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年随堂优化训练课件:语文 选修2 广教版(20份打包)20 兴 贤1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2相关知识(1)王安石为文的特点以议论为主,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
2、情上打动人,而多是针砭时弊,通过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评议简练、朴素,立意非凡。(2)王安石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春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3背景资料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力主变
3、法,救国救民。在变法前,为制造舆论,引起士大夫与封建集团最高首脑皇帝的重视,王安石写下了此文。“涂”通“途”,治世的境界3一词多义动词,践行、履行动词,依凭、凭借介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并列动词,以为、认为以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介词,表时间的界限)皆以美于徐公()践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动词,踩、踏)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代词,通“尔”,你的 魏、晋而下,至于李唐()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4、可寄托者(连词,表并列)楚怀王贪而信张仪()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连词,表假设)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其代词,它代词,那些副词,还是连词,表选择 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其中的)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粗俗鄙陋的人,一般人直到有才有能4词类活用国以任贤使能而兴()5古今异义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古义:_。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
5、义:_。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则才能者进矣古义:_。今义:一般指个人的才思和能力。状语后置固定句式,说的就是吧6文言句式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不责人以细过()(君主)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省略句)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7重点句子翻译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放弃贤能之士自负专断而衰败。角度一:深层理解1“兴贤”与国家的兴衰有何联系?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现状,实行新政,有远大的抱负。要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而且变法会涉及社会的多方面,特别触及官
6、场的腐败和用人体制,如果朝廷能够广开贤路,招揽英才,君王能任贤使能,虚心纳谏,那么兴邦就有希望。如果有贤不用,必将导致国家衰亡。角度二:探究论证思路2是如何在本文中论证“兴贤”对于当时的政治实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在文末连用五个假设句,细致地描述了“有贤而用”之后将会出现的廉洁清明的社会局面,从而凸显出“兴贤”对当时政治的重大现实意义。3本文是怎样进行严密的论证的?文章先讲“兴贤”的重要性,然后讲“兴贤”的具体做法,从而完整地回答了包括“重才”、“用才”两个重点方面的“兴贤”问题,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历史事实,以古鉴今,发人深省。19 鞭 贾背景资料中唐时期社会上
7、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气,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高爵显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遫”通“速”,迅速3一词多义形容词,顺副词,终于名词,纹理动词,整理遂 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四者无一遂(动词,顺利完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副词,已经)理 其理若粪壤()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动词,治理)当窗理云鬓()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名词,规律)动词,吝惜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而 则伏而笑()必五万而后可(连词,
8、表承接)其节朽黑而无文()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连词,表转折)爱 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吾爱其黄而泽(动词,喜欢)动词用作名词,把柄名词用作动词,用蜡打状语后置4词类活用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向之黄者栀也(名词用作动词,用栀染)泽者蜡也()5文言句式复之以五十()出五万,持(之)以夸余(省略句)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6重点句子翻译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译文:还价五十,他就笑弯了腰;还价五百,就小怒;还价五千,就大怒;一定要五万才肯卖。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译文:凭他那空空之腹,
9、泥土一样的纹理,却要求他承担重大的责任,哪有不出事,落得像摔伤一样的祸患呢?角度一:深层探究1文章为何对鞭的色泽进行详细的描绘,有何具体的作用?请简要分析。文中写到当富者子向夸鞭之时说道“吾爱其黄而泽”,并且还引用了贾者的话,当“汤以濯之”后,即成“枯”,“苍然白”,到最后则成“空空然,其理若粪壤”。之所以如此详细具体地描绘鞭的色泽变化,其目的是为文章主旨服务,使读者首先形成一种主观的感觉印象,再在后文进行类比写朝中部分官员的现象,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2如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应该说文章的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其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和个人情操在文中表现得比较充分。在最后,作者写到“当其有事,
10、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而获坠伤之患者乎!”可以看出,是在为当朝者担忧,也是在为社会担忧有如此官员在朝,如何不让人揪心?角度二:艺术鉴赏3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1)比喻恰当,效果强烈。文中对鞭的质地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并以之比喻朝中的官员,如“空空然”、“其理若粪壤”等语同时出现在鞭和官员身上,自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另外,鞭击马而折,富者子“坠于地,伤焉”又与文末“而获坠伤之患者乎”相呼应,使人一看即明白。(2)语言生动传神。文章的叙述语言不多,但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语言的文字却极为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如鞭贾的神态,先是“伏而笑”,继而“小怒”,再则“大怒”,最后才“可”,这一系列情态动作
11、的描述,将一个狡诈的商人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又如对鞭的描写,从“首”到“握”,再到“行水”,然后是色泽的描绘,无不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的行文技法。6 六一居士传1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著有欧阳文忠集等。2传记文体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传记可写一个人的一生经历
12、,也可写其重要的生活片段。传记体裁在我国产生很早,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由于采用了纪传体,所以也是传记文学名著。传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包括小传、评传等)。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还可以写出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典型事情的。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传”。3背景资料欧阳修写六一居士传时,已经 64岁,自24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40年
