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_第1页
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_第2页
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_第3页
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_第4页
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1: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推举表 单位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 10 月 9 日论文题目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作者姓名论文答辩日期学科专业方向龚厚忠2005年11月19日教育治理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题目,刊名,时刻,社会阻碍)论文所产生的实际阻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该论文对作者本人产生深刻阻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者的教学工作产生重大阻碍,改变了作者对学生的地位的认识,加深了对教学相长的体会;更重要的阻碍是作者在完成本论文期间担任初中学校校长,有机会应用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原理与方法,在培养研究型教

2、研组,学习型教师方面有所收获,如培养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何佩玉(现在广州任教)、湖北省优秀教师陈佑书、湖北省初中物理创新课一等奖获得者魏锦辉(2005年)等。学校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刻)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刻)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要紧研究方法,要紧研究成果,要紧参考文献)论文摘要见附页1;要紧参考文献见附页2。专家推举理由推行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事项,论文针对推行中的学校组织的特性及变革模式联系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制造学习型学校组织及构建途径的具体内容。选题有时代感,论证有理论深度,结论能指导实践,是一篇专门好的教育硕士论

3、文 专家签字:佐斌单位推举意见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讲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治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讲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附页1内 容 摘 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校旧有的组织治理模式差不多严峻阻碍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进展。这是因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有了新的定位,它以人的全面进展为全然宗旨。依照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应有什么样的组织机构为其服务的治理原则,学校组织变革就显得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就教育组织特不是学校组织的特性及变革的低效性缘故作了分析,得出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自身固有的结构性缺陷是要紧缘

4、故,学校有义务努力探究新的组织模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即:新课程要求学校是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氛围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能实现教师专业化进展的平台。然而教师学校组织中最重要主体的现实情况又如何呢?本文认为教师素养与新课程要求有专门大的差距,并伴随着严峻的心理问题。在较高的要求与严峻的现实面前,本文指出学校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并从营造学习与创新的氛围;确立学习与创新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学习与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创设学习与创新的舞台和机制;校长的角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设想。附页2参考文献1王道俊

5、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版2罗伯特G欧文斯著 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3萧宗六著:学校治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4Paul Clarke 著 铁俊李航敏等译: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系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5金含芬主编: 学校教育治理系统分析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1 版6美彼得圣吉著 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2版7张声雄编著: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8程斯辉著:中国教育治理模式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9陈桂生著:

6、“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10黄书光 王伦信 袁文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1叶澜 白益民 王丹 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进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12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13连玉明主编:学习型组织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4理查德H霍尔著 张友星 刘五一 沈勇译: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15美Shirley M.Hord 主编 胡咏梅 张智 孙晨译:学习型学校的变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7、004年10月第1版16孙绵涛等著:教育治理哲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17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18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1版19美Sylvia M.Roberts Eunice Z.Pruitt著 赵丽等译:学习型学校的专业进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10月 第1版2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21 美Paul Clake 著 铁 俊 李航敏等译: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系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10月 第1版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华 中 师

8、 范 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学 位 申请人姓名: 龚 厚 忠 申请专业学位类不: 教育硕士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教育治理 指 导 教 师 姓名: 佐 斌 教授 Innova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 Duringthe ongoing New Curriculum ReformA Thesis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M.E. Degree in EducationByGong HouzhongPostgraduate ProgramCollege

9、of Education Scie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upervisor Zuo BinAcademic Title Professor Signature ApprovedNov 2005目 录内容摘要Abstract一、引言1二、学校组织及其变革的特性2(一)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及其矛盾关系2(二)教育组织低效的直接缘故分析4三、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6(一)新课程环境特点分析6(二)要求学校有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气息的平台8(三)要求学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10(四)要求学校有一个能实现教师专业化进展的平台11四、学校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构建学

10、习型组织18(一)构建学习型学校是解决新课程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18(二)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21五、结语27注释28参考文献30后记32内 容 摘 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校旧有的组织治理模式差不多严峻阻碍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进展。这是因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有了新的定位,它以人的全面进展为全然宗旨。依照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应有什么样的组织机构为其服务的治理原则,学校组织变革就显得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就教育组织特不是学校组织的特性及变革的低效性缘故作了分析,得出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自身固有的结构性缺陷是要紧缘故,学校有义务努力探究新的组织模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

