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0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0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0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0_第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辨一辨以下不属于实践的是哪些?为什么?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蜜蜂酿蜜 新计生政策实施 战士打仗 养蜂产蜜 看书学习 医生治病 分配制度改革 研制嫦娥二号及发射上网查资料 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袁隆平新实验一、实践及其特点1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构成要素活动过程有目的 有意识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历史的发展的一、实践及其特点2 实 践 新的探索新的需要认识工具、认识能力提 出产 生提 供认识向前发展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实践是认识发

2、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决定(基础)反作用4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5(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

3、羊血到输人血直到发现人确定的血型系统,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为救人而找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6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体-客体(反映)产生需要提供认识工具提高认识能力实践主观-客观(联系)认识-结果(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回到实践中改造世界实践决定认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7特征含义人

4、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作用(关系)对认识的作用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性历史性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基础决定作用认识的反作用方法论?(原理)请你总结立足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8说明下列俗语蕴涵什么哲理:(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吃一堑,长一智(5)事生于虑,成于务实践是认识 源泉,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检验和发展理论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比喻为了推动认识 的 发展必须采用新的认识工具实践是认

5、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9 从前,在靠近运河的河岸边有座寺庙。有一年,运河泛滥,洪水冲塌了寺庙,庙门前一对威武的石兽也随着洪水滚到了水里。十几年后,寺庙的和尚在当地人帮助下,重修寺庙。他们首先想到要把这对被洪水冲掉的石兽找回来,重新放在寺庙门前。 可是,十几年来河水浑浊而湍急,终日奔流不息,到哪儿去找呢? 寻找石狮问题四:你认为应该去哪儿找这对石兽?10有人说:石兽那么重,一定沉在寺庙附近的河里。 又有人说:河水是往下游流的,那石兽恐怕是被河水冲到下游去了。 在寺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就说:“你们真不明白事理!石兽结实而沉重,湮于泥沙之中,只会越沉越深,它一定还在原来寺庙被冲倒的地方,你

6、们到下游去找怎么会找到呢?”这时,一个看管河堤的老河工走了过来,对大家说:“哟,你们在原地挖石兽呀!嘿,那就是挖到地下几丈深也是挖不到的,应该往上游去找。”于是,就组织了一批人进行打捞,可是打捞了许久,也没有打捞到。 人们又兴致勃勃地出动了好几只小船,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朝着下游方向找了十几里路,还是没有找到。 大家听了老先生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又信心十足地在寺庙倒塌处挖掘起来。 11 教书先生一听,连连摇头,嘴里说着:“无稽之谈,无稽之谈” ,走开了。大家也把老河工的话当作笑话,心想石兽这么重,怎么会朝上游爬去呢? 老河工见大家不听劝告,就一个人撑了船往上游划去,只用了一柱香的功夫,就在离寺

7、庙旧址不远的上游,找到了那对石兽。 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大家紧紧围着老河工,要他讲讲怎么知道石兽会在上游呢? 老河工哈哈一笑,说道:“我跟河水泥沙打了四五十年的交道,还能摸不透他的脾气?石兽是翻着跟头翻上去了。”12 俗话说“凡河中失石,必求之于上游”。石兽坚固沉重,而河沙松散轻浮,从上游下来的水冲不动石狮,被石兽一档,又回头向两边冲去。这样一来, 石兽下面的沙子就不断被卷去一些,慢慢地在石兽下面冲出了一个坑。坑越冲越大,石兽徐徐地失去了平衡,由于重心往后,而倒向后面的坑里。 流水又冲石兽下面的沙子,石兽在倒向后面的坑里,就这样,像翻“跟头”一样,天长日久,石兽就一下一下翻到上游去了。为什么

8、石狮子到上游,是翻着“跟头”翻上去的呢?13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14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老河工哈哈一笑,说道:“我跟河水泥沙打了四五十年的交道,还能摸不透他的脾气?石兽是翻着跟头翻上去了。”凡河中失石,必求之于上游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5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找回石狮,不停有人提看法,出动人员寻找,几次未果,最后在石狮滚进去的运河上游找回石狮。很多人提出去哪里找石兽的办法,但经过大家的寻找,发现都是错的,最后证明是跟河水泥沙打了四五十年的交道的老河工是对的。3、实践是

9、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6走进高考 1、(2010重庆文综,31,4分)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通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通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的美人鱼的反映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C. “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人们心目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它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C17 2.(2010课标全国文综,21,4分)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