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的教育实践_第1页
何心隐的教育实践_第2页
何心隐的教育实践_第3页
何心隐的教育实践_第4页
何心隐的教育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三期何心隐的教育实践陈增辉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生于明正德十二年 (公元1517年),卒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是我国士六世纪著名的“异端”思 想家,有名的教育实践家和乡村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他“少补弟子员,治壁经。幼时颖 异拔群,潜心经史,辄以远大自期,凡耳而月之,皆知其为伟器”(何心隐集第120 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嘉靖二十五年三十岁时,在江西省试第一,被誉为“天下奇 才”。当时,王阳明“良知”之说风廓全国,传其学者有王徽、王良等。何心隐对当时奸 臣当道、民不聊生的黑暗政治极端不满,毅然放弃科举仕途

2、,“从学敖山农,与闻心斋立 本之旨”(泰州学案序,明儒学案卷三十二)。颜山农(颜钧)系徐越弟子,徐越初 师王阳明,卒业于王心斋(王艮)之门。可见,何心隐既是王阳明的四传弟子,又是王 良的再传弟子,得王学正传。当他“及闻王心斋先生良知之学,竟芥视子衿,乃慨然曰: 道在兹矣! ”(同上)王阳明继承了 “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的传统教育目的论, 认为明伦就能从政,达到国治而天下平,所谓“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天 下平矣”(答顾东桥书,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王艮认为:“社稷民人固莫非学。但 以政为学最难。吾人莫若且做学而后入政”(语录,王心斋全集卷二)。“学而后入 政”,从学的目的是为了从政

3、,这是王门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这一思想,对何心隐影响 很深。何心隐的全部政治目的,是要设一个“老者相与以安,朋友相与以信,少者相与以 怀”(第48页),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第68页)的理想社会。他认为,要实现这个 政治目的,必须从抓教育着手,培养一批学后能入政的人才。根据王良“即事是学,即 事是道”的思想,何心隐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正月开始,在家乡宗族间 发展其理想的教育和自治的计划,做成了一种共同的纳税的组织,创办了一所家族的学 校,进行了培养建设理想社会人才的试验,一共搞了六年,取得了不少成绩。关于何心 隐合族办学的事迹,史书上有许多近似的记载: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序说他:“谓

4、大 学先齐学,乃构萃和堂(聚和堂)以合族,身理一族之政,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 无。”江西省志本传、永丰县志本传均说他“捐千金,创义田,储公察,以待冠 婚丧祭鳃寡孤独之用。”(第125贞)邹元标在梁夫山传中记载尤详:“爱诸族众,捐 资千金,建学堂放聚和堂之傍,设率教、率养、辅教、辅养之人,延师礼贤,族之文学 以兴。计亩收租,会计度友,以输国赋。凡冠婚丧祭,以适孤独鳏寡失所者,悉裁之义。” (第120页)何心隐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写下了辞唐可大觎、聚和率 教谕族俚语、聚和率养谕族俚语、聚和老老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 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是:一、合族办学的缘由。在

5、辞唐可大觎中,何心隐提出了建设“安老怀少”(第 67页)的理想社会的设想。他认为,要建设这样的理想社会,首先必须培养出理想的人 物,而理想人物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造就。但是,当时以“私馆”为基本形式的乡学, 根本不能承担起培养理想人才的任务。为了培养理想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创办一种崭新 的学校。在聚和率教谕族俚语中,何心隐指出:“本族乡学之教,虽世有之,但各聚 放私馆,栋宇卑隘,五六相聚则寥寥,数十相聚则扰扰,为师者不得舒畅精神以施教, 为徒者不得舒畅精神以乐学。故今总聚于祠者,正欲师徒之舒畅也。况聚於上族私馆, 则子弟惟知有上族之亲,聚放中族私馆,则子弟惟知有中族之亲,聚放下族私馆,则子 弟惟

6、知有下族之亲。私馆之聚,私念之所由起,故总放祠者,正以除子弟之私念也。”(第 68页)这里:他揭示了旧乡学的两个基本缺陷:其一,聚在私馆,房屋狭小,人数少了, 使人感到空虚寂寞;人数多了,互相干扰。这样的环境,使教师不能精神舒畅地施教, 学生不能精神舒杨地从学。这样,当然不可能培养出理想社会的建设者来。其二,聚於 私馆,使学生的眼光局限在房族的狭小范围内,必然产生种种私心余念。要求这样的人 去建设理想社会,当然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把本族子弟总聚於祠中总教,不仅能克 服私馆房子狭小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师生们能以畅舒的精神从事教和学,而且还能使学 生在集体生活中,通过父兄的言传身教,树立家族集体观

