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含答案)_第1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含答案)_第2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含答案)_第3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含答案)_第4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含答案)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者”的用法(一)表示“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 “的样子”(“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1、“的(人、事、物)”“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2、“的样子”(“似的”)“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2、石。” (马说)“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聊斋志异促织)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庖丁解牛)(二)表提示、停顿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是)”。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资治通鉴)(三)其他1、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2、用在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相当于“件、条、种、样”

4、之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也”的用法“也”是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如:

5、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焉”的用法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在这件事情上)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

6、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7、焉。” (石钟山记)“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句子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8、(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 “呵” ,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五)“何”组成的双音节词1.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季氏将伐颛臾)2.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3. 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4. 译为 “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

9、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一、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 此三者,吾遗恨也。3.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7. 是说也,人常疑之。8.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9.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二、选择题1. 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三、趣味题,解释以下文段,说出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 甲:“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乙:“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甲:“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5)?”2.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想当年力士脱靴,杨妃捧砚,此二者

11、(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张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成其万世英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吴之民方痛心焉 (五人墓碑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二、下列句子中的“焉”都是语气词的一组是(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将伐颛臾)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于我心有戚戚焉。 (齐桓晋文之事)不然者,吾何辞焉? (柳毅传)何处不勉焉?

12、 (报任安书)A. B. C. D.三、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5.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6.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 而记游者甚众。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 用实者成实时采 。5.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 此三者,吾遗恨也。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8. 陈涉者,阳

13、城人也。9.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0.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2.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3.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死生,昼夜事也。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古之人不余欺也。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1.吾王庶几无

14、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8.是说也,人常疑之。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5.岂独伶人也哉!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史记 太史公自序:

15、“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一、1.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于是余有叹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万钟于我何加焉。君何患焉。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晋国,天下莫能强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人之所罕至焉。吴人焉敢攻吾邑。且焉置土石。彼有人焉,未可图也。永之人争奔走焉。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2. 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

16、,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二、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

17、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16、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

18、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7、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

19、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墨者有钜子腹 ,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解释:祁黄羊:人名,晋国

20、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un),均为人名。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其谁可而为之/君知其难也 B. 午非子之子邪/今者有小人之言C. 而遂杀之/后遂无问津者 D. 伤人者刑/同予者何人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则”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

21、.下列句中“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A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B不足为外人道也C公为我献之 D吾属今为之虏矣4.下列句中加点的“且” 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D. 且适南冥也5.下列句中加点字“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 且焉置土石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C.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D. 寡人无复与焉/少焉,月出于东

22、山之上6.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D. 知不可乎骤得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若入前为寿久A. 若毒之乎 B. 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C.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 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纵一苇之所如 何陋之有?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D. 作师说以贻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9

2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是谁之过与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娘以指叩门扉曰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D. 铸以为金人十二11.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拘于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 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4、B.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者出,未辞也C. 顷之,持一象笏至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盘盘焉,囷囷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C.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D. 且为之奈何?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1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仲卿母所遣 为君翻作琵琶行B.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而况于明哲乎? 知不可乎骤得15. 下

25、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 戒奢以俭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C. 因击沛公于坐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移其民于河东16.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一句中的“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B.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己少 D. 成然之17.与“客有吹洞箫者”中的“者”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邠人偷嗜暴恶者 B. 今者项庄拔剑舞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8.比较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

26、的一项是( ) 是社稷之臣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与不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也不同C.与相同,与也相同 D.与相同,与不同1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 则与一生彘肩/无乃尔是过与C. 师不必贤于弟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家祭无忘告乃翁/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0.与“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所”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毫不敢有所近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C. 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D.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7、2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且尔言过矣 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B.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吾尝终日而思矣C.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2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 其制稍异于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D. 人非生而知之者。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23. 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其”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B.臣从其计,大王亦

28、幸赦臣。C.秦王恐其破璧。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2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毛先生以三寸之舌B. 蟹六跪而二螯/剑阁峥嵘而崔嵬C.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5.下列句中因”字,与“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相同一项是( )A. 蒙故业,因遗策 B.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 因招樊哙出 D. 秦军解,因大破之26.下列句子与 “壮士,能复饮乎 ”中“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嗟

29、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7.下列句中与“竖子不足与谋”的“与”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 孰与君少长28. 下面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天子之气也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他日汝当用之 哀吾生之须臾D. 臣俱以表闻 虽董之以严刑29.下列句子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予之所得也 B. 与其所以失之者C. 不如早为

30、之所,无使滋蔓 D.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0. 下列句子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为”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为韩王送沛公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 耳得之而为声3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声呜呜然A.与相同,也相同 B.相同,不同C.不相同,也不相同 D.不相同,相同32. 下面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B. 其贤不及孔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

31、而无所至极邪?C.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则将焉用彼相矣D.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复习任务李廌传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廌六岁而孤,能自奋立,少长,以学问称乡里。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廌再拜受教。而家素贫,三世未葬,一夕,抚枕流涕曰:“吾学忠孝焉,而亲未葬,何以学为!”旦而别轼,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轼解衣为助,又作诗以劝风义者。于是不数年,尽致累世之丧三十余柩,归窆华山下,范镇为表墓以美之。益闭门读书,又数年,再见轼,轼阅其所著,叹曰:“张耒、秦观之流也。”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

