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议论文要点回顾小小测试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用论证方法: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论证的方式: 、 。议 论 的 方 式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立论和驳论是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的论述,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议论文考点1、把握中心论点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

2、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

3、为什么?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六、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

4、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举例论证)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实验的方法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

5、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论证思路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结构: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

6、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总结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语言品味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7、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弗莱明通过反复实验发现青霉素;居里夫人通过反复实验发现镭元素;爱迪生通过反复实验发明电灯;袁隆平通过反复实验育成杂交水稻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拓展延伸,培养实验精神 作者说“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从古今中外的科学史

8、中找到相关事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吗?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拓展延伸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2、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3、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9、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