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宁波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宁波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宁波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宁波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波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时间:2010-05-1716:14:00访问次数:9191作者:guq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口一、发展基础自1999年建园以来,宁波高新区获得长足的发展。目前,宁波高新区已经度过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任务的开发阶段,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要素集聚期。特别是2007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高新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一)通过积极引入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建设,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产业高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宁波高新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引进才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也一直是宁波高新区的一项核心任务。通过与中科院合作,高新区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

2、工程研究所、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宁波分中心、中科院软件所宁波开发中心等10多家研发机构;与兵科院合作,设立了其在全国唯一的分院兵科院宁波分院,组建了特种材料研究所、镁合金材料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和3个工程中心;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共建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和浙大国家科技园宁波分园等科研机构。此外,宁波高新区还先后引进建设了中石化宁波工程公司、微软宁波技术中心等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创办了宁波吉利汽车研究院、萨基姆波导技术研发公司、宁波天安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进了国家软件评测中心宁波分中心、测视界检测产品技术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宁波分公司等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高新区上述举措为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科技资源基础。(二)高新区已经具备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新能源产业、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及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宁波高新区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宁波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保持25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生产总值45亿元,增长2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9亿元,增长3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增长31%。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初步集聚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新的产业增长

4、点不断出现。就高新技术制造业而言,新能源产业、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逐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凭借雄厚的发展基础和科研实力,在太阳能电池、绿色环保电池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并与宁波市区域范围内的相关产业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配套。同时,高技术服务业也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依托研发园区的建设,研发设计产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期;软件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中科院软件所宁波开发中心、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国家软件评测中心宁波分中心、微软宁波技术中心等科研院所和著名企业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优越的地理区位、完备的基础设施及便利的对外交通,为高新区产业发

5、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优势宁波市是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地位区位优越,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中段,与上海隔杭州湾相望。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至上海间的行车时间可从4小时缩短到2小时,使宁波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以更优越的区位地理优势,融入国际大都市经济圈。宁波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拥有沪杭甬和甬台温等高速公路连接上海、杭州和温州等周边城市。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已开通了近40条国内外航线,是继上海、南京和杭州后长三角地区第四个国际机场。宁波港是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2006年,宁波港域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继续位居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港口第4位,已形成了覆盖全球的

6、集装箱运输网络。高新区南部紧邻会展中心和行政中心,北部与以宁波大学为核心的高教园区隔江相望;随着宁波中心城向东扩展战略步骤的实施,高新区的区位条件将更显优越。上述区位优势为宁波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和区位条件。(四)区域民营经济活跃,高新区集聚发展一批高素质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产业高端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高新区已经集聚发展了一批处于行业领域领先地位的高水平企业。新能源产业以宁波太阳能电源、(双鹿)中银等企业为代表。其中,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企业,其产品晶体硅太阳电池及组件、H(S)系列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均已达到国际光伏生产的先

7、进水平,生产规模全国第一。据CIAPS(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2006年全国碱性二氧化锰原电池前十大出口企业中,(双鹿)中银位列其中,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半导体与光电产业以赛尔富、升谱、明昕微电子、日银微电子、永新光学等企业为代表。其中,赛尔富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及最大的电子变压器生产厂家;永新光学在专业光学显微镜生产技术上位于全国前列。新材料产业以韵升、科宁达、东升等企业为代表,其中科宁达在钕铁硼永磁生产和制造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述企业为宁波高新区依托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了条件,也为高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微观经济基础。(四)高新区通过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8、园区初步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的孵化创业体系,内生发展的态势较为显著通过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高新区孵化创业体系初步形成,企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高新区已经建成了创业大厦、创新中心、火炬大厦、浙大科创大楼等为主的创业基地,孵化总面积近10万平米,孵化企业450家。从整个宁波市来看,宁波市科技创业体系也逐步完善,至2006年底,宁波市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家,孵化器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目前在孵企业达750余家,在孵高新技术项目700多个。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创新积极小额资助依托机构和国家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从2002年开始,宁