7、念,养成子弟间相亲相爱、礼 让文勖的品德。何心隐指出:总於祠“不惟可以除子弟之私念,凡为父兄者朝夕相顾, 子弟亦因以相亲相爱。每月朔望,自率教以下十二人,同祠首相聚一坐,乐观子弟礼以 相让,文以相勖,欢如翕如,而相亲相爱之念亦皆油然而兴矣。故总聚於祠者,又以兴 长上之亲爱也。”(第68页)这种教育,既克服了旧乡学的缺陷,又具有许多旧乡学所没 有的优点。何心隐认为,这正是培养理想人才所必需的外部条件,也是他倡办和坚持聚 族祠总教的缘由。二、聚和堂的管理制度。为了搞好聚和堂各方面的管理,何心隐在堂内设率教(校 长)一人、率养(总务长)一人、辅教(教员)三人、辅养(总务)三人,下面又设维 教(助教)

8、、维养若干人,这些人分别掌管行政、教学、生沽等问题。关于教学管理,何心隐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由率教、辅教、维教统一 贯彻执行。这套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规定“或 者父母偶感本身失调,审其轻重,处有常条。或者父母逢旬,本身初度,审其诞辰,处 有常条。或者叔伯吉凶,外戚庆吊,审其亲疏,处有常条。子弟方婚聘者、婚娶者、婚 毕者、工商者、僧道者,既聚放祠,不许遭往,审其缓急,处有常条。凡大小筵饮,公 私杂会,不许擅赴,审其当否,处有常条。”(第69页)这里,一连讲了六个“审其”、 六个“处有常条”。这种既严格要求,又按照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给予假期的管理制度,在

9、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全面,也是很有见地的。第二、建立严格的学业考核制度,规定 学生入学“半年之后,试子弟有生意者,必有权宜之处,三年小成,又有通变之处,十 年大成,则子弟不论贫富,其冠婚衣食,皆在祠内酌处。”(第69页)学生入学半年,要 小考一次,如成绩合格,可以权宜毕业,三年以后,要进行阶段性的考试,成绩合格者, 可予毕业,十年以后,进行一次大考,成绩优良者,不管其家境贫富,其冠礼、婚配、 衣食等,都由祠内酌情支付。可见,他不仪主张严格地考核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把学习 成续的优劣与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这种做法,不 仅在当时是新颖的,即在现在也值得借鉴。第三、建

10、立学校与家庭配合的思想教育制度, 他要录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弟,切忌用各种形式干扰学校的思想 教育。何心隐指出:“为父兄者,勿怀浅近之虑,卑小之忧,以误子弟所学。勿听无糟之 言、无根之谋,以乱师长之教。勿容闲人,私令小者阴报家事杂词。勿狗妇人,私令婢 者潜送果品玩好。勿纵以子弟盛饰,勿快以子弟厚味。凡一语一默、一饮一食,皆欲父 兄搏节之”(第69页)。要求学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追求“盛饰、“厚味”等 等。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如不派人送去好吃好玩的物品,不把家事 杂词、无糟之言通报学生等等。家长要在一言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弟,不使放荡。 为了做到这些

11、,家长自己必须有远大的眼光,不受浅近之虑、卑小之优的干扰。何心隐 规定的这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聚和堂的存在和发展趁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套 制度至今还有批判继承的意义。关于生沽管理,根据总教的要求,何心隐主张在生括誉理方面实行“总送馔”、“总 宿祠”。他说:“教既总矣,然又各归各馔,则暑雨初寒,子弟苦於驱驰,父兄心亦不安。 故不分远近贫富,必欲总送馔,所以省驱驰,以安父兄之心也。馔既送矣,然又各归各 宿,则晟出夜入,子弟袭以游荡,师长教亦不专,故不分远近长幼,必欲总宿祠者,所 以防游荡,以专师长之教也。”(第68页)在聚族总教后,如果让学生回到各家各户去吃 饭,学生要东奔西跑很是劳苦,遇到

12、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更是艰苦,父兄因此亦不能 安心。实行总送馔后,如果让学生分散居住在各家各户,每天晨出夜归,学生必然要在 途中嬉游放荡,教师亦因接触和了解学生不够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不管 学生年龄大小、住处远近,一律总宿於族祠,使他们不能嬉游放荡。这样,家长就安心, 教师也能专心地施教。对于贫苦人家,因人单力薄对送馔有困难的,要以孟母寡妇不怕 三迁之劳与费,以教育儿子的事例开导他们,让他们“勿怀浅近之虑,卑小之忧”把眼 光放得远一些,克服眼前的困难,乐意为孩子送馔。富裕人家溺子弟,舍不得子弟总宿 经祠。对此,要以孟母对孤儿孟柯不顾三迁之远近,只求儿子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事例开 导他们

