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_第1页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_第2页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_第3页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_第4页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键入文字中南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论文-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1501班常江周2016/5/4本文主要围绕荒漠化问题现状、危害、治理方面进行论述,期间也得到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一定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新时期中国荒漠化现状及其防治常江周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荒漠化问题更是严重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中国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中国荒漠化问题依然严峻。本文将从中国荒漠化现状,成因危害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新时期治理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荒漠化;现状;治理;防治对策引言针对荒漠化概念问

2、题,学术界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讨与论证。从1949年法国学者Aubreville首次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1968年LeHouerou将其定义为“典型的荒漠景观和土地形式向近期内没有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扩展。荒漠化过程发生在荒漠边缘年均降水量100-200mm得干旱地带”。虽然概念未被学术界认同,但有关荒漠化概念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讨论的内容。此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采用了荒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定义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荒漠的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UN-COD,1977)。1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

3、境与发展大会上,气候变化最终被列为荒漠化的成因之一,并体现在21世纪议程商定的荒漠化定义之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得土地退化”。该定义也被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所采用。2中国学术界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亚太地区荒漠化防治会议的观点,认为荒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3中国荒漠化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4。而俗称的荒漠化指沙质

4、荒漠化,在中国荒漠化类型里,它是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目前,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有约十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5。在我国,从上世纪开始,荒漠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用于荒漠化治理。从1996年政府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到2015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监测,中国荒漠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备,荒漠化治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新时期治理任务依旧艰巨,荒漠化面积大,沙区生态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保护与巩固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我们仍然面对着3002.93万公顷土地沙化的危险。沙区开垦,超载

5、放牧,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给荒漠化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6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新时期荒漠化现状,成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1中国荒漠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7根据最新发布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结果表明,截止2015年10月,我国沙漠化总面积216.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9.93%;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01万平方公里,占9.58%;盐渍化土地面积17.1

6、9万平方公里,占6.58%;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3万平方公里,占13.91%。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形式。根据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5年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研究院发布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来看,中国荒漠化的治理初见成效,荒漠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同时18个省的荒漠化土地全部净减少。沙区植被覆盖增加,固碳能力增强;防风固沙能力提高,沙尘天气减少;38%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但

7、总体而言,中国荒漠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国荒漠化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图1:201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分布图截止2014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出炉,我国荒漠化分布情况见图1。荒漠化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区、市)下的528个县(旗、市、区)。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492.79万公顷;中度荒漠化面积9255.25万公顷;重度荒漠化面积4021.20万公顷;极重度荒漠化面积5346.69万公顷。由图可知我国荒漠化分布范围广,存在不均衡性。8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

8、面积分别为107.06万平方公里、60.92万平方公里、43.26万平方公里、19.50万平方公里.19.04万平方公里。5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5.64%;其他13省占4.36%。我国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那里分布有四大沙地,即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二是我国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9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地区受风力影响较大,临近的沙漠受风力影响推移,故该地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以新疆、甘肃为主西北

9、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高山与平原、盆地相间,沙漠与绿洲共存,气象要素分布很不均匀,生态环境异常脆弱10。因此该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并导致泥石流、土壤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致使地表沙化。而在中东部荒漠化地区则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有研究表明,若在自然条件或未发生过度认为干扰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可以维持草地或者固定沙地这一自然状态11。2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我国发生土地荒漠化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大多数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处于沙漠和沙地密集分布地带,由于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沙漠和沙质地表广布,有着丰富的沙质来源,大量的沙物质覆盖了本来可以利用的土地,使得土壤质地不断恶化,植

10、被难以生长,在植被稀少的情况下,当遇到降雨天气,又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冲走了表层相对肥沃的土壤.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12,造成荒漠化。干旱气候影响干旱是西北地区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关键囚素。西北地区是国内最为干燥的区域,近50年,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自山区向两边沙漠走廊减少的特点,整个干旱区年降水量平均为157mm,最新科考发现罗布泊年降水量不足10mm蒸发能力则超过4800mm以上,曾几次用仪器测到空气相对湿度为零的记录,确定罗布泊地区是全国乃至全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13受到长期干旱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地表异常干燥,植被稀少,并进一步恶化原本就不肥沃的土壤

