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_第1页
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_第2页
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_第3页
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_第4页
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碳税制度效应研究评述摘要:碳税是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碳 税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显著,但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负 面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实施碳税会促进相关替代产品发展, 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梳理和评析国 内外学者关于碳税的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制度 运行效应方面的理论成果,并探讨后续研究的方向和议题, 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碳税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关键词:碳税;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中图分类号:17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11)03 073 06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征收碳税是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减

2、缓温室效应的经济措施,也是一种最具市场效率的减 排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芬兰等欧洲一些国家 将征收碳税付诸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但是征收 碳税会影响能源的价格、供应与需求,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 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碳税的制度成本较高,因 此很多国家对于实施碳税采取谨慎的态度。碳税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征收碳税对能源价格、二氧化碳排放 以及能源生产部门或能源消耗部门产生的影响,间接影响是 指征收碳税对国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福利水平等宏观经 济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基于此,碳税制度效应的研究分为 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对已经征收或拟

3、征收碳税进行国家的数 据模型模拟,分析碳税对能源系统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起 到的作用;二是探讨税收的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的碳税对 GDP产生的影响;最后分析碳税对收入分配和福利带来的影 响。一、碳税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征收碳税对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产生哪些影响?1920年Pigou首开污染经济分析的先河以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才重新开始在Pigou理论基础上研究环境政策、污染控制、污染税等问题,比如美国经济学家 Baumol 和Oates(1971)探讨了污染控制的最佳手段。 早期的这些研究 偏重的是效率原则,分析税收以及排污标准、罚款等不同环 境政策工具的优劣,得由在同样的排污

4、控制量下,征税的成 本相对其他手段较低,但是并没有说明利用税收手段控制污 染时的最优路径。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各国纷纷由台应对策略。在此背景下有些 学者开始关注能源、劳动、资本等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 关系问题。Hudson和Jorgenson(1975)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应用到能源政策分析中,评价能源环境政策效果,认为能源 的替代品是劳动力。此后,Manne(1977), Kopp(1990)。Bergman(1990), Pearce和丁 urner(1990), Bumiaux(1992)等 人均做了类似的工作,并有十分精彩的量化分析。这

5、些研究 着重讨论能源危机下国家节能政策对能源、劳动和资本等要 素需求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入探讨税收在节能减排尤其是对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1990年,芬兰最早开始征收碳税以后,瑞典、挪威、荷 兰、丹麦等国相继实施了碳税制度,学术界也开始广泛关注 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和环境的影响。较早研究碳税问题的是 Proost等人(1992),他们应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比利时征 收碳税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研究得由碳税是实现温室气 体减排战略目标的最有效工具。同时,人们开始认为,征收 碳税既可以替代收入调节税等原有税种,还可以达到减排温 室气体的目标与调整现有税收制度对经济绩效的扭曲,因此 具有“双重红利(d

6、ouble dividends)效果。Sinbo Seiiiti(1993) 利用I 0(投入产生)动态模型分析了日本人均碳排放量控制 在1990年水平时的碳税税率水平。Mikiko Kainuma 等人(2000)在假定两种社会经济学情景下,同时考虑国家政策干预如碳税或补贴对日本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OlivierBahn(2001)应用GEM E3模型研究了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 国家化,如何制定综合的国家碳税政策及其对瑞士宏观经济 的影响。上述这些研究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普遍得由与 其他手段相比碳税的节能减排效率较高的结论,且都是基于 一国经验数据基础之上的分析,没有充分意识到温室效应减 排

7、已经超生了一个国家的范围而成为了国际性的议题。此后的一些研究则是为突破上述缺陷而做的尝试,即碳 税研究在内容上更加重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 题,Burniaux 和 Truong(2002)在 GTAP(C10bal Trade Analysis Prnject,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型基础上增加环境的因素开发 了 G7AP E连接模型,刻画各国国内能源政策变数即碳税 以及国际间碳排放交易制度。这个模型中的E代表经济、能源、环境。顾名思义,这是一个适用于探讨碳税等气候相关 议题的全球模型。除了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以外,机动车也是碳税的征税 对象。Giblin和McNabola(2009)针

