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铁系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水中硝酸盐氮_第1页
纳米铁系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水中硝酸盐氮_第2页
纳米铁系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水中硝酸盐氮_第3页
纳米铁系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水中硝酸盐氮_第4页
纳米铁系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水中硝酸盐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纳米铁系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水中硝酸盐氮摘 要:利用液相还原法分别制备了纳米Fe0、纳米Fe/ Ni及Fe/ Cu 粒子,并在无氧条件下将其应用于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负载量、硝酸盐初始浓度等条件对硝酸盐去除速率的影响,并对三种纳米材料还原硝酸盐的产物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铜负载量为5. 0 %的纳米Fe/ Cu粒子(投加量为1.5 g/ L)在20 min内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接近100 % ,反应过程中有大量 亚硝酸盐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消失,反应的最终产物主要 为氨氮,占体系总氮的75 % ,另有25%勺氮损失;在纳米Fe0与Fe/ Ni 粒子还原硝

2、酸盐产物中,氨氮的转化率均为95姒上。纳米Fe/ Cu粒 子对产物的选择性优于Fe0和Fe/ Ni粒子。关键词:复合材料;硝酸盐;纳米Fe0 ;纳米Fe/ Cu ;纳米Fe/ Ni ;脱硝Key words : composite material ; nit rate ; nano2scale Fe0 ; nano2scale Fe/ Ni ; nano2scale Fe/ Cu ;denit rification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已成为一个突出 的环境问题,水中的硝酸盐在人和动物体内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从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严重的可致死亡122 。因此,开展地下水中

3、 硝酸盐氮修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 ,国内外用纳米铁来 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氮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是,对于脱硝的机理和产物选择性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324 ;同时纳米零价铁可快速还原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但其产物主要为氨氮,只有 很小部分硝酸盐可能被转化为氮气。而大量文献研究表明527 ,应用催化还原的方法可将大部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为进一步提高纳 米零价铁还原硝酸盐过程中对氮气的选择性,作者采用液相还原法在 纳米铁制备的基础上制备了纳米 Fe/ Ni粒子及Fe/ Cu粒子,探讨NO- 3 - N转化为N2的可能性,并比较了 3种纳米铁系粒子对硝酸盐氮的 去除机理。实验部分1

4、 试剂和仪器NaNO3 , FeSO4 7H2O , NaOH , KB H4 ,NiCl2 6H2O , Cu (NO3 )2 3H2O,无水乙醇,聚乙二醇,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DJ 1C2100W电动搅拌器;Forma1025厌氧操作箱;THZ282B气浴恒 温振荡器;752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Delta2320系歹U p H计;D/ MAX22500型X射线衍射仪,Cu Ka射线;PHIL IPSEM400ST型透射 电镜;ICP29000 (N + M)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2 纳米铁系材料的制备瀛气保护下,将一定量的FeSO4 7H2O和聚乙二醇溶于乙醇2水 混合体系中

5、(醇/水比为2 :5),然后在快速搅拌条件下将30 mL 1 mol/dm3的KB H4溶液滴加到上述体系中,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反 应30 min ;然后用磁铁分离黑色产物,将上层液体弃去,并用去离子水 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3次,在瀛气保护下烘干,即得所需的纳米Fe0 粒子。纳米铁银的制备方法与纳米铁的基本相同,只是将一定质量比的FeSO4 - 7H2O和NiCl2 6H2O同时溶于醇水体系中,其他产物收集及后续处理同上,反应式如下Fe2 + + 2BH-4 + 6H2O - Fe0 + 2B(OH) 3 + 7H2 T (1)Ni2 + + 2BH-4 + 6H2O - Ni0 + 2B (O

6、 H) 3 + 7H2 T (2)实验中采用分步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Fe/Cu。首先制备纳米铁颗 粒,然后将新制备的纳米Fe0颗粒导入一定量的脱氧硝酸铜溶液中, 以3000 r/ min 的速度搅拌30 min来制备纳米铁铜颗粒,其反应方程 式为Fe2 + + 2BH-4 + 6H2O - Fe0 + 2B (O H) 3 + 7H2 T (3)Fe0 + Cu2 + -Fe2 + + Cu0 (4)将生成的纳米Fe/ Cu双金属颗粒分离并用脱氧水和无水乙醇各 洗涤3次,最后于70 C烘干待用。整个纳米颗粒制备及干燥过程均在 瀛气保护下进行无氧操作。. 3纳米铁系材料脱硝实验反应均在250 mL

