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思想_第1页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_第2页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_第3页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_第4页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 是商朝宋国的贵族。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慕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 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 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o (论语)及长, 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 相事。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 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慕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生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 观

2、政治理想上的矛盾。那 “贫且贱”的少年时 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 “ 士”阶级的社 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 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 “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 当时的政治斗争。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 局面,首先就要 “正名” , “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3、无所措手足。”(论语)“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严守各自 的传统地位、等级身份,不能违礼僭越,也就是永远严守君臣之道,长幼之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孔子把正名看作是自上而下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敢问人道谁为大? 孔子答人道政为 大,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o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孔子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基于这种哲学,他的音 乐生活和音乐思想,也都表现由了明显的伦理思想的烙印。礼与乐是孔子教育和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生 活在鲁国,鲁国是周公的旧封

4、地,因而保留了丰富的商周文 化,当时各国都到鲁国 “观礼”。音乐方面无论 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周朝的乐舞一般也用 于教育活动,周礼春官记:“大同乐,以 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 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磬大夏大武。”孔子作为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 极唯护者,亳无保留地接受了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 是说,要把人训练到符合维护西周社会制度的标准,要有三 个阶段,而最后是音乐使之完成口孔子所以如此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因为他相信 “乐者,通伦理者也 ”(礼记)。就是说乐对 旧贵族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乐,同

5、时又是用于区分不同等级 的重要尺度。如周礼中规定的 “八信舞”,只能 供天子享用,而下属诸侯大夫只能用“六俏”、“四俏”、否则就是僭越违礼, 大逆不道。因此, 孔子对季氏享用“八俏”舞大动肝火,怒吼: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另外如“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由于这是涉及孔子音乐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令人多有误 解,因此有必要展开来谈宋代人孙奕在履斋示儿编卷五 “闻韶” 一节中说:“人皆以闻韶不知肉味为喜之之辞,吾独 以为怒之之辞。何也?日:食旨不甘者,悲而不知已。日: 发愤忘食,怒而不知也。日:在齐闻韶者,亦怒而不知也。未闻有人喜而不知者矣。盖韶,帝乐也。齐侯国

6、也。夫子在 齐,忽闻侯国僭作帝乐,又至于三月之久,是以怒而不知肉 味。故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非怒辞而何?”蔡节在论语集说中说: “韶,舜乐也。三月言久也。 舜之后为陈,自陈敬仲奔齐,其后久专齐政,至景公时,陈 氏代齐之形已成矣。夫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盖忧感 之深也。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斯者,指齐而言也。韶本 揖逊之乐,今乃至于齐之国,其殆伤今思故,故发为此叹。”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孔子的本来思想,而现 在不少著作中认为孔子在 “美韶乐”,是不合实 际的。因为在当时,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礼”“乐”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特殊的文 化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礼以制乐,乐以为用。礼作为一

7、种制 度,表现严格的等级关系,乐是礼的一种特殊表现。这里且不说作为诸侯的齐国,演奏韶乐是否僭越, 我们只分析一下齐国当时的政治情况,以及齐景公所作所为 是否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伦理思想 的核心),便会知道孔子在齐 “闻韶”会是什么 心情口齐景公是个徒有其名的无道之君,齐国的国政长期由陈氏把持。他曾对晏子叹息说:“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杜预注:“景自知德不久国,故叹也” (再如,齐景公三十二年,“彗星由齐东北,景公惧:欲使人禳之。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厚赋敛,重刑 罚,晏婴乘机谏日: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勿得,刑罚恐弗胜。百姓若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乎?”(正因这样,当齐

8、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告诉他,为政要先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o同时又告诉他,“政在节财”。孔安国集解说, “当此之时,陈恒制齐,君不君,臣不臣,故以此对也。”孔子曾说过:“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o齐国的现实是景公不仁,陈恒不义; 尊卑不立,长幼无序,当然不合乎孔子的仁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听演奏韶乐,孔子会作何感想呢?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怀古伤今,不能不为之叹息,对这种有辱先王至乐的行为,不能不表示愤慨。也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口这样说来,乐其中就有礼的性质了。 但礼与乐毕竟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别。“孔子日:六艺于治一

