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_第1页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_第2页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_第3页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_第4页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目录内容提要2一、弱势群体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3二、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3(一)弱势群体的构成4(二)弱势群体的特征5三、弱势群体问题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6(一)弱势群体问题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6(二)弱势群体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6(三)弱势群体问题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稳定6四、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7(一)现有制度分析7(二)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7五、弱势群体保障制度的改善方案8(一)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8(二)以社会公平为原则,建立健全保证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9(三)加大司法保护力度10(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2、10(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健全10参考文献10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让这个社会贫富悬殊拉的越来越大。贫困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天敌,那部分还未达到小康水平的人群也被冠以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称号,是中国政府长期致力的目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中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如何?我国政府又在如何解决这个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呢?还有什么值得改善的地方?这是个有着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来关注和探讨。【关键字】弱势群体 现状 社会保障 改善措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这个名词,并非土生

3、,来自世界,英文为social vulnerabl e group。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弱势群体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在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度里,总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也不免产生弱势群体。他们并不仅仅是由于生理和主观方面的缺陷或低下而造成了其弱势地位,而是由于各种特定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在权利、发展机遇、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始终处于绝对或相对弱势的位置

4、。具体讲,就是那些改革开放中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利维护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我国目前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环境,尤其是由于中国转型经济所固有的基本特征,我国改革开放在带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自然地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巨大分化,并由此产生了“特殊受益阶层、普通受益阶层、相对被剥夺阶层和绝对被剥夺阶层”这特有的四大阶层。其中后两个阶层就是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其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大致可描述为: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隐性失业显化和竞争

5、淘汰并存社会分层弱势群体产生。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一)弱势群体的构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制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机制及分配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有些变化是根本性的。与此相应,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弱势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弱势程度的加深都相当明显。当前弱势群体状况大致如下: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比较复杂,但是,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贫困者群体。贫困者群体是一种生活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是群体成员已经陷入生活贫困状态。贫困问题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无法回避

6、的客观社会事实。但是,发达国家中的贫困主要是指相对贫困,而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则表现为大众贫困,在数量上则要比发达国家多得多,而且一般是指绝对贫困,同时,其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2、失业者群体。失业者群体是一种就业弱势群体。在我国现阶段主要由失业人员和未重新就业的下岗职工组成。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现象。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上不承认中国存在失业,在政策上则用牺牲经济效益的办法实现“充分就业”,结果既损失了经济效益又造成了大量的隐性失业。随着中国体制转轨进程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充分就业”政策

7、将逐渐被“有效就业”政策所取代,过去在“充分就业”政策下形成的隐性失业日益公开化,失业问题的深层矛盾暴露愈加充分。3、残疾人群体。这是一种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这一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亿多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0%左右。我国有残疾人5,164万。在残疾人群体中,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其中,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中的一部分人在福利企业就业,但是收入较低;而没有劳动能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则只能依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残疾人的经济来源是靠国家救

8、济或家人抚养。4、老年人群体。老年人群体是一种年龄弱势群体,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理性弱势群体。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据此,本文将老年人群体的年龄起点确定为60岁。这一群体由于年龄的原因,生理上处于纯粹的衰退期,逐渐从社会中失去竞争优势,并且从舞台的前台退到后台,处于社会生活的弱势地位。其中,独居的高龄老人、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更是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中国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实现保障。作为社会弱势群体

9、,老年人群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老年人群体在退出工作岗位之后,经济收入减少,他们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大部分人生活质量不高。其次,老年人群体的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的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即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身心健康和能否发挥余热的问题。(二)弱势群体的特征弱势群体的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也造成了弱势群体生活的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水

10、平的数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据统计,在弱势群体的消费结构中,困难户恩格尔系数为59%,比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2、 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政治生活的产品是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强势群体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游说活动,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益需求,或者至少不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弱势群体由于“远离社会权力中心”,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也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

11、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3、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生活中的贫困性,使得他们在 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他们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对生活前途悲观,心理压力巨大。同时,由于弱势群体在政治上的低影响力等造成了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者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他们有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弱势群体问题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21世纪是我国社

12、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处理得好,国家就可能较顺利地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反之,结果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甚至使社会陷入倒退”。(一)弱势群体问题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社会正义的最重要功能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凝聚起来,努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前提是他们认为正义的社会结构可以为每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平。只有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才能够从最起码的意义上体现出对个体人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和对人的种属尊严的肯定,才能

13、够从最本质的意义上实现社会发展宗旨亦即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才能够从最实效的意义上为社会的正常运转确立起必要的条件。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社会正义的一般规定。罗尔斯特别指出,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否合理,只能以最少受惠者能否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而定。 (二)弱势群体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的牺牲作为代价。邓小平一向强调的是共同富裕,“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14、的捷径”。弱势群体问题不仅违背了社会的正义理念,也不符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因此,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改革的内在需要。改革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对于消除平均主义、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社会发展成果必须是“惠及几十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 (三)弱势群体问题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稳定。和谐社会的社会结构应基于两个原则:第一,所有人都享有和其他人同样的基本自由体系相类似的权利和自由。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必须符合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最大利益。而我国当前转型中的社会结构被社会学家孙立平称之为“断

