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三章 (4份)第二节 诗歌的语言考情盘点 2011年 2010年山东卷: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天津卷:分析“卷”“吼”两个词的表达效果并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重庆卷: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湖南卷: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四川卷:“斜红叠绿”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广东卷: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上海卷: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江西卷: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
2、“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考情分析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鉴赏诗歌,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进入作品美的意境。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及其意境,即艺术效果的鉴赏。(1)炼字。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从而境界全出。考情分析 (2)炼句。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
3、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突破常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 (3)语言风格特色。所谓语言风格特色,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1(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
4、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_解析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翩车轴,形容风雨
5、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的笔下自然的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五、六两句放在全诗开头,也有其合理之处,第三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
6、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示例)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2(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7、。(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答:_(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答:_解析(1)解题时要考虑字面意思和情感。这首诗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2)解题时首先要把握住诗歌中哪些内容是虚写的部分,设想未来之景,梦境、誓愿等都是虚写的内容。上片中“思量只有梦来去”就是明显的虚写;下片中“直饶寻得雁分付”写出了的希望,也属于虚写。答案(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
8、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留恋之情。(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出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3(2010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本词写于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2)简析下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
9、)“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2)本题考查“的思想情感”,而“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 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4(2010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向子讠垔斜红叠翠
10、,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向子讠垔y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 因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讠垔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讠垔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答:_(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
11、感之情?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隐含”提示要看景的深层含义,应当结合解释理解。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2011大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
12、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4分)以下是上题的考试现场抽样,请参考评分标准,对现场答案做出评判,分别给出分数,并阐明理由。现场答案答案“带”字可以把“老鹤”拟人化,老鹤好像是为了带钟声而南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老鹤的活泼,使整首诗更加生动,静中带动,使诗更加传神。答案诗人在峰中远望,青山、江水重重叠叠,归帆片片,老鹤南飞似乎把钟声带至海幢寺,“带”字运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生动,让人更易融入其境,表现对其的喜爱之情。答案“带”的意思是“带领”。傍晚时分,万物开始归家,在平静的江面上,泛着归来的孤舟,空中飞着的南去的老鹤,傍晚时分的钟声徐徐飘来,的思
13、乡思亲的愁绪正好寄托于老鹤远去。“带”充分表达了的离愁绵绵,把这感觉写得生动活泼形象,也提升了诗的灵性。我的评判答案符合答案要求,得4分。答案对手法的理解比较准确,但是语言不够简洁,“表现对其的喜爱之情”也不合适,得3分。答案更像扩展语句,没有回答手法,情感把握也不够准确,得1分。参考答案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我说解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设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14、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类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教材示例 结合柳永的雨霖铃全集,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参考答案 杨柳依依,凌晨的冷风吹醒了怅惘的人,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渲染出冷清、凄凉的氛围,表达出诗人离别后的感伤与悲凉。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练
15、字(诗眼)鉴赏型试题答题指导1设问方式(1)有人认为,字是诗眼,你同意吗?(2)请找出诗眼。(3)某句诗(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4)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5)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7)请对首句中的“”字进行赏析。(8)简析“”字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妙处)。2答题思路在此首先特别强调的是,这类试题尽管是考查对词语运用的理解,其实也是在考查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因此,做题时不能孤立地鉴赏某个字,而应该把字放在具体句子中立体分析,这样答题才能丰满,才有说服力。下面是较为理想的
16、答题内容规范:第一步:(指明要鉴赏的字)简明解释这个字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还原到诗句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描述这个字(与整个诗句)所展现的景象。第三步:简明指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情境或者表达了什么感情。这部分内容与“炼字型”部分在考查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只是从试题问题设计形式和角度上较为独特,所以在此作一个专题单独列出。考生可以结合“炼字型”部分来一起学习。作为考生,要能够“破解”诗歌中的传神的词语、句子。这就是试题设置的出发点。一词 一句领全诗鉴赏型试题答题指导1设问方式这类试题提问都比较明显,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
17、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3)这首(句)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4)你认为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5)理解某诗句(词)在全诗中的作用。2答题思路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可以省略)。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词)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什么情感。从以上可知道,第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这是诗歌时代语言风格。如唐朝诗歌多数是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用词也有个性,形成诗歌个人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有