9、波市政府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风险开发事业中心在高新区联合举办了中国宁波创业计划大赛,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历届大赛共有3680个创业团队报名参赛。目前入围项目中已有160多个项目投资创业,注册资本达3亿多元。中国宁波科技创业大赛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创业爱好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创业赛事,有效地确立了“创业在宁波”的创业品牌。(五)地方政府一贯高度重视高新区发展,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宁波高新区得到地方政府一贯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新区成立以来,为规范园区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确立园区在宁波市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的龙头示范地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

10、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宁波市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关于加快宁波研发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意见。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市政府决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热潮。宁波高新区是宁波市科教强市“一号工程”的重要载体。为了将政策落到实处,宁波市政府在园区的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这将对高新区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六)园区硬件设施不断健全,现代化科技新城雏形基本形成

11、,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硬环境高新区高度重视园区硬环境建设,各项硬件设施功能不断完善。至2005年底,高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4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4.71亿元;区内骨干路网基本形成,世纪大道、江南路、通途路、院士路、杨木碶路等主要道路完成新建和扩建,总里程近40公里;区内供电、供水、供气、排污、通讯设施管网齐全,全部纳入宁波中心城市系统工程。目前,一批重点配套硬件设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如新城国际、欧宝大酒店、中石化科技大楼、皇冠假日酒店、研发园区、科技广场、总部基地一期、江南一品、绿园等,科技新城框架已具雏形。但是,宁波高新区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

12、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创新型园区的要求相比,园区经济和各类要素的规模尚显不足,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需要优化和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对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动态利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园区企业结构整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行业影响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较少,培育引进力度需要加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技与产业的结合需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健全和提升。二、外部环境(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园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新区

13、需要以自主创新为导向、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科技大会的召开,提出了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温家宝总理高新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新战略定位。国家高新区将进入一个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服务对象、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为己任的“二次创业”全面提升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高新区必须按照“五个转变”要求,加快实施“二次创业”战略,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依赖知识和技术的新兴产业,增强对区域科技、人才、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辐射带

14、动能力。宁波高新区作为新升级的国家高新区,作为宁波自主创新的引领区和产业发展的示范区,需要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战略任务做出贡献。(二)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高新区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对各种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迅速扩大。2005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国。以石油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2020年中国石油预计缺口2.5亿吨;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甚至会进一步加剧。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临上述形

15、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国务院也国务院批准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同时,国家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把“坚决退出低端高能耗产业”作为国家高新区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方面对产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宁波高新区必须发展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能够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的环保产业。(三)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区域集中的趋势更加

16、明显,高新区需要积极发展细分产业和细分环节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细分化、集群化成为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特征。随着全球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分解,而价值链相同或相近的环节出现集中化和专业化分工,在空间上分解和集聚,继贸易中心、制造基地之后,研发设计服务产业、总部经济、交易中心、后台信息数据管理中心也开始在全球进行分散化布局。同时,大量新兴的细分产业、细分环节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增长点,集聚区域(如专业园等)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宁波高新区需要积极引进发展各类高端商务要素(研发、设计、营销、采购、总部管理),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细分产业。(四

17、)产业融合发展和重大技术变革促使新兴产业和业态不断出现,高新区需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叠加、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专业化分工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进程。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某些传统产业,特别是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

18、,也会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技术变革,也会催生新的产业,如互联网技术突破形成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RFID技术突破形成的无线射频技术产业、纳米技术突破形成的纳米材料产业、光伏技术突破形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等。因此,宁波高新区必须把握上述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代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五)“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型提出了新要求,高新区需要着力发展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引领作用的关键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制造”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目前其发展步伐仍在不断加快,也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民营经济。宁波是浙江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06年,宁波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510

1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74.3亿元,均居全省第一。但是,宁波制造业尽管具有较高的工业总产值,创造价值(表现为增加值率)能力却不强,宁波市工业增加值率偏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宁波制造业发展遇到的技术和资源瓶颈也将会更加明显。因此,宁波制造业需要逐渐突破处低附加值环节的被动局面,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宁波高新区需要大力发展中场产业,通过发展关键性零部件产业强化对终端制造的配套和生产技术支持,为“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的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六)以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加速,高新区需要把握全球产业转移机会,积极承接