13、。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那时候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其思想主导。所以改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并在文章中一再表明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少,小动词,记述名词,志向2一词多义区区 区区不足较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形容词,诚挚)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自称的谦词)志 聊以志吾之乐尔()诗言志(名词,心意)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副词,急切地形容词,急速动词,摆设动词,放到一边疾 余将见子疾走()疾雷破柱而不惊()君有疾在腠里(名词,疾病)疾
14、恶如仇(动词,痛恨)置 而常置酒一壶()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形容词用作动词,从中获得悠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3词类活用尚何暇于五物哉()一日天子恻然哀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同情)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被拖累)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引退,辞官虽然这样5文言句式于是(余)与客俱起 (省略句)六一居士初谪(于)滁山 (省略句)不然 (判断句,否定词“不”表判断)复何道哉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状语后置)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定语后置)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状语后置
15、)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6重点句子翻译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然而我常常忧虑不能尽情享受在这五种物品中的乐趣,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译文:_吾其何择哉?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角度一:感知课文内容1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
16、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还常有不测之祸,令人十分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2第三段中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本段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老而休”,是必然规律。(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角度二:鉴赏写作技巧3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声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
17、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4本文借用了汉赋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它对表达思想感情和提升结构形式有什么作用?这种主客问答的形式,使文情顿生波澜,起伏跌宕,变板滞为活泼多姿,化沉闷为轻松流畅,借问答而层层推进,使文章形式结构更显完整,可以随问题的深入而深化主题。7 陆文学自传1简介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复州竟陵(今湖北竟陵)人。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开拓中国茶学之先河,为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
18、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具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2背景资料本文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陆羽虚年29岁。唐朝作为一个繁荣的封建帝国,已经开始转向衰微,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仍然频繁地发生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因为战乱,陆羽也被迫离开了家乡湖北,来到浙江一带,隐居在苕溪之畔。在这样的情况下,陆羽怀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追思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表达了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3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19、此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使饮茶最终由生活化走向艺术化,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2一词多义动词,写副词,恰好属 自九岁学属文()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竟陵()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动词,嘱托)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适动词,往动词,享受副词,端正 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少无
20、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动词,符合、适合、顺应)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介词,把动词,以为、认为副词,端正危 危坐展卷,口动而已()邦有道,危言危行(形容词,正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容词,高)以 故特以相赠()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介词,用)以门人之伯主焉(动词,让)皆以美于徐公()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而)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清洁名词作状语,用手杖3词类活用扫寺地,洁僧厕()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形容词用作动词,夹杂)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常扁舟往来山寺(名词作状语,驾着扁舟)灰心木立,过日不作(名词作状语,像木头一样)见人不善,若已羞之(形容词的
21、意动用法,以为羞)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折断)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意动用法,对感到厌倦)隐士,指陆羽感情激愤,因有感而心情激动5文言句式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 ()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 (被动句,“见”表被动)未知孰是 (判断句,否定词“未”表判断)又束(之)于寺中 (省略句)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被动句,“于”表被动状语后置6重点句子翻译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译文: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_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
22、日不作。译文:_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就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有时陆羽心里想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心如死灰,如木头般站立,长时间一动不动。角度一:鉴赏人物形象1第一段中,写自己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什么样的性格?此外,还写了的哪些性格?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貌陋”、“口吃”都是缺憾,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2请概述第三段所写经历,并说说是如何看待这
23、段经历的。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这段经历,在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角度二:鉴赏写作技巧3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却说“不知何
24、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让人觉得奇怪。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4第二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如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事迹,而是侧
