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学案+素材)第五单元 感悟思索 (10份打包)_第1页
2021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学案+素材)第五单元 感悟思索 (10份打包)_第2页
2021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学案+素材)第五单元 感悟思索 (10份打包)_第3页
2021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学案+素材)第五单元 感悟思索 (10份打包)_第4页
2021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学案+素材)第五单元 感悟思索 (10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学案+素材)第五单元 感悟思索 (10份打包)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八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激趣导入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自古月宫的缥缈、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一首千古妙词的神秘面纱。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资料助读。1.信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

2、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又工书画。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

3、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指导朗读。1.结合以下的注音和借助工具书,力求读准字音。宫阙()琼楼()绮户()2.结合解释,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读准节奏。3.指名朗读,听读学生矫正朗读中的错误之处。4.齐读课文,达到准确朗读的目的。5.准确划分停顿,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1)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6.再次诵读古诗词,达到熟读的效果。quqingq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词意梳理。1.说说词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

4、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我端起酒杯来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赏析诗词。(1)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5、寒”写出了怎样的矛盾心理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祝愿祝愿离别之人都能身体健康,共同欣赏月光。(4)词的上下阕主要突出了什么内容上阕:月下饮酒;下阕:对月怀人。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5)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胸襟和感情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名句赏析。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

6、思想。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五)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

7、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六)指导背诵。1.同桌提示下背诵。2.背诵竞赛: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诵得最好、最快、最准确。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一)了解及背景。1.信息。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

8、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八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2.背景资料。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的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是张养浩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的抒情名篇。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3.介绍“曲”。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

9、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作带过曲。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二)准确朗读,理顺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2.学生围绕课下解释和工具书翻译这首曲。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都,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3.教师简要讲解。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

10、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的感彩。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三)再读散曲,探究主旨。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2.选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第二层(中四句):写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其余):写的历史感慨。“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3.这首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 试说明理由。5.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1、“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四)背诵散曲。要求课上背诵,结合板书设计和三个层次的关联进行背诵。布置作业1.课下熟背、默写后两首古诗。2.课下搜集整理爱国题材和思乡题材的古诗名句各五首,并整理在读书笔记上。板书设计上阕:望月写景下阕:

12、怀人抒情思念惆怅乐观豁达情景交融水调歌头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兴亡山河表里潼关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百姓苦与朱元思书吴均第2课时八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诊断导入1.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下列句子。(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诊断导入(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4)急湍甚箭,猛浪

13、若奔。(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昏暗。诊断导入2.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一段山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标明段落序号,理清文章的结构。请把结构提纲写在下面。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

14、之奇异:先写异水(二段),再写奇山(三段)。理清结构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第三段再写“奇山”部分。2.课文分写异水、奇山,抓住了“异水”的什么特点,又从哪些角度分写了“奇山”的特点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奇山:“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视觉“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感”(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感觉探究主题(一)解说。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

15、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乘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探究主题(二)第二、三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写山之奇、水之异。1.哪些语句写“异水”,哪些语句写“奇山”呢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探究主题(1)是怎样写“异水”的,写了哪几方面写水,

16、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 “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2.先读“异水”部分。探究主题(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于”字在这里省略了。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夸张和比喻。(4)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探究主题小结:“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1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几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探究主题3.再读“奇山”部分。(1)是怎样写“奇山”的化静为动。(2)“泉水无绝”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探究主题小结: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的,是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

18、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萧萧、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探究主题(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探究主题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19、,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探究主题(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应怎样理解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几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探究主题(5)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留下这几句的原因是什么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

20、,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儿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小结: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悉心体味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文章表现了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2.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

21、,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抓住特征、有层次描写景物和从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来表现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是这篇游记散文主要特色。把握特点1.写作特点。(1)写作顺序:由总到分、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景物。学生印证: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照应上文总括的“异水”,第三段照应上文的“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文章第二段先写水,先写水底“游鱼细石”,然后写水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接着第

22、三段写山,由低到高,再写山间景物。整体景物由下到上、自然按视觉的移动来写景物,有条不紊。把握特点(2)景特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学生印证: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第三段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选取山间生机