9、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史记滑稽列传)大戴礼小辩记:“子日:天子学乐以 辩风,制礼以行政。”孔子这样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还在于他自上而下的改造社会政治的理想,认为 “雅 乐”就是所谓官方正统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俗。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国治民莫善于礼 ”(孔子集语。说明孔子当时已经认识到音乐对人 的精神的影响。他认为音乐能够 “谐和性情”, 认为只要统治者通过音乐去感化下民,就可以从意识上去改变他们,就能达到所谓 “移风易俗”的目的。他 深刻地把握了音乐的特性,即他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 一起。具体地说,就是礼与乐的密切关系问题。礼是从外部 规定社会的等级、次序和相互关系、规

10、则人们的行为的;乐 则是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 会的和谐。在不同的场合,音乐有着不同层次的妙用。孔子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乐记)。基 于此,孔子更重视传统的典礼仪式,而这些典礼大多都是用乐的,而且这种用乐决不能乱用,只能用所谓的雅乐。“乐尚雅,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 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他之所以把 音乐的位置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

11、他切实地懂得了音乐对人 的精神的巨大影响,音乐是人们感情的产物,反过来对人的 感情在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的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之感情的关系, “民有好、恶、喜、怒、哀、乐 哀有 哭泣,乐有歌舞”(左传)。音乐是人的情感的直接 表现,不同的感情所表达的音乐效果是不同的。如谈到演奏 打击乐时他说:“夫锤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 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 ”(孔子家诰)孔子并不一般地排斥和否定人的情感,只是要求人们能够“哀乐不失”(左传昭公二十五 年),所以他提由“约之以礼”的主张,孔子曾 称赞“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八信),不淫、不伤、这样才合乎孔子的美学理想, 也即达到了

12、 “中和之美”。礼是孔子乐教之本,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利,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但仅仅靠用礼去节制人是不行的,因为“礼胜则离”,而乐则可以和民气,这样就 “乐至则无怨,无怨则和”,所以孔子十分注意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的作用。既注重礼的约束,但也决不排斥人的情感。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孔子乐教思想和他的政治理想一 样是有局限性的,但孔子对音乐的看法是值得后世借鉴的。 三从史料记载来看,孔子不仅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同时又 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演奏家,并曾师从名师学习。 “孔 子二十九岁适晋学琴于师襄 ”(孔子通纪卷二)。史 记记载

13、了当时的情况: “师襄子日:吾虽以 击磐为官,然能于琴 o孔子学之十日,不进。师襄 子日:夫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 o孔子日: 丘已习其曲,未得数也。有间日:已习其数也,可以益矣。孔子日: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日: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日: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日: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日: 丘得其为人也。”我们看到孔子是决 不满足于从形式上去掌握音乐的,而深入到音乐的内容之 中,极力使自己的思想达到歌曲所表现的思想高度。即通过 对音乐的再创造去了解和把握音乐的思想主旨,可以说,他 对音乐的形象性这个特点是有相当深的认识的.演奏乐曲而欲得其志,得其志是了解和体会乐曲的重要手段

14、。得其志亦能得其为人。所谓志,是指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 o当然这种感情是伦理化的。即 “直而温,宽而柔,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也就是孔子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孔子说:“志之所至,诗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从这里我们看到感情(志)和礼是相为表里的。孔子看到了 “人之所欲”是可节而不可绝的, 这 一点比道、墨两家是进步的。四孔子的音乐生活是他音乐理论的最好注脚,从一些古代 典籍中我们看到,孔子也十分注意音乐和日常生活中的作 用,他时时用音乐去净化自己的情感。礼记檀弓记:“颜渊之丧,馈祥肉,孔子由受之,入弹琴而后 食之。”孔子对礼仪是严格恪守的,在居丧礼时心情 十分悲痛,