20、发展高端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一轮热潮,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制造业转移不断向高端环节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增值幅度较大的高技术制造业也开始向我国转移;二是服务业转移正在成为第二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热点,IT业务外包等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服务业态之一,研发设计中心、地区运营中心、地区管理总部、后台信息数据管理中心也开始在全球进行分散化布局,向中国的转移也明显加速,大量跨国公司开始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目标区域看,长三角经济圈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调研显示,47%的跨国公司把长三角作为计划投资地和理想投资地。宁波高新区需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

21、遇,积极引进发展适合高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高端产业。三、愿景目标与发展思路(一)发展愿景立足“三区一城”的战略定位,把宁波高新区发展成为长三角南翼地区以研发创新、总部运营为核心的高端创新型商务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新能源、半导体与光电以及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成为宁波市产业发展示范区。(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高新区进一步强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园区品牌。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成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技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若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细分产业,为创新型园区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

22、体发展目标如下:1产业总量目标到2011年,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实现10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600亿元。到2011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超过7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实现400亿元。到2011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超过100亿元。2产业结构目标到2011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占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的比例超过70%。到2011年,高新区高新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40%。到2011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超过25%。3科技创新目标到2011年,高新区研发总投入占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5%。到2011年,高新区每万人拥有的专

23、利授权数达到110件,其中发明专利不低于45件。4企业发展目标到2011年,高新区每年新创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保持10%以上。到2011年,高新区在此期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10家。到2011年,高新区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3家。5循环生态目标2008年至2011年,高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以上。2008年至2011年,高新区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年均下降5%以上。2008年至2011年,高新区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年均下降3%以上。(三)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创新型园区的总体目标,抓住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战略机遇,以发展“高、特、新”产业为核心,优先发展以研发、总部

24、和软件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关键性制造环节(领域),培育若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以专业化园区和商务楼宇为载体,推进产业和服务资源在空间上的专业集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引领区域产业高端发展。一是发展微笑产业:即一方面推动产业向创意、研发、设计、检测等价值链的前端升级,另一方面向广告策划、宣传展示、总部决策、交割交易、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的后端延伸,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软件、科技总部等高技术服务业。二是聚焦高端制造:即依托宁波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半导体与光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技术水平高、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高端制造业,培育国内一

25、流的高技术制造业集群。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即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成为我国新兴业态和新兴技术的发源地和产业化基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潮流。四、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坚持促进高技术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互相促进、并重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型总部经济和软件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半导体与光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形成“3+3”的产业总体格局。同时,充分重视行业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坚持按照拓展产业链、打造产业群的思路,分层推进支柱型、战略型和新兴产业等不同层次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总部经济和软件服务等战略型产业,进一步做强新

26、能源产业、半导体与光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同时促进园区内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实现高新区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一)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1研发设计产业发展前景:随着产业链价值环节纵深分解,研发、设计、测试等前端服务专业化和独立化趋势日益明显,具有智力密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产业发展迅速。以硅谷为例,2005年,以研发设计为代表的创造与创新服务业已跃居硅谷7大产业集群第二位。就本地需求而言,宁波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也对研发设计产业提升巨大的市场拉动力。高新区研发设计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基础:高新区已经聚集一批国家级科技资源和高水平企业研

27、发中心,包括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石化宁波工程中心、中科院材料所等15家国家级科研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宁波微软技术中心等76家市级科技研发机构以及145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区已经集聚各类科技人才2.8万人,其中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000多人,初步形成区域人才高地。发展目标:2011年,研发设计产业实现收入50亿元,引进各类高水平的研发机构100家,高科技人才10000名;最终形成国内一流的研发设计产业集群,成为宁波和长三角南翼的研发创新高端功能区。重点领域:围绕宁波五大临港产业和十大优势产业发展石化、能源、造船等临港产业发展应用性研究、产品研发、新工艺(技术)研发、工程

28、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服务。围绕新能源、半导体与光电产业、新材料等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及工艺开发、检测认证、小试中试等服务。积极发展与研发设计产业密切相关的标准、技术评估、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服务。发展策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宁波研发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研发设计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利用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机遇,进一步引进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实行多重优惠政策支持和优胜劣汰机制并举的管理模式,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培育和聚集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围绕宁波市临港工业、服务业和十大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科