25、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8 方山子传1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
26、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著有东坡七集。2苏轼的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27、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3背景资料苏轼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因其非凡的才学和政见为宋朝皇族和朝廷所重视,一直平步青云。然而,正在这扶摇直上的仕途阶段,苏轼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贬谪,给苏轼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苏轼的内心是痛苦的,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仍然长存在他的心中。经过长时间的磨炼,苏轼达到了超脱旷达的思想境界。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的感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
28、遇,但他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文可以说是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2.一词多义遇动词,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名词,待遇谓动词,称呼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人称代词,你名词作状语,每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3词类活用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庵居蔬食(两个词都是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岁得帛千匹()见方山子从两骑()闾里之侠皆宗之(名词用作动词,尊崇)指黄河以北4古今异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古义:_。今义:指河北省。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老样式(多指衣冠等)。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堵塞妻子和儿女5文言句式徒步往来(
29、于)山中 (省略句)人莫识也 (判断句,“莫”表判断)何为而在此 (鹊起于前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6重点句子翻译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译文:(方山子)住茅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舍弃了坐车骑马,毁除礼冠制服,徒步往来山中,没有人认识他。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译文:_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爱好喝酒,喜欢弄剑,_挥金如土。角度一:鉴赏人物形象1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
30、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3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自然
31、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个性心态。4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文章最后描述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角度二:鉴赏写作特色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奇特的构思。“随物赋形”,切合隐士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从而表现出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2)奇妙的语言。用字准确(如第二段第一句的“适”刻画出了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饱含感情,细节描写、
32、形象描写独具匠心(如当得知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个细节,渲染了隐士的特征,活现了其神态,且蕴涵着人生的沧桑与感慨),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3)隐约的折射。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虽无直言写自己的诗文遭祸,但隐约其辞,语多委婉,本文可以说是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12 寄欧阳舍人书关于墓志铭我国古代,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故以致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将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刻于
33、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发现者有所稽考。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为墓志铭。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生平。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言不等。从发现的墓志铭来看,多系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书,然后由名匠刻于石上。这种墓志铭拓本流传下来,也成了后人练习书法临摹的范本。“见”同“现”,显现,表彰“畜”同“蓄”,积蓄,富于1字音识记褒扬(bo)侈(ch)屯蹶(zhn ju)追睎(x)不徇(xn)魁闳(ku hn)2通假字则必铭而见之()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才学)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34、3一词多义一形容词,相同、一样动词,进言进 且敢进其所以然()而先生进之(动词,提携、推举)是进亦忧,退亦忧(动词,出仕、晋升)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前进)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形容词,专一、一心一意)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数词,一篇文章)一归于先生(副词,全、都)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动词,看见动词,能够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使动用法,使显建立功业求学的人6文言句式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判断句,“非”表判断)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宾语前置)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宾语前置)则人情之所不得 (宾语前置)惧后世之不
35、知 (宾语前置)而善人喜于见传 (被动句,“见”表被动)7重点句子翻译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译文: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并在后代传诵。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译文:不是道德高尚并且善于写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译文: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伤痛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曾巩我呢?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
36、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译文:但我又进一步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舛、困厄不得志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所罕有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角度一:深入理解文意1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对此,我们应怎样理解?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
37、,须俟“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后者强调写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影响之深。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2文章是怎样将对欧阳修的赞誉与彰扬自己的祖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本文一方面赞誉欧阳修,宣示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先
