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4古诗三首课件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4古诗三首课件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4古诗三首课件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4古诗三首课件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4古诗三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4 古 诗 三 首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重点)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重难点)学习目标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作品在晚唐成就很高。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诗文收录在樊川文集中。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大文豪,世称“三苏”。其诗词清新豪放,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我会认 jng xi zng li cn 石 径 斜 赠 刘景文 残(残疾) yu o jn 犹(犹如) 傲(骄傲) 君(君子) chng j 橙(橙黄) 橘(橘子) 我会写径(山径)jng斜(斜线)xihn寒(寒冷) shung赠(赠送)zn

3、g霜(霜叶)li 刘(刘海儿) 我会写菊(菊花)j残(残疾)cngi盖(盖子)橙(橙黄)chngjn君(君子)sng送(送别) tio挑(挑战) 多音字挑tio(挑战)tio(挑选)串句记忆:奶奶挑(tio)起门帘,走到院子里的小桌旁挑(tio)拣起黄豆来。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译文】 秋天,登上深山,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缭绕的深山之间,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诗人之所以禁不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叶,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

4、要红艳。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白云、人家、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次,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两句为后两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后两句才是画面的中心。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因果关系。为什么“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5、山行通过描写深秋山中枫林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赠 刘 景 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注释】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尽:达到极端,这里指凋谢。无:没有。擎雨盖:遮雨的盖子,这里指荷叶。残:残败、枯萎。犹:还,尚且。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凌寒。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整体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6、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前两句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表现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的敬佩、赞美之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诗告诫朋友要记住“好景”,即秋天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美丽景象。橙子的金黄、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富有生气,而少了秋天万物凋零的悲凉之感。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描写

7、,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节,勉励友人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莫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 书 所 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夜书:晚上写。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而发出的声音。客:漂泊在外的人。知:料想,猜想。挑:用细长的物件拨弄。促织:蟋蟀,也叫蛐蛐。篱落:篱笆,【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整体赏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

8、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萧萧”的风声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思乡之情。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人、景、事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