29、技基础条件平台,集聚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建多元化的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完善研发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全方位的研发创新体系。2科技型总部经济发展前景:科技企业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科技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最优空间耦合。具有特殊优势资源的区域通过聚集一大批科技企业总部,对区域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整体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高端优势。科技总部经济已经成为硅谷、中关村等世界一流园区抢占全球产业高端的战略选择。发展基础:宁波位于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浓厚的崇商传统和创新氛围、完善的

30、产业配套、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相对低廉的商务成本,使得宁波高新区拥有发展科技企业总部经济的独特优势。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960亿元,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为高新区吸引本地区的企业总部也创造了基础条件。发展目标:到2011年,高新区实现总部型收入200亿元,引进发展科技型企业总部机构60家,知名跨国公司区域总部3-5家,最终发展成为宁波市科技企业最密集、最发达的总部基地,成为浙东地区科技创新型高端商务区、国内外高技术大公司的长三角南翼总部运营中心。发展重点:围绕宁波市五大临港产业、十大优势产业以及宁波高新区的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和发展科技型企

31、业的集团总部、区域总部、结算中心、营销(销售)中心采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授权经营和代理机构以及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驻甬办事处等。发展策略:针对总部型企业特有需求,完善综合服务体系,简化企业与政府沟通环节,优化科技型企业总部发展环境;按照国际标准统一规划和建设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完善交通、生态、商务和文化休闲设施,创造良好发展空间;重点面向国内外高科技企业、长三角南翼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宁波本地的科技型企业,加大各类总部的引进力度;制定和完善包括土地、税收、投融资、商务租赁、人才引进、人居配套等在内的配套政策措施。3软件产业发展前景:软件产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产业,属“无污染、微能耗、高就

32、业”的产业。2006年,全球软件产业总量超过10000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成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水平,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的地位也逐步提升,2006年我国软件产业实现收入4800亿元,占全球软件产业收入的6%。伴随跨国公司业务转移和新兴市场的兴起,中国已经成为继印度和爱尔兰之后全球第三个软件外包的热点区域。发展基础:宁波高新区软件服务产业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园区软件产品登记量180个,占全市60%。宁波软件产业园是宁波软件产业核心集聚区域,位于宁波高新区核心区域,已建成完善的配套设施。浙大软件学院入住高新区每年为园区培养500名高端本土软件人才。宁波频繁的商贸活动、发达的民营经济对ERP管

33、理、物流、电子商务需求强烈,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缺口很大。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宁波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发展目标:到2011年,软件产业收入达到50亿元,培养2-3个国内知名品牌的软件企业,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最终发展成为长三角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和国际知名软件产业园。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与电子元器件、网络通讯、家用电器、小家电、数控设备等产品相结合的嵌入式软件以及与五大临港产业和十大优势产业相关的行业应用软件。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应用软件和系统管理服务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网络教育等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促进软件产业国

34、际化发展。发展策略:完善落实国家与地方软件产业政策,营造良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软件孵化器,促进中小软件企业创新创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软件企业,重点引进国内软件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本土软件企业,实现集群发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引进国内外优秀软件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软件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依托软件行业协会,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联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二)提升发展高技术制造业4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国际能源署(IEA)研究表明,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

35、。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机制的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以及生物质能产业也逐步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基础:高新区新能源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新区内宁波超霸电能有限公司承担的锂离子电池项目、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承担的太阳能电池项目等是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宁波市的新能源产业也初具规模,目前已有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14家。发展目标:到2011年,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引进45家高纯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应用和设备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研发制造

36、企业,努力创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园。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碱性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环保电池、锂金属电池、燃料电池以及高纯度晶体硅等领域;积极促进风能发电后期应用、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发展策略: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发展策略,重点发展高新区龙头企业,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入驻高新区。以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重大项目为依托,打造专业化园区,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引导中小企业向新能源专业园集聚。重点支持23家本土优势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带动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在宁波市的示范项目或者重大工程中,优先将本地企业列入政府采购的范围内,推动

