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_第1页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_第2页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_第3页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_第4页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止暮YANGTZE UNIVEFCSITY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学号指导教师苏应兵院系动物科学学院时间2016年10月12日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学号:201672400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 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 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 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 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

2、下, 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 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 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 防治问题综述如下。一、细菌性疾病1、黄颡鱼红头病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 “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 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 斑

3、,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 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 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 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 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1828C,于每年的4-6月 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 病感染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预防方法: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 使

4、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定期杀虫,防止二 次感染,可在每年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 防止细菌感染。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发病季节, 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哇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方法:一经发现该病,应马上进行药物治疗,首先整个水体泼洒聚维酮 碘等碘制剂0.5克/米3;同时内服恩诺平,每千克饲料拌加24克,连续投 喂5天。但是药物治疗只有在发病早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该病的防 治还是应以加强水质管理为主,生产实践证实,保持养殖水体2米深,每日定 期换一定的新水并控制水温在25C左右,可明显降低该病的发生。2、

5、黄颡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鱼类细菌性烂鳃病一般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 离群独游且缓慢,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不摄食。病鱼鳃丝肿胀,黏液较多,甚 至附着污物。鳃盖内表面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 窗,俗称“开天窗”。流行情况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 可引起大批死亡。防治技术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2.5%食盐水浸洗5分钟。 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或在食场周围每周泼水产用二漠海因 12次。每千克饲料添加菌立清24克,拌饲投喂,连喂35天,或者每 千克饲料添加氟苯尼考粉3克,拌饵投喂,一日1次,连

6、用35天,同时可外 用杀菌红,150毫升/亩米,3天一次,连用二次。3、肠炎病病原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 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 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流行情况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流行于6-9月,苗种主要在5- 6月发病。防治技术控制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鱼种下塘前用2% 3%的食盐水浸浴。坚持“四定”投饵,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并定期在饲 料中添加1%食盐或三黄散。发病池用强氯0.3克/米3进行水体消毒。使 用肠舒宁(每千克饲料添加34克)拌饵内服药,同时外用百毒威或

7、二漠海因等全池泼洒消毒,连续3天。4、出血性水肿病病原细菌。2病症 病鱼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 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 脏有霉黑点。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死亡率高。3危害及流行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在苗种培育阶段易 发病,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C时 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的现象。成鱼养殖阶段,多发生在5月份,死亡率高达 90%。4防治技术药浴:50100mg/L

8、福尔马林浸30s;12mg/L环丙沙星 或新诺明、恩诺沙星浸1530s;2mg/L强氯精或5mg/L漂白粉浸10s;5mg/L四 环素或红霉素浸1h。水体消毒:2mg/L环丙沙星;0.2mg/L新诺明;0.3mg/L强 氯精;1015mg/L生石灰。上述药物任选一种连用3d,隔3d后再连用2d,或选 用其中两种,轮用1周。药饵内服:每千克饲料加入环丙沙星、新诺明、痢特 灵、大蒜素等药物中的一种,用量为0.5g,配以食盐10g,连喂1周;或选用上述药 物中的23种,轮喂1周也很有效。5、水霉病1病原水霉菌。2病症 水霉菌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 伤口,向内、外生长,蔓

9、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 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最终导致死鱼卵。3危害及流行 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表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 病全年流行,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4防治技术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 意合理的放养密度;3%5%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min,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 100kg水配成溶液浸洗10min;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抹伤 口;用400mg/L食盐与小苏打(1: 1)合剂全池泼洒或用23mg/L亚甲基蓝全池 泼洒,隔2d再泼洒1次。二、寄生虫1、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及小车轮虫。症

10、状病鱼焦躁不安,浮至上层狂游,呈跑马状,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 旋转,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黏液上。流行情况水温2028C的4-7月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防治技术 放养前进行清塘,并保持良好水质,合理密养。鱼种放养 前用3%4%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或用12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 要注意根据水温来把握浸洗时间。发病后用0.5克/米3的硫酸铜和0.2克/ 米3的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3天1次,连用23次,或使用阿锐克(100 毫升可供每米水深、46亩水面)配合硫酸铜0.4克/米3全池泼洒,可有效防 治该病。2、钩介幼虫病1病原 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2病症 钩介幼虫用足丝

11、粘附在鱼体,并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 上,鱼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组织发炎或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黄颡 鱼是钩介幼虫最理想的宿主,因此,在黄颡鱼鱼苗培育期常发生此病,特别是寄生 在嘴角、口腔及鳃组织上,出现红头白嘴现象。苗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3危害及流行 黄颡鱼鱼苗是钩介幼虫的良好寄主,而鱼苗培育期间正是 钩介幼虫离开母体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因此,在鱼苗培育阶段多发此病。4防治技术生石灰彻底清塘或用6080mg/L茶饼能有效杀灭池塘中的 蚌类鱼苗及夏花培育池不能混养蚌,进水应用筛网过滤发病初期,用人工摸 蚌的方法清除池中的河蚌或将病鱼转移至没有蚌及钩介幼虫的池中,可控制病