11、求,即:新课程要求学校是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氛围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能实现教师专业化进展的平台。然而教师学校组织中最重要主体的现实情况又如何呢?本文认为教师素养与新课程要求有专门大的差距,并伴随着严峻的心理问题。在较高的要求与严峻的现实面前,本文指出学校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并从营造学习与创新的氛围;确立学习与创新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学习与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创设学习与创新的舞台和机制;校长的角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设想。 关键词:新课程 学校组织 教师素养 学习型组织AbstractEducation should be d

12、irected to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personality,And with the undertak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novation,it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at the old mode of school organization has badly hinder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eachers and schools. So the innovation of school organiz

13、ation is imperative.The essa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the causes of low effectiveness in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its chang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mmanent limitations of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should be to blame for new curr

14、iculum.According to this,then the essay tries to expound that,in order to prompt the innovation,the school should offer three platforms,one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active culture atmosphere, another for the inspiring of innovation and the other for the fulfilling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

15、ment. Nowadays,teachers,the principal part of a school, cant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innov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re is still a large disparity between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realit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only way is to buil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So at the end of

16、this essay, it focuses on the five ways of how to buil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aims and requirements,offering chances and setting up the platform and system for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t also talks about the role of headmasters during the building.Key words: New Curriculum,Schoo

17、l Organization,Teachers Quality,Learning Organization一、引 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余文森教授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中指出:“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扎实具体的探究,取得了实质性的时期性进展。但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对话”变成“问答”;为夸奖而夸奖;把“自主”变成“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探究的“泛化”与“神化”;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8、等等。”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来自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的分析报告认为:地区与学段差异;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的培训与指导是新课程实施中要引起重视的三大问题。马云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治理2004年第1期两份报告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那确实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都强调学校文化在促进教师专业化进展上的重要作用。诚然,出现上述问题,从教师方面看,有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矛盾;有新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还有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从学生方面来看,活跃

19、的思维方式与批判精神、自主学习方式、合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从课堂教学治理方面来看,如何既能活跃课程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如何使课堂讨论既有吸引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进展等等,都还需要深入实践与研究。从教育治理角度动身,笔者认为,学校没有有效地发挥组织的作用,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到治理模式仍然沿袭旧制,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还沉醉在原有的教学惯性中,学校没有将组织中的个体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并使其不断增长。因此,上述矛盾才能不断重复而没有较好的解决。尽管都处在新课程的环境中,那些守着旧有的组织模式的学校,是没有制造性和生命力的,其进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的

20、当务之急是增强每位教师的学习能力,让每位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意义,并从珍爱学生进展的高度,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中去,与学生一同成长。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本文认为应从变革学校组织形式入手,用全新的组织运行机制来激发教师持久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促其主动发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才能达到将新课程持续推进的目的。二、学校组织及其变革(一)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及其矛盾关系二十世纪末,闻名学者迈克富兰在其具有广泛阻碍的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苦叹道:“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毫无结果的困难的战斗”。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

21、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0页如此的苦叹,在现今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也同样存在。缘故何在呢?依旧让我们从分析教育组织及其特性入手吧!关于组织,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页社会学的制度理论认为,实际上,组织是一个渐进的进展过程。关于组织来讲,制度化的渐进过程比理性的迎合技术需要的工具性设计更为重要。按闻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讲法,组织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而且组织合理性与资源的获得,是通过相关的规范

22、、价值的一致性获得的。因此,治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组织目标的确认。杜育红:论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的制度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68页就学校组织而言,与社会规范和价值一致的目标,经常与使学校组织获得成长的效率目标相互冲突,这种冲突导致组织往往进展出独立的子系统,分不保证组织的合理性与增强组织效率。在此阻碍下,学校组织的目标往往是多重的,而且这多重目标之间在许多时候又是矛盾的。具体来讲,学校组织的目标追求要紧受到两种力量的阻碍。一种是直接的公众压力,要紧是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家长更多的会从学生以后就业的角度提出要求,最简约的表现方式是对升学率的强烈追求;另一种力量