23、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把握特点(3)情景交融:写景中融入了浓厚的感情。学生印证: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三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把握特点(4)文章语言:语言简约清新,内涵丰富。多用骈句,铿锵有力,工整清丽。学生印证: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

24、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2.根据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板书设计奇山异水(总)(分)天下独绝清:千丈见底急:急湍猛浪形:竞上轩邈声:泉鸟蝉猿色:光影交错异水奇山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第1课时八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激趣导入人到读

25、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课前信息1.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的同乡,在京城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学生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里读书。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入朝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去拜访他。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

26、篇序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课前信息2.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赠序: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赞扬之词。本文就是一篇赠序。本文题目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课前信息3.信息。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浙江义乌人)。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

27、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课前信息4.关于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现在浙江义乌)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确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疑难字的读音,标注疑难语句的节奏。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判。4.齐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和读音。5.朗读指导:确读课文(1)节奏指导: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手指/不可屈伸以是

28、/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确读课文(2)强调字音:怠()冠()逾()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缊袍()敝衣()digunykuchdusqiy

29、xjnyngqnpxiyynb译读课文(一)生以同桌为单位,开展读译互助,一人读,一人译,然后再调换过来。(二)同桌标画出疑难语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三)班内展示翻译的效果。师指名读句,然后其他学生举手翻译语句。(四)补充特殊语句的翻译。1.弗之怠(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3.寓逆旅(省略句。“寓”后省略介词“于”。)译读课文(五)检测翻译效果。翻译下面文言语句。1.余幼时即嗜学。2.无从致书以观。3.益慕圣贤之道。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7.当余

30、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译文:我从小就爱好读书。译文:没有办法买书来看。译文: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译文: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译文: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译文: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译文: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译读课文(六)积累文言词汇。1.同义连用。找出课文中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联系课文理解其含义。(1)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2)沃灌:同义连用,都有浇的意思。(3)门人弟子:学生。门人,门生,指学生;弟子,学生。2.古今异义。(1)录毕,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2)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未尝稍

31、降辞色(古义:脸色,表情;今义:多指颜色)(4)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死)(5)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6)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菜汤)译读课文3.一词多义。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4.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把,介词因为,连词用,介词“支”同“肢”,肢体“被”同“披”,穿译读课文5.词类活用。(1)手自笔录(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2)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鲜鱼和肥肉)(4)腰白

32、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思读课文梳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延读课文组内交流积累读书的名言,选取一则,谈谈个人认识和

33、体会。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延读课文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8.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延读课文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1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布置作业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求学时候的情景。板书设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34、余: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鲜肥滋味之享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同舍生: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勤艰求学马说韩愈八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激趣导入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听说许多人怀才不遇,怨天尤人,那么怎样才能发掘人才,使其的所有才能显现出来呢预习诊断1.信息。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预习诊断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

35、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预习诊断3.“说”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初读感知1.指导朗读。(1)播放录音,标画字音和朗读停顿。(2)生自由朗读,正确把握节奏和读音。注意下列注音:骈死()一食()食马者()而食也()槽枥()粟()外见()祗(

36、)pinshsscolsxinzh初读感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3)各组派代表轮读课文两遍,教师纠正断句不当之处,指导朗读方法。(4)齐读两遍。2.初步感受。疏通文意(一)读译课文。1.第一遍:生

37、边读边译,读一句翻译一句,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同时标画出疑难语句。2.第二遍:组内互相解决疑难语句。3.第三遍:小组对抗,一组派代表读句,一组派代表译句,其他同学纠错。4.第四遍:根据纠错后的译句,生独自大声朗读课文,大声翻译语句。疏通文意(二)重点梳理。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3)一食或尽粟一石(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两马并驾著称有时等同,一样辱没疏通文意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食马者(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见”同“现”,表现材”通“才”,才能疏通文意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

38、邪其真不知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1)策(2)其(3)能用鞭子打鞭子它的难道恐怕能够才能3.一词多义疏通文意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疏通文意5.翻译下列句子。(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初读课文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2.千里马被

39、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初读课文3.课文中哪几句最能体现的思想感情4.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课文中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

40、弊端。深入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深入探究(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