7、反应瓶中进行,将一定量纳米Fe0、纳米Fe/ Ni 以及纳米Fe/ Cu分别加入125 mL 一定浓度的硝酸钠模拟水样中,在 室温下进行振荡反应,转速为220 r/ min,还原过程中未对溶液p H进 行控制,间隔一定时间取一定量的水样,迅速通过0. 22 wm滤膜后, 测定NO-3、NO-2、N H+4的浓度。纳米铁系粒子的称量、转移 均在无氧环境中进行,所有容器、溶液在使用前均用鼠气吹脱除氧, 在瀛气保护下使用真空线来完成转移,同时进行脱硝对比实验。按照 国家环保局规定的测定方法,NO-3浓度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NH+4 浓度用纳氏试剂法测定,NO-2浓度用0c 2蔡胺比色法测定。结果与

8、讨论1纳米颗粒的表征样品形貌观察和电子能谱分析采用 PHIL IPS EM400ST型透射电镜。实验室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得的铁系纳米材料均为粒径80 nm左右的黑色球状粒子,且颗粒有不同程度的团聚。5. 0 %纳米Fe/ Ni的 能谱分析结果。Fe/ Ni体系中实际Ni含量为4. 3 % , Fe 、Ni特 征峰证明了纳米Fe/ Ni颗粒的双金属组成结构,其中C崎征峰来自 于TEM分析中制样的Cu网,而C OWU来源于纳米颗粒制备过程中使用 的表面活性剂。由于能谱分析法中采用的制样网为 Cu网,会对Fe/ Cu 颗粒的成分测定产生影响,所以应用ICP2AES分析方法对纳米Fe/ Cu 颗粒的成分

9、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理论负载量为5. 0 %的纳米Fe/ Cu 颗粒,实际Cu含量为4. 9 %。2不同负载量Fe/ Ni粒子去除NO-3 N的效果比较纳米双金属材料中,催化剂金属负载量可影响纳米颗粒的反应活 性及硝酸盐还原产物,因此分别制备了 Ni含量为1. 0 % 5. 0 % 10% 20%勺纳米Fe/ Ni颗粒,并应用于80 mg/ L硝酸盐的还原去除,Fe/ Ni投加剂量以Fe计为1. 5 g/ L ,考察Ni含量对纳米双金属材料去 除硝酸盐效果的影响。在相同情况下,Ni负载量为5. 0 %的纳米Fe/ Ni粒子去除硝酸 盐氮的速率最快,40 min内即可将硝酸盐去除完全。其他三种不

10、同负 载量的纳米Fe/ Ni粒子的去除速度相对较慢,尤其是Ni负载量为10麻口20 %FeZ Ni粒子活性较低。这是由于在Fe0纳米颗粒表面负载Ni可增加颗粒表面的活性反应位,促进Fe的腐蚀反应,但是过多 的Ni原子覆盖于双金属颗粒表面则减少了表面 Fe原子数,从而降低 了 Fe0与水和污染物接触的几率,表现为反应活性的降低。所以,在反 应体系中,纳米FeZ Ni的最佳Ni负载量为5. 0 %。因此,本文选择Ni 负载量为5. 0 %的纳米FeZ Ni粒子来作比较实验。3 不同负载量FeZ Cu粒子去除NO-3 N的效果比较实验采用硝酸盐氮初始质量浓度为80 mgZ L的溶液,FeZ Cu的投

11、 加剂量以Fe计为1.5 g Z L ,在相同条件下采用Cu负载量分别为1.0 %、5. 0 %、10 %、20 %白FeZ Cu粒子进行脱硝对比试验。在相同情况下,Cu负载量为5. 0 %的纳米FeZ Cu粒子去除硝酸 盐氮的速率最快,20 min内即可将硝酸盐去除完全;负载量小于5. 0% 时,随着Cu含量的增加,纳米FeZ Cu双金属颗粒的反应活性逐渐增 大,当负载量超过5. 0 %以后,其反应活性随Cu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 低。Cu负载量对纳米材料反应活性的影响趋势与金属Ni的影响情况类似,只有纳米颗粒表面第二种金属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才能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因此本文选择 Cu负载量为

