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2021山东临清三中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42份打包下载)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赵忠 审稿人:赵德生想北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飘流在外的人,没有不怀恋自己的故乡,虽然这感情可能比较复杂,怨尤的、无奈的或情深意绵的。但无论怎么说,故乡都是心灵的家园,是个体生命的脐带。到了晚年,他们都会产生落叶归根的想法,尽管已经稔熟了彼乡的语言、饮食,但是总有一天像是听到了什么召唤,神秘感应地一头扑进故乡的怀抱,如鸟儿回巢、溪流归海,浑身上下感到亲切、踏实、自在。也许,我们羡慕过别人的童年,羡慕过别人的家乡,但真正值得珍重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因为乡
2、言土语里,积淀着历史文化,蕴藏着地域精神,她是生命的“零公里处”,是命运所系。老舍在文中要表达的便正是这种对乡土北平的一往情深的情境。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赏析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二)能力目标:学习和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感受对北平的眷恋深情。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赏析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2、难点: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四、学情分析通过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对北平的一往深情;通过教师的分析鉴赏,让学生去学习体味选材的独具匠心和对比的艺术妙用。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
3、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目标见导学案导入:散文当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但似乎也应该承认:写得自然,写得亲切,从而使读者觉得这篇作品实在、鲜活、天作而成,这既是散文艺术的最大魅力,应该说,也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更为成熟的标志。作家老舍的想北平就是一篇“天然去雕饰”之作。(三)合作探究、精讲
4、点拨1、对选材技巧的探索: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心中的北京;再问文中选取了哪些材料?接着让学生分析这样选材的好处是什么?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出这些材料融入了怎样的感情?提示:北京是一座古都,是一座帝王之城,但没有从帝王气入手选取宫殿、城阁、长安街等显示富丽堂皇、车水马龙的材料,而是从平民化下笔,采撷那些贴近普通百姓、熟悉而亲切的凡人琐事,譬如什刹海的蜻蜓,家家都有的“院子”,各种源源不断上市的新鲜蔬菜瓜果等等。这些片断正是他对当时北平的生动写照;又是对深烙在他脑海中的北平的真切反映。每一段历史,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景,每一种杂什,老舍先生对它都有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而这正是北平的普通百姓对
5、于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北平的感情。2、对比较手法的探索: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4、5两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表示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特征和北平之美的关键词句,再分析这样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巴黎 “太热闹”、“太旷”、“感到寂苦”、“使人太疲乏”、“刺激”。北平 “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动中有静”“温和”;“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他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在这里,相别于通常的情理,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但也就是在这毫不掩饰的偏爱中,一种执拗的感情溢于言
6、表。通过过于挑剔、苛刻的对比方式强化了他对北平的爱。3、对情景交融手法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思考阅读“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雨后还不愧杀!”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提示:这些句子,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生活所需,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这种描写,远胜于“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更能显示非常的文学功力。(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最是故乡情。当堂检测 见导学案(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爱北平(1-3): 爱母亲 类比我的北平(4-7):动中有静布局匀调 对比接近自然真想北平:(8) 落泪
7、 直抒胸臆十、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但是课堂上的“收”与“放”还没把握好,尤其是学生的朗读时间还不够充分。2语言的分析把握和体悟还不够,老舍是语言大师,语言的运用很有洗尽铅华的质相。如果从这方面来切入,对理解平白如话的语言中包含的令人心碎的情感会更有帮助。3本文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学校: 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张娜 审稿人:薛惠新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的一首诗歌,根据教材的编写预设,这一板块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理解”与“诵读”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活动)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体验)。让
8、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感倾向。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 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江河的生平简历及其创作风格;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人在面对祖国春天来临时的那份喜悦之情以及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2. 能力目标 : 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基调;能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 , 体味其瞬间感受 , 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够准确读出诗人的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2难点:对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认识与理解,朗读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
9、呈现形式。四、学情分析朦胧诗的相关特点已经在相信未来中解决,在本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不必再介绍朦胧诗歌特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江河的相关诗歌创作,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的背景知识,以及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中国青年在面对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乱走向建设时的喜悦、自信与激情的向往。在大体掌握了这些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活动中,要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用纷繁的意象描绘出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既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从而把握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诗歌主题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又会帮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准确、传神地运用语气、语调的变
10、化和诗歌节奏的变化去表达诗人的情感。五、教学方法 诵读 体会 感悟六、课前准备 读诗歌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在阴云密布,无人能够看到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的时期,20岁的诗人食指用朴实平易的文字,用冷静而炽热的语言告诉人们: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若干年后,所有有幸还活着的人真地看到了诗人当年的预言,“文革”结束了,我们的国家从疯狂回归了理性,从寒冬走回了春天。欣赏春天的故事歌曲。内乱结束了,建设开始了;封闭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地发出
