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一“文化中国”一、文化中国1,文化的含义“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2,中国的由来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
2、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
3、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3,中国的别称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中
4、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二“天文历法”二、天文历法1,天文星象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赤勒川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无数文人墨客
5、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的分野。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三国演义中更是随处可见观测天象的描写。古诗文中常见的天象描写还有: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属仙后座。
7、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星丛中有36个天罡星,72个地煞星。小说水浒传受此影响,将梁山泊108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2,历法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
8、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二十四节气歌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正月)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二月)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三月)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四月)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五月)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六月)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七月)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八月)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九月)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十月)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冬月)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腊月)小寒快
9、买办,大寒过新年3,纪时纪年纪年“年”的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后来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来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义上的“年”。古人纪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先秦时主要采取帝王称号加年次的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是,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就是鲁庄公十年。到了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来纪年。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朝皇帝的年号。干支纪年法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的一种纪年方法。天干与地支可以有六十种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环,周而复始。因为天干与地支是插花相配的,所以称为“花甲
10、子”,简称“花甲”。今天称年过六十为“年过花甲”就来源于此。如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纪月古代纪月,通常和今天一样,也用序数,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称呼。例如,一年分为纯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来分别称呼,如孟春、仲夏、仲秋等。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纪日古人常用干支纪日,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除此之外,每个月中有几天还有特殊的称呼: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的一天称“晦”。例如五人墓碑记“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戊申晦”。纪时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例
11、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参见下表: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仄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代时间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夜间纪时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
12、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三“地理山川”三、地理山川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春秋时期,“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意义后代有时仍沿用,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下文还有“中国士众”“中国人”等,这里的“中国”都指中原地区。后来,“中国”的所指范围又扩大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甚至还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到了清代,凡是清政府所辖范围内,均称“中国”。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以又有称全国为“九州”的,如龚自珍己亥杂
13、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下面大致分几个小标题,略说一下我国古代地理山川方面的一些常识性问题。1,古代政区我国古代的政区划分随时代不同而不同,大体上是以下集中情况:秦汉时期是郡县二级制。秦将全国分为36郡,共辖大约一千个县;汉代出现了分封的王国,可辖数郡或一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三级制。唐宋时为道州县三级区划。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2,南江北河在古诗文中,“江”与“河”常常专指长江与黄河。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受这两大水系的影响,南方的水流便都称江,如珠江、澜沧江、闽江等;北方的水流也多称河,如海河、淮河、运河等,连由南向北流入长江
14、的大渡河也受此影响而称河。我国古代以黄河为中心,“河”的地位很高,所以有“天河、银河”,而不叫“天江、银江”。后来南方开发很快,南方富于北方,长江比黄河水好,“江”的地位上升了,这时开发的东北地区便取了“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名称。3,特殊地名在古地名中,还要注意古代特有的方位概念。如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就是汉水北边。现在仍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洛阳、江阴等等。另外,古人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由此确定东西表里等方位,如江东、江左、江表等均指长江以南地区。再如:山东:古代可泛指山的东面;也常常专指崤山以东。与今之山东不同。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
15、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4,古称别称南京:古称建康、建业(邺)、金陵、江宁、白下。扬州:维扬、广陵。杭州:临安、钱塘、武林镇江:京口。北京:大都、燕京、北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四“姓名字号”四、姓名字号1,姓与氏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到了秦汉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从汉代起就通称为姓了。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亦无氏。2,名古人
16、“三月剃发取名”。命名之道,各代不同。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如盘庚。春秋战国时,或以动物为名,如触龙、项燕、西门豹;或以贱以丑为名;或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轮扁、优孟。魏晋时好用“之”,如王羲之、王献之。3,字古人除了有名外,还要有字,名是声下来时或不久以后就取的,而字则是举行冠礼取的。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例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明的意思,基本与“亮”同意;苏轼字子瞻,取“凭轼而瞻”的意思;辛弃疾字幼安,“弃疾”(抛弃疾病)与“幼安”(幼年安康)也有一定的联系。4,号许多古人还有号,号就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有
17、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苏轼号“东坡”,李白号“青莲居士”。有的人还有多个别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朋友又给他赠好“靖节先生”。古代的帝王、诸侯及大夫等还有谥号(人死后获得的封号)。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如“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如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左光斗的谥号为“忠毅”。皇帝还有庙号,开国3皇帝一般称高祖、太祖或世祖等,后边的皇帝有太宗、世宗等庙号,我们熟悉的如汉高祖、唐太宗。古代的文人雅
18、士还有室号、斋号,如蒲松龄的书室号为“聊斋”,梁启超的书室叫“饮冰室”,姚鼐的室号是“惜抱轩”。附录:(一)古人名、字、号辑录: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圣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号亚圣。司马迁,字子长,官太史令。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韩愈,字退之,谥号文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欧阳修,字永叔,
