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七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七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七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七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七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七月月考试题(含解析)PAGE PAGE - 45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七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渐下降,联系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后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促使贵族化趋向

2、弱化,故B项正确;A项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说法太绝对,排除;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说法错误,西汉前期的贵族化趋向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故C项错误;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不合史实,故D项错误。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丁山先生认

3、为宗法制起源在西周之前,王国维先生认为宗法制在西周时产生,两者对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存在着争议,故B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不是王国维的,故A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故D错误。【点睛】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丁山先生认为“不始周公之礼”,即在西周之前宗法制已经存在;王国维认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即宗法制在商朝不存在,在西周才有。3.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

4、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繁荣B.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 印刷术的发明D. 科举制的推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

5、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4.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B. 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C

6、.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D. 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中可以看出,“官品秩序”高低取决功绩,这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说明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南北朝时南方较北方安定,故A项错误;“门品秩序”即等级高低取决于出身,对于那些出身差的官员要想升迁很困难,甚至随时会丢掉现有官职,所以,在南朝普通官员的安全感很差,收入当然也难以稳定,实际上第二种“官品秩序”更有益于增强普通官员的安全感与稳定性,因为在官职之外,再冠以“品位”,无疑等于为其地位又加上了一道保险,B、D项排除。【点

7、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5.1380年,明太祖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自己行政。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没能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两年后即被废除。由此可知A. 丞相制度的重建大势所趋B. 君主专制的强化受到挑战C. 内侍机构调整迫在眉睫D. 官僚体制的改革陷入绝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两年后即被废除”可以看出明初的辅官具有局限性而被废除,说明内侍机构的调整迫在眉睫,故C项符合题意;明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而且材料没有体现丞相制度的重建大势所趋,故A项错

8、误;材料体现的是明初的辅官具有局限性,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受到挑战,故B项错误;“绝境”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6.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

9、C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7.1761年3月,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揭示出清朝前期A. 边疆地区商业贸易获得较大发展B. 西北边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C. 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

10、维护边疆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乾隆以前,不准商人超过日月山到牧业区自由贸易。材料中的“多尔济”上奏折论述了“内地商人”与“青海”“蒙古”等进行贸易“大有裨益”,并且“乾隆同意实行”,这反映了清朝前期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滨江地区商业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到西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可以体现出西北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无法推断是否是开始,排除。8.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

11、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民间建筑不准高大”,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等级秩序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不仅反映“殖货致富者愈众”都城经济功能的增强,重点阐述民间建筑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中提到是“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没有提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到

12、程朱理学,而且唐代程朱理学统治地位没有确立,故排除D。【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9.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A. 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B. 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C. 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D.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13、,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河北“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故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找不到商业网络建立和纺织业生产的分工以及专业化的依据,故AD项不符合题意;仅仅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能说明生产的地域分工“加强”,故C项排除。10.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A. 通过“格心”“致良知”B. 有强烈的

14、社会责任意识C. 注重“气节”“声誉”D. 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官者,如何为官大多数是清楚,问题往往出在“行”上,王阳明践行了“知行合一”思想,成为一代名臣,故D项符合题意;只有“良知”是不够的,关键是能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A项排除;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所倡导的,但将社会责任意识落实到一生的实践中是需要意志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故B项排除;“气节”“声誉”大多数人都会重视,但面对声色物欲的诱惑,往往就“失节”,毁掉声誉,故C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11.墨子认为在未

15、有国家之前,“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于是,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这表明墨子A. 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B. 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C. 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D. 推崇各学派主张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子认为在没有国家之前,每个人都要自己的“义”导致天下大乱,然后选举出贤良的天子,天子统一思想、价值观治理国家,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强化君主权力,且天子是人民选举出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在强调价值观的统一,是站在整

16、个社会的发展的立场上分析,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各学派主张,排除D。12.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A. 具有“经世致用”思想色彩B. 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C. 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 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叙述发现,“南宋朱熹所作”“家礼”对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的“礼仪规范”“设定”“详尽细致”,“明王守仁”的“南赣乡约”中则“制定并颁布