12、情 的发展并使其逐步好转。3、粘孢子虫病1病原及症状根据寄生鱼体的部位,又分为以下几种。1.1皮肤病常见的病原有野鲤碘泡虫、单极虫和中华尾孢虫等。引起的 主要症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有许多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或瘤状胞囊,严重时可 使鱼体失去平衡,不能正常游泳和摄食,日渐消瘦而死。1.2鳃病常见的病原有球孢虫、异型碘泡虫、巨间碘泡虫、变异粘体虫 和上述引起皮肤病的粘孢子虫等。病鱼呼吸困难,鳃盖张开,游动无力,常浮于水 面,严重时窒息死亡。解剖病鱼鳃瓣,有时能见到灰白色的点状或瘤状胞囊。1.3内脏器官病 由多种粘孢子虫引起。病鱼食欲减退或不食,体色发黑, 游动无力,常在池塘水体的中上层活动,后期基本停

13、食,最后因消瘦而死亡。解剖 肠道,肠壁上有灰色囊胞。2危害及流行每年的56月较流行,黄颖鱼饲养初期常发生此病而导 致大量死亡。3防治技术鱼苗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卵囊和孢子 发病时用生石灰1875kg/hm 2干法清塘;用0.20.3mg/L晶体敌百虫全池泼 洒,隔天再进行1次,连用3次患肠道粘孢子虫病时,可用口服盐酸左旋咪唑、 盐酸环氯胍或晶体敌百虫。4、斜管虫和车轮虫病1病原鲤斜管虫和车轮虫及小车轮虫。斜管虫和车轮虫病,有时单独发病, 较常见的是并发症。2症状斜管虫寄生于鱼体表、鱼体边缘或鳃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 病鱼离群独游,有的头下、尾上倒立水面或侧卧水中,呼吸困难

14、,不久即可导致死 亡。寄生于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寄生在鳃上的个体较小。严重时,病鱼沿塘 边狂游,呈“跑马”状。3危害及流行 多发生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饲料不足的池塘,一 般连绵阴雨、水温1828C的47月是该病流行季节。苗种常患此类疾病, 成鱼和亲鱼有时也会被感染。4防治技术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溶 液浸浴5min发病后用0.40.5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3d全池泼洒 1次,连用23次用12mg/kg硫酸铜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把握浸洗 时间。5、小瓜虫病1病原多子小瓜虫。2病症在病鱼的鳃、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 表覆

15、盖一层白色薄膜。因病灶处细菌感染,使体表发炎,或局部鳞片脱落,鳍条烂 裂。病鱼食欲下降,鱼体消瘦,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亡。3危害及流行 此病的危害性较大,幼鱼、成鱼均易发生。在长江流域,3 5月和810月是2次发病高峰,可引起死亡。4防治技术采用生石灰清塘、鱼种消毒、合理放养等措施可防止小瓜虫 病的发生与传播用6080mg/L福尔马林浸泡病鱼1020min,视水温、鱼活 动情况灵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然后转池饲养,原池用福尔马林彻底消毒。6、双穴吸虫病1病原双穴吸虫。2症状急性感染时,病鱼头部颅区和眼眶周围有明显的充血现象。病鱼行 为反常,狂游、打转,鱼体出现严

16、重的弯曲,不久即可出现死亡。若入侵尾蝴的数 量不多时,病鱼会变黑、变瘦,鱼眼出现水晶体浑浊、呈乳白色,出现白内障症状, 或水晶体脱落呈瞎眼。3危害及流行 主要流行于58月,可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慢性感 染全年均会发生。4防治技术杜绝吃鱼鸟入池,切断病原体生活史环节;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消灭椎实螺该病难以根治,发病时用0.50.7mg/kg硫酸铜全池泼洒,1d后重 复1次。7、绦虫病1病原九江头槽绦虫和舌状绦虫7。2症状 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中,大量感染时,前肠形成胃囊状 的扩张,并出现慢性炎症,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体色发灰发黑,离群独游,严 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舌状绦虫裂头蝴寄

17、生于鱼的体腔中,腹部膨大,严重时,鱼 常在水面缓慢游动,甚至侧游或腹部向上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亡,剖开鱼腹可见到 体腔中充满白色带状虫体。3危害及流行九江头槽绦虫主要危害8cm以下的黄颡鱼苗种,舌状绦虫 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4防治技术水深1m用生石灰3750kg/hm 2或漂白粉750kg/hm 2彻底清 塘;对九江头槽绦虫病,按每万尾鱼苗用晶体敌百虫50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 喂36d对舌状绦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8、鲺病1病原 鱼鲺,个体较大,肉眼可见。2症状 主要寄生在鱼体表、鳍和鳃上,用口刺刺伤皮肤,大颚撕破表皮,毒 腺刺激伤口,引起鱼在水中狂游或乱蹿。致病菌入侵后,造成伤

18、口处皮肤溃烂3cm 左右的幼鱼,体表寄生34只鱼鲺,会引起死亡,对成鱼一般不致死。3危害及流行 长江流域较多发,鲺病流行期58月,鱼鲺在水中可转移 寄主,也可随网具等传播。4防治技术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水中鲺的虫卵、幼虫和成虫, 养殖期间定期排污保持水质清新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池水呈0.3 0.4mg/kg用灭虫灵治疗,每千克水用药1mg,每天1次,连用3d。三、营养性疾病1病因 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营养成分 不够等引起。2症状 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灰黄, 胆囊肿大,胆汁发黑,有的胆汁黄绿。病鱼零星死亡。最先死亡的是长得最大的个 体。3防治技术 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35%以上。 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饲料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