8、对2008年7月爱尔兰实施 的新机动车碳税制度的减排效应做了分析。调查结果发现, 爱尔兰机动车碳税制度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少了3.6%至3.8%,同时导致每年税收收入的减少。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研究内容基本集中在碳税与其他环保手段之间节能减排效率的比较、减排目标与碳税最优税率的确定等方面与国外研究相比,针对中国碳税节能减排效应定量研究 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却日趋成为了研究的焦点。较早提由利 用碳税来控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各种宏观影响的是 张中祥(1995)。他在设置两种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分别分析了 征收碳税对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削减的价格弹性及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

9、源价格的影响。涉及多种污染物排 放问题的研究是郑玉歆和樊明太 (1999)通过比较静态模型分 析中国“九五”计划期间环境目标与环境投资的模型,该模 型探讨了中国降低 5%、10%和20%二氧化碳排放时需要征 收的碳税及长期和短期的影响,以及在保持税收中性时碳税 与企业所得税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分析了在不同情景下征 收碳税时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但这个研究假设减排水平只 与政府的环境投资有关,而没有明确企业对环境投资的需 求。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 (2002)认为征收碳税将使中国经 济状况恶化,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有所下降。对中国这样 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征收碳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经 济代价十

10、分高昂。以上这些研究探讨了不同减排目标下碳税税率设置及 其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但是对碳税税收中性问题的研究较 少。贺菊煌、沈可挺、徐篙龄(2002)则突破前人研究的范式, 把企业活动相关税收分为产值税、增值税、碳税三部分,建立了一个用于研究中国环境问题的静态CGE模型,并假定征收碳税的同时同比例削减产值税和增值税,即探讨了实行 平衡碳税时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这一研究对如何确定符合 我国国情的碳税制度要素涉及甚少,以下学者在近期的研究 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王金南等人(2009)首先分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碳税税率,认为征收低税率的国 家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低税率的碳税方案对中国的经济 影响极

11、为有限,相反对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具有明显的刺 激效果。这项研究未对经济部门进行划分,不能有效反映碳 税政策对各部门节能减排的影响。苏明、傅志华等人(2009)运用投入产生表,利用 CGE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别对 碳税税率为10元/吨、20元/吨、30元/吨、40元/吨、 70元/吨时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各行业的产生及价格做了 预测与评价,为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分 析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分析模式下,征收碳税使碳排 放量下降,碳税税率越高,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越大,最大 降幅为8.84个百分点。二、碳税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GDP是衡量减排政策社会经济成本的重要指标。大部分文献利用

12、不同分析工具研究了碳税对GDP产生的影响。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在短期 内碳税会影响相关产品价格,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经济 增长等造成抑制作用。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实施碳税会促 进相关替代产品发展、降低环境治理成本等,有利于经济的 健康发展。同时,征收碳税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 储蓄增加,从而扩大政府的整体投资规模,资本的积累增加,逐步提高了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国外学者研究碳税对 GDP的影响较早且较多。碳税在 欧洲部分国家开始实施时,美国学者Jorgenson和Wilcoxen(1992)就比较了能源税与碳税之间的运行成本,经 过研究表明,通过能

13、源税稳定碳排放的成本比碳税要高由 20%。Goto(1995)通过一个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碳税 对宏观经济和工业部门的影响。Garbaccio(1999 , 2000)是在这一领域研究中国问题的少数国外学者之一。他利用1992年的数据建立包含 29个部门的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 型,分析了碳减排的经济影响。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减排10%的碳排放量将会导致 GDP相对于基准情景上升 0.14%。Krouse等(2000)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碳税对美国经 济产生的替代效应。研究指由,结合市场改革实行碳税,与 只实施市场改革相比可以产生两倍减排量,但对经济的影响 很小,全国的能源服务成本

