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我国主要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方法 目前,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正从单一的种群消长规律和理论向复合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治理深入发展,研究和推广的内容有两个方向:一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耕作栽培制度,对防治措施进行有效的抉择,然后进行技术组装、搞好协调配套,使之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合理使用农药的防治技术体系;一是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了解害虫与周围环境各种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农作物害虫系统的最优管理途径。本章以主要作物(水稻、小麦、棉花和蔬菜)的害虫综合治理为例进行讨论。我国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总体情况第一节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第二节
2、小麦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第三节 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第四节 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第五节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组建原理本章内容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虫害的种类很多,害虫有250多种。主要有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叶蝉。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变化,水稻品种的更换等因素的影响、水稻虫害也正在发生变化,这些情况应加以重视。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是确保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第一节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稻飞虱在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大部稻区仍呈大发生态势,发生4.44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大部、华南北部、西南中
3、东部稻区大发生,发生面积约3.48亿亩次;二化螟在江淮、长江下游大部、华南北部、江南东部、西南中北部以及东北部稻区发生2.45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大部、长江中游发生5300万亩次。一 基本概念一、水稻害虫类别 外源性害虫: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图1 我国东半部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内源性害虫:本地虫源本地繁殖本地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蓟马等。二、水稻害虫发生概况(一)趋势外源性害虫:迁飞性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但近年来有回升趋势,如2005年沿江部分稻区褐稻虱暴发,所以不可麻痹,加强监控;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特别是第四代(8月下旬9月上旬)大发生,对粳稻
4、穗期造成严重为害。内源性害虫:螟虫兴风作浪,灰飞虱小虫闹大灾。1、本世纪江淮稻区迁入代迁入量增加。 6月20日前第1代迁入量少, 7月20日前第2代迁入代迁入量大, 8月20日前第3代迁入代迁入量大。1. 稻纵卷叶螟2、第4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本地虫源滞留本地,水稻正处穗期,功能叶受害,产量损失大。 2003年扬州市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消长3、第4代为何不迁出(1) 栽培制度变革,营养条件有利于第4代激增。粳稻叶片营养条件有利于生存与繁殖。不同品种上取食量、结苞率、虫苞长度的比较 不同品种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2)秋季持续高温,有利于增加第4代滞留量 稻纵卷叶螟是喜温喜湿性昆虫,温度是