18、多角度评判标准,在中学阶段,我们一般能够理解如下常用的评判词语也就差不多了。这些常用的词语是: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沉郁刚健、简练生动等等。相比之下,由于这类试题一般情况下都能判断,考查区分度不大,因此,这一两年出现的频率较低。分析语言风格(特点)鉴赏型试题答题指导1设问形式考查诗歌语言特色的评析这类试题特征较为明显,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4)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2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简明指出语言特色。(先观点)第二步:结合全诗,用诗歌中相关语句(或自
19、己对诗句的理解)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后分析)第三步: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回答要具体,这一步骤是诗歌体裁答题共性)同理,以上三个步骤中第一、第三步骤是可以合在一起的,但三个步骤的内容要完整。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第一联上下两句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最传神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然后根据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再作精确选择。答案分别是“吐”“对”。着一“吐”字,形象地写出了“银烛”燃烧的情景,赋予“银烛”人格化,显得生动形象。“金樽对绮筵”中用一“对”字,
20、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试析送魏二一诗中“凉”字的丰富内涵。答:_(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_解析(1)分析某字的表现力,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考虑。(2)弄清诗的结构特点: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答案(1)从字面上看,“凉”是写秋风秋雨带来的凉意,属于身体方面的感受。但这是在酒后,是在醉不成欢惨将别之际,原来
21、内心的凄苦与外在的风雨交替作用,使别者倍感凄凉。(2)用了虚写的手法,由眼前景物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炼字题经常出现非正常搭配的字词,需要你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答案同意。“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4(
22、2012济宁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穷边词(其二)姚合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诗的第三句有两个词用得好,请指出并赏析。答:_解析第三句写入夜以后的边镇的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攘。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答案这两上词是“清”和“散”。该句写出边塞夜晚的祥和欢乐。“清”,说明夜晚虽有丝管之声但清静而又有序,并不
23、嘈杂;“散”说明并非少数人欢乐,而是阖城欢乐,这就把边塞没有战事之扰万家欢乐安宁的景象写出来了。5(2012石家庄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城子苏轼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注。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拈衰髯。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青帘:旧时酒店招引顾客的布招牌。(1)“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一句。答:_解析(1)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解答:首先
24、要回答句子在表达诗歌内容上的作用,其次要回答句子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回答在内容上的作用,要先解释句意,再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句子的前面选写黄昏雨落,一个“犹”字写出了雨落时间之长,人已寂寞;次写早晨开帘看见“欲平檐”的大雪,凄冷、孤独、寂寞之情使人动容。所考查的句子的后面写“孤坐冻吟”无人伴,直接点出孤独寂寞之情。(2)赏析句子,首先要点明句子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解释句子的意思,最后要点出句子蕴含的的情感。答案(1)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大雪景象,营造了寒冷的氛围,衬托了的凄冷与孤独。酒家无觅处、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处境表现了的无助与寂寞。用“雪”和“酒”引出下阕对故
25、人的思念与赞识。(2)“雪”与“故人”互喻,(答“以雪喻人”亦可)突出故人品格的高洁,体现了对故人的赞赏和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6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玉鞭蓉喜雨明冯惟敏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野水:指地上的积水。芃:茂盛的样子。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_答案这支散曲的语言平实质朴,生动形象,轻快活泼,饶有情趣。表达了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
26、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本词的语言特点。答:_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感受全词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的,这样的语言跟平时积累的哪些诗歌语言特点接近,然后进行具体分析。有些诗词还可以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例如山水田园诗的语言一般都是清新、自然、质朴的。答案语言清新质朴。例如“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三句,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桃花、李花、油菜花的色彩直接写了出来,十分质朴。“飏青旗、流水桥旁”“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等句营造出了清新的意境,语言同样也是清新的。全词用清新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
27、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第三节 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情盘点.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如何处理情景关系江西卷: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江苏卷:颈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浙江卷:开篇有何特点?分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辽宁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赏析安徽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三、四句进行赏析福建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考情盘点 2010年全国卷: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国卷: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山东卷: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安徽卷: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浙江卷: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天津卷:有人
28、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辽宁卷: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湖北卷: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广东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考情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对表达方式的鉴赏,对行文结构的鉴赏和对其他表现手法的鉴赏。常呈现以下特点:采点的阅读区间小,往往针对某个句子而言。技巧角度较为单一、明确、常见。答案简洁,一般不要求结合诗句语言分析,也不要
29、求作表达效果的分析。1(2011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解析(1)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 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
30、傍乡村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
31、为考生熟知。由此即可整合出答案。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2(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_(2)简析画线句表现手法。(4分)_解析(1)“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
32、千年,纵横万里之概。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实景,也是历史画面的写照。(2)“一往情深深几许”为以情相问,但是以景来作答,把自己抽象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的深秋之景来作答。意象的选用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的怅惘之情。答案(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3(2011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