38、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另一方面慨叹自家的荣幸,并推衍欧阳修的美德。“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3如何理解关于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的分析?关于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的分析,对我们认识这一重要文体颇有帮助。他认为要写出既公正又真实,能流传后世的墓志铭,必须富于道德修养,同时要“文章兼胜”,二者缺一不可。这实际上表明了曾巩的文学观点,也为下文对欧阳修的赞美张本。角度二:鉴赏写作特色4简要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1)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是最重视作文章法的,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自成一家。本文从写
39、信缘起、议论铭志、传世铭志的关键、盛赞欧阳修、深谢欧阳修,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2)“纡徐”和“简奥”是曾文的两大风格。纡徐:作为感谢信,开头并不言谢,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由古及今,从虚到实,最后才道出赞美和深谢之意。简奥:言简而意深,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10 与尹师鲁第一书背景资料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谪。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尹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于是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2一
40、词多义如动词,往、到去动词,渡过 约使人如河上()怪不如约(动词,按照、依照)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动词,像、如同)洛阳亲友如相问(连词,假如)绝 沿汴绝淮()绝口不提(动词,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动词,隔绝、隔断)身怀绝技(形容词,高超、绝妙)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动词,派遣名词作状语,从陆路使 约使人如河上()使人惶迫不知所为(动词,让)使有而一人就之(连词,假使)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动词,使用、使唤)3词类活用相师成风(名词用作动词,模仿)始谋陆赴夷陵()4古今异义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指年龄大的人。5文言句式其心欢戚无异(于)
41、庸人(省略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定语后置)6重点句子翻译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译文:当天晚上,等到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欺骗我。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译文: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了解,你的这种说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译文:还有人深深地赞叹我的行为,其实是他们见识不多。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译文:史书上写下他们的行为,也不过是为警戒后世愚蠢软弱的人,使他们
42、知道这些事是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的,并不是认为他们的行为奇特以写下来令人惊诧的。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译文: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但某些人被贬后便放荡纵酒,以大事自负,而不拘小节。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译文:到夷陵县后,勤于政事,改掉了在洛阳时懒散的毛病。疑 问 态 度 核心内容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疑欧阳修“暗于朋友” 此似未知修心疑欧阳修“非忘亲” “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角度一:整体感知1第五段中回答了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的什么态度?其
43、核心内容是什么?2.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一事的?“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角度二:鉴赏写作技法3前面四段记叙两人别后情形,为何大段叙述家常琐事?叙家常,显友情,也为后面剖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4文中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友情的珍重的?试作简要说明。在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告知师鲁自己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因而不能与之通信;本人到荆
44、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第三单元 日常书信单元导读本单元共四篇书信散文。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它那信笔抒写、情真意切、长短随意、舒卷自如的文体特征,具有一种独特的灵性之美。大到宇宙万物、国计民生,小到身边琐事,无一不可以写成书信,自然成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约友人同游的书信,描绘了辋川一带冬春两季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表明了归隐田园的情志。 与尹师鲁
45、第一书是欧阳修答复尹师鲁询问的书信,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坚守正道、勇对逆境,又充满温馨与理解,表达了对尹师鲁的真挚情谊。 与微之书写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三年,将日常小事写得情趣盎然,流露出文人特有的游山玩水的高雅情趣,抒发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寄欧阳舍人书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本单元的四篇书信散文在章法结构的安排和语言文字的推敲上均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骈散结合,词清句丽;与尹师鲁第一书平淡自然,婉曲有致;与微之书文辞平易,风格雅丽,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寄欧阳舍人书层层说理,委婉
46、含蓄,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好两个维度的目标和要求:一个是文体的“经度”,即要掌握唐宋书信散文的文体特征,领略书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和笔调灵活的风格,体味书信文体态度坦诚、表达灵活、语言自然的特点。另一个是思想、情感、审美的“纬度”,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文学家。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又被称为王右丞。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佳篇。王维早期诗歌情调昂扬,气概豪迈,对于权贵专权
47、、政治昏暗有所抨击;后期“长斋奉佛”,作品多为寄情山水、宣传禅理之作。其山水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别树一帜。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2背景资料王维于天宝三年(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辋谷水出峣山口北流入灞水。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48、。