11、了笑声,这时候又有一位诗人站了出来,他放声为所有的变革者唱出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展示课题: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江河展示目标(三)介绍,交代创作背景。1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江河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人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朦胧诗群,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有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其大部分诗作与其他朦胧诗人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但他的有些诗作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即是其中的佳作。2社会背景:1976年,历
12、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注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逐步走回正确的轨道。国家的这一变化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鼓舞和振奋,人们普遍感到国家发展的春天回来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有志青年甚至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作为诗人的江河更是敏感地意识到国家这一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诗人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歌唱,并且把这首歌明确地表示要献给所有的变革者。(四)探究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诵读、讨论)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是:
13、第一章写春天召唤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这是被束缚力量的释放,是久蛰生命活力的勃发。第二章激情奉献写出了变革者的精神风貌,诗人激情赞美了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第三章友谊长存写出了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既可以理解为新时代到来后,诗人对人与人之间构建坦诚交流关系的渴望,又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境界的期盼,表达了对新时代生命准则的理解。第四章共同奋斗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
14、的家庭”。(五)教师读诗,让学生感知诗歌情感基调和主题。诗人的情感: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复苏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奔腾的热情呼唤人民,迎着改革春风,像自己一样和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的情感应是喜悦、兴奋、激动、昂扬的,诗人要和所有善良的人一道奔腾,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具体到每个诗章,诗人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在每个诗章的内部,诗人的情感也有不同的变化,学生在朗诵时应准确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把诗人的具体情感表达出来。(六)自由诵
15、读,把握节奏,体会诗人情感。(七)再读诗,讨论:诗歌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中心的?(分章节进一步理解诗歌)提问:诗歌通过什么来表达中心的?明确:意象。1、(1)和老师一起分析理解第一章中下列意象的含义。春天(改革开放的时代)海洋和冰块的撞击(象征着春天和寒冬的搏斗)船(象征着我们向美好未来进发)“温柔的呼唤风”(对未来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绿色的帆(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人们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狂风(历史的疯狂)种子(人们内心的希望)玉兰花(诗人纯洁的心灵)(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理解以下几句话。A当喷吐在和鲜红火焰的果子为了在今天唱歌。当生命遭受了挫折,当希望一个个破灭,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将
16、希望的种子埋在心底,鼓足勇气为了希望而努力,终有一天希望的幼苗会开花结果。B让我们一起走吧献上更多的花朵。面对充满着朝气和希望的前景,号召和鼓动我们勇敢地投身未来。(3)总结第一章内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应该满怀激情地创造未来。2、每位同学任选一章,谈谈对该段意思的理解。第二章:以第二人称的手法写出了变革者的精神风貌,赞美了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这一部分叙述主体由第一部分的“我”变为“你”,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叙述主体与诗中“你”的距离。由第一部分我们知道极力赞美春天,渴盼春天的到来。所以这一部分的“你”应该指春天。从文中找出体现春天特点的词语、句子。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善良;憎恨
17、黑暗,甚至阴影;清澈地对待别人(即真诚的对待别人)。“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从触觉视觉听觉表明你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你将一年又一年把这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这里的“你”紧承上文,应该指“一颗鲜红的浆果”般的“清澈地对待别人”的心,“让善良的人们摘去”表达出“你”期待更多的人像你一样真诚的对待别人。第三章:展示了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这一部分在结构形式上与前两部分相比发生了变化,他的结构特点是?金字塔式结构或岩石状结构,把立体派绘画技法引入诗歌创作,使诗歌从视觉上有建筑美,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我们结识了”“我们相识了”点明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友情或爱情。诗中的意象
18、特点,如:语言如大海翡翠、“坦白得像沙滩”,水鸟如“雪花”,江河“蔚蓝”,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一连串的比喻、拟人修辞,勾画出美好的景象,表达出友情或爱情的和谐美好。此部分之所以用这样的结构是为了暗示友情或爱情坚如磐石。第四章:展示了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于是,山脉耸起人说:我要生活于是,洪水退去河流优美地流着无论是土地还是人都说“我要”表明“我”有既定的目标和理想,这也告诉我们应对生活树立理想或目标,只要有理想,一切困难都会被克服。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号召我们为理想奋斗,我们的祖先期待着我们这样。紧接着提出了三个疑问
19、: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岁月的皱纹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前文中:太阳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枝条上,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形成壮丽的景观。暗示我们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奉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文说到: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不在人们脸上闪动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连用两个“不能设想”点出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理想: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拥有生活的美丽。最后,发出号召:“拿起工具”“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既点明题目又发出真切的希望。“奔腾”的含义也一目了然,即奋斗,为理想奋斗,实现生命的意义。全诗中对国家的
20、振兴满怀希望。一个冷酷的时期已经过去,温暖人心的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一切美好的可能都在展现。“春天”中万物对生活都充满希望(八)课文总结。本文采用了意象叠加的方式、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奋发向上的青春激情,激励青年人要不畏艰险,奋力进取,以政治、善良的博大情怀去拥抱社会,奔向辉煌的明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明天,希望学了三首诗歌后对你有所启发。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朗读书本第一页的话: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九)集体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九、板书设计课文结构对春天的渴望、向往之情春天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我们”与英雄对话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十、教学反思这一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读让
