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_第1页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_第2页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_第3页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_第4页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1.绪论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

2、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2.1自然地理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

3、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

4、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2.3人文地理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

5、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其二,以大环境为依托的中华文化,有博大的气象,能够正视异族的文化,吸收并加以改造。虽然有异族入侵,异族摧残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没有间断。游刀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其三,中华文化在广大的疆域,游刃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补充,生生不息,长期保存着活力。2.4农业畜牧业区域农业是古代文明的标志。中国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开始有了农业。气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黄河中下游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由山麓地带迅速向东部平原发展。伊、洛、河、济四水之交的三河地区(河南、河内、河东)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唐代安

6、史之乱前,河北平原已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黄准平原的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农业都很发达。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农业衰落。2.5人口数量及迁徙人口的数量和迁徙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估计战国时期的人口约3000万。清初人口约8000万。乾隆八年(1743年)有1.6亿人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2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人口分布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裁培、驯化为

7、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精品资料精品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時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

8、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3.1农耕自然经济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和主要特质。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农耕文化模式。所谓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的低下水平和社会分工的不发达状况相适应的种经济形式。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实现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因循守旧。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与自然经济的结构和形态相

9、对应是一致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亚洲东部大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先民从事农耕提供了可能性。农业是立国之本和文化之本。论语宪问记载:“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最早发生的区域,农业发达,这里必然成为中国上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代以降,长江流域的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在政治和文化上也有了相应的重要地位在自然经济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在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家庭使用。在殷周时期,生地国有,实行集体耕作。东周以降,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其后,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

10、业逐渐在中国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男耕女织,以织助耕。全国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只有很少土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在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直到明代中期才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农耕社会开始局部转型。这种转型的杠杆是生产力的发展。地理环境没有变,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变化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不能再停留在农耕自然经济状况下。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人类是古猿演变而来,劳动创造了人。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文化。

11、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第一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4.1农耕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华民族以农耕民族为主体,几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铸就了中华先民的文化特质,着重表现在一下两方面:其一,中国先民勤劳务实。其二,中国先民具有较大的保守性。经济生活方面,农耕民族束縛在土地上,农民关注的是春种秋收,甘其食,美其服,容易满足,缺乏远视的眼光,没有冒险开拓的气魄。人们安土重迁,宗精品资料精品资料古尊师,孝亲敬祖,乐天安命,厮守在很小的环境中,服从于自然,也服从于社厶会。先民的保守性还与传统社会结构有关。在君主专制国家下,在严密的宗族宗法关系里,农民受到巨大的束缚,等级制度森严,群体观念浓厚,人们必须服从传统。保守成

12、为维系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前提,创新或改革往往受到鄙视或非议。4.2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黄河流域。说汉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时代为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我省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在汉字发展史上,李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书法家。秦统一

13、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标准文字,李斯大胆地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是为秦篆,也称小篆。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我国汉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4.3诗歌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汉魏时期,有”汉魏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精品资料精品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文章半洛阳”之说。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4.4姓氏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