11、环境,加快了西北地区耕地的水分蒸发速度,当干旱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超自然环境的承载程度时,便产生荒漠化问题。14加之西北地区频繁的强劲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疏松,沙尘暴发生频繁,也加剧了区域内的土地荒漠化。15水资源因素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北干旱区面积约250 x104km2,平均年降水量230mm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8-10倍;水资源总量约1979x108m3,占全国的5.84%,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1364x108m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573m3;人均和地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8%和27%,生态系统

12、极端脆弱。16干旱区诸多生态问题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分和盐分平衡关系失调而产生。而由此引发的荒漠化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人为原因相比自然因素,人类对荒漠化的影响无疑占据主要位置,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已明显超过气候冷暖干湿波动对沙质荒漠化发生扩展与逆转过程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比自然状态下的荒漠化高出4倍之多!17经济结构单一导致的不合理活动荒漠化地区与中国的贫困地区几近挂钩,在荒漠化地区生活的人们,对土地依赖性大,对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尤其是农村地区,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之下,人们大多以种植或者放牧为主,而要想改变贫困的经济局面,必然会扩大生产,“广种薄收”的农业运作模

13、式,18使得本就贫瘠的土地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土壤肥力下降,地表被破坏,耕地和草地最终演变成荒地。生存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在贫困地区发展中很难调和,或者说,在改变不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无法避免。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发等都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同时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现象的产生,另外,很多地区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产生。绿色发展理念淡薄,法律体系不健全与执行力不足受制于荒漠化地区人们的认知水平,对荒漠化的危害缺少一个确切的了解,在人们理念中并没有绿色发展的概念,在保

14、护环境与自身发展利益之前,人们理所应当的选择了破坏环境以谋求自身利益。结果造成了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政府法律执行力度有所不足。中国很早就完善了一系列有关荒漠化的法律,与防治荒漠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气象法等,此外,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法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专门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防治荒漠化的国内法律,于2001年颁布、2002年1月1日起生效,这部法律在防治荒漠化立法上的贡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防治荒漠化研究的深入,在实际的法律执行过程中,以现行立法并不能解决

15、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基层执法难以有效执行,核心在于环保与经济之争,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极难找到平衡点,地方政府在政绩与环境面前很难权衡。有部分研究表明,荒漠化的防治只取得了很小的成绩,和治理的付出相比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20防沙治沙法在实施中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首先,该法更倾向于概念型法律而不是实施型法律,它必须借助具体的技术规则和相关的法律释义才能更具操作性。21其次,该法专门性措施的效率和公正平衡问题产生矛盾。专门性措施的主要实施主体是林业部门,在部门内的实施虽然往往比较有效率,但是单一部门的行政法律实施己经显出失之公平和公正。22还有法律涉及的部门实施

16、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门很难协调一致,法律成效很不明确。3荒漠化危害3.1破坏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可利用耕地资源并不丰富,而西北地区由于荒漠化问题导致可利用耕地资源更为紧缺,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的正常生活及生产活动。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574.11万公顷,其中耕地13505.73万公顷(20.26亿亩),2014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8.80万公顷。23而在减少耕地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荒漠化问题导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荒漠化使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荒漠化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其

17、中沙尘暴是最常见的。24主要体现在沙尘暴天气出现时会出现狂风裹着砂石,浮尘四处弥漫的现象,特别是工矿企业的废弃物随风扬起,降低大气能见度,对空气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恶化城市环境质量;颗粒物远距离输送并沉降可导致区域性污染;此外,悬浮颗粒还可抑制云的形成,使降雨量降低,影响地球气候25对人们健康与经济活动的影响由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对人们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很大影响。沙尘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沙尘天气使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可引起多方面的健康损害。大量沙尘在空气中飞扬,悬浮在空中的不仅是尘埃微粒,还有花粉、细菌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沙尘无孔不入,使户外人们呼吸困难,可诱发很多疾病,还为某些传染