21、学生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校: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赵德生 审稿人:王爱雷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乡土情结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搭讪()悠邈() 谪居() 田塍()屹立() 魂牵梦萦()侘傺() 蕞尔()忐忑不安() 翰苑() 桑梓() 篱角三匝()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愁肠百节() 纹身() 秋篷() 良晨美景()功拜垂成() 发韧() 儒染() 根深帝固()3成语积累。(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是一个贬义词。()(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是一个中性词。()(3)事物正在
22、兴起、发展,没有停止。常用于新兴事物。()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唐王维 杂诗)(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_,_。(唐宋之问渡汉江)(3)国家兴亡, _。(明末清初顾炎武)(4)_,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5)_,池鱼思故渊。(晋陶潜归园田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
23、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5“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三句话或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请写出原句、出处及。6本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意图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乡土情结的含义是什么。2、本文的主题思
24、想是什么。(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含义分别是什么。(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1、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
25、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五)分析文章第七段:五、反思总结总结全文主题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当堂练习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惬意(qi)翘首(qio) 绮窗(q) 方兴未艾(i)B扁舟(pin) 酗酒(x) 濡染(r) 含情脉脉(mi)C铩羽(sh) 低徊(hu) 慰藉(j) 休戚相关(q)D戕害(qing) 欷歔(x) 饿殍(pio) 毛骨悚然(sng)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花纹缠绵凝聚良辰美景B惦念 逗弄 静谧 情不自矜C浪荡 稚弱
26、 恬淡 开宗明意D潦倒 骄饰 搭讪 功亏一篑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休假制度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拉动了正方兴未艾的青岛市郊旅游。BCCTV1黄金剧场2009开年大戏走西口虽然播完了很长时间,但是剧中的主人公田青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C易建联严肃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
27、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
28、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
29、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
30、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4“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5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2)“告别不
31、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全文渗透着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7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三、语言表达8以“故乡”为开头,扩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60字。乡土情结答案1shnmiozhchngyyngch chzutn tyunzz2节结 纹文篷蓬晨辰拜败 韧轫儒濡帝蒂3(1)铩羽而归(2)安土重迁(3)方兴未艾4(1)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匹夫有责(4)苟利国家生死以(5)羁鸟恋旧林5“
3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6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引用的古诗文恰到好处地为表现情感主旨起到了服务的作用。合作探究(一)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引用诗句的作用)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
33、,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二)1、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
34、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2003年高考试题)2、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1、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35、。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仿写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
36、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1、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2、由此,由自然说及人伦,由传说说及现实,由历史说及当今,由“小家”说及“大家
37、”,“乡土情结”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3、第6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五)分析文章第七段:归纳全文,呼应首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
38、乡土情结。强调新时代背景下,“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当堂练习答案一、1.D解析:A项“翘”应读“qio”;B项“脉”应读“m”;C项“铩”应读“sh”,“藉”应读“ji”。2A解析:B项“矜”应为“禁”,C项“意”应为“义”,D项“骄”应为“矫”。3D解析:A 项“方兴未艾”含有“正在”之意,故此处重复。B项“音容笑貌”是指人说话的声音和谈笑的样子,其中“声音”不能用浮现。C项“功败垂成”指事情即将成功时却遭到失败。二、4.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解析:本题考查
39、对信息点的整合及概括归纳能力。(1)从“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得出;(2)从“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中得出。5(1)以“告别”为中心;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过渡;总领后文。6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
40、定和褒扬。7不矛盾。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三、8.示例:故乡是村头那棵永远挂满果实的枣树,永远的甜味回味在心头;故乡是家门口一直聚拢的乡亲,亲切的乡音萦绕在耳边;故乡是我心中难舍的家园,支持我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临清实验高中 语文学科编写人:卢兰会 审稿人:陈红艳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
41、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了解本文背景及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的情感。二、预习内容1、本文的写作背景2、柳宗元的相关情况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 ) 恒惴栗( ) 则施施而行( ) 斫榛莽( )焚茅茷( ) 箕踞而遨( ) 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 ) 攒蹙累积(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 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2、再
42、次了解“记”的特点。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感情。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
43、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二、学习过程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探究点二: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四)当堂检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课后练习与提高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穷回溪 B 日与其徒上高山复前行,欲穷其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C 醉则更相枕以卧 D 施施而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不知而不愠