15、特别是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之死,孔子更是悲痛 欲绝,他哪里还吃得下东西,但不吃就会违礼,于是孔子便 进屋抚琴,用音乐舒缓了极度悲伤后便把东西吃下,说明孔 子是通过音乐使自己的感情达到了“中和” o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样,通过音乐的净化作用,而使孔子的情感合于礼。孔子不仅在仪礼中用音乐去净化自己的感情,而且也用音乐去抒发自己内心之志。圣朝志辑要卷二十八引“琴操曰: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 卫返鲁,隐谷之中见兰独茂,怅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 乃与草为伍,止车援琴豉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兰云:习 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

16、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 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 迈,一身将老。”孔子游历列国均不被任用, 怀有治国安邦大略的孔子内心充满了忧闷,用歌唱把自己内 心的不平倾吐由来。正所谓 “志之所至乐亦至焉。”孔子发展了 “诗言志”的思想,且应用 于自己的艺术活动之中。这里的志是和我们前边所述一样 的,是融合了极大的情感的C孔子家语载:“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 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之战,孔子止之日:恶有修仁人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 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歌,予和汝 o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 人解甲而罢。”音

17、乐的感召发和之力让孔子发挥的淋 漓尽致,因为歌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就是抒发了孔以上诸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绝非是“空谈”音乐的理论家,他的理论是从丰富的政治生涯和艺 术实践中总结由来的,因此,其中不乏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 东西。五孔子十分注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子日: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文献通考)。孔子说师挚演奏关睢时的结尾真是美呀。“美者音容之盛。”孔子十分注意形式上的美,他认为有了 比较完美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所接受,才能达到言志 之目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o这 就是指形式方面的东西,和他所说的“质”是对举的。表达思想没有好的形式,就不可能具有更广泛

18、性。但 孔子也决不是单纯片面地注重形式,他强调形式的重要,同 时也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论语八俏记载:“子谓韶,尽善矣,又尽美矣;谓武尽美矣;未 尽善也。”孔子认为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 完美的统一,而武歌颂了武功,与孔子理想中的“ 禅让 ”“即 ”“仁 ”相违背, 因而他认为不是“尽善”的。整体上也就没有达 到孔子“尽善尽美”相统一的要求。韶乐是孔子 心目中最完美的乐曲,不仅仅是因为形式上的尽美,而且因为这种尽美的形式表达了一种符合孔子理想的东西,因此达 到了感情上的最大的满足,沟通了他理想的最高境界。所以 说,通过孔子对韶武的不同看法,可见他是既重形式又重内容的,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

19、论上强调音乐的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人,同时他也注意到了音乐的内容和形 式的差别。孔子的文艺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要求文艺表现人的 真实感情,要求“情欲信,辞欲巧。”这也可以 说明孔子的音乐观。真实的感情从何而来,不是凭空而产生 的,是从现实中来的。孔子说:“夫乐者,象成者也”(礼记乐记)。按孔子的意思, “ 象成”就是摹仿先王的事迹。孔颖达解释说:“言作乐者放象其成者也。”孔子描绘说:“且夫武始而北由,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瑞,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孔子分析了武王夺取胜利的全过程。孔子早就认识到音乐的内容赋予 音乐以形式,而这内容是对现实的立接摹仿。为了进一步理解孔

20、子的理论,我们对武乐的产生及 背景作一介绍。武乐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表现武王伐商 的过程。庄子天下篇说:“武王周公作武 ”。吕氏春秋古乐亦云:“武王继位, 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髓。”史记周本记载:(武王)“率茂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胜利后乃命宫庭乐师进行创造,把战争的过程记下,目的是 赞美古圣人功绩。据考证武的歌词是诗经商颂里的 六段诗,即我将 武赍般酌桓。在礼记 乐记中,记载了孔子与宾牟贾讨论大武的情 况:“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日: 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对日:病不得其众 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日: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早,何也? 对 日: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 何也? 对日: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 对日:非武音也。 子日: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对日: 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子日:唯丘之闻诸蓑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 子曰: 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