37、重点企业发展和示范项目的进行。5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发展前景:半导体与光电产业是信息通讯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竞相抢占的技术高端和产业高端。目前,中国光电子产业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预计到2010年,有望增长到10%左右,达到450亿美元的规模。中国IC产业具有巨大市场需求,预计中国IC产业未来5年保持17%增长速度,到2010年国内市场需求达到8322亿元,相对中国2800亿元的供给,存在5500多亿元的缺口。发展基础:宁波高新区在半导体与光电子产业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在光电子领域,宁波已经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并在下游应用环节占据国内重要地位,同时高新区内也集聚了赛尔

38、富、升谱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高新区是宁波市重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拥有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明昕微电子、日银IMP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机构和企业。发展目标:到2011年,半导体与光电子产业实现产业规模150亿,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与半导体产业集群,成为具有长三角南翼地区新崛起的半导体与光电子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大功率分立器、LED芯片和分装、LED应用和控制系统等核心光电元器件以及液晶模组等领域。IC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下游应用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策略:光电子要实施龙头企业战略,积

39、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着眼整个宁波市促进围绕龙头企业的光电产业链的形成。IC产业以产品应用为导向,以设计环节为引领,以制造环节核心,实现上游材料和设备、下游封装和测试有机互动联系。同时要加快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园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企业集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建立面向市场的产业联盟以及联合开发技术的产前联盟。实施专利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6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新材料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对制造领域的发展起着引导、支撑和相互依存的关键性作用。中国制造崛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对工业原材料,特别是对高端新型材料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迅

40、速,市场规模保持20%以上年增长速度。2006年新材料总体市场规模达到342亿元,同比增长43.64%,预计2007和2008年将分别达到450.7亿元和560.9亿元,2010年将突破823.7亿元。发展基础:宁波高新区新材料产业科技支撑资源雄厚,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兵科院宁波分院以及材料领域的5家重点实验室和29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022005年,宁波市共有11个新材料领域的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7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宁波有300多家企业从事新材料产业的加工生产。发展目标:到2011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达到100亿元,培育和引进十亿元企业2-3家,发展成为国

41、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通用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形成以新材料研发为先导、涵盖小试、中试、产业化及检测等环节的完成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及产业化链条。发展策略:充分发挥中科院材料所和兵科院宁波分院的技术支撑作用,以韵升、科宁达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支撑,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院所的市场化进程,鼓励院所开展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支持院所人才创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院所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新材料产业园,促进新材料企业空间集聚,吸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宁波本土企业。完善促进中小

42、企业发展的孵化器机制,建立促进本土大企业发展的加速器机制,形成一批品牌企业。(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孕育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阶段,产业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处于孕育期的产业由于技术往往还在萌芽阶段,前景还不是很明朗;处于形成期的产业会出现细分产业,创业非常活跃;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产业会形成产业集聚,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衰退期过后,往往有新的二次孕育期出现,产业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性。宁波高新区要遵循产业生命周期规律,积极关注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捕捉新兴产业机遇,大力发展处于产业发展前期(形成期和成长期)、创

43、新创业非常活跃的新产业。高新区要发展重大技术变革所生的新产业(业态),如新材料产业、生命产业、环保产业、下一代互联网(IPv6)产业、RFID技术产业等;还要关注并积极发展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新产业/业态,特别是高技术(如ICT)技术与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融合而产生的新型业态,如文化创意产业(基于科技)、信息增值服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电子金融等。(四)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利用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限制并淘汰落后的工艺与装备,鼓励园区内一般性制造业进行产品换代和技术升级。对于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行业,要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

44、水平。对于服装、食品等传统行业,要为企业搬迁做好服务,则尽力促成企业搬迁,对不愿搬迁者则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坚持退出劣势产业。严格依据宁波高新区的总体定位和产业定位,下大力气退出不符合高新区定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置换劣势产业存量,用于符合高新区定位的主导产业发展,活化宝贵的土地资源。对于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化工、电镀、漂染等行业,要求企业进行限期整改,不能达标者要求其搬迁、停产或转产。推动梅墟工业园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梅墟工业区的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积极推动搬迁企业与宁波市及周边地区开发区(产业基地)的对接,为企业搬迁做

