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竞体后备人才_第1页
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竞体后备人才_第2页
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竞体后备人才_第3页
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竞体后备人才_第4页
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竞体后备人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运作机制与政策研究前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对我国竞技体育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发展新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为应对业余体校逐步萎缩、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优秀生源不足、人才培养效益不高、运作活力不够的状况,自1999年开始探索在学校试办培养竞技体育二线队伍,尝试由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创新。然而,以教育系统为主体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还相对滞后。鉴于上海在此方面的

2、开创性以及对其它省市的启示性,本研究将从上海市教育系统试办二线运动队这一角度,分析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运行特点,在借鉴国外运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目标模式,构建相关的政策体系,旨在为促进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文献综述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概况目前德国正在全国各地推行体育特色学校,并准备逐步在普通学校设立体育特长班。现在已建立体育特色学校35所,培养1.2万青少年选手。在参加悉尼奥运会的德国代表团中,有1/3的运动员曾在体育特色学校就读,1/2的奖牌获得者曾是体育特色学校的学生,德国的教育系统已成为其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澳大利亚于19

3、81年建立了澳大利亚体育学院,1984年成立了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由此加快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澳大利亚赢得41枚奖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赢得58枚奖牌,其中包括16枚金牌。澳大利亚竞技体育迅速发展涉及众多因素,她不仅拥有一批国际级水平的运动员,而且还是世界上公民参与活动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儿童和成人的身体素质,为了达此目的,需要有专业的教师从事学校健康和体育教育,从而突出了学校体育在提高全国竞技体育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堪称世界体育强国,整个国家的竞技运动体制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课余训练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美国把学校视为“奥运

4、冠军的摇篮”,以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训练体制为基础。在参加第27届奥运会的美国国家队队员中,有60%来自大学。在美国,中学是培养奥林匹克选手的摇篮,而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美国的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地位已充分说明通过学校体育培养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做法是成功的。由此可见,上述三国都十分注重通过教育系统来发掘和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无疑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优秀运动队共有约20,000名专业运动员;体育运动学校共199所,在校运动班学生55818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5、共1782所,在训学生185184人。三线比例为1:2.8:9.3,基本呈现宝塔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规模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与教育在体制上脱节。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基层体育学校只有55.4%的实现了体教结合,还有44.6%未实现体教结合。表1不同国家课余训练学生总量及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国别课余训练学生总量(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比(%)中国美国前苏联德国47073010001710.4(资料来源:郭经宙,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武汉体育学院报,2002年5月,第36卷,第2期,第19页)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的比例相当小,与西方发达国

6、家相比显得相当的薄弱。长期以来,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一直采取“一条龙”的模式,即发现运动天赋进入业余体校或传统项目学校进入省市专业队成为国家队队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在这样“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中,运动员得不到良好的文化学习机会,大量的运动员中途被淘汰。我国绝大部分的体育竞赛活动是由体育系统主办,竞赛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体育系统的竞赛目标而制定,参赛的运动员也都是体育系统的各级运动员。另一方面,学校竞技运动的发展与体育系统联系不密切。由于学校教育经费紧张,学校体育难以获得充足的经费,不少学校连传统的校运会都难以保证。各级学校体育比赛少得可怜,很多学校根本就不参加校际比赛。我国学校

7、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走“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俞继英教授指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绝大部分工作仍由国家负担;而根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为中心,经“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的环节培养优秀运动员,强调学校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要性。潘前在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中指出,中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中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体教分离,建议少体校和专业队的二、三线运动队转入相应层次的普通教育体系,即基本实现学校化

8、;以国家队、职业队和大学队为龙头,体育与教育部门即学校联手,大力发展学校竞技体育,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的培养应走体教结合之路。熊斗寅在走进知识体育的新时代中指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要加强运动队院校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体协办高水平运动队,并提出了办体教结合高水平运动队的具体形式。李圣旺等在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中指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实施体教结合工程。杨展加在“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中指出,“竞教结合”是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实施“竞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和教育部们的共同职责。因此,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以及专家的观

9、点看,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迫在眉睫。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改革过去的单轨制为多轨制,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其中教育系统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背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认为要保证一个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人,而是靠制度、靠法律、靠体制来保证,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决定中还指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

10、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当前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形成以人为本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抓好业余运动队伍训练,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指出,要加强运动队院校化进程,使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把青少年业余训练放在基层。在200

11、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指出,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一部分运动项目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也指出,体育总局一些项目管理中心由于精力集中在一线队伍的培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二、三线队伍的建设。国家教委试点中学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暂行管理办法指出,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也提到,为了快出人才、出高水平人才,在继续强化三级训练网主渠道的同时,根据某些项目特点,可集中少数优秀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后备人才基地