5、影响发育与繁殖的主要关键因子,2528为最适温度。温度对产卵量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的产卵量 不同年份8月中下旬气温与第4代稻纵卷叶螟虫量(3) 无节制施用高毒农药影响了生物多样化,天敌作用减低 控制稻纵卷叶螟最有效的天敌: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赤扁胶小蜂、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这些天敌对农药很敏感。 不同农药对2种蜘蛛的毒杀作用 2种农药对稻纵卷叶螟卵和幼虫寄生率的影响2. 灰飞虱为什么闹大灾?1、灰飞虱爆发因素(1)粳稻面积扩增,感虫感病品种覆盖面积大(武育粳3号等)带毒虫增加。 籼 粳 稻 比 例 (2) 少免耕,麦套稻,稻套稻有利于灰飞虱增值。(3)麦田杂草防治放松
6、,三边(田边、沟边、路边) 杂草较少有人问津。(4)秋季代数量猛增,越冬基数增加。(5)全球气候变暖,暖冬频率增加。(6) 对口农药不多,农药质量不高,施药技术不佳。(7)吡虫啉防效降低,可能已发生抗药性。(8)治螟用药频率高,有机磷农药为主(不少地区加 了拟菊酯农药),农田天敌减少。2、目前尚需深究问题(1) 虫量、带毒率与发病率。(2)多病毒媒介与毒源:麦、杂草上的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关系?混合型病毒复合侵染?(3) 灰飞虱生态变异:抗高温、抗药性、迁飞。(4) 其它害虫是否能传条纹叶枯病?(5)寄主多元化。(6)理想的防治药剂,合理防治标准。3. 2005年褐稻虱暴发原因初析1、双抗性
7、效应(1) 抗药性猛增(2)对抗性品种适应性提高2、农药效应噻嗪酮、吡虫啉等影响水稻抗性3、有利的气象条件(夏天不热,秋天不凉,早晚温差大)4、台风影响4. 螟虫发生动态 1、持续加重趋势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三化螟回升快,危害加重。 近两年二化螟回升很快。 总走向呈上升趋势,但年际,地区间发生危害很 不平衡。 苏州昆山不同年份螟虫发生动态2. 回升的依据(1)水稻栽培制度变化,特别是轻型栽培的推广有利螟虫越冬基数增加。 不同茬口的越冬基数比较(2001,扬州)水稻孕穗期与出穗期表(2) 水稻品种、布局复杂化、食物链衔接、营养条件优化,有利于种群增殖。(3) 气候变暖有利于螟虫回升。 暖冬效应,
8、越冬死亡率降低。 春季温暖少雨,安全化蛹率提高。 45月份雨量与三化螟冬后成活率(扬州) 夏季高温干旱,螟虫发育速率加快,发生期提早,发生代数增加。 高温干旱有利于二化螟扩散与转移。 高温干旱恶化天敌生存条件。(4)农药无节制施用影响天敌生存(5)农药效应 吡虫啉、扑虱灵可能促使螟虫体重增加,诱发 三化螟增殖。 两种选择性农药处理的水稻对三化螟体重的影响 (6) 螟虫抗药性提高 对沙蚕毒素农药抗性提高。 三化螟对相关杀虫剂抗药性测定2002年江苏10市(县)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药性测定 对三唑磷、阿维菌素抗性也急速提高。 杀虫剂防效降低也是螟害加重的又一原因。“六五”以来,国家、部、省都把“水稻
9、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列入科技攻关计划。以单病单虫为对象,研究了单项技术的组装配套。“七五”期间发展为以作物为中心,主要病虫群体为对象,研究旨在提高技术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综合度,组建了四川盆地、江汉、江淮、太湖、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六大稻区的病虫综防体系。“八五”是在“七五”基础上的深化和完善。“九五”发展到在特定生态区建立多病虫为对象的综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自然控制与人为调控相结合的优化科学管理体系。1. 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联合攻关研究 三、我国水稻害虫防治的概况2. 经过多年的合作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 重大害虫动态规律基本得到阐明 重大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生
10、物制剂研制取得成效 水稻IPM技术集成更加优化 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重大病虫动态规律基本得到阐明 稻飞虱(褐稻虱、白背飞虱)、稻螟、稻纵卷、叶螟等重大虫害的种群动态规律,明确了影响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系统监测了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虫的优势小种和生物型的变化。如浙江首次探明了中南半岛是我国褐稻虱主要虫源基地,影响虫源基地褐稻虱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是10一11月份的降水量,由此提出我国褐稻虱的异地长期预报技术,经过发生程度(特大、重、中、轻发生年)五年参考性试报,证实与实际虫情很吻合。中国水稻所等探讨了世界气候异常与我国褐稻虱大发生的关系,表明在南方涛动(ENSO)强烈异常的当年,我国稻飞虱将为大
