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基础期末总复习重点张学学_第1页
热工基础期末总复习重点张学学_第2页
热工基础期末总复习重点张学学_第3页
热工基础期末总复习重点张学学_第4页
热工基础期末总复习重点张学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热工根底总复习第一章1.系统:在工程热力学中,通常选取一定的工质或空间作为研究的对象,称之为热力系统,简称系统。2.系统内部各处的宏观性质均匀一致、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3.状态参数:用于描述系统平衡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比体积等。工程热力学中常用的状态参数有压力、温度、比体积、比热力学能、比焓、比熵等,其中可以直接测量的状态参数有压力、温度、比体积,称为根本状态参数。4.可逆过程:如果系统完成了*一过程之后可以沿原路逆行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不给外界留下任何变化,这样的过程为可逆过程。准平衡过程:所经历的每一个状态都无限地接近平衡状态的过程。可逆过程的

2、条件:准平衡过程无耗散效应。5.绝对压力p、大气压力pb、表压力pe、真空度pv只有绝对压力p 才是状态参数第二章1.热力学能:不涉及化学变化和核反响时的物质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之间的位能之和热能。热力学能符号:U,单位:J 或kJ 。热力系统储存能=宏观动能、宏观位能+热力学能储存能:E,单位为J或kJ 2.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就是热力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可表述为:a.在热能与其它形式能的互相转换过程中,能的总量始终不变。b.不花费能量就可以产生功的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c.进入系统的能量离开系统的能量 = 系统储存能量的变化3.闭口系统: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系统的质量始

3、终保持恒定,也称为控制质量系统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对于微元过程7对于单位质量工质的可逆过程 , 对于可逆过程对于单位质量工质对于单位质量工质的可逆过程4.开口系统稳定流动实现条件 1系统和外界交换的能量功量和热量与质量不随时间而变;2进、出口截面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对于单位质量工质:对于微元过程5.技术功:在工程热力学中,将工程技术上可以直接利用的动能差、位能差及轴功三项之和称为技术功,用Wt 表示对于单位质量工质6.节流:流体在管道内流动,遇到突然变窄的断面,由于存在阻力使流体的压力降低的现象称为节流。工程上由于气体经过阀门等流阻元件时,流速大时间短,

4、来不及与外界进展热交换,可近似地作为绝热过程来处理,称为绝热节流。注意:绝热节流过程不是定焓过程第三章1.理想气体是一种经过科学抽象的假想气体,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1理想气体分子的体积忽略不计;2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无作用力;3理想气体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Rg为气体常数,单位为J/(kgK)质量为m 的理想气体物质的量为n 的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2.比热容:物体温度升高1K或1所需要的热量称为该物体的热容量,简称热容比热容质量热容: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c ,J/(kgK)理想气体迈耶公式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与焓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理想气体的熵3.理想混合气体

5、:由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响的理想气体组成混合气体,其中每一组元的性质如同它们单独存在一样,因此整个混合气体也具有理想气体的性质。混合气体的性质取决于各组元的性质与份额分压力与道尔顿定律分压力:*组元i单独占有混合气体体积V并处于混合气体温度T 时的压力称为该组元的分压力。用pi表示道尔顿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元分压力之和仅适用于理想气体分体积与分体积定律分体积:混合气体中第i 种组元处于与混合气体压力和温度时所单独占据的体积称为该组元的分体积,用Vi 表示分体积定律:理想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元的分体积之和理想混合气体的成分:成分:各组元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数量份额质量分数:*组元的质量与

6、混合气体总质量的比值称为该组元的质量分数。摩尔分数:*组元物质的量与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的比值。体积分数:*组元分体积与混合气体总体积的比值称为该组元的体积分数。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第四章1.自发过程:不需要任何外界作用而自动进展的过程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2.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将热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开尔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并使之完全转变为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3.热力循环:工质经过一系列的状态变化,重新回复到原来状态的全部过程。正向循环: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循环,也称为动力循环或热机循环。正向循环的循环热效率:循环热效率t