12、5. 0 %的纳米FeZ Cu 粒子来作比较试验。2. 4不同纳米铁系粒子去除NO-3 N勺效果由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催化剂种类对纳米Fe0的反应活 性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纳米FeZ Ni 、FeZ Cu与纳米Fe0颗粒 还原硝酸盐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纳米材料还原硝酸盐的反应活性顺序为:纳米Fe/ Cu 纳米Fe/ Ni 纳米Fe0。. 5 产物分析与反应机理与普通铁屑相比,无氧条件下应用纳米铁还原去除硝酸盐氮具有 较高的反应速率,可见纳米零价铁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 应用纳米Fe0 还原硝酸盐的产物测定结果,其中C/ C0为溶液中所考察的离子浓度 与初始硝酸盐浓度

13、的比值。反应中有96姒上的NO-皱纳米铁还原为 N H+4 N ,反应过程中有少量NO-2作为中间产物生成,随着反应的 进行,NO-2最终被还原为N H+4 -N。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此体系中,总氮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反应 进行完以后,溶液p H升高到9左右,此时部分N H+4 -N可能转化 为N H3,所以N H3的转化可能是造成总氮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少 量氮气的产生也是导致体系中总氮减少的原因之一。在纳米Fe/ Ni与硝酸盐污染物反应过程中随着硝酸盐浓度的下降,N H+4生成率逐渐升高,反应中有少量NO-2作为中间副产物被检出,且NO-2呈先升 高后

14、降低的趋势,最后没有NO-2残留于溶液中;总氮平衡在反应中 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由纳米 Fe/ Ni双金属颗粒与NO-3的 反应速率及对产物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纳米Fe/Ni还原硝酸盐 是一个连续的分步反应,溶液中的NO-3首先被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 的活性反应位,并被转化为NO2 ,这步反应在整个还原过程中相对比 较慢,生成的部分NO-2被吸附在纳米颗粒表面,另外一部分则解吸到 溶液中,并与纳米颗粒表面的NO-2建立起吸附、解吸的平衡过程。在 双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吸附的NO-2 ,可被进一步还原为N H+4、N2 ,这个还原过程在整个反应中进行得比较快,实验中考察了纳米颗粒与 N H

15、+4的反应,结果证明纳米颗粒对N H+4几乎没有吸附作用,所以 NO-2被转化为N H+4后立即被释放到溶液中。检测过程中可能会有 一部分NO-3、NO-极附在颗粒表面,从而使总氮平衡会有一个降低 的过程,而当所有NO-3被转化为N H+4后,溶液中的总氮又会出现回 升。该实验结论通过纳米材料与氨氮的反应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各纳米材料均对水体中的氨氮无吸附作用。在纳米 Fe/ Cu 还原硝酸盐的过程中,硝酸盐随反应进行逐渐减少,氨氮呈逐渐升高 的趋势,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是先增大再减少,在反应过程中会出现 极大值,可检测出NO-2最大转化率可达40 % ,明显高于纳米Fe/ Ni 反

16、应过程中2. 2 %8. 6 %NO-2的转化率,且对于Fe/ Ni纳米双金 属材料,反应物NO-3与NO-2可同时被纳米颗粒还原完全。而与 Fe/ Ni纳米颗粒反应不同的是,当纳米Fe/ Cu反应活性比较高,硝酸盐 去除速率较快时,即使硝酸盐被反应完全,仍有大量NO-旗留于溶液 中,充分证明了 Fe/ Cu还原硝酸盐为连续的分步反应,其反应历程与 纳米Fe/ Ni相似,即硝酸盐还原需经历2个步骤,即NO-3 NO-2 N H+4 在Cu负载量为5. 0 %的纳米Fe/ Cu粒子去除硝酸盐氮的反应中, 在20 min内硝酸盐氮几乎完全被去除,但有22%勺硝酸盐以中间副产 物亚硝酸盐的形式残留于