17、”“民间规约”,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是反对空谈义理的表现,主张改革,是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A项符合题意;“实现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此项为干扰项,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民间规约”的规范,与社会责任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南宋、明代思想家对北宋以来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向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的实学发展,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理想诉求方面的变化,不是儒家通俗化的价值观念的表现,故D项排除。13.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18、”“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A. “民以食为天”B. “和而不同”C. “无为而治”D. “崇尚礼乐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B项符合题意;“民以食为天”的意思是百姓以粮食、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材料未涉及有关粮食的信息点,故A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意思是无为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羹汤要有多种味道、声音要“七音

19、,八风,九歌”“相成”,与“无为而治”、“崇尚礼乐教化”无关,故CD项排除。14.明代江苏东台人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颜钧云:“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据此可知,他们都A. 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B. 注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C. 追求个性与人格的独立D. 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表明他们都追求个性与人格的独立,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也不能看出他们都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排除A;材料信息

20、无法体现注重实用,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程朱理学的旨趣,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联系所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解答。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15.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A. 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C.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D. 形成了完善的理论

21、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孙子兵法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C;材料反映孙子兵法注重了解情况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掌握来克敌制胜,无法体现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

22、和掌握来克敌制胜”,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6.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A. 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B. 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C. 表明工人阶级领导阶级D. 没有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来看,说明中共中央教条地认为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只能依靠工人阶级,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与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无关,排除A项;工人阶级是领

23、导阶级并非排斥其他阶级参加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阶级的作用,故D项排除。17.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B. 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C. 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D. 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学者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需求,知识界和舆论界希望通过传统文化塑造中

24、国团结一心、一致抗日的民族意识,故D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与材料“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的描述相悖,排除A;新文化运动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排除B;儒家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情和理解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排除C。【点睛】本题解体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提供的时间“1935年”,学生要结合所学局部抗战的信息方可作出判断。18.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会议修改内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八届全国

25、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B.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宪法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不平衡发展的矛盾,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26、故C项说法错误。19.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一千多点,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挽狂澜.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香港经济重现繁荣。由此可见香港回归诱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国两制成为香港稳定发展的基础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已不适应时代中国成为维系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7、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香港经济重现繁荣”可知,中央政府支持对缓解东南亚金融危机,促进香港繁荣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一国两制”成为香港稳定发展的基础,故符合题意;东南亚金融危机并非香港回归诱发的结果,排除;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所以答案选C项,ABD项排除。20.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A. 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B.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C. 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D. 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答案】D【解析】【

28、详解】根据材料“1942年”“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应对抗日战争的需要实行的盐业专卖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制度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膨胀,不利于近代化发展的潮流,故A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1935年,故B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21.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29、。这一变化说明A. 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B. 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D. 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A;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

30、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点睛】本题解读的关键是材料中“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描述,学生据此明确变化的原因即可作出判断。22.1940年度,中央银行放款总额为509亿元,而贷给政府中央机关的为484亿元,占95.1%.1947年6月中央银行垫款给财政部的余额高达126565亿元,相比之下,中央银行用于经济方面的资金少得可怜。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A. 中国社会经济混乱,市场投机盛行B. 国民政府垄断金融,资源分配失衡C. 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起步艰难D. 中央政府机关冗繁,财政出现赤字

31、【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贷款大部分是给了政府,说明国民政府垄断了金融,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投机盛行和政府机关冗繁,故AD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从1940年到1947年的中央银行的财政状况,没有反映出经济起步艰难,排除C。23.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 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C. “一五”计划忽视了农业发展D. 农业现

32、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6年”“过高地估计”“ 过度的生产计划”“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可知,周恩来关注到过度的计划导致工厂生产的不协调现象,为接下来的经济建设提供失败的教训,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运动是在1958年之后开始,故A项错误;半机械化农具是为了加速发展农业,是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半机械化农具生产与计划不协调的现象,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发展的成就,故D项排除。24.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