14、增加也较小。但是日本的一项经 济研究则提由了相反的看法,这意味着对于日本来说依靠增加税额来降低碳排放的经济代价是很大的能源使用结构和能源使用量不同影响各个生产部门的 碳排放量,进而产生不同的碳税效应。Godal和Holtsmark(2001)研究了挪威自1991年征收碳税以来农业、力口 工业等不同部门的生产成本和赢利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 碳税对能源密集型的加工业影响较大。以上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是在一国范围内探讨碳税对企 业生产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没有将一国国际竞争力问题纳入 研究范围之内,但是碳税征收初期,通常会给征税对象产生 额外负担,并降低碳税实施国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碳税遭 到相关工业部门

15、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Elkins和Baker(2001)研究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减缓或补偿措施,碳税的征收将 给那些能源密集型部门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在国际贸易中降 低甚至失去竞争力。此后的研究则是通过更加复杂的分析工 具研究碳税的制度效应。有些学者利用 Translog Cost Function(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来研究实施碳税对不同生产部门成本造成的影响。Floros和Vlachou(2005)就是利用两阶段的 Translog成本函数分析碳税 对希腊生产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碳税能够有效地减缓气候 变暖。Erin Baker 和 Ekundayo Shittu(2005)则研究了公司 R

16、&D 投资、利润与不确定性碳税之间的关系,当碳税税率被提高 时公司会增加 R&D投资,反之则亦然。Cheng F.Lee, SueJ.Lin 和Charles Lewis(2008)通过相互比较不同减排手段的方式分 析了碳税和排污权交易对不同工业部门的影响,结果表明仅 征收碳税对GDP有负面影响,若同时实施排污权交易则会 拉动GDP。Gregmar和Jona-than(2009)研究了传统的对低排 放能源的补贴模式和征收碳税以后对低排放能源的补贴模 式的优劣,后者对社会福利改进较大,且碳税对整个能源行 业是中性的。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 速度尤为重要。因此,研究碳税对

17、国民经济的影响水平是问 题的关键。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开征碳税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 了实证分析。在张中祥的MARKAL模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模型)基础上,高鹏飞和陈文颖(2002)建立了新的MARKAL - MACRO模型(非线性动态规划模型),研究碳税 对我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指由征收碳税将会导致较 大的GDP损失,当碳税水平较高时,减排的效果并不显著, 而GDP损失却急剧增加。同时得由50美元/吨是减排效果最佳的税率,保持总赋税不变可减少碳税造成的GDP损失。这与郑玉歆和樊明太(1999),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2002) 的研究结论类似。具体而言,前者认为存在一个最优的减排 水平及碳税

18、税率使 GDP损失最小;后者认为短期内征收碳 税对经济的影响较大,而长期内的影响则小得多,总体而言 碳税是减排成本较高的一种手段。王淑芳(2005)介绍了碳税 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一些国家的征收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国内 外一些学者关于实施碳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经济和能源系 统运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地,魏一鸣、刘兰翠等人 (2008)结合欧洲国家碳 税制度实施经验,提由了不同碳税方案,并比较了不同碳税 方案对我国GDP、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影响,以及它们对 能源密集型贸易部门的生产、由口、排放等的影响。上述文献大多基于理论和情景分析,通过面板数据来探 讨碳税对我国各省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影响

19、的 较少。张明文等(2009)的研究就是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个新的 尝试。他们通过模型分析得由,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 两面性:一方面,征收碳税会降低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对经 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征收碳税可以增加政府的 财政收入,从而扩大政府的整体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起到 拉动作用。因此,对正效应大于负效应的地区,可直接征收 碳税;对负效应占主导的地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可适当 减免企业所得税、投资税等其他税,以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 不变。虽然研究角度较为新颖,但实践层面而言,其采用的 计量模型限制了碳税征收的灵活性。同样利用CGE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的还有张明喜 (2010), 与魏涛远相似