17、溶液中。继续反应 60 min ,亚硝酸盐氮可以 达到99 %勺去除率,反应最终产物75溢右为氨氮,反应过程中总氮一 直呈降低趋势,最后可检测的总氮量约为75 % ,其余25 %可能以氮气 形式存在。硝酸盐首先被吸附于纳米Fe/ Cu颗粒表面,然后在反应活性位被快速还原为NO-2 ,并被释放到溶液中,在吸附、解吸作用下往返于溶液和纳米颗粒表面之间,直至被进一步还原为N H+4和N2。应用 Fe/ Cu和Fe/ Ni去除硝酸盐可能存在不同,在纳米Fe/ Cu双金属反 应体系中,由NO-盎UNO-2的转变为快速反应,而由NO-2转化为N H+4 的过程则比较缓慢。与纳米Fe/ Ni颗粒相比,用纳米

18、Fe/ Cu颗粒还 原硝酸盐,造成溶液中大量NO-2积累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首 先Cu催化剂的引入提高了硝酸盐的去除速率,同时明显增加了对亚 硝酸盐的选择性,因此在纳米Fe/ Cu反应体系中,NO-2具有较快的 生成速率;纳米Fe/ Cu表面对NO-2吸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由NO- 2转化为N H+4的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当纳米Fe/ Cu对硝酸盐的 反应活性较低时,虽然减小了 NO-2的生成速率,但由于Cu催化剂对 NO-2的选择性大于Ni ,所以在纳米Fe/ Cu双金属反应体系中,其 NO-2最高转化率普遍高于纳米Fe/ Ni颗粒。结论(1)采用实验室液相还原法制备的纳米 Fe/Cu粒子

19、、纳米Fe0及纳米 Fe/ Ni粒子均为规则球状体,平均粒径均为80 nm。(2)纳米铁系粒子在无氧、室温、振荡条件下,无需控制p H值即可 与硝酸盐完全反应,反应模式与路径基本相同;纳米Fe/ Cu粒子的反 应速率优于其他2种纳米粒子。Cu负载量为5. 0 %的纳米Fe/ Cu粒子与硝酸盐反应的速率及产 物最好。20 min内可将硝酸盐去除完全,最终产物中有75 %为氨氮, 其余25 %可能以氮气形式存在。(4)纳米Fe/ Cu粒子与硝酸盐反应过程中出现大量中间副产物亚硝 酸盐,以此可进一步研究硝酸盐还原的反应历程,深入探讨纳米铁系 复合材料催化还原硝酸盐的反应机理。参考文献:1 Dorsc

20、h M M , Scargg R , Mcmichael A E A. Con2 gential malformation and maternal drinking water supply in rural south aust ralia : a case2cont rol study J . Am J Epidemiol ,1984 ,119 (4) :4732486.2 Yang Gordon C C , Lee Hsaio2Lan. Chemical reduc2tion of nit rate by nanosized iron : kinetics and path2 ways

21、J . Water Research , 2005,39 (3) : 8842894.3 Sohn Kyounghee , Kang Sung Wook , Ahn Samy2oung , et al. Fe (0) nanoparticles for nit rate reduc2 tion : stability , reactivity , and t ransformation J . Environ Sci Technol , 2006,40 (17) : 551425519.4 Liou Ya Hsuan , Lo Shang2Lien , Kuan Wen Hui , etal.

22、 Effect of precursor concent ration on the charac2teristics of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and it s reactivi2ty of nit rate J . Water Research , 2006 , 40 ( 2 ) :248522492.5 Chen Shiao2Shing , Hsu Hong2Der , Li Chi2Wang. A new method to produce nanoscale iron for nit rate re2 moval J . Journal of Nano

23、particle Research , 2004,6 :6392647.6 张燕,陈英旭,刘宏远.Pd2Cu/ 丫 2Al2O3催化还原硝 酸盐的研究J .催化学报,2003 ,24:2702274.Zhang Yan , Chen Ying2xu , Liu Hong2yuan. Cata2lytic reduction of nit rate in water over Pd2Cu/丫 2Al2O3 catalyst J .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3 ,24 :2702274.7 高建峰,徐春彦,王久芬,等.用Pd2Cu2Pt/丫 2Al2O3 催化剂还原水中的硝酸盐J .催化学报,2004 ,25(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