11、发生年;在厄尔尼诺或反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为我国稻飞虱的中到大发生年;在ENSO事件的间歇期,为我国稻飞虱的轻发生年。这为稻飞虱超长期预报研究提供了依据。 重大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如1991年褐稻虱特大发生,面积达2300万公顷,损失稻谷250万吨。可是,在水稻IPM研究示范区,采用异地监测与当年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准确预测出这年是褐稻虱特大发生年,在示范区和技术复盖区推广抗虫品种(粳釉89)和施用特效药扑虱灵相结合的综防技术,使褐稻虱的危害损失明显低于周边习惯防治区。 关键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评鉴出一批抗病虫质源和品种,并进行了品种科学布局。 筛选出一批高效、持效、广谱的杀虫剂,如毗虫琳、毗嗦酮、锐
12、劲特(防治稻飞虱、稻蓟马等),丙硫灵(防治稻螟),旱育秧、水育秧种衣剂和种子处理剂“健秧宝”等研究了延缓抗药性的对策及技术,开发出一批农药复配剂,并试验证明其复配剂不仅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生物制剂研制取得成效 防治稻螟用Bt杀虫双、阿维菌素等,促进了害虫生物防治。水稻IPM技术集成更加优化以稻飞虱为主的四川、太湖稻区,推广抗性品种,汕优多系1号、冈优22、汕优10号、协优1、963、浙733等;推广控害丰产栽培模式,注重节氮增磷补钾或水稻配方专用肥;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采用包衣或浸种;移栽前推行浸秧或喷施秧苗带药移栽,预防苗叶瘟。按防治指标用杀虫双或杀虫单防治第一代螟虫;
13、水稻中后期,根据预测预报,重点抓好稻瘟病(穗瘟)、稻螟和稻飞虱的防治,兼治其它病虫害。水稻中后期,根据害虫监测、预测预报和田间实况科学决策。 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探明了褐稻虱生物型对抗感品种存在适应性变异,即致害力在抗虫品种上由弱变强,在感虫品种上则由强变弱;这对合理轮换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分子生物技术标记了水稻品种多抗1号;为抗虫育种提供了难得的基因源。“九五”期间,监测了褐稻虱等重大病虫的种型变异情况;评价出一批抗虫的丰产良种,为接班品种奠定了基础;筛选出抗褐稻虱孟加拉型兼抗生物型11和抗稻螟的新抗源,加速了水稻多抗育种进程;在重大病虫害预警系统研究方面,初步建立集预测模型及GI
14、S为一体的中长期预测预报系统,结构和功能优于以往的测报方法,准确率有较大提高。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依赖于水的受人们精心管理的系统,包括人、水稻、各种动物、杂草和无机环境。 稻田昆虫群落较为复杂 。国内已知的水稻害虫已达340多种,稻田中的天敌多达1000种以上 。季节性变化 。由于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作物生长期短,品种更换、耕作、栽培技术改革比较频繁。我国有数千年种稻的历史,稻田中除几种重要害虫是外地迁入为害外,绝大多数的有益和有害生物都是本地种,而且种类相对比较繁多。 (一)稻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四、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二)治理对策 植保管理体系要改革,评估、奖惩意识要更新; 健全基层测
15、报、防治网络,开展农户的培训工程,把 植保科技送到户; 以科学观为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治理病虫害以 “两查两定”为依据。把“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口号变成真实的行动。1. 从管理改革着手,从观念的改变做起坚持生态观,经济观。 提高投入回报率。 投入收益 正确理解水稻的抗逆性与补偿能力。源限型品种叶面积、颖花数与产量关系库限型品种叶面积、颖花数与产量关系ghdfhgfdh水稻(分蘖期)对稻纵卷叶螟为害的补偿功能反应处理穗长(cm)一次枝梗数总颖花数穗结实率千粒重(g)产量(kg)割叶(15cm)24.3523.63133.087.327.51615.36受害23.2523.0126.088.4
16、26.14589.20CK防两次20.5617.33117.083.725.25512.60Are they serious pest? (K.L.Heong)注: 品种IR26 防治标准原60头百穴,放宽为120150头百穴保护生态,保护天敌1.白背飞虱2.褐飞虱3.两索线虫稻飞虱与两索线虫生活史2. 拓宽综合治理思路,防治技术创新 大力推广抗虫品种。 协调高产栽培、有机稻与病虫害治理的矛盾,特 别是在精确用肥,科学用水上狠下功夫。 田边、田埂“三光”向“三绿”转化,倡导物种多 样化,保护天敌贮存库。 鸭稻共作。稻田养蟹,养鱼,控虫控草。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绿色植保要绿色农药、绿色用药方法支撑