44、2下列各组作家不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一项是( )A、欧阳修 王安石 苏辙 B、韩愈 范仲淹 苏洵C、苏轼 欧阳修 曾巩 D、韩愈 王安石 苏轼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既景抒情,托物言志。C、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D、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
45、八记是第一篇,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4名句填空:(1) 描写游览西山时精神超脱感受的句子: 。(2) 正面表述题目中“始得”之意的句子是 。(3) 该文题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写“宴”的句子是;写游兴未尽的句子是 ;又宴又游,表明主人公此时 的心境。(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 。5、写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余自为僇人:梦亦同趣:6、文段阅读柳宗元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
46、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
47、,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宗元少聪警绝众 绝:拒绝B.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相等、等同C时人义 义:以为义D以男女质钱 质:作抵押(作人质)(2)下列加点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吾与禹锡执友B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C览之者为之凄恻D古之学者必有师(3)分别比较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其以没者 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 便为永诀A不同,
48、相同 B不同,不同C相同,相同 D相同,不同(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柳宗元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称赞的一项是( )宗元少聪警绝众。 当时流辈咸推之。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即草章奏。 仍出私钱赎之。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A B C D.(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从小就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后考中进士,被推荐为宏辞科,任永州司马等职。B王叔文等人特别看重并任用柳宗元,但正赶上顺宗居位不久,他们都被贬谪了。C巴在长江至江岭之间,想考进土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
49、人都出了名。D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还未被重用就遭贬了。答案: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写作背景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官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到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作品代表作有寓言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他的传记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
50、、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知
51、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 lu ) 恒惴栗(zhui ) 则施施而行( yi )斫榛莽( zhuo) 焚茅茷( fa ) 箕踞而遨(ao )皆在衽席之下( ren ) 若蛭若穴( die) 攒蹙累积( cu )课后练习与提高:1 A 走到尽头2 B范仲淹不是3 D不是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4名句填空:(1)心神凝释,与万化冥合.(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进.心神凝释,与万化冥合.(4)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5、写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余自为僇人:僇 同 戮,刑辱.梦亦同趣:趣 同 趋,往,赴
52、.6文段阅读1、A绝:超出、高超2、A执友3、B(A以:已经 B成为 C写 D是)4.C(A永州司马 B顺宗居位不久 D已被重用过)5、B6、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7、(略)译文: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
53、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凄恻哀婉。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 让他和老
54、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
55、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学校: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编写人:徐涛 审稿人:陈红艳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现的观点,透显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各方面内容,均可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规范之用。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56、,姿态横生”。因此赤壁赋是本专题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
57、生经过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能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示范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学
58、法上采用的是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二段的心情。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为一组,共十个小组且要面对面进行交流。学科班长、学习组长做好记分的准备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
59、示目标。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
60、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说明: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并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于课文而言,把握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对理解文章很重要。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这段话中的“成熟”,很好概括这一特点。同时,余秋雨富有深情,又极具文采的话语,奠定了与文本相似的情感基调。能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文本营造的语境氛围。)(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春北师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第2章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3课时 形如y=a(x-h)²和y=a(x-h)²+k(a≠0)的图象与性质
- 2025年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级模拟试卷成套编排与教学法深度剖析
- 2025年珠宝鉴定师职业技能认证考试试题:宝石鉴定与评估实践应用案例
- 跨文化管理成功案例
- 2025年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模拟题(拓展创新型)-数列极限问题试卷
- 2025年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务》会计职业道德与规范模拟试题汇编解析
- 2025年注册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安装)模拟试卷解析与实战技巧
- Delphi编程中的错误处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西镇渔池小学2024-2025学年四下英语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训练题
- 蓝色大气商务商业计划书PPT模板
- 青春红绿灯教学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心理游戏脚本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有答案)
- 《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申报表》
-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脱式竖式练习题
- 17025实验室体系
- 大榆树沟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 8D报告培训教材(共30页).ppt
- 屋面及防水工程工程量计算PPT课件
- 逆作法与顺作法施工方案比较
- 植物分类学-菊科.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