23、是间接的社会价值阻碍,要紧是政治的和职业的教育家关于学生表现方面的期望,他们常常是从某种教育理想动身来要求学校。政府则更多地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的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这几种力量所要求的目标在现实中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学校在目标追求中的全然的内在矛盾。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校实际上也同样面临着矛盾。即学校具有学力保障与成长保障的双重目标,新课程更注重后者。所谓学力保障确实是确保学生对知识、理解、技能进行系统学习的适当的循序渐进的课题程序安排。在充分指导下,通过学生对这些课题的逐步掌握,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一定水平以上学力的目标。所谓成长保障是指通过各种活动,提供从长远观点看是学生整个人格进展

24、基础的广泛的经验。即从教育的本来意义上来讲,应尽量保障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丰富多彩的生气勃勃的活动中去。而这两个目标实际上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一方面是从当前学力形成的角度来把握学生;另一方面则是要用成长进展的观点来把握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努力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培养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由的探究与学习的精神。这两个目标位置的不同,学校教学内容的设计,指导的重点以及学生个人特性的适应等也就会不尽相同。如此一对矛盾也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矛盾,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时常面临选择的难题。要保证学生的学力水平或是应试能力,就必须加强程序性的训练,而如此就存在学生思维方式可能程序化

25、的危险,不利于学生制造性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最终限制了学生(可能是极少数学生)进展的高度。这也是部分学者将我国缺乏大师级科学家的现象,归咎于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学生制造潜力的要紧缘故。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则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

26、到充分的进展。”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第256页显然,在上述矛盾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学校教师是专门难较好地完成上述各项任务的。(二)教育组织低效的直接缘故分析从学校组织结构看,其表面上是一个科层组织,而实际上却对教学专门少操纵,这种科层组织结构是与工业时代生产治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由于学校教育本身的特性与工业生产具有本质的区不,在这种科层结构体系内,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松散耦合”系统。将学校组织的差不多属性定为理性的科层组织的观点,仅是一种理论推演。事实上,专门多学校内部既缺乏有效协调,也专门难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操纵。而现代学校要紧的社会功能是将学生

27、区分开来,以便将其分配到一定的职业中,而这就要求有一套理性化和标准化的教育。例如,现代学校要求有标准化的教师,被安排到标准化的课程,生产出标准化的学生。如此的标准化造就出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组织能够将个体分配到某一劳动力市场。学校的治理确实是为了组织和治理这些标准化的分类。当这种标准化的生产发生时,学校就获得了巨大的合理性,保证了巨大的投资。在这种标准化生产的惯性作用下,学校内部是少有改革的动力的。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操纵更多的是依据对教学结果(有时仅仅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的评判达到对教师的操纵。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不可复制性,长期如此操纵教师必定产生诸多的矛

28、盾,甚至让教师丧失主动变革的动力与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与科学治理的本义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校组织假如仅依据工业时代的科层组织形式及治理,是专门难有活力与成效的,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驳的。学校的合理性高度依靠于这种制度化模式中公众对学校的信心,这就导致教育者在学校标准化的生产过程中,忽视明显存在的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产出”之间的差不,使学校逐渐演化为一个“精细”的治理机构,使治理者一方面维持公众的信心或是信任,另一方面能够躲避技术性的检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官僚机构出现了。它对决定学校的制度化的合理性更为关注,而较少地关注学校里真正的技术活动与结果,即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状态和效果。对学校里真

29、正技术活动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组织的低效性。以致于有人认为,教育的生产组织技术从夸美纽斯发明班级授课制之后就没有多大的进步。因此,学校是一种存在于弱技术强制度环境中的组织,没有效率的情况却在制度化的规则爱护下自下而上存在专门长时刻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学校组织的变革还受到教育制度变迁的制约。在我国,政府在教育制度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表面上看有利于教育制度变革的实施,而实际上却往往导致教育制度变革的低效。因为这种变革专门难全面地考虑相关利益群体要求,加上个体实施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部分群体利益受损。因此教育之怪现象如择校生,乱收费就成了“正常现象”了。如近年来改制学校的蓬勃进

30、展,没有改制学校的特长班和名目繁多的实验班,应属此类制度安排下的必定产物,其结果是导致教育的进展不平衡,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背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制度改革要紧内容的今天,由于上述诸多矛盾的存在,加上许多学校仍然沿用旧有的治理模式,对新课程的实际效果就可能要大打折扣了。由此,我们是否能够得出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没有希望了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学校组织只要能顺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组织治理的有效性,进行适当的组织变革,学校、学生和教师是能在新课程中获得较快进展的。提高学校组织及其变革的有效性必须在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是教育制度的重新构建(其核心是政府与学校的关

