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202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标准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一、黄山风景名胜区1、位置2、景观特征3、成因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1、概况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1、地理位置: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3、元阳的梯田景观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1、开展历史: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2、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开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局部。2.了解现代旅游开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根本要素。教学重难点: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根本要素时间:1840年以前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效劳的企业。(2)近代旅游: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效劳,随后诞生了旅行社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3)现代旅游:时间:1950年以后开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开展。原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开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
3、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2.现代旅游的特点(1)旅游主体的群众化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群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思考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根本条件?点拨:旅游者的根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点拨:旅游主体的群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开展和进步。广阔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
4、此外,随着竞争的剧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群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工程?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工程。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
5、游、科研旅游等。2.发挥你的想象力,筹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工程。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工程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开展的一大原动力。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开展的一大原动力?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二、现代旅游的根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了解:1.旅游六要素
6、中,旅游活动的根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根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开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
7、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思考: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开展的?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开展。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开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局部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局部效劳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
8、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高中地理教学设计21.引导看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温、气压的影响。2.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4.培養学生认识、改造自然的意识和相信科学的精神。重点:海陆分布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绘制并理解冬夏季节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图,季风环流图。今一、同学们,地球外表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且分布不均,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又有差异:海
9、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那么北半球在夏季和冬季的时候,气温与气压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及风向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A级2.请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完成以下问题: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请分别简述理由。A级2从纬度位置看,图2.12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请在图中分别以这两个气压中心绘制闭合的等压线。B级3这两个空气柱所在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B级3.阅读地图册P37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分布。A级三、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
10、流的形成材料: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南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南部,南临印度洋。它们的海陆的气温比照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拟明显。据图完成以下问题。1、在课本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_图。判断理由是_。图乙中箭头C表示_方向季风,它主要是由于南半球的_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该地季风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还与_有关。2.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方向的风?形成原因是什么?3.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4、受B季风的影响,上海的气候特征是,此时期我国塔里
11、木河处于丰水、枯水期。而当A增强时受它的影响,上海的气候特征是,此时我国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枯水期。请根据以上例子分析归纳出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5.季风气候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其优越性的突出表现。四、读某区域气温等值线图.答复问2一3小题。2.该图表示月份是A.7月B.1月C. 10月D.5月3.导致该月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分布和降水B.海陆分布和地形C.地形和大气环流D.暖流和地形1.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2.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高中地理教学设计3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
12、,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局部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局部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局部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说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一、引言局部: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局部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答复。二、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介
13、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根底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由于这一局部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
14、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那么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局部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
15、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三、水循环及意义本节教材的最后局部,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泼的物质循环之一。这局部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表达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
16、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四、作业布置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高中地理教学设计4一、学情分析: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根底较好,8、9、10、11班的根底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根底比拟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根底
17、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二、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学生根本情况: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根底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根底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四、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获得比拟完备的地理根底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开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18、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五、 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开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六、教学措施: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表达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
19、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七、具体措施: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根底。2、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缺乏。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
20、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根底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根底知识之上的。4、重视备课环节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
21、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
22、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教学过程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1、洋流的概念: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刚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
23、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洋流的分布: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
24、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答复: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答复:1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2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1课件展示:
25、“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答复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4、课堂小结5、课堂练习高中地理教学设计6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课标分析:本次课程内容主
26、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比照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教科书分析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根底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
27、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效劳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5、展示城市
28、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开展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
29、进行答复,并对其答复进行判断和补充。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刚所学知识进行稳固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B、城市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D、城市数量增加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D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开展越先进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
30、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拟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忆,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高中地理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
31、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分析: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
32、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局部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
33、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上下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上下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
34、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上下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
35、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似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拟,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
36、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上下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
37、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外表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上下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材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
38、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
39、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
40、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8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局部内容做好根底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
41、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根底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那么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根底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
42、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根底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拟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效果会更好。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四、重点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2.难点: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2.气压带和风
43、带的季节性移动五、教学方法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认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认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开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六、教学手段和用具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七、教学过程设计: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上下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
44、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外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根底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假设条件“假设地球外表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
45、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上下定风带。: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上下定风带。:(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
46、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高中地理教学设计9主题式教学是基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本文在屡次实践尝试的根底上,选取了比拟有代表性的实例,通过反思、验证、总结,研究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G633.55 A 1992-771120 xx10-169-01主题式教学是在情景教学的根底上,使教学主题更为鲜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
47、探究学习。主题式情景教学倡导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通过语言、教具、音乐等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产生于一次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农民工的来去为主线,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区域开展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剖析,研究农民工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及严谨
48、、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开展观和环境观。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基于湘教版“必修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阐释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因为?汹涌的“民工潮?这一案例与现实中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相符,故而引出学生对“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的探究。该探究主题中涉及的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和区域工业开展的条件是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是学生比拟熟悉的背景知识。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比拟薄弱、有待强化提高的。3.重点难点重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开展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难点:工业
49、开展过程中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引起的问题与解决措施。4.教学过程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频频报出“招工难“民工荒。但据调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紧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断裂的社会,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结果导致“知识断裂,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适合知识、技能低的人群,导致民工“回流、“民工荒。2.探究三材料读黄河金三角地区图。国家开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二、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与反思1.教学主题确实立教学设计的主题必须
50、明确。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贯穿学生自主探究的始终。主题的选择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主题内容不能宽泛笼统,主题形式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维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辑主题式教学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有明显轻重区分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深入探讨。3.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的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整,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完善。要重视学生在主题式课堂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
51、得来的收获和感悟,根据课堂反响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改良。三、结论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探究,顺应了时代的开展与要求,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与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能力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参考文献1潘晓敏.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漫谈J.地理教育,20 xx,1:46-47.2李三晓.浅谈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 xx3:167-168.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
52、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4比拟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5理解人口、资源、开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 德育目标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标准自己的行为,养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4、 美育目标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美
53、化环境的高尚情操。二、教学重点1、 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表达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表达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对环境的影响。2、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3、 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四、教学方法1、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2、 探究式学习法。3、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4、 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5、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1、 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2、 多
54、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3、 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4、 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比照,从而照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六、教学过程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55、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一、人口压力1、人口增长1时间分布A、产业革命前B、二战前C、20世纪70年代2 空间分布A、兴旺国家慢B、开展中国家快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2、人口压力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应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什么是传统的开展模式2、学生讨论:“
56、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开展问题。略略1、成功之处:2、失败之处:3、学生心得:4、见解心得: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提问 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归
57、线均穿过该地区,根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与其它大陆比拟,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提问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
58、又被称作“高原大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拟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拟少。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学生思考、答复略。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局部就形成了山脉,比方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
59、果。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学生想象、答复有可能会变成海洋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泼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火山喷发确实,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学生答复略。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
60、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想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新课结束,复习反响板书设计: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一、位置和范围二、“高原大陆1.高原为主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3.刚果盆地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教案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 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厚料仪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中国玻璃钢模压制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注塑网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12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单选题题库
- 2024年中国散热器手动调节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电影节安保工作总结与经验分享计划
- 村级公路损坏修复协议书
- 合理安排会计工作时间表计划
- 北京技术合同登记实务
- 2024-2030年中国分布式温度感测(DTS)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CJT 497-2016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伸缩装置
- 基于SAP锂电池数字化转型总体蓝图架构设计解决方案三个文档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与电影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华大学
- 《鱼骨图分析讲解》课件
- T-WSJD 51-2024 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用水卫生要求
- 环保咨询服务合同范本
- 万兆宽带网络商业应用场景白皮书
- 2024年03月新疆第三人民医院(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招考聘用13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研判与答案解析
- 2022-2023学年北京西城区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