17、。 绿色农药:是指一类高效、安全,对环境相容友好的农药。目前对这两种迁飞害虫防效比较理想的有如下几类: 抑制几丁质合成 食道破坏 昆虫死亡 呼吸系统破坏抗几丁质农药 抑制表皮鞣化 亚致死 抑制MH分泌活性 寿命取食繁殖代表品种:噻嗪酮、灭幼脲、抑太保、卡死克、氟铃脲等。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表皮破坏32%丙氟乳油及其它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的持效期(药后30天) 药剂 药量ml(g)/mu 2龄期施药 4龄期施药 杀虫效果% 保叶效果% 杀虫效果% 保叶效果% 32%丙氟EC 50 90.1 88.9 92.4 81.65%锐劲特SC 40 62.3 60.1 57.3 61.290%杀虫单W
18、P 50 68.3 62.8 17.3 22.14.5%高氯EC 50 15.6 13.4对照区虫量(头/百穴) 249.7 28.6 314.6 33.5 和卷叶率% 生物农药与仿生农药 阿维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沙蚕毒素。 新烟碱型杂环类等高效低毒杀虫剂(内吸、触 杀、胃毒,选择性强。) 吡虫啉,啶虫脒,阿克泰(快胜),吡蚜酮(吡啶甲亚 胺),氟虫腈,烯啶(丁)虫胺。 氯虫苯甲酰胺类,广谱低毒,低毒,全新的作用机理,对人畜以及有益生物低毒。 康宽。 四种新型的杂环类杀虫剂药名杀虫作用靶标毒性(mg/kg)防治对象氯虫苯甲酰胺(杜邦)胃毒,触杀,渗透激活鱼尼丁受体,过度释放钙离子LD
19、505000鳞翅目氟虫双酰胺 (拜耳)胃毒,触杀,渗透激活鱼尼丁受体,过度释放钙离子LD505000鳞翅目、鞘翅目氰虫酰胺(杜邦)胃毒,触杀,渗透激活鱼尼丁受体,过度释放钙离子LD505000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氰氟虫腙 (巴斯夫)胃毒,触杀,渗透钠离子通道受阻LD505000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坚决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坚决禁用添加菊酯类农药的复配剂。 把握施药技术,做到适期、适位、适量;保证农药质量, 提高施药质量。 剂 型: 减少溶剂苯、二甲苯的环境危害 发展水乳剂、微乳剂、缓释剂、崩解剂 喷雾技术: 提高药剂的中靶率 Motealt认为:目前常规喷雾只有2530药剂沉积
20、在作物 叶片上,1沉积在靶标上。 喷 头:双槽细雾片,低容量扇形喷头 细度100m,节水50,提高功效35倍 吹喷技术:精细定位喷雾 智能化喷雾:精细定位喷雾杀虫单加KRZ9706表面活性剂后叶面残留动态3. 内源性害虫基于IPM方案原则,条纹叶枯病防治指导思想是“治虫控病”;策略为:农业防治为基础,抗虫品种为先导,实施以防治灰飞虱为中心的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1)灰飞虱具体措施:(1)农业防治 大力度推广旋耕、深耕,压缩麦套稻、稻套麦。 适当调整水稻品种布局。淘汰感病品种,选育与推广抗虫抗病品种(扬粳9538 徐稻3号,盐粳8号,镇稻99等)。 强化春后对麦田杂草清除措施
21、(特别是禾本科杂 草),力求做到面面光。 秧田选择远离虫源田,建立无毒秧田。 适度推迟水稻播期,推广抛秧、机插秧等栽培方式。(2)农药治虫原则:挑治越冬代(4月中旬5月上旬),狠治第 一代(5月中旬6月上中旬),控制第二代(6月中 旬7月上旬),兼治其它代别。指标: 带毒虫量比例高(大于12),措施要狠。 一代成虫12头/尺2 ,二代若虫1215头/百穴方法:治田外、保秧田,治小苗、保大苗,治小田、 保大田。 药种10吡虫啉,每亩40克;80敌敌畏(400ml)毒土;40毒死蜱,每亩100ml;25噻嗪酮,每亩3040克;20三唑磷,每亩150ml;20康福多浓可溶剂,每亩35克;25阿克泰可分散粒剂,每亩4克;5氟化吡虫啉可分散粒剂,每亩4克;9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混剂,每亩5060ml种子处理剂10吡虫啉6克兑水10kg,浸46斤稻种48小时。70锐胜可分散种子处理剂(400ml/100千克种子,若兼治恶苗病加200ml咯菌腈)。(3)其他防治方法(避、诱、阻)1、防虫网(24目)或无纺布。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养障碍性疾病诊疗与护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油漆工安全操作规程
- 英语阅读训练调查及分析
- 优化有限空间作业的专项计划
- 智能交通行业中小企业劳动合同规范
- 电子商务平台保证金合同
- 草牧场承包权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实施合同
- 出租自住合并方案
- 高速公路草料运输通行费优惠政策合同
- 消系统施工方案
- 脑卒中溶栓护理课件
- 2025年城建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国LTCC技术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租赁住房培训课件下载
- 房管员试题资料
- 2025至2030中国扭蛋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与投融资战略报告
- 2024年苏州昆山国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商场吸烟区管理制度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地理真题(原卷版)
- 糖尿病足截肢术后护理
-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