7、用来评价正向循环的热经济性。显然,t 1。逆向循环:消耗功将热量从低温热源转移到高温热源的循环,如制冷装置循环或热泵循环制冷系数:制冷装置工作系数供热系数:热泵工作系数4.卡诺循环:由两个可逆定温过程和两个可逆绝热过程组成卡诺循环热效率:卡诺定理:一、在一样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间工作的一切可逆热机具有一样的热效率,与工质的性质无关。二、在一样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间工作的任何不可逆热机的热效率都小于可逆热机的热效率。5.克劳修斯积分等式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合写6.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对于孤立系统:上式说明:孤立系统的熵只能增大,或者不变,绝不能减小。这一规律称为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第五章1.水蒸气的产生过

8、程:蒸气是由液体汽化而产生的。2.湿饱和蒸气湿蒸气的干度*mv-湿蒸气中干饱和蒸气的质量mw-湿蒸气中饱和水的质量3.水蒸气的根本热力过程:4.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空气。露点: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pv对应的饱和温度Td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结露:定压降温到露点,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凝结成水结霜:5.湿度: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绝对湿度:1m3的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即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到达最大值相对湿度: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之比称为湿空气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枯燥,吸水能力越强;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湿润,吸

9、水能力越低。含湿量:在湿空气中,与单位质量干空气共存的水蒸气的质量,称为湿空气的含湿量或比湿度。第六章1.朗肯循环的净功:在朗肯循环中,每千克蒸汽对外所作出的净功朗肯循环的热效率为a.提高吸热平均温度或降低放热平均温度都可以提高循环的热效率b.为了提高蒸汽动力循环的热效率,应尽可能提高蒸汽的初压和初温,并降低乏汽压力c.再热可以增加蒸汽的干度,以便在初温限制下采用更高的初压,从而提高循环热效率d.回热循环提高了吸热平均温度,提高了循环热效率2.内燃机的混合加热循环萨巴德循环12:可逆绝热压缩过程;23:可逆定容加热过程;34:可逆定压加热过程;45:可逆绝热膨胀;51:可逆定容放热过程混合加热

10、循环的热效率表达式由上式可见,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当压缩比增加、升压比增加以及预胀比减少时,都会使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提高。3.定容加热循环奥图Otto循环)定压预胀比:汽油机和煤气机的理想循环循环热效率:4.定压加热循环狄塞尔循环) 定容升压比:循环热效率:5.影响内燃机理想循环热效率的主要因素1压缩比的影响提高压缩比是提高内燃机循环热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2绝热指数的影响值大小取决于工质的种类和温度3升压比和预胀比的影响当压缩比和绝热指数一定时,第八章1.热传导简称导热:在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物体外表之间,由于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2.:

11、材料的热导率导热系数:说明材料的导热能力,W/(mK)3. 导热热阻:表示物体对导热的阻力,单位为K/W4.热流密度q: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5.热对流: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牛顿冷却公式: = Ah(tw tf)q = h(tw tf) = Ah(tw tf)h 称为对流换热的外表传热系数习惯称为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K)对流换热热阻: = Ah(tw tf)称为对流换热热阻,单位为 W/K。6.热辐射: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使物体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特点:1所有温度大于0 K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的能力,温度愈高,发射热辐射的能力愈强。发射热辐射时:内热能辐射能;2所有实际物体都具有吸收热辐射的能力物体吸收热辐射时:辐射能内热能3热辐射不依靠中间媒介,可以在真空中传播;4物体间以热辐射的方式进展的热量传递是双向的7.传热过程的热阻网络第九章1.温度场:在时刻,物体内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称为该物体在该时刻的温度场。2.温度梯度:自然界中气温、水温或土壤温度随陆地高度或水域及土壤深度变化而出现的阶梯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