31、系的重新调整);二是重新构建教育活动本身。新课程改革正是力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突破。如将课程治理、课程评价的权限下放到地区和学校,学校有权选择教材版本和开设校本课程,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升学挂钩,而这些是我国学校长期以来未曾涉及的领域,学校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必须要有变革的安排。因此,新课程推行的效果就与学校组织变革的有效性紧密相关。学校的教育活动必须是建立在有效治理的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其组织形式、评价过程都依靠于学校组织做出新的安排。另一方面,学校也有主动创新,探究新的组织模式的义务,为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做出贡献。三、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一)新课程环境特点分析新课程

32、对学校组织的要求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对新课程环境特点作简单分析。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差不多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进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猎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要促进学生进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及三级课程治理等等。因此,新课程增加了对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关

33、注,其表现有: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意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多元化表现;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尺度和评价标准,强调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不化教学,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也能够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较大的余地;教师要花专门多时刻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分数将淡化,学习方法和过程也成为评价内容。如宜昌市2005中考成绩确实是以等级方式呈现,淡化了在一定分数段内的细微差不,同时

34、将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结果与学科成绩同等看待,这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全面进展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综上所述,新课程下的学校治理,由于在课程教学与治理中存在着如此众多的不确定性,体现出教育对象与目标、教学内容和治理等三方面的重心下移。“学校教育唯有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潜力都被开发,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产生交互作用时,才能办出个性和生气,才会成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具体的人的生存进展的有机构成。”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探究与争鸣2002年 第7期 第14页假如学校在治理中忽视新课程环境的这些特点,接着沿用以考试成绩论高低,以考勤记录奖勤罚懒的方法,仍然使用严格的科层

35、治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不能主动发挥出来,学校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低下的,学校治理也将走到治理的反面,对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起负面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治理创新来应对变化,建立新的教学治理制度和相应的组织模式,以人为本,突出学校治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进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宽敞师生,发觉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激励他们不断自我进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新课程要求学校组织应努力构建三个平台。(二)要求学校有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气息的平台1.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

36、了界定。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文化是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合。”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 第1版 第425页教育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文化是解决一个团体始终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问题的方法实体,并把它作为看待、考虑和感受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去教育新成员” 罗伯特G欧文斯 著 窦卫霖等 译: 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94页 我国学者朱颜杰认为:“所谓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综合上述定义,我国学者范国睿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

37、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制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故事、轶事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学校组织文化是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整合的产物,是一所学校区不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他还进一步将学校组织文化的正向功能归纳为标识、稳定、导向、凝聚、激励、规范、教育功能等七个方面。除了正向功能外,学校组织文化同样具有负向功能。具体表现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导致组织整合困难,并导致组织效能下降;学校组织文化的保守性成为

38、学校组织变革的障碍。因此,在学校组织中,需要积极培育出一种强有力的主流文化,并在这种主流文化的支持下实现顺应时代进展的变革。2.新课程与学校组织文化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差不多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39、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在课程评价方面,纲要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进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觉和进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进展中的需求,关心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进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治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不难看出,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民主

40、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因为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仅靠硬性的、呆板的制度治理,只会让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决可不能有积极性、制造性的勃发。因此,对教师的治理,更多地应采纳暗示、认同、探讨等方法,治理者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的形成、学校组织文化治理特色的形成,让“组织成员的思想能够得到公开的表达,错误能够得到谅解和改正的机会”。 Kenneth Leithwood,Doris Jantzi: Changing Leadership for Changing Tim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page 173在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才能

41、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制造性,在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个不素养不高的人,迫于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也逐渐被环境阻碍着、改善着。因此,在治理中也不是不要规章制度,相反应从教学研究、教学治理机制和考评制度上重建学校教学治理制度。因为规章不仅能够规范个不素养不高的师生的行为,爱护大多数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不受阻碍,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师生积极、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愉快、健康地进展和成长。(三)要求学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激励方法是学校治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科学测定表明:一个人平常表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与通过激励可能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两者之间大约存在着50%的差距。于淑梅:新课