18、病提供了传播媒介。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随着沙尘迅速在大范围内扩散,严重威胁社会的公共卫生。同时,沙尘暴来临时,在狂风的驱动下,当它碰上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大量沙尘落下,就会埋压农田、渠道、公路、铁路等形成沙堆或沙丘,严重阻碍了交通,并带来严重的交通事故隐患。264荒漠化治理对策中国对荒漠化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荒漠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无论生物防治,工程防治,还是立法执法,基金会参与以及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得荒漠化问题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措施实施不到位,荒漠化治理不容松懈!4.1转变荒漠化地区经济结构想要真正地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就需要真正帮助西

19、北地区居民解决生存及发展问题,就应该利用高新技术并发挥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提升居民经济及生活水平。努力改变荒漠化地区原有经济结构,加大扶持力度,改变不合理的土地经营方式与资源利用强度,从粗放经营向集约转变,27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城镇化,帮助居民减轻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只有改变荒漠化地区的经济问题,才能在根本解决生态问题,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生态治理便有了动力与保障。4.2加强生物防护工程截止2015年,全国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4.9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05.29万公顷,飞播造林10.81万公顷,在全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占58.36%。28生物多样

20、性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鉴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因而应该保护荒漠化土地中现有生物多样性,特别应该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加强荒漠化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围封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林草植被防风固沙功能。294.3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抓好京津冀风沙源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制宜优化建设内容,优选建设模式,提高工程治理成效。强化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304.4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大遥感、

21、信息技术在荒漠化领域的应用,提升荒漠化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结合专题监测、年度趋势监测等,形成完善的荒漠化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并且研究制定一套客观、科学且可操作实施的荒漠化分类、分级指标体系标准,便于荒漠化分类评价。31全面提升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沙尘暴应急和荒漠化监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为荒漠化治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4.5政府、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基金会协作加强与非政府组织(NGO)慈善机构和基金会的联系,以确保直接和广泛的参与。NGO、慈善机构和基金会具有与受益者密切联系的优势,能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使群众参与,同时也可以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并提高社会影响,为荒

22、漠化治理带来更多助力。4.6加强考核制度严格荒漠化治理目标的考核制度,强化荒漠化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荒漠化治理的领导干部要有行之有效的环境离任审计制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官员治理荒漠化的责任意识和决心。5结语综上所述,荒漠化作为21世纪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受到科学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因为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治理荒漠化也是政府的主要环境任务之一。虽然近些年来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荒漠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但是荒漠化局面依然不容乐观,荒漠化治理付出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荒漠化治理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们生活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治理荒漠化

23、,我们需要更大的努力。在未来中国荒漠化治理进程之中,要更加深入了解荒漠化,通过现有技术,在建立荒漠键入文字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对荒漠化治理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单一的措施或者单一的个体都无法解决荒漠化问题,治理荒漠化需要综合整治,也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参与。在科学研究与监测之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荒漠化问题终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参考文献:魏海燕胡方彩我国荒漠化得现状及预防对策J.贵州科学,2014,32(6):83-87卢琦.刘力群.中国防治荒漠化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86-91朱震达崔书红.中国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J.中国沙漠,1996,16(4):331-33

24、7谭雅枝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J.地理学报,2004,59(2):197-202马明李小婷唐翠平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J.现代园艺,2014(4):11-22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16,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R郭瑞霞管晓丹张艳婷我国荒漠化主要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15,33(3):505-514廖咏梅.王琼.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4):44-47吴波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95-202吴钢李静赵景柱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10):12-17乌云娜裴浩白美兰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J.灾害学,2008,23(2):117-122李庆和王虎刚张拴虎浅谈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水利,2003(4):13-14,姚俊强.陈亚宁.胡文峰.刘志辉.赵玲.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32(5):1283-1291刘超.刘凤伶.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J.科技展望,2015(29):166胥宝一.李得禄.河西走廊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6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