19、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关汉卿,号己斋叟。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归有光,字西甫,好震川。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李渔,字笠鸿,号笠翁。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曹雪芹,名沾(应加雨字头),字梦阮,号雪芹。袁枚,字子才,号
20、简斋、随园老人。(二)古人作品命名1,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2,以书室名命名聊斋志异(蒲松龄)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诗文集(姚鼐)七录斋集(张溥)3,以谥号命名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卒谥“文忠”)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4,以名号命名诚斋集(杨万里,别号诚斋)随园诗话(袁枚,号随园)稼轩长短句(辛
21、弃疾,号稼轩)文山先生文集(文天祥,号文山)方望溪全集(方包,号望溪)樊川文集(杜牧,号樊川)5,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魏叔子文钞(魏禧,字叔子)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笠翁对韵(李渔,字笠翁)6,以官职命名王右丞集(王维,官尚书右丞)杜工部集(杜甫,工部员外郎)高常侍集(高适,曾官散骑常侍)宋学士文集(宋廉,官学士承旨)魏郑国公文集(魏征,被封为郑国公)7,以年号命名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嘉祐集-权书(苏洵,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1,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临川先生文集(王安
22、石,江西临川人)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2,以书室名命名聊斋志异(蒲松龄)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诗文集(姚鼐)七录斋集(张溥)3,以谥号命名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司马文正公集(司马光,谥号“文正”)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五“宗法礼仪”五、宗法礼仪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试分述如下:1,祭祀祭天: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
23、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祭地: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
24、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封禅:“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行封禅礼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祭社稷: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
25、),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祭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祭祀用的食物,行礼后要分而食之,称为“餕”(j-n),是食鬼神之余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
26、分赠给参加祭祀的宾客或颁赐给同姓诸侯。九拜: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
27、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在周代,贵族中的大宗继承了王位或封国,而小宗、支子只能充任大夫、士,或者降为庶人。宗庙祭祀十分集中地表现出宗法制度的等级差别和尊卑次第。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大致
28、始于南宋。祠堂制是对旧有的宗法制度的补充。一方面,它反映了平民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人民被更牢固地束缚在封建制度之下。2,冠礼和笄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
29、。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梁代贺瑒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著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3,丧礼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4,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
30、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其他忌讳: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5,年龄称谓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束发、成童:十
31、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期颐:一百岁。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附录:其他宗法礼仪名词七庙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六亲左转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史
32、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六“节庆民俗”六、节庆民俗节日原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祭祀日或庆祝日。祭祀什么和庆祝什么则与这个民族或地区的产生与发展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
33、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按时间顺序扼要介绍我国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一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
34、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日,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2.元宵节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
35、节。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前206-公元23),正月十五这天,汉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于汉帝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3.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大地回春,春阳萌动的日子。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嬉游并举行祁福消
36、灾的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节”为三月三,不再用“巳”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黎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等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的节日,不过风俗仪式各有不同罢了。4.清明节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
37、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5.端午节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
38、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6.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少女节。相传起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据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和幸运的到来。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佼佼河汉女”的诗句,秦观鹊桥仙更是以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人。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
39、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7.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
40、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
41、,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8.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42、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9.腊八节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
43、。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这天也是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10.祭灶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祭拜“灶王”,俗称“过小年”。祭灶的时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举行祭灶。后来,基本上但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祝福”,也就是指这个节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七“科举教育”七、科举教育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
44、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1.科举考试程序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
45、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士再应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
46、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科举考试是取士之制,学校教育是养士之法,选才有赖于育才,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学而优则仕,1300年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踏上仕途,科举考试操纵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科举是学校的教育目标,考试内容即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就是学校的培养标准,学校追求的是中举及第。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科举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科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私塾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的提高。2.古代的学校教育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
