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1页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2页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3页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4页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新桥中学高一年级走进苏轼”课题组走进苏 轼,了解苏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苏轼的为人作品风格等.在学习中去鉴赏苏轼的文风,学习苏轼的人格。在活动中逐步去树立自己良好的人生观。同时研究苏轼 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研究中势必接触苏轼的大量作品具优美作品 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引入学生习作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本课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并且能够与常州地方及校本资源 相结合,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课程实际、地方资源,又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高 学生人文素养与品格修养;且相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都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方法指 导经验;学校地理位置、

2、重视程度和人文精神更是课题研究和实验的重要保障。 该项研究是探索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传承是本课题的学科理论基础。3、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教学理论依据。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苏轼大家都 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 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 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苏轼与常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的称号也是在常州得名。大家都认为,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

3、,竟然与江苏常州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本不是常州人的他,却选择了常州做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他的第 二个故乡。这难道不是应该好好的更深的挖掘吗? !加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 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 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 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 步了解家乡、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成

4、长;本课题研 究可以优化、整合学校相关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 ”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止匕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 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 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 等。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 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可以分为大

5、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 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 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 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 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 来提升写作能力。1、苏轼的生平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 法、绘画创作成就。4、苏轼

6、的人生感知5、名家眼中、笔下的苏轼 (一)成立 研究性课题组根据学习和学生实际,我们成立了走进苏轼”课题研究小组,组长:沈蓉,副组长:张禹,组员:胡涛、郭启慧、顾梦珂、韩聪、梅龙、郭云浩、 陈源(二)利用周六日时间实施研究性学习1、学生课外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可以包括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 说,每人准备一篇,用两课时的时间在班上交流或小组交流,尽可能使学生对苏轼 有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尽可能多一些个性化的阅读。2、精读主打材料。主要由学生对作品进行自主体验。细读、鉴赏尽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作品中,认真感悟 理解作品,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谈作品,并

7、且多进行交流评价。3、阅读辅助材料。选择的这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呈现了后人对苏东坡的不同理 解。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解读苏轼的启迪。深悟苏轼作品中饱经沧桑的人生感 悟和充满睿智的处世哲理,以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少走弯路,登高望远。4、走向社会,了解苏轼。东坡公园是苏轼离世后常州人民为纪念所造,而且还有 一种风味小吃远近闻名一一东坡肉。苏轼与常州的邂逅,有太多的挫折,走过千道 万道的弯沟,最终落脚常州。所以我们小组多次前往东坡公园采风,进一步了解苏 轼,并撰写相关文章。1、学生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苏轼的研究,学 生学会分析苏轼与创作的关系,例如苏轼的某些作品与他的某些经历有

8、关,某些作 品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性格又是否与他的写作风格有关等等。从作品中 挖掘出诗人的感情,剖析诗人的思想,并评析作品,通过收集别人的评析对苏轼有 了深层次的了解。2、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走进苏轼 一一-一次与大 师的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惠州、海南僧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 影,我们看到的是倍受迫害、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 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朴的赤子之 心的亲切微笑,我们还看到在封建专制体制和恶俗世态之下一群文化小人”的百般丑态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 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储,我们的

9、 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3、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及 古今对其评价和分析,参加研究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 的阅读和赏析,提升了学生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 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追求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参加研究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在课题研究 过程中,参加研究的十多位学生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将互补的技能有效地组合在 一起,其效能将超过团队中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使得整个团队在更大范围内去应 对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 和经

10、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 了更大的进步。 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教训(或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成 果),当师生一起探究苏轼人生观遭遇困难迷惑,即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多 样性让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时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的教师却没有能从作品中再次深研细究,或是学力不足,或是管理不到位!由此可见,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重新学习、深入思考和组织是何等重要。对苏轼的研究、解读使我们豁然之间步入了一个无比丰富、美丽的世界。在那里,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 而且,人性的光辉也烛照出一片迷人的天空。人生如梦”的伤感虚无伴着 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放任;

1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落寞并没有泯灭 老夫聊 发少年狂”的冲天豪气。这是一只 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一个欲将 乘风归 去”的谪仙人,这又是一位针硬时弊、经韬纬略的改革家,是大济苍生、体恤民苦 的苏贤良”!对苏轼而言,还有什么痛苦是他没有体验过的呢?乌台诗案,命在旦 夕,宦海浮沉,坎坷丛生;七年远谪,困居蛮荒 上苍对苏轼何其不公,又何其 青睐,在将劫难痛苦抛给苏轼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颗坚韧、博大的心灵。人生最 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但是,大智者的彻悟恰恰是从人生的终点开始的,他们并没 有绕过死亡的阴影,而是以此为起点,在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精神超越中为自己营 造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在人

12、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 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 人”字。这是一个重新发现、重新开掘的过程。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要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 世 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也绝非易事。但令人欣慰的是,学 生们不但和我们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 的网络中学生深受震撼、深受熏陶,他们纷纷用或许还有些稚嫩笔记下了内心 的触动,但这却也是他们成长中重要的一课。而且,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 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学习