41、,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3.齐读第二段。深入探究(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策之其意”中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用作动词“策”(鞭打)、“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

42、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4)表现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3.齐读第三段。深入探究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的思想感情。2.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四)归纳课文。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

43、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扩展思维同学们对的思想,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都会被埋没。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 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要点提示:(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布置作业1.将重点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整理在笔记上。2

44、.以“我的人才观”为题,写一篇小练笔。板书设计论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无限惋惜论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无限愤不是无千里马,而是不知马无限嘲讽马说与朱元思书吴均第1课时八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激趣导入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喜好寄情于山水,描写山水的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与朱元思书同样为描写山水的文章,是游览富春江之后,写的关于富春江风光的文章,那么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文题背景“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叙说旅途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

45、至桐庐一段的水光山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可称得上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资料助读1.信息。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且有才华。所作诗文,清拔而有古气,颇为时人所赞赏,亦深得梁武帝萧衍的喜欢,遂延入朝。虽然吴均的诗文华美,风靡当世,但其为人耿直,又私下撰写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46、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读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缥碧()急湍()轩邈()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经纶()piotunmiolngyngyunlkukln指导朗读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停顿。提示:(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

47、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指导朗读技巧点拨: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4.指名读,(师生共评),齐读。疏通文意1

48、.学生再读课文,对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2.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3.同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4.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疏通文意5.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山共同呈现同样的颜色。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互相轩邈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鸢飞戾天者那些像鸢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疏

49、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疏通文意6.补充解释。(1)独绝:(2)负势竞上:(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4)鸢飞戾天:独一无二。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好:友好,友爱。韵:和谐的声音。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积累词语1.重点词语的解释。第一段:(1)风烟:(2)共色:(3)俱:(4)许:(5)独绝:(6)从流飘荡指烟雾。一样的颜色。都。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

50、右”。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乘船)随着江流漂荡。这句是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积累词语第二段:(1)缥碧:青白色。(2)急湍:急流的水。(3)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积累词语第三段:(1)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2)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3)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4)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5)相鸣:互相和鸣。(6)戾天:到天上。戾,至。(7)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8)经纶:筹划。(9)忘反:流连忘

51、返。“反”通“返”。(10)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13)见:显现,显露。积累词语2.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一词多义。(1)绝(2)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负势竞上横柯上蔽“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绝美,绝妙断,停向上在上边积累词语直视无碍猿则百叫无绝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直视无碍争高直指(3)无(4)百(5)直没有不确数,十的倍数概数,表示多直接笔直疏通文意4.古今异义。(1)任意东西古义:今义:(2)蝉则千转不穷古义:今义: (3)鸢

52、飞戾天者古义:今义: 5.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2)猛浪若奔(3)望峰息心方向词,向东或者向西。指物品。穷尽贫穷。至罪恶。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使动用法,使平息初读感知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初读感知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目的是什么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布置

53、作业1.整理重点文言词汇,做好识记。2.初背课文,抓住背诵的规律。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吴均读译累感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八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激趣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简介一、研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了解和背景。1.信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

54、表现了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含了很深的感慨,如乌衣巷石头城等都是名篇。写作背景2.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二)读诗感悟韵律美。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2.节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3.请两位

55、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4.学生练读,全班齐读。理解诗意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被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理解诗意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

56、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理解诗意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理解诗意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的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

57、觉得精神振作。悟诗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2.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悟诗3.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4.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

58、人心胸豁达。悟诗5.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诵诗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各联的关系,在头脑中勾画诗的意境,然后背诵。2.赛背。组内赛,同组成员在相同时间内看谁先背会、背熟。3.齐背。有感情地背诵,继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导学赤壁(一)认识,了解背景。1.信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导学赤壁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

59、(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导学赤壁(二)朗读诗歌,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导学赤壁(三)了解诗的大意。1.词义解释。折戟:销:将:认前朝:东风:周郎:铜雀:二乔:折断的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蚀。拿起。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60、。指火烧赤壁事。吴国的将领周瑜。即铜雀台。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导学赤壁2.参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导学赤壁(四)研读诗歌内容。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导学赤壁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