33、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答:_(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答:_解析(1)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本诗中的“人意静”,其他如“伤”“悲”“愁”等词。二要注意景物表现出来的感彩。三要注意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如本诗中的“临水”“见初日”“学野凫”等。当然,还要注意某些诗句中隐含的情感信息,如“安得学野凫”一句就隐含着暂不可得
34、的惆怅之情。(2)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记忆一些常见手法,如对比,对偶,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还要注意写景状物的角度,如动静角度,视听角度等。分析原诗,对号入座,答案务必准确、全面。对偶是古诗中常见技巧,考生往往视而不见,要注意。答案(1)答题要点: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切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
35、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商风:秋风。怆悢(lin ):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_(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1)抓住诗句中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
36、洁”;栖山冈体现居高处,提取“高”,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望八荒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2)联系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联系竹林七贤的常识,联系滕王阁序有关阮籍的典故,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明确阮籍身仕乱朝处的危险不得不处事谨慎,思想情感反映在诗歌中比较隐晦曲折,往往借助象征手法表达心意,这首诗就是以凤凰自比。书写自己高洁的品格艰难的处境,表达自己志存高远却报国无路的哀伤。答案(1)“清朝饮醴泉”表现了凤凰对高洁之志的坚持;“日夕栖山冈”表现了凤凰远离世俗之污浊的志向;“高鸣彻九州”表明了凤凰有关怀天下之志向;“延颈望八荒”,表现了凤凰对不为他人所认同的孤寂生活的坚守。(2)整体
37、上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情借凤凰写出,表达了阮籍在魏晋黑暗的政治背景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宁可坚持自身之高洁的志向;同时,凤凰这一意象也表明了希望身边的政治能早日清明起来的企盼;适逢商风起等后半部分,表明了身处压抑的政治环境,不能有所作为的怅恨。(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答:_现场答案答案对
38、比,拟人。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辞修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我的评判答案能写出所用手法,但是未加分析。得1分。答案能够抓住首联两句深入分析,首句写桃李之笑,次句写荒垅生愁。二者形成对比,互为反衬,应抓住这一特点。同时“桃李笑”也是拟人手法。对手法的理解比较准确,分析准确到位,得4分。我说解法 要准确说出运用的手法,并要说出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还要结合词人情感。设问方式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某联的表达技巧。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类题思路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
39、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教材示例 请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参考答案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续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情,写尽了自己的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借景抒情,写出了凄苦的哀愁。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
40、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鉴赏表达技巧的策略如下:(1)掌握相关的鉴赏专业术语,鉴赏时能说规范、专业的名词术语,常见的表达技巧类型及它们的效果要烂熟于心。(2)审清题意,多角度考虑。先要审清问的是什么,如问“修辞手法”,则必须具体
41、准确地回答出修辞手法;如问“表达技巧”“艺术特色”,则要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其他表现手法,后考虑表达方式和谋篇布局。再要审清问的是“一种”还是“多种”,是“主要”还是“哪些”。(3)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化,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4)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句来分析,不要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1阅读金代周昂的翠屏口七首 的第二首,回答下面的问题。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刁斗方严夜,羔裘欲御冬。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1)这首诗从总体上看,对比的手法特别突出,请作简要赏析。答:_解析首联写翠屏口地势险要,关
42、塞雄壮,武备森严,具有严阵以待的气势。次联写军用的马牛之多,部队宿营的灯火之多,借指戍边的战士之多。结尾一联诗人发出慨叹,由于金军主帅的无能,尽管有翠屏口这样的天险,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也只能败北。答案首联写地势险要,武备森严;次联写军队之多;尾联一个“可怜”即“可惜”,写战争的结果却是惨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1)该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答:_解析表面看来,对诗中的边塞战争即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只是用白描手
43、法粗笔勾勒这场战争及其结果,不发议论。答案诗纯用白描手法叙事,不发任何议论。前两句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一次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下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战士的死去,寒衣的寄来,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答“以小见大”亦可)3阅读下面的这首南朝古诗,回答问题。别范安成沈约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易:看得轻易。前期:来日重见之期。难重持: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1)诗中的“易”与“难”运用了什么手法
44、,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变化?答:_(2)此诗虚实结合,哪一句是虚写?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答案(1)“易”与“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暮年不同人生阶段对离别的感受。少年时,不知离别的愁苦;暮年时方知离别的愁苦,担忧难有再会的机会了。诗人以前者衬托(或反衬)后者,表达此时与朋友离别的凄伤之情。(2)虚写的是第七句。它表达的意思是: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了。这强化了全诗的感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4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钓矶:钓鱼台。四百:
45、罗浮山有大小峰峦四百多座。这里用“四百”,是称峰峰有飞泉。半面:山的西面。“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被称作是描写瀑布的“神来之笔”,请就所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进行赏析。答:_答案诗句从远望的角度写罗浮山飞瀑,“四百层”“三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飞泉之多、之高;“翠飞”则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写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两句绘形绘色,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余靖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做些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当时诗
46、人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慷慨陈词,结果也被贬。这首诗即诗人感此事而作。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_解析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这首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后四句直抒胸臆。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残春图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范仲淹及自己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自己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新年作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