47、,周曰庠”。所以在先秦,学校有时称为“庠序”,如孟子说“谨庠序之教”。周代以后,学校的设置日益完备,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公办到私立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中央官学中央官学是朝廷直接设立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主要分为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专科学校(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和贵族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宗学、旗学等)。唐代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渐走下坡路,逐步衰败,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被学堂所代替。地方乡学从汉代起,地方上普遍设立乡学,此后日益完备。到唐代,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名额、招生对象、学习内容等,都有明文规定。书院书院是教育
48、、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文化传播、普及文化和宣扬教化的基地。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基本官化。千余年来,书院与科举关系密切是长期的、普遍的,而较不重视科举的书院是短时间的、少数的。书院也因科举盛而产生,随科举废而消亡。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私学私学是古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塾、冬学、蒙学等。私学的教学主要为进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的准备。史书记载孔子最早兴办私学。王冕读书中“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的“学舍”,就是这类学校。3.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我国古代最
49、早进行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即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六门科目: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诸子百家纷纷办学,宣传各自的思想学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汉代武帝以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
50、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废科举开学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八“职官沿革”八、职官沿革中国古代的官制在历朝历代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既有整个官僚体系的改变,也有部分官职称谓不同或是分工的变化,还有后人作品中沿用古称的问题。这里只是择其大要情况,略作说明如下:1,中央官制在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就是宰相。春秋战国时期,齐、秦等国有相,楚有令尹,宋有大尹,吴有太宰,实际上都是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和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的“相”均指宰相。秦汉时期,设立丞相(
51、管行政,统率百官)、御使大夫(管检察和秘书工作)、太尉(管军事),称为三公,同为宰相。魏晋以后,形成三省,即尚书省(执行)、中书省(秘书)、门下省(审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隋唐以后的几个朝代,皇帝不愿把大权经常交给三省长官,就让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参知政事”等头衔行使宰相的职权,如司马光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参政”就是“参知政事”的省称。宰相以下,就是中央各部门的长官。周时有五司: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担任这些官职的一般都是大夫。如子鱼论战中“司马曰”,“司马”就是主管军事的官。秦汉时,中央机构采取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
52、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如周亚夫军细柳中“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到隋代,正式确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每一部下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此后历代相沿,基本未变。六部的分工是:吏部:主管中下级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勋封等。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
53、政收支等。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兵部:主管中下级武官的选用、练兵、军械和驿站等。刑部:主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主管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2.地方官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的长官主要有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开始以郡统县,郡的长官叫“守”或“太守”,以后沿用,如雁荡山:“谢灵运为永嘉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在汉代又尊称为“府君”或“使君”,如陌上桑:“使君从南来”。县的长官称“令”“长”,后代也沿用,如陈涉世家中的“陈守令皆不在”。宋代以后,县的长官称为“知县”,如唐翁猎虎:“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知旌德县”就是
54、做旌德县知县。州的长官称刺使,如童区寄传:“刺使严证奇之”。宋代开始改刺使为知州,但习惯上仍称为刺使或太守,如醉翁亭记:“太守宴也”“太守醉也”,欧阳修此时是滁州知州,所以这里自称为“太守”。到元代,行省成为全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其长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等,明初左右使成为一省的最高长官,中期以后,总督或巡抚成为一省或几省总揽军事、行政及监察的最高长官,总督又称制军,俗称制台。如制台见洋人中“制台”,就是总督。省的下边有府,府的长官为知府,如登泰山记:“与知府朱孝存子颖由南麓登”。另外,清代省以下,府州以上还有道员(道台)作为高级行政长官,鲁迅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55、就指此。附录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迁】调动官职,包
56、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退】撤销或
57、降低官职;自己辞职。【斥】屏弃不用。【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
58、同)【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九“图书典籍”九、图书典籍古代的典籍称策(册),它包括用细竹片做成的简册和用木片做成的版牍。写满或刻满字的一个个竹简或版牍,要用皮条串连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一本“书”。在古代的文字中,“册”字就是两根绳条穿着一串竹简或版牍的象形。制作竹简,为了防止虫蛀和腐烂,要先在火上烘烤,烘干水分,称为“杀青”或“汗青”,因此后代又用汗青指代史册,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竹木制的“书”使用不便,携带及存放更不便,古人说“汗牛充栋”,本来指的就是这样的书。春秋末期,又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59、称为“帛书”或“素书”,一部书或其中的一部分卷成一卷,因而“卷”就成为计算书籍的单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又有用卷代称书的,如“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成语“开卷有益”等。古代典籍,在唐代以前几乎都是手写本,称为“钞本”,宋代以后大都用雕版印刷,即“板印”,印本称为“版本”,又作“板本”,所以活板中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刻印书籍称为“付梓”,梓就是木板。如“汝之诗,吾以付梓”(祭妹文)。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为方便查阅,就要分类。汉代刘歆继承父(刘向)业,完成了第一部图书总目录七略。隋书经籍志开始将图书分为经、史、子、籍四大
60、类。黄生借书说中说“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就指此。1,经: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又称之为“六艺”,后代逐渐增加,至南宋变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2,史: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左丘明编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是袁枢(南宋)的通鉴纪事本末。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廿四史: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官方认定或组织编修的正史书。3,子: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橱浴柜定制化生产及全屋配套安装工程合同4篇
- 2025年个人二手车交易车辆改装及加装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幼儿园教师团队建设与合作服务协议3篇
- 2025个人果园土地承包合同书制定与执行细则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治理合同规范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家具安装与空间规划承包协议4篇
- 2025年度电商物流仓储一体化服务合同8篇
- 二零二四年啤酒企业定制化销售合同3篇
- 2025版星巴克加盟店食品安全管理合同3篇
- 2025版离婚小孩户口迁移抚养协议及财产分配协议3篇
- 小学生作文方格纸A4纸直接打印版
- 幼儿阿拉伯数字描红(0-100)打印版
- 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报告模板
- GB/T 12173-2008矿用一般型电气设备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及答案(含MP3+录音原文)
- 房产抵押注销申请表
- 【课件】第三课 蒙娜丽莎 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
- 新媒体研究方法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东芝空调维修故障代码汇总
- 工艺管道仪表流程图(共68页).ppt
- 五项管理行动日志excel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