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1_第1页
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1_第2页
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1_第3页
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1_第4页
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北大附小潘东辉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 个生字。会写“丸”等 3 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课前准备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

2、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 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诵读品悟,领略诗境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 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TOC o 1-5 h z 金沙/ 水拍/云崖/ 暖,大渡/ 桥横/铁索/ 寒。更喜/ 岷山/千里/ 雪,三

3、军/ 过后/尽/开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讨论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北大附小郭琼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 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放手阅读,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 的地方做上记

4、号。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 对方不懂的问题。c 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读准下列词语:逶迤(we iy i )磅礴(pa ngbo )岷山(mi n)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了解相关背景。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感知诗歌内容。过渡: 1934年 10 月, 中国工农红军为

5、了北上抗日, 保存自己的实力, 从江西瑞金出发, 一路跋山涉水: 翻过五岭, 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 *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 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 年 10 月,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细读鉴赏,领略诗境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6、哪几幅图?为什么?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全班交流。谈自己欣赏的图图。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a.“腾越南五岭”b.“疾跨乌蒙山”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 )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 那“细浪”、 “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

7、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 1300 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c “巧渡金沙江”d “飞夺泸定桥”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

8、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e.“喜踏岷山雪”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

9、、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 ”三军”一词,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加深理解,回归全文。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 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

10、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

11、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朗读背诵,布置作业熟读成诵。书写生字。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歇台子小学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学会 2 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及难点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课文的大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 能谈

12、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 )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 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 年 10 月从福建

13、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 年 10 月. 红军第二、 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 年 10 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 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

14、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2学生质疑。 (字词)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

15、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五、布置作业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1学习首联。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2)学生质疑。3)师生共同解疑。理解“等闲”表面的意思:等:

16、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 同空闲、等于闲置。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 (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投影出示:4)读首联,读出语气。5)同学之间评读。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1 ) 读读这一联, 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2

17、)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把()比作() 。( 5)再读这一联。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3学习颈联。( 1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大渡河上的 13 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4)质疑:

18、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寒暖暖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4颔联、颈联的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 样看出来的?1)讨论后回答。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

19、些困难呢?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6)学生讨论自学。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 an 的韵。7)自由朗读。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20、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尾联1读尾联。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 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投影出示:什么人“喜笑颜开?”(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5品读。三、总结全诗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五、作业1朗读并背诵。2预习下一课。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目标认识 3 个生字 , 会

21、写 3 个生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 , 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 1935 年 TOC o 1-5 h z 10 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 大庾岭, 骑田岭, 都庞岭, 萌渚岭, 越城岭 ( 或称南岭 )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 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

22、 在四川和甘肃边界, 海拔四千米左右 .1935 年 9 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诵读品悟,领略诗境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TOC o 1-5 h z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 . 以唱带诵讨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23、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首七律诗, 全诗共八行, 每行七个字, 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甑,总领全诗,高 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 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 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 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 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 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 主体

24、,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 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 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 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 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 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颈联承接“万水”。一 “暖” 一 “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 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 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 的神勇无比。一 “拍” 一 “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 自然

25、、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 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 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 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

26、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 气势磅礴, 可

27、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对词语的理解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逶

28、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指大渡河。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 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 ,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二、学习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 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

29、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三、教学建议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2本课教学可采用下列基本步骤:( 1 )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 2) 初读全诗, 交流阅读收获。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 ,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 4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 5 )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3 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