13、,使他们打消顾虑,乐意把子弟送到族祠去集体居住。这种“总送馔” “总宿祠” 的生活管理制度,对于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无疑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三、聚和堂的财政来源。何心隐以“捐资千金”创办了聚和堂,但要使聚和堂长期 存在下去,并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广辟财源,解决经费问题。何心隐相信“有人自 有财”、“财自得放人之得”,主张通过聚人来聚财。在辞唐可大觎中,他指出:“分 人以财,不过谓之惠。惟为天下得人,乃可谓之仁。盖以人则财之本,而有人自有财。 得人则财不必分,而财自得放人之得矣。”(第67页)何心隐自己效法孔子,“以天下为 家,而不有其家,以群贤为命,而不以田宅为命”(李蛰:何心隐论,焚书

14、卷三)。 为了开办学校培养“群贤”,何心隐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家财,他要求他的师友也能这样做。 为此,他组织了一种“聚人以聚财”的组织一一“会。当他把朋友、师弟用“会”这种 形式组织起来时,就要求入“会”的人向“会”贡献自己的财物。就这样,他通过组织 “会”而“得人”,又通过“得人”而“聚财”,以此解决聚和堂的经费来源问题。从史 料看,何心隐在师友间确有通财聚财的事实。如明儒学案记方湛一说:“后台、心隐 大会矿山,车骑雍容。湛一以两僮舁一篮舆往。甫辑,心隐把臂谓日:假我百金。湛 一唯唯,即千金唯命。”由此可见,何心隐的“会”确是解决聚和堂财源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会”聚集起钱财后如何处理,何心隐在

15、聚和堂中专设率养负责财务。在辞 唐可大愧中,他对此作了大致交待:“将见老者以得人而安,朋友以得人而信,少者 以得人而怀,莫非以朋得朋,以友得友为得人。则共乎十数年所得之朋、所得之友虽老, 而怀少之本自有所由起。以致后乎十数年所得之朋、所得之友或少,而安老之本自有所 由继。相继相起放朋友之得以得人,若可大可得为我朋为我友,共学以安老怀少,则自 有禄放学之共,而天下自归仁,而饱放仁,不必分财以惠人矣。何其仁耶!”(第67 68 页)可见,通过“会”聚积起来的财物,就用在“安老”、“怀少”、“朋友信”上。所谓 “安老”,就是老有所养,所谓“怀少”,就是少有所教,保证年幼一代得到集体的关怀 和教育,所

16、谓“朋友信”,就是保证入“会”的人可以从“会”得到生活上的给养。这里 的“有禄龄学之共”,就是使入“会”的老年人、幼年人和中年朋友,都从聚和堂所属的 学堂中得到共同的生活给养。总之,“会”本身的活动经费、“会”众的生活给养、开九 教育青少年的学校开支、安老怀少的社会福利事业所需要的经费,都从“会”聚积起来 的财富中支付。由于有了比较可靠的经济来源,案和堂达到了 “共学以安老怀少”的目 的。此外,通过“会”窄积的钱财,还要用来交纳封建国家的钱粮。何心隐认为“养本 放君之所赐”(第70页),因为我的田产、我的身躯,都是由于有君统于上才得以相守、 相保的。因此,必须“不忘君之所赐”(同上),“常怀报

17、君之心”(第71页)。报君的 具体行动,就是“征粮”。为了收缴一族的钱粮,何心隐在率养下设辅养,辅养下设维养, 维养下设每月总管十二人.梅人轮管一个月,其下又有二十四个催粮,每人催粮十五天, 催粮下又设征粮七十二人,一人值征五天。通过这些人把钱粮收齐后,由率养“呈于官 司,傅各由渐而化,同乐放尽分以报君上之赐也”(第71页),这样,由聚和堂代表全族 统一向官府交纳赋税,可以节省各家单独缴纳钱粮的杂费与辛劳,这对本族来说无疑是 一件好事,但由于它堵塞了贪官们借纳粮之机进行勒索敲榨的财路,必然得罪于官府及 其走卒。聚和堂吸收的学员,主要对象是本县梁姓大族的成员,但也不绝对地排斥外族子弟。 聚和率教

18、谕族理语中指出:“外姓父兄子弟,幸以相礼,本姓决不敢以亲疏分厚薄 也。”(第69页)外姓子弟不仅可以入学,而且可与本姓子弟一样总宿于祠、聚于祠、食 于祠,过集体生活,受集体教育,享受平等待遇,过平等生活。由于聚和堂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上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 所以在一个时期中办得很有起色。江西省志本传、永丰县志本传说聚和堂“数年 间,一方几于三代遗风”(第125页),邹元标在梁夫山传中说聚和堂“彬彬然礼教 信义之风,数年之间,几一方之三代矣”(第120页)。这些溢美之词,难免有夸大的意 味,但应肯定:聚和堂的试验确实是成功的、有意义的。何心隐的聚和堂很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