47、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_(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表达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这首诗歌的颔联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评价情感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根据诗歌后面的解释可知,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时所写,这样,诗歌表达的是被贬后的哀愁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了。另外,标题为“新年作”,诗人客居他乡,借诗句表达自己的怀
48、乡、感伤之情也应该很好理解。(2)诗歌中用典的目的就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即借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长沙傅”指西汉的贾谊。文帝时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得此称。考生可联系贾谊的人生遭遇,结合诗人被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答案(1)诗歌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年事已高,却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在客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滞留“天畔”。表现的是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2)诗歌尾联运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却为权贵谗毁,被流放后任长沙王太傅。诗人借这个典故暗指自己因谤被贬,抒发了与贾谊“同
49、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了“从今又几年”的忧虑。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灭北宋后十四年。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解析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一定要分析出写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大的主旨,有没有现实意义等。内容概括要详细,主旨剖析要深刻。
50、答案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离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 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第四节 诗歌的思想感情考情盘点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大纲全国卷:分析在这首诗中表现的心情山东卷: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江西卷:尾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徽卷: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福建卷: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广东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江苏卷: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情盘点 2010年全国卷:咏素蝶诗这首诗有什么含
51、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国卷:梦中作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北京卷古风(其三十九):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天津卷: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考情盘点 2010年湖南卷:好事近简析下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四川卷:减字木兰花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安徽卷:岁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湖北卷:鹊桥仙七夕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
52、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海卷:雨雪曲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考情分析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问题。从高考实际看,在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上设点,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中之重,常呈现以下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切口小,多从一两句或一联或某些具体词语切入;多角度、多层面设点。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层面、多点答题。1(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
53、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_(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词的上阕明显化用了韩愈的诗早春,由此不难看出词中描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再结合“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或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描绘,不难分析出为什么。(2)词的下阕大意是: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看到几次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再想看就晚了。由此不难看出的爱者、惜春、伤春之情。答案(
54、1)早春。因为早春时节黄莺初鸣,细雨如酥,遥望不草一片淡淡的青色,生机勃勃,为早春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近看小草纤细,却看不出它的颜色了。(2)由上阕“最是一年春好处”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下阕“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说明不忍看落花飘散绿苔丛生的景象,表达了的惜春、伤春之情和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2(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
55、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_(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_(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解析(1)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第一句中的“无敌”,第二句的“思不群”,第三句中的“清新”,第四句中的“俊逸”。(2)这一联的意思是:我望江东(想念李白)只能看到日暮的云彩(看不到李白),李白望渭北(想我杜甫)只能看到春天的绿树(看不到我)。答题的基础是弄懂诗句的意思,弄清了意思,总结其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就不难了。(3)诗歌前两联写其诗,第三联忆其人,最后一联又回到诗。答案(1)诗坛地位无人可比;
56、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3(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答:_(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_(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
57、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_解析(1)“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
58、)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4(2010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_(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答
59、:_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题解。(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
60、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梦中见到”,也可给分。)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晓上空泠峡王罔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现场答案答案“愁”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彩板清洗刷漆施工方案
-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4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 2025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作业习题及答案
- Module 10 Australia unit 2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Starter Unit 3 Section B(1a-1d)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年)英语七年级上册
- 腰脊神经后支痛课件
- 《商务数据分析》 课件 项目一 商务数据分析认知
- 加强锻炼预防疾病主题
- 心衰合并胸腔积液的护理Ppt
- 2023学年、2024学年临平区公办学校校方责任险投保采购项目招标文件
- 桥梁施工案例分析
- 物流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 2024家政行业现状分析
- 英汉互译单词练习打印纸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ZJ50钻机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