33、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A. 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B. 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 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D. 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

34、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25.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A. 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 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C. 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 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林则徐只是将与英国的战争称之为剿匪,认为中英之间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这明显是天朝上国的观念

35、作祟,故D项符合题意;在林则徐眼中,与英国的战争还不能上升到反侵略的地位,排除A;材料说明林则徐在观念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但却并未上升到主动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这也是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如何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排除C。【点睛】在阅读历史材料时,要密切关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本题中的“剿匪”,这些词语往往折射了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真实看法。26.1898年湘报第二十号提出使中国富强的四点主张:“改法以同法”(“西法与中法相参也”);“通教以绵教”(“西教与中教并行也”);“屈尊以

36、保尊”(“民权与君权两重也”);“合种以留种”(“黄人与白人互婚也”)。这些观点表明A. 立宪改革已是社会共识B. 民主思想已经成主流C. 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D. 中西文化实现深度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98”“改法以同法”(“西法与中法相参也”);“通教以绵教”(“西教与中教并行也”)可以看出主张中西结合,不仅是中体西用也学习西方的政治等内容,说明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判断民主思想和立宪改革成为主流,故排除AB项;根据材料“通教以绵教”结合当时历史可知,此时中西文化初步交流,而不是实现深度交融,故D项错误。27.“以太”(ether)是亚里士多

37、德假设的一种极小物质微粒,是作用力之间的媒介。谭嗣同在“仁学”里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因此,应当“中外通”“人我通”。这反映出谭嗣同A. 主张与西方进行更多交流B. 回归儒学本质来推动变法C. 弘扬科学精神以改造人心D. 认识到了推翻清朝的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和谭嗣同都以为“以太”是一种媒介和工具,以要“中外通”“人我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维新派人士,他寄希望于此来为变法寻找依据,从而推动变法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主张与西方进行更多交流和弘扬科学精神以改造人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C项排除;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不

38、是推翻清朝,而是维护其统治,故D项错误。2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固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A.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革制度B.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C. 思想解放运动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 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学者主张先学思想,再学政治,最后学器物,而现实中近代中国因为受制于多重因素,学习西方的顺序恰好相反,故B项符合题意;开始主张“改革

39、制度”应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派,不是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变革人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偏重于实用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故C项错误;工业化体系是从一五计划开始起步的,故D项错误。29.1957年,我国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A.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C.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 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答案】

40、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经济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故C项正确;AB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排除;D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排除。【点睛】解题时一是需要紧扣史料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即一五计划,可以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归纳,二是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排除。30.“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41、“上述言论出自A.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C. 新民主主义论D. 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与题意不符;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初步阐明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故A项排除;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故B项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故D项排除。【点

42、睛】“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二、材料分析题3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汉书武帝纪材料二 “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

43、人物,第其高下”。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杜佑通典卷十四材料三 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毁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者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

44、一制度的考核标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同。(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孝廉。(2)背景:东汉末年,察举制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异同:同: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异: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3)不足:察举制: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

45、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考试内容靠死记硬背,严重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认识:选官制度是否得当,影响社会的兴衰;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选官标准应公开、公平、客观。【解析】【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举孝廉”得出察举制。目的:根据“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得出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标准:根据“举孝廉”得出孝廉。(2)背景: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察举制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根据“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

46、立九品官人法”得出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异同:同:可从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等角度总结回答。异: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结合所学可知,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3)不足:察举制:根据“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得出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根据“迄乎末流,帖经(通典”,并结合所学,可从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等角度分析总结。认识:可从选官制度影响社会的兴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47、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和选官标准等角度分析回答。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謇全集中,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现象,现摘录部分,整合如下:张謇,江苏常熟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96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经过数年的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荻净利约370余万两。1914年,张謇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

48、高迭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后的几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但是1919年以后,张謇的企业日益艰难,“实业救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记录,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经济史上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记录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历史记录: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历史现象:这一历史记录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概述与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