42、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治理策略中国教育先锋网因此,学校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方法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制度治理等多种有效措施,实行奖优罚劣。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并引导其需求的满足不断向前进展,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尽管能使师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一般是短暂的,外在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即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形成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进展需要等,内在激励是

43、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它对学校目标、课改目标认同,就产生一种确信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这种内心要求把进一步做好工作,搞好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份内应该做的事,因而自觉产生一种精神动力。这种激励的操纵条件在于内部,在于师生自己的努力。它不仅能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这种强化作用所连续的时刻则是长久的,同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百折不挠,一直保持下去。因此,外在激励由内在激励作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发,而内在激励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总之,学校要努力创建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教师、学校的健

44、康进展。 (四)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能实现教师专业化进展的平台1.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制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教师需要制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教育素养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品质。这种职业品质概括地讲应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作为“经师”,即教学生求知的素养,二是作为“人师”,即教学生做人的素养。三是教育有效性,即教师如何有效地教

45、书育人的素养。因为教师的任务绝不仅是教书,更重要是育人,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如何样做人,这也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的教育素养具有对学生身心进展产生普遍持久、深刻阻碍的重大价值。2.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并通过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实践实现其自身价值呢?首先,要有自我进展和自我超越意识。这是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动力。教师担负着培养以后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以后的变化并不断地制造以后。要达到此目的,自我进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因为“今天,世界整体

46、上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同意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讲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宝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143页。更况且,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猎取知识和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学生也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先于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永久保持进取的心态,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否则,必将为社会进展和竞争所淘汰。其次,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之一确实是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学习过程和研究同步并行,且

47、相互渗透。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已不是以一般知识和差不多技能为主,其重点是本领域内的前沿性的东西,如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等。而研究不仅指从事专业学科本身的研究,更指教育教学研究。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从职业疲乏感、倦怠感中脱离出来,接着前进;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不能是知识贩子,而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智能,使其潜能得到开发,以适应时代进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也只有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在不断的研究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制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究式学习对教师成

48、长有决定性的阻碍。教师在实践中必须不断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进行应用性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教改实验和本学科领域的探讨。用研究的体会和成果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掌握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方法等指导和服务实践。第三,猎取教学专家技能。教育教学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再现的过程。假如没有一种完善的传播技能和再现技巧,再好的教育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者型教师要有教学专家的专业技能,提高信息操作的自由度和运用度。前苏联学者认为,专家技能可分为技能、技巧和技艺三类。技能是针对特定的具体任务或问题,通过多次的练习而形成的确保达到规定目标并合乎规定标准的操

49、作系统。技巧是在正常条件下较少努力,甚至无需多少意识或注意都能熟练自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自动化系统。技艺是进一步完成更复杂任务的最优化的操作系统。这种技能是学者型教师必备的素养,而要猎取这种技能,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积存丰富的知识经验,勤于实践,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较高的信息水平。这是社会进展之使然。第四,学会制造性反思。大量的研究证明,制造性反思是引领部分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制造性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目的、课堂环境以及教师自己的职业能力。也确实是讲,教师通过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考虑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制造性的审视和分析。反思的方式有

50、二,一是自我反思。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资料,对一个特定问题进行的反思。在这一反思过程中接触到的新信息对教师来讲是专门重要的。如他人的教学经验,他人对自己的教学感受、各种理论原理乃至于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有助于教师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二是与他人合作就共同性的问题进行反思。因为反思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其他教师和治理人员等,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研究给予支持合作。没有这种支持,教师的反思就无法深入开展。这两种反思差不多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制造性反思是教师专业进展的工具,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没

51、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Posner. G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 of Refl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1989,P.22. 教师只有学会制造性反思,才能不断地考虑发觉并提炼出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积极主动地查找自己的专业进展,把教学的信念和技巧内化之,去研究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加有效。学者型教师的成长必须以大量的反思性实践为基础,但目前意识到这一点的教师并不多。第五,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进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世界趋势。这