45、好前期服务和资金支持。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总体空间布局宁波高新区分为核心区、联动区、辐射区三个层面。核心区东至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至通途路,西至福明路,北至江南公路;面积为18.9平方公里;联动区包括周边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辐射区指整个宁波市、长三角南翼乃至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二)核心区空间布局核心区是带动宁波高新区内生性发展的核心和源头。宁波高新区核心区将形成“一心、两区、六园”的空间。“一心”指高新区中央商务区;“两区”指高技术服务发展区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区;“六园”指研发园、科技总部基地(园)、软件园等三个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园和新能源、半导体与光电、新材料等三个高技术制造业专业园

46、。园区CBD:以宁波高新科技广场为核心,位于江南路和聚贤路交叉地带。依托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进行前瞻性规划和建设,以高新区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资源引进,提升完善商务办公、专业(中介)服务、商务(商业)配套等功能,发展成为集园区管理、企业办公、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务区,成为高新区的功能中心和代表园区形象的标志性区域。研发园。研发园启动区占地450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研发园依托中科院新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石化宁波分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以及海天集团、大成新材料技术中心、方太技术研究院等企业研发中心,进一步引进和聚集以企业工程中

47、心为主体的研发机构、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人才,成为浙东地区和环杭州湾产业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区。科技型总部基地(园)。科技总部基地通过重点引进实力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区域总部、研发总部、运营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辅以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建设宁波市乃至浙东南地区高端企业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互动平台。重点实施“建设科技企业总部基地”、“打造综合商务办公中心”两大工程,为入区高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优质的空间载体,打造长三角地区高端科技型商务办公区。软件产业园。主要承载宁波市软件企业创新和创业孵化功能。依托浙大软件园和浙大软件学院,积极推进香溢软件园建设,打造“宁波国

48、际软件城”,在浙大软件学院周边地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空间载体。重点培育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及软件外包等领域,成为宁波市软件企业创业成长的核心区。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太阳能、锂离子电池、环保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建设和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园的功能。重点实施“太阳能电池项目”、“宁波双鹿电池科技城”、“锂离子电池项目”三大工程。其中,太阳能电池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50MWP;宁波双鹿电池科技城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亿只碱性电池的绿色电池科技城;锂离子电池项目达产后年产各类锂离子电池电芯16亿只。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园。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光电子产业,打

49、造长三角地区新兴和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基地。未来产业园将重点建设微电子产业和光电子产业两大区域。微电子产业区以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为主,光电子产业区以LED照明和液晶显示产业为主,形成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新材料产业园。以新材料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为主要功能。充分发挥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的作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强化成果转化和军转民工作。建设新材料产业加速器平台,推进园区高成长企业快速发展。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新材料企业,在园区形成专业集聚,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传统产业改造区。传统产业改造区(梅墟工业园)要推进产业结升级和空间调整,优先考虑推动企

50、业向外搬迁,置换出宝贵的土地资源。对于置换出的土地资源,主要考虑以下用途:沿路(如江南路)的土地转化为商业用地;为研发园区东扩和产业发展提供预留空间;用于发展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产业,等等。同时可以保留并发展一些符合园区要求的服装、电子通信、机电设备、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促进其技术改造和提升。(三)联动区和辐射区联动区主要指包括宁波市的化工基地、模具基地、能源基地、家电基地、光机电基地、新材料基地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以及周边的经济开发区。联动区将与高新区形成合理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实现差异化、互补发展,也可以作为高新区未来的产业拓展空间,发展符合高新区定位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

51、与带动作用将远远超出周边工业园区的范围,它将为整个宁波市、浙东地区甚至长三角南翼地区提供技术和高端服务支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高新区将依托区内的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平台,在新能源、半导体与光电和新材料等产业技术研发方面确立领先地位,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升级。六、着力引进产业要素一)促进创新资源引入发展加快创新资源向研发园区集聚。在研发园区内重点引进以下五类对象:一是吸引全市新创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全部落户园区,已批准在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逐步迁入园区;引进符合宁波市“510”产业导向的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重点面向环

52、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地区引进宁波市外大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二是吸引知名高校或所属科研院所、国家或省部属科研院所在研发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三是引进国际跨国(集团)公司在研发园区单独设立或与宁波市科技型企业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四是引进与宁波产业和外贸功能密切相关的第三方、市场化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五是引进具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能力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一个研究院、五个设计中心、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高新区及全市相关创新资源,搭建促进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交叉创新和集成创新。“一个研究