32、,遗之,赋诗以自责。吕大防叹曰:“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轼与范祖禹谋曰:“廌虽在山林,其文有锦衣玉食气,弃奇宝于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将同荐诸朝,未几,相继去国,不果。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师之勤,渠敢以生死为间!”且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为悚。廌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当喧溷仓卒间,睥睨而起,落笔如飞驰。元祐求言,上忠谏书忠厚论,并献兵鉴二万言论西事。朝廷擒羌酋鬼章,将致法,廌深论利害,以为杀之无益,愿加宽大,上纳其言。廌中年绝进取意,始定居长社,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卒,年五十一。(

33、取材于宋史李廌传,有删改)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谒苏轼于黄州/多于南亩之农夫B. 子之才,万人敌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 吾学忠孝焉/焉用亡郑以陪邻D. 廌虽在山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零陵三亭记柳宗元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然后理达而事成。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低湿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

34、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低洼,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 之 志 其

35、 果 出于 是 欤 及 其 弊 也 则 以 玩 替 政 以 荒 去 理 使 继 是者 咸 有 薛 之 志 则 邑 民 之 福 其 可 既 乎 予 爱 其 始 而 欲 久 其 道 乃 撰 其 事 以 书 于 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糗醑:糗qi,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美酒。埴:zh,黏土。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湘源令 担任B. 逋租匿役 逃避C. 乃发墙藩 拆除D. 具于是邑 完备1

3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吏能闻荆楚间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B. 群畜食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为县者积数十人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D. 宓子弹琴而理 顺流而东也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一定有游乐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这样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B. 薛存义到零陵主持政事,混乱的局面得到安定,百姓交纳完赋税,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乡里父老迎接庆贺。州中长官对此嘉奖,邻郡纷纷效仿。C. 薛存义从不因繁重的政务而自我困扰,安闲恬适地享受着山水的乐趣。修建三

37、亭,友好地接待宾客,把客人安置在旅馆,高雅的消遣方式,应该从薛存义开始的。D. 因为玩乐而荒废了政事,因为荒废了政事而放弃了治理。所以薛存义的做法不可能给人民带来福气,写这件事是想告诉后来人为政与观游不可兼得。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 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2) 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3)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者、也、焉、何)“者”的用法(一)表示“的”,它可以把

38、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 “的样子”(“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1、“的(人、事、物)”“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2、“的样子”(“似的”)“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聊斋志异促织)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

39、“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庖丁解牛)(二)表提示、停顿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

40、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资治通鉴)(三)其他1、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2、用在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相当于“件、条、种、样”之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也”的用法“也”是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

41、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42、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焉”的用法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在这件事情上)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

43、词,相当于“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句子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4、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 “呵” ,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45、五)“何”组成的双音节词1.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季氏将伐颛臾)2.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3. 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4. 译为 “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一、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 此三者,吾遗恨也。3.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 臣所以去亲

46、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7. 是说也,人常疑之。8.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9.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1. 可译作“的东西”。 2、用在数词之后,“个、样”。 3、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4、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5、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 6、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8、“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之意。9、“也欤”表疑问,相当于“么”。二、选择题1. 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例:

47、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答案:1、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2、B (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三、趣味题,解释以下文段,说出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48、1. 甲:“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乙:“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甲:“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5)?”2.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想当年力士脱靴,杨妃捧砚,此二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张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成其万世英名。答案:1、(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2、(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

49、,起提顿作用,不译。(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吴之民方痛心焉 (五人墓碑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二、下列句子中的“焉”都是语气词的一组是(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将伐颛臾)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于我心有戚戚焉。 (

50、齐桓晋文之事)不然者,吾何辞焉? (柳毅传)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A. B. C. D.参考答案:1.兼词,在这里。用在句未,表一般的陈述语气。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2.D。(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啊; 句末语气词,啊;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相当于“呢”。)三、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5.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6.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

51、乐也(庄暴见孟子)答案: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2、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3、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4、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5、“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6、“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 而记游者甚众。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 用实者成实时采 。5.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 此三

52、者,吾遗恨也。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8. 陈涉者,阳城人也。9.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0.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2.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3.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二、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张良曰:“沛公之

53、参乘樊哙者也”。3.死生,昼夜事也。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古之人不余欺也。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8.是说也,人常疑之。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0.当余

54、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5.岂独伶人也哉!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史记 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一、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6-9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10-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14-1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16-17表示感叹语气的。18-21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22.意思是“说的就

55、是啊”。23-25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26.表疑问,相当“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7.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一、1.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于是余有叹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万钟于我何加焉。君何患焉。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晋国,天下莫能强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人之所罕至焉。吴人焉敢攻吾邑。且焉置土石。彼有人焉,未可图也。永之人争奔走焉。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2

56、. 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一、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

57、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就”二、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三、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二、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8、)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15.奈何取之

59、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16、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7、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一、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

60、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 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