52、就需要教师不能只专注于专业学科教育的“高、精、尖”,还应具有广博、精深、融会贯穿的许多学科的知识,完全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观念,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上述过程的实现,对学校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单靠教师个人的努力,要完成那个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时刻和走更多的弯路,部分教师专门有可能不能坚持到最后。目前我们教师队伍中特不缺乏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和校长即是明证。因此,学校应建立如此一个平台,让教师们的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让合作、交流和沟通成为必修课,让教学反思和猎取新知成为本能。学校原有的治理模式因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无法构建这一平台的,因此必须变革。教师的进展与学生的进展同等

53、重要,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促进教师的进展。唯有如此,学生的进展才能更好、更有保证。然而,目前教师素养与新课程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要紧表现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专门大。现实中教师的教育素养如何呢?唐松林、徐厚道两位教授依照我国中部某省份352名中小学教师回答的结果,对教师素养的状况描述如下:唐松林 徐厚道:教师素养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 云梦学刊2000年第4期第5964页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教师素养中的优点偏少。除反映大部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较扎实外(他们中86.2%的人认为学科专业知识能适应教学),其他优点都不明显。从反映的问题看,要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精神缺乏.专

54、门多人没有把教师当作一种促进社会与个体进展的神圣职业,而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要紧表现在(1)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如对“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做教师职业”的人占18.4%;()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如对“教师地位高”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和模糊态度分不占42.8%和40.8%;(3)专业思想不牢固,如对“有其他机会,是否离开学校”有30.1%的人持确信态度;()教学思想不端正,如有48%的人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第二: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窄、过陈、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如关于“我科技文化基础知识差不多能适应中学教学”那个问

55、题,有18.6%的人持否定态度,39.2%的人表示模糊;重学科课程知识而轻教育理论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专门多人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26.7%)或模糊(21.5%)。事实上,基础教育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的标准。第三:教育实践能力差。如至少40%以上的人不经常与学生谈话和与学生保持接触,70%以上的人不太使用信息交流技术。第四: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如有31%和38.9%的人对“我对教育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具有反思的适应”问题持否定和模糊态度;有87%以上的人未达到平均每年发表一篇文章的指标

56、。教师素养的现状不利于素养教育的实施,严峻阻碍着我国以后人才的质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进展趋势不适应。与此同时教师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如何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内心专门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罢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难道自杀。2004年3月19日,河北曲周县某村办小学代课教师刘丽娜,强迫她的41名学生伸出手来,然后在每个学生的掌心用削铅笔刀

57、划伤出血。 HYPERLINK 网缘教育社区: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边是教师自己心理不堪重负,英年早逝;一边是因学生的小过失招来残酷的体罚与辱骂太多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每个案例背后的缘故可能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能够确信的:这些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教师个体的心理素养水平不均、师范教育的不完善及社会不良风气对教师的阻碍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障碍。只有解决了教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关教育专家建议,在现有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教育社会环境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探寻弱化应试教育、强化素养教育的渠道,让老师重新找回职业的尊严才是为教师减压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

58、学校组织在减轻教师心理压力与负担方面责无旁贷,而较为有效的方式一是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二是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治理者之间沟通、交流与理解的组织形式,实现组织的自组织功能,使学校组织由于教师心理问题而产生的负熵减少到最小,以保证师生的健康成长和进展。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专门大不同。要实践新课程,教师将改变原有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关心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必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在课程改革

59、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专业进展” 贺斌:教师如何样与新课程同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5期 第25-第27页。而在现实中,极少有教师完全具备这些素养。依照“一般高中新课程打算”试验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都持积极的态度,但也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产生这种不适应现象的一个重要缘故是教师业务素养跟不上。实践证明,许多教师难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002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进展中心组织了课程专家与中小学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交流中反映出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迷惘、问题和难点,比如“三大

60、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率问题,新课程标准中“三大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问题等。这些问题充分讲明,新课程所需的理想型教师素养与实践新课程中的现实教师具有的素养之间还有专门大的差距。尽管新课程的理念得到教师的认同,然而这种差距严峻阻碍着新课程实践的效果。笔者认为,尽管教师对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责无旁贷,但不能将造成这种差距的缘故简单归结于教师自身。就产生这种差距的缘故来讲,除了教师自身缘故(比如教育观念落后、原有教学惯性的阻碍等)外,还有三方面的缘故是教师自身无法克服的。一是现有师范教育难以培养出具备如此素养的教师。二是客观教育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