53、院”就是组建宁波技术创新研究院,引导企业组建重点优势产业研究所,开展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五个设计中心”即软件、集成电路、新材料、石化、新能源等行业设计中心,主要为本行业提供科技服务;“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指在高新区内建成科技综合服务、标准化、计量、3C强制性安全认证、特种设备安全、国家级质量检测、软件技术、食品安全、药品及医疗器械安全、节能降耗等十大公共技术平台,为政府实施公共技术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咨询、检验、认证及培训服务。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支持企业投入向技术产品)

54、创新的小试、中试等前端环节延伸,加强企业需求与院所科研成果的研究阶段对接。对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列入国家、省、市财政资助科技项目的,高新区财政按规定比例给予配套资助。鼓励企业设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对列入国家、省、市财政资助的技改、信息化、清洁生产等项目,高新区财政按规定给予支持。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推动建立以企业为决策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者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设立企业、院所合作专项资金,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企业以委托研发等方式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研发项目合作,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发机

55、构(实验室、研发中心),支持联合培养人才等。鼓励大学、科研院所或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引进投资者成立企业。支持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研发园区建设产学研创新基地,加强与高新区内企业的合作。促进永新光学等企业以资助、共建的形式与宁波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人员的培养与交流。推动韵升等大企业与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打造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鼓励组建太阳能产业联盟、软件产业联盟、光电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主要从事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开发、重大产业化项目联合工作、共同进行市场推广、促进资源

56、和信息的共享等。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化项目等,在不同的研发和产业化阶段,采用开放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项目公司等形式,由企业、大学、院所、中介机构、政府、投资公司等共同参与,各主体按照协议或股份享有成果权益。鼓励企业以联盟形式参加市场活动,支持软件、新能源、半导体与光电、新材料等行业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招标等活动。(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确定高端人才发展主体,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推进能力。重点引进具有跨国公司管理经验,把握国际前沿技术,并以国际市场为舞台的企业家领军人才、掌握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善于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专业技术人才、熟悉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善于服务贸易的市场营销人才

57、、可塑性强,容易培养植根性并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年轻人才等四类人才。加强人才引进组织保障工作,强化人事局职能,狠抓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宁波市其它人才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人才聚集宣传和推广活动。多渠道汇聚全球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借助“浙江科技人才市场”这一平台,为高新区集聚高素质人才,构建浙江科技人才高地;和全国范围内优秀研究院所及高校建立人才引进合作机制,积极引进优秀的高校人才;抓住举办“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奖赛”的机会,增强高新区的宣传力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在高新区创业;积极宣扬宁波高新区的创新文化和“宁波帮精神”,组织园区企业组团赴外地招聘,广泛吸纳

58、优秀毕业生来高新区就业。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整合宁波市和高新区“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中科院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中国信息与科学计算人才实践与创业基地”等现有的人才培训资源,成立高新区人才培训基地;继续加强和浙江大学的人才培训合作,并积极挖掘新的合作渠道,重点是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训计划;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制度,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加大人才培训补贴力度,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共担。极力培养高端人才的植根性。创新人才激励方式。制定并完善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返回政策;制定创新人才个人购

59、房贷款贴息政策;鼓励企业以无偿或低价方式向特殊人才赠送股票期权甚至产权股份;除举办“创业计划大奖赛”外,还要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表彰制度,每年进行优秀创业奖、技术创新奖评选,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建立高端创新人才认定体系,确保人才激励措施实施到位。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联合培养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第一线的关键人才。促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向创业者的转变。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创业投资,实施高端培训等方式,促使园区内一批技术、科研创业者成长为既懂专业技术,又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精通企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营造

60、高标准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努力营造和谐、多元化的人文环境,建立满足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生活条件,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解决人才安居问题。三)健全投融资体系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建设风险投资基地平台,组织企业和投资者交流活动,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聚焦;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入驻宁波高新区,对在园区内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补贴;降低风险投资公司在高新区成立的门槛,鼓励宁波民间资本在高新区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并使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风险投资的良性运行机制。制定风险投资跟投和补贴政策,与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合作联盟,根据风险投资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