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3王维的山水诗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动词,过访、游览副词,于是、就2一词多义过 故山殊可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过失、过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49、)辄 辄便独往山中()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副词,总是、常常)是代词,这介词,凭借矫 白鸥矫翼(动词,举)且矫诏纷出(动词,假托、假传) 然是中有深趣矣()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正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动词,表肯定判断)因 因驮黄蘗人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趁着)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名词用作动词,步行3词类活用与山僧饭讫而去()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名词用作动词,上下波动)步仄径,临清流也()气候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5文言句式非子天机清妙者 (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憩(于)感配寺 (省略句)6重点句子翻译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50、译文:在感配寺休息,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译文: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川水微波荡漾,水月相映,月光也随波荡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译文: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野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角度一:鉴赏山中美景1第二段与第三段写景的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第二段描写,是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
51、实景的真实描绘。第三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描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述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角度二:鉴赏写作技法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把景物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将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寄情闲适山水、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3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本文句式
52、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丽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14 后赤壁赋1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赋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2背景资料
53、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联想起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反”通“返”,返回“俛”通“俯”,低头3一词多义望名词,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动词,返回 是岁十月之望()望美兮天一方(动词,向远处看)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名词,名声、名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54、动词,盼望、期望)吾令人望其气(动词,观察)归 将归于临皋()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动词,归入)而其归书也必速(动词,归还)微斯人,吾谁与归(动词,归附、归向)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集)顾副词,可是动词,看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动词,环顾)顾安所得酒乎()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动词,回头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动词,顾虑、考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动词,关心)连词,表承接,接着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使动用法,使震动4词类活用履巉岩,披蒙茸(名词用作动词,踏)掠予舟而西也()羽衣翩跹()横江
55、东来(名词作状语,向东)草木震动()顾而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反”是“返回”的意思;“而”,连词,不译形容声音响亮悠长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6文言句式曾日月之几何()步自雪堂(状语后置)归而谋诸妇()复游于赤壁之下()揖(于)予而言曰(省略句)如此良夜何(表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7重点句子翻译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译文:_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译文:_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译文: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那么大,就像穿着黑裳白衣,发出响亮的长鸣,掠过我们的船又向西飞去了。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
56、备回临皋亭。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也变得不认识了。角度一:体会的思想感情1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苏轼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如逝水的无奈慨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2在游赤壁的过程中,因何而悲?季节不同,景物相异,触景生情,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的大起大落。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到无法抑制,于是长啸。3你如何理解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中所追求的未必
57、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角度二:探究艺术特色4试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三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虽处于困境却能超脱的人生感悟。(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
58、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于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形象优美,足见超凡的文字功力。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色彩。11 与微之书1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
59、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并列的第一流大诗人。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近 3 000 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了他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2白居易的思想及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
60、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 3 000 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的表现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洛阳理工学院《VB语言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选集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集粹选集
- 饮料生产降水施工合同
- 高端别墅区房屋转让租赁协议
- 2024年标准餐饮服务合同模板版
- 商务写字楼外墙改造合同
- 造纸工程分包协议
- 矿区生态恢复复垦承诺书
- 瑜伽馆门头施工合同
- 第2课+古代希腊罗马【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金属屋面工程防水技术规程
- 《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考试复习题库45题(含答案)
- 人工智能增强战略规划
- 无机材料与功能化学
- 110kV变电站及110kV输电线路运维投标技术方案(第一部分)
- 消防设施安全检查表
- 餐厅用电安全承诺书
- 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内容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100道(全)-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