、探讨和改良国民性的努力,对普通民众真正获得做人的资格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启蒙作用。如鲁迅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2)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目的也与传统文人有所不同。传统文人在诗文中“感时忧国”,他们所表达的爱国思想中的忠君意识非常明显。现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常常表现为对当政政府的严厉批评,作家们把艺术创作作为向不公道的社会制度挑战的武器。如老舍的戏剧茶馆、鲁迅的小说祝福、艾青的诗歌大堰河一我的保姆等。(3)现代作家的“感时忧国”表现出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一面,这种精神状态体现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信心和铁肩担道义的主人翁姿态上。在梁启超的笔下,未来的中国将是少年的中国,他热情地呼唤中国的少年们振作起
21、来。在鲁迅的笔下,未来是光明的,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诞生,呼唤真正的勇士的到来。在郭沫若的笔下,未来的中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光明、新鲜、华美、芬芳。而这种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动力。2.对现代作家某个方面的认识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文章来自 HYPERLINK /home?from=bjh_article&app_id=1655392886398894 t /_blank 微雨凭澜,有删减)老舍作品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那满满的北京味儿和大白话,以及幽默感,更让人禁不住对老舍的语言风格由衷的赞叹。浓浓的北京味儿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作品多是以北京为背景,大多数
22、作品都使用地道的北京话,浓浓的北京味儿,显示出老舍作品独特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北京的风土习俗和人文风貌,独具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老舍的作品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天桥的杂耍等,无论是建筑还是民俗,都显示出独特的乡土气息,充满着北京的地域特色。深深的传统文化气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北京作为历朝古都,更是汲取了这种文化沉淀的养分。这种文化气息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北京人重礼仪、豁达、宽容以及独有的幽默感的精神气质;二是很多人身上体现出的受到封建文化影响的落后思想印记。接地气的市井气息。老舍作品中的很多人物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主要包括小
23、职员、小商贩以及艺人、苦力等贫苦大众。作为 “引车卖浆之徒”,他们的生活很不易,贫穷的生活、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勤劳朴素的美德;同时他们也是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规范侵袭很深的一族,自私、狭隘、平庸、虚荣等习气也非常鲜明。老舍通过独特的取材,精湛的笔法,把老北京的乡土气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北京人独特的风韵、情结和精神面貌,展现在读者和观众眼前,让人置身于一个被北京文化包围的环境之中。老舍尤其能够北京民众的心理结构,在其作品中,通过对北京人讲究礼仪、喜好体面以及追求细致等生活细节的描写,将北京人性格中的优缺点呈现出来;通过人物刻画、习俗描绘,展现出了北京文化的精髓,让人在阅读时印象深刻,不自觉
24、地会置身于北京民情、民俗的氛围之中。通俗的大白话儿只要你读过几部老舍的作品,就会感觉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老舍先生自己说过: “我无论是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的信赖大白话。”老舍的知名小说我这一辈子,描写的是一位穷困潦倒的“老北京”凄苦的一生。小说的语言全部采用了大白话风格,简洁有力,通俗易懂。“我幼年读过书,虽然不多,可是足够读七侠五义与三国志演义什么的。我记得好几段聊斋,到如今还能说得很齐全动听,不但听的人都夸奖我的记性好,连我自己也觉得应该高兴。”“况且呢,差事不管大小,多少总有个升腾。我看见不止一位了,官职很大,可是那笔字还不如我的好呢,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这样的人既能做高
25、官,我怎么不能呢?”“我学的是裱糊匠。在那太平年月,裱匠是不愁没饭吃的。那时候,死一个人不像现在这么省事。”“一个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们裱糊匠脱离关系,一年之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的人,我们便有了吃喝。”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通过裱糊匠的自述,将时代背景、人们的思想状态以及阶级关系等内容都表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处在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一个裱糊匠站在我们面前说话,“一年之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的人,我们便有了吃喝”。一句话让大家明白了裱糊匠求生方式和思想动态外。老舍的作品很少有艰涩难懂的书面语言,但是大白话的运用并没有使他的作品平淡如水,通俗的语言反而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6、那些平淡的文字下的美妙意境,人、景、物、事都变得灵动有趣、惟妙惟肖。苏轼说过:“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而老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苏轼这句话,语言深入浅出,韵味悠长。他的作品有时候就像相声一样,水到渠成、效果斐然。满满的幽默感文章的幽默诙谐,源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文字功底,才能在嬉笑之余发人深省。老舍的幽默就建立在对社会现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他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老舍对自己写作提出过要求: “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追求的是内容要“想得深”语言要“说得俏”,他也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他的作
27、品大多数都充满着幽默诙谐,这也是他独树一帜的重要艺术特色。我这一辈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语言,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贪官污吏的形象,对自己的自嘲,和那些来源自生活的语句,让幽默的感觉油然而生。“告诉你一句到底的话吧,作老爷的要空着手来,满堂满馅的去,就好像刚惊蛰后的臭虫,来的时候是两张皮,一会儿就变成肚大腰圆,满兜儿血。”“我受了报应:第一件事,我丢了老婆,把我的嘴封起来一二年!第二件是我当了巡警。在我还没当上这个差事的时候,我管巡警们叫作马路行走避风阁大学士 臭脚巡。”“哼!我自己当上臭脚巡了!生命简直就是自己和自己开玩笑,一点不假!我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可并不因为我做了什么缺德的事;至多也不
28、过爱多说几句玩笑话罢了。”老舍的作品中,充分运用了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幽默的意境更加引人入胜。老舍的幽默,并不是要逗人哈哈大笑,而是通过幽默的语言,把场景、人物、情感等表现得更加传神,更加深入人心。老舍可以说是“京味小说”的创始人,也是白话文运用的最为娴熟的作家之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北京味儿、大白话儿和幽默感。老舍先生白话文语言的运用,得到后来很多人的一致认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活动三:探究语言表达技巧一、抛出问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
29、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二、思路点拨1.要有良好的阅读、理解和鉴赏习惯。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入体会语言审美的妙处。3.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意识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作家。4.对现代作家某个方面的认识,选择角度尽量要“小”,选择其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即可。5.在题目提供的准确、清晰、恰当、生动、形象、传神六个方面中选定其中一个方面。6.分析时本单元的大部分文章都要涉及到,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文章。三、参考范例词句出彩 传神递韵锤炼语言,就是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词句,恰到好处地状摹出形象的神韵,表现出性格的特征,状摹出场面的特质,表达出心理、情感的微妙之处。生动的动词或形容词,最有利于状摹出形象的神韵。“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句中用了一个动词“捏”,而不是“攥”或“抓”,生动地状摹出阿Q长有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员工培训管理
- 挑战杯比赛流程
- 2025年高二政治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模版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教师工作计划总结模版
- 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舞蹈编导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生物医药进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师范大学《硬笔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表演(音乐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5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公共管理第三讲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弈》课件
- 机械制图基本知识
- 软件工程外文翻译文献
- 2024年中考英语复习1600词背诵单按字母排序
- 婚内保证书模板
- 202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文科综合试卷
- 电镀锌知识试题
- 医院双活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 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含评分细则)
- 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
- 2024山东化学高考复习5 化学工业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