15、裂的社会”,表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状况的改善之间出现了断裂,社会结构显现出种种断裂的迹象。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及其扩大化势必强化我国社会结构断裂的程度。此外,数量日渐庞大的弱势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极易成为社会动荡的“火药库”。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是很多地方发生弱势群体集体上访甚至采取暴力抗法等恶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四、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现有制度分析 社会保障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政策,国家针对一些永久或暂时失去工作能力,无法自力更生,并不能解决最低基本生活问题的社会成员发放保障基金。 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内,

16、实行的是以职工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说,这一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较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暴露出其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对社会保障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但迄今为止,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基础和核心环节的社会保障资金在筹措、治理及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这种情况已与我

17、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项经济制度的改革不相适应。因此,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二)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1、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工大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且收入较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却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城市没有农民工,很多基础建设和社会生活都无法完成。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谋求新的生路,但他们始终都没有被城市接纳,并且处在似农非农,似工非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的边缘体。我国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只有拥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其家庭

18、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最低水平的,就能获得社会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这一点恰恰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只针对城市中收入低的城市居民,而不是针对农民工,他们是社会保障的负担也是社会保障的漏洞。 2、社会保障制度规定还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还不够完善,目前只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规定了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些私人企业和乡镇企业职工以及农村居民还仍以家庭保障为主,还不能完全享受到社会福利。 从横向环境看,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明显的差距。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国家提供给社会成员的保障还有一定的限制。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比内陆城

19、市的经济发达,这也决定了两地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国家只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且发达城市之间的保障制度又有所不同,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3、管理理念不明确。我国的社会保障表面上是以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但在实际上还是保持现金支付的模式,存在着养老责任后移的情况。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直接影响到当代和后代人的缴费和受益水平。五、弱势群体保障制度的改善方案(一)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应作为首要工作来抓。虽然说弱势群体问题并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被自然而然地解决,但不可否认,经济发展了,可利用的资源多

20、了,势必有利于尽快和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弱势群体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样也应该依靠经济发展。弱势群体的“势弱”首先就表现在他们的经济贫困上,基本生存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权利势必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要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首先发展经济,大力改善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继而使其摆脱弱势地位。(二)以社会公平为原则,建立健全保证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 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普惠性成果既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毋庸置疑,所有改革都有成本和代价,这种成本和代价本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并且合理的承

21、担。然而,因为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自身能力有限,再加上基本没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不仅享受不到这种普惠性成果,反而过度承担了改革和发展的代价。这不仅非常不公,也有悖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因此,应以社会公平为原则,尽快建立健全保证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1、建立健全开放合理、充满活力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流动指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建立健全开放合理、充满活力的社会流动机制,具体说就是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影响人们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调整和改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使公共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公平、合理的配置;制定合理的城市化战略,

22、加快城市化进程等。2、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初次分配不仅重效率,也要以社会公平为原则,要规范市场秩序,对各种非法收入和腐败行为坚决予以打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二次分配领域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等方式调节收入差距悬殊,防止两极分化,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支付力度。前两次分配结束后,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建立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如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第三次分配对扶助弱势群体其独特的作用。 3、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在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常常因为其“势弱”即所拥有的实

23、力,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权力资源信息资源不够而被忽视。在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他们又常常因为找不到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的渠道,而无法反映政策实施的真实情况及政策中可能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了使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应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使政策制定者能够听见弱势群体的声音,在做决策时综合考虑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利益,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点,确保二者都能各得其所。4、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机制。弱势群体的“弱”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同样也表现在精神和情感方面。人不仅仅有自然属性,同样也具有社会属性。弱势群体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忍受着物质生活

24、及精神和情感的双重匮乏。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能提升其自信心,还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社会更加和谐。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仅包括在尊重弱势群体的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给予弱势群体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出和谐关爱的氛围,给予他们支持和力量,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弱势群体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武器。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法治的公正性要求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同时,法治的普遍性要求对所有人不能有任何歧视。因此,政府必须通过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公民在年

25、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则为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它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全国人大一直将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放在重要地位。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法院,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法院对弱势群体进行司法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司法理念,还是审判体制、法官的

26、审判作风,都出现了种种不能及时回应弱势群体对公正的需求的情形。因此,司法审判应及时更新理念,将救济权提升为基本人权,建构以司法权为核心的权利救济制度。 (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弱势群体不仅是经济贫困的群体,还是被社会排斥的边缘化群体,因此,增进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接纳是改善弱势群体状况的重要手段,而社区服务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活动空间狭小,几乎一生都是在社区内度过,因而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对弱势群体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推进社区服务,不仅可以分担政府与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缓解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而且还可以动员社区力量,开发社区资源。因此,社区服务对于弱势群体有着特殊的意义。开展社区服务是服务弱势群体、接纳弱势群体、缓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在今后,我们要全力发挥社区服务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扶助作用。社区服务不仅可在社区范围内给弱势群体以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还能在社区范围内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最基本场所,使弱势群体避免“被社会隔离”。发挥社区服务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中的作用,使社区服务成为弱势群体社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在就业、住房、子女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