19、的乌托邦、太阳城中所描绘的社 会蓝图,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列宁说过:“政治上的乌托邦就是无论现在和将来 都决不能实现的一种愿望,是不依靠社会力量,也不依靠阶级政治力量的成长和发展的 一种愿望。”(列宁全集第十八卷,第349页)何心隐的聚和堂就是这样一种不能真正 长期实现的愿望。这是因为:一方面,它自身内在的矛盾必然促使它解体。对此,连李 贽也已有所认识,如他说:“聚人以货财则贪者竞起,亡固其自取矣”(何心隐论,焚 书卷三)。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它是“不依靠阶级政治力量的成长和发展的 一种愿望”。因为何心隐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是“易天”,他坚决反对“革命”主张在不 触动封建主义根本制

20、度的前提下,通过修修补补的社会改良来实现其社会理想。他自己 不愿“革天”,也反对别人依靠阶级的政治力量、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封建制度,然后 再建立老安少怀的理想社会,如他随程学博到四川后,曾极极参与对白莲教起义的镇压 活功。鉴于上述原因,何心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建设者,只是一些“继孔孟之教”的 儒者,他在培养这种人物时是不让他们越封建制度的雷池一步的。这样,只要封建统治 者略施小计,就足以使他的理想社会实验告吹。事实正是如此。由于何心隐创办的聚和 堂代全族统一向官府交税,绝了贴赂之类的行为,使贪官污吏们对何心隐恨之切骨。嘉 靖三十年(公元1559年)正当聚和堂“行之有成”(泰州学案序,明儒学案

21、卷三十 二)的时候,永土县令强迫人民缴纳“皇木银两”“赋役外之征”,道到人民的猛烈反抗, 役差被杀院。由于何心隐是民众中的敢言者,又对县令“贻书消之”县令把罪名全加在 他头上,以“浸欺皇木银两”、“拒捕杀人”的莫须有罪名捕何入狱,判以纹罪。后来, 虽经友人奋救出狱,六年的实验教育却到此告吹。此后二十年间,何心隐“踪迹不常,所游半天下”(泰州学案序,明儒学案卷 三十二),为争取自由讲学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根据王阳明随处讲学和王良“即事 是学,即事是道”的思想(王心斋全集卷二),随处随事讲学。这样,他的教育实践 活动进入了第二阶段:由原来在郡邑聚族讲学、搞教育改革转变为在东西南北亡命途中 流动

22、讲学。熹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何心隐随太仆寺寺垂程学颜北上进京,先辞 谷门会馆,后在复孔堂开课讲学,“招来四方之士,方技杂流,无不从之”(泰州学案序, 明孺学案卷三十二)。后因与兰道行共谋计除奸相严篙,事泄遭严党仇,遂改名为何 心隐,踉跄南逃。先由弟子钱怀苏随从入闽,在兴化、莆田“朝夕讲所学”,历时三年, 从者甚众。后又至宁国、南京、孝感等地聚徒讲学,继而又去重庆,“朝文讲学三年”。 这“五六年间,足迹半天下,皆惟道是谋”(第130页)。此后,又去福建、杭州、孝感、 通州讲学,后又到黄安求仁会馆讲学一年。在这十二年中,何心隐漫游大半个中国:北 至北京,南及入闽,东至东海,西至重庆,到处

23、“朝夕讲学”、“惟道是谋”,“以朋得 朋,以友得友”,鸿合同志,聚徒讲学,企图“聚英才以育之,将使英才布满天下,以 待上用”(第66页),为建设理想社会培养和贮备人材。对此,陈士业在答张滴宿书 中记载说:何心隐“所全凡细衣黄冠与夫商贾骆侩、墉夫厮养以全椎剿掘家之流,备一 节之用,擅一得之长者,皆籍记而周旋之。以故心隐所识奇士,尽龄海宇”(第139页)。 何心隐的上述活动,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惧。楚抚臣王之垣在历仕录中说,何心 隐“脱逃各省,及孝感县,倏往倏来,假以聚徒讲学为名,扰害地方,中间不法情罪甚 多”(第145页)。沈德符在妖人遁逸中说:“梁汝元者,以讲学自名,鸿聚徒众, 讥切时政”(第137页)。王世贞在嘉隆江湖大侠中更大叫何心隐等“失志不逞之徒 相与鼓吹羽翼,聚散闪倏,几令人有黄巾、五斗之忧”(第143页)。公元1572年,穆宗 死,,神宗朱栩钧即位,张居正任宰相。张一上任深感“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 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张文忠公全集书赎九),遂即下令:“不 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违者“许各抚按衙门访拿解发”(同上,奏书四),并几次明令 缉拿何心隐。何心隐在辗转避捕的过程中,仍然“无一日不在讲学,无一事不在讲学”(第136页)。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张居正再次诏毁天下书院,明神宗朱翔钧以最 高统治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