13、是有极大的兴趣的。我们仿佛 看到新的一代正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翅高飞,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长 河越来越波澜壮阔,她越过高山,越过草原,融入蔚蓝色的大海。-郭启慧 说起苏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正义凛然,心境旷达,历经磨难,壮志难酬,怀才不 遇-我想这一系列的形容词并不能真正完整地概括他。要想真正了解他,还只有 去他的诗中寻找他生平的精髓,探寻他的为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怎样的一种建功立业的激情;白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怎样的一种旷达与洒脱;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一种豪迈与乐观;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是怎样的淡泊与镇定;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14、冷:又是怎样 的清高自守,矢志不移啊!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他所留下的诗句。不,那不只是 诗句,诗句过于肤浅,他所留下的是自己内心独白,是混沌世态中一笔熠熠生辉的 精神财富。 有人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这样一段评价 一一是人生的历练造就了他, 也因此他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不凡经历。是啊,东坡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但他 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将自己那豁达的心境通过诗歌这个载体传达给了华 夏子孙。你收到了吗? 于诗于赋,于情于景,东坡的身影都越来越清晰。恍惚 问,竟不知是我走近了苏轼,还是苏轼走进了我的心 -张禹 苏轼,曾历经千难 万险,但最后终老常州的伟大词人。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我看苏轼之为官

15、事例。苏轼一向刚正不阿,他体恤百姓,受万民敬爱,却由此引来官中人士的不 满,以欲加之罪”使他被贬。但集凛然正气于一身的他仍未放弃他的梦想。他敢于和王安石抗变法,也敢于直面惨淡的流放。在流放期间,他看到了人民的压迫,不忍他们受劳累之苦。于是,教他们挖井,替他们办事,创下不少不朽名篇。苏轼为官,意不在己而在民。我看苏轼之文学成就。 只有在压迫之下才能创佳篇体现在了苏轼身上。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一生的精华,受后人百万遍的诵读,其势磅于天地,使人如临其境。他认为作文章应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自己首先做到.水调歌头就极好地验证了这一点.他的文章亦是出 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蒙放之

16、外.他的文学成就在当代堪称一绝.全能用于修饰苏 轼也不为过无论是书法诗词赋等他都胜人一筹.苏轼之文学成就无人能敌.在他刚 有所作为时母亲病逝他伤心欲绝.往事不堪回首他京复职.后娶妻但妻命薄不久也驾 鹤西游.而后不久其父亦丧.他不但没有颓废反而更努力创下许多佳绩.苏轼有一妾 曾为歌姬苏轼曾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直把杭州作卞州.她对他一往情深.老年时苏轼 体弱她不离不弃跟随苏轼左右在一次瘟疫中不辛逝于苏轼之前苏轼伤痛葬妻于佛寺 并为她题词于墓碑后世人多拜之.苏轼之家中事最多敬告于世人也.我看苏轼一代 文豪举笔能筑长城出口能吐江海壮哉 相比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和 西北望,射天狼,”的

17、豪迈诗句,江城子。乙 正月二十日夜游记则更突显 出苏轼的柔情。这是一首悼亡诗,也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首篇悼亡词。词中那位面对 轩窗正梳妆的女子正是苏轼的亡妻王佛。经过十年风雨不定的生活,作者内心已满 是创伤,曾经那份真挚美好的爱情在一个个无尽的夜晚将作者拥抱,在梦里仿佛听 到她的呼唤,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悲伤者!仰天嚎哭:十年生死两茫茫!那份坚贞与温柔早已化作一缕香魂飘向幽界 一一一切都失去了,也包括她的一笑一怒。不 思量,自难望。醉里晓看泪眼,烛焰摇摇欲熄,有丝丝清风从那个世界吹来。作者 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开封,那正是她的归所:荒野残阳,千里孤坟话凄凉!十年的忙 碌与接连的不幸遭遇使得他身心憔悴:我

18、好些年没给你上坟了吧,那坟上是否已杂 草丛生!在凄凉的梦里,我是多么希望见到你,哪怕只是远远的看到你的背影! 但我又不敢,我的青春容颜早已被尘世销毁,早落得尘满目,鬓如霜。纵使相逢应 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蝶葬孤翁不见人!我的心早已随你而去。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一屋里一片死寂一一天啊!是你” 一直认为苏轼只是一个 与其他词人并无多大差别的人,而当我这几天查询了他的一些资料之后,才猛然发 现他的形象在那么多的文学家中是那么的醒目,那么的熠熠生辉。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 家、知名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 三苏苏轼是封建 时代的文化伟人,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体现着封建文人悲剧性人生道路的普遍特征; 他儒道混浊的思想,卓苹的人格操守,磊落的行藏反映出传统文化深厚的渗透力和 巨大的塑造力;他辉煌的文艺成就和显著的政绩得力于传统又丰富了传统。初识苏轼,是由于他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 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 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后来又先后读 了他的不少诗词。感觉他的诗词是如此豪迈但又不失婉约。苏轼的诗词是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拥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