20、,也是从短期和长期 (碳税实施20年以后的效 果)来分析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得由的结论是:征收碳税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不大。三、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碳税对收入分配和福利的影响是学者们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领域。这一问题是衡量碳税能否在政治上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国家对于开征碳税与否的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征收碳税是否会加大收入分配差距”。碳税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依据在于碳税一般对需求弹性较低的化石燃料实行普遍征收,而且较少存在减免和税收优 惠,因此碳税一般被认为是累退的,会对中低收人家庭产生 不利影响。一些实证研究似乎也证实了这种看法。Hamilton 和 Cameron(1994)、

21、Cornwell 和 Creedy(1996)分别对碳税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碳税具有累退的效果。随后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得出的结论都是碳税具有累退性,如Symons等(1997)的研究表明,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碳税是累退的,但对交通燃料征收的碳税却产生累进效应,这一点正好与Barker、Kohler、Smith(1992)、Pearson(1995)以及其他后来学者的分 析一致。Gurkan Seleuk和Kumbaro(2003)通过对土耳其的宏观经 济、能源与环境构建 CGE模型,研究不同碳税情景下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张中祥(2004)经过研究

22、后认为,碳税对收入分布影响是累退的,但是全部的影响是较小 的,主要是现在的一些实证研究只考虑成本的分布,没有考 虑环境质量改善导致的赢利的分布;同时他认为一些能源强 度大的国有或跨国公司可能将投资或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 (如发展中国家),这一发现并不一定表示未来碳税或能源税 也会引起这种结果。由于目前的碳税或能源税相对比较低, 还不足以达到稳定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这一水平,如果碳税 作为工业化国家的唯一减排措施,那么碳税将是很高的,将 对国际竞争产生重要的影响,碳税收入的再分配是减少这些 影响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期的研究中, Wier等人(2005)对丹麦二氧化碳税的收 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其具有明显

23、的累退性。与传统观点相 反,Tiezzi(2005)认为碳税在意大利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明显 的累进性。Lx Simons Dresner 和 Paul Ekins(2006)探讨了碳 税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在采用现有的消费模式的情况 下,低收人家庭相对高收人家庭用于燃料支由占收入的比重 较大,因而会因碳税遭受较大的损失。了 im Callan和Sean Lyons(2009)对爱尔兰的碳税收入分配效应做了研究,结果发现碳税具有累进的效应,低收人家庭负担的碳税要低于高收 入家庭。对于我国这样资源禀赋分布不均的大国而言,研究碳税 福利效应问题显得较为复杂。在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耗结

24、构后,张明文,张金良等人(2009)研究表明:征收碳税扩大了大部分地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收入分 配差距。这说明,现阶段我国应该分地区、分税率进行碳税 征收,以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保持经济增长和体现社会公平 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各产业化石燃料的最终使用和居民化石燃料消费征 税,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引起各种消费品价格不同比 例的上升,同时,每个人消费支生的结构不同,这样个人消 费支由项目构成和各消费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共同决定了碳 税的转嫁和最终归宿。吴睿鸿 (2009)正是从税负转嫁的角度 分析了碳税对我国城市低收人群体和农村人口带来的利益 损失。汪曾涛(2009)也作了类似的研究,认

25、为无论是城市还 是农村,收入低的消费者负担较重的税负,即碳税具有累退 性,但如果从长期来看,由于生产中技术的改进、能源的替 代会使短期的累退性在长期内得以减弱。因此认为碳税的开 征需要权衡包括分配效应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碳税累退的大 小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弥补和在何种程度上弥补的关键,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权衡公平目标与碳税的二氧化碳减排效 果。四、总结与展望国内外碳税制度效应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碳税对二氧 化碳减排、生产企业、能源价格、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而 对一些碳税实施国家的税收制度效应分析则是从经济学机 理上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我国的碳税制度效应提供了很好的 视角、思路和方法。有关我国碳税的未来研究方向有如下几 个方面。首先,在碳税减排效应问题上,多数研究认为,征收碳 税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但是碳税是通过要素的相对价格的改变来引导经济 主体的行为,以达到降低排放数量的目的。因此,征收碳税 改变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