12、,作为实施工程的重点保证。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积极探索教育、训练、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支持运动队与地方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或开展共建,不断探索“体教结合”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个案2.4.1清华模式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近年来积极探索以大学为基地,横向与体育系统合作,纵向与中小学衔接,尝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新模式,一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已崭露头角。具有悠久体育传统,曾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口号的清华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体育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发挥大学、附中、附小

13、一条龙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和体育系统的合作,获取政策支持。一位曾长期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清华大学负责人说,清华的试验是在探索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有益补充形式,是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途径。2.4.2“南通现象”江苏省南通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行“体教结合”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南通市在“八五”期间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得了71个世界冠军,30个全国冠军,15个亚洲冠军,6人7次获世界冠军,26届奥运会获2金1银。一个经济实力不算雄厚,体育投入不算很多,硬件设施不是很好的南通市培养出来了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体育界和教育界

14、惊讶的称之为“南通现象”。江苏教委主任王湛提到,“南通现象”得益于他们在体教结合上的起步早、结合密、措施实。南通市副市长也提到,体育局和教委注重了“一体化、一条龙”的做法,共同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上下功夫。总之,要真正解决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就要走“体教结合”之路。只有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共同担负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上海市教育系统27所试办二线运动队的学校及其校领导、教练员、体育教师。3.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主要了解国内外有关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成果,

15、以及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的有关数据资料。专家访谈法:走访教育与体育系统的有关领导、专家以及上海试办二线运动队学校的部分校领导与教练员。问卷调查法:面向上海市教育系统试办二线运动队学校的有关人员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8份,其中校领导19人,占39.6%;体育教研室负责人14人,占29.2%;教练员15人,占31.2%。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运作机制4.1概况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三线四级”训练网络受到冲击,各级少体校不同程度地面临社会认可度下降、生源不足、活力不够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上海则更加明显。针对上

16、海市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难以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状况,1999年,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把高水平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2000年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交流会及每年召开的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有力的推动了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在中学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试办二线运动队,并以此作为原有青少年训练体制的补充。试办学校二线运动队是在“把运动队办进有条件的学校中去”思想的指导下,在27所学校(主要是市或区重点中学)试办竞技体育项目的二线运动队。这些学校均具有某个运动项目竞赛训练的传统,拥有较完善的训练指导力量与场地设施条件。运动员属学校的全日

17、制学生,依托学校的体育资源进行训练与竞赛,运动员的学习与管理由学校全面负责,政府体育部门为学校开展训练工作提供可能的帮助。试办二线学校分三批承办了田径、游泳等11项上海市的奥运会、全运会重点项目。4年来,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各试办二线运动队已经有1人入选国家队,74人入选上海市一线运动队,19人进入大学一线队伍;还有19人在市队集训,315人输送到上海各高校。2002年,以试办二线学校为主的上海市中学生代表团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8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得了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的两个第4名的历史最好成绩;2003年,各试办二线学校共获得全国青少年比赛前3名80项(次

18、),占上海市青少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获奖牌总数的13%。同时,学校二线运动队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学校的教练员队伍从2000年的45人增加到目前的101人,占全市业余训练教练的9.5%,其中35名教练员拥有中级以上职称;各试办学校的在训运动员人数也从2000年的578人增加到1200人,其中二线在编运动员177人。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调查结果显示,有95.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育系统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有利于吸收有潜力的运动苗子;认为能较好地保证学生成材的占92.9%;认为有利于获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占89.1%;认为学校有较完善的

19、思想、教育、课余生活管理体系占83.3%;认为能较好的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占82.3%;有80.4%的调查对象认为此举有利于打破区域界限,扩大选材范围。总体来看,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已从宣传发动、试点性探索阶段进入到实质性运作阶段。2004年初,12所学校首批由试办转为正式承办市二线运动队的学校。运作特点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与传统意义上少体校采用的“体教结合”方式相比,教育系统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是服务于以各级少体校为主体的“三线四级”的训练管理网络,体育系统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培养工作的责任和受益主体。教育系统

20、在“体教结合”工作中是起着协助与配合的作用,主要是为各级少体校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条件与环境。当前各级业余体校面临的困境以及逐步萎缩的现实告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必须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赋予“体教结合”新的内涵。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上海市自1999年开始了新的探索,尽管许多方面尚很不完善,但教育系统培养后备人才工作已呈现出有别于少体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体教结合”的运作特点。4.2.1教育系统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上海市教育系统正在由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运动苗子、文化教育等辅助作用的配角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利用教育系统现

21、有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发挥其长期形成的各种优势,全面承担起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教育系统主持或直接参与相关管理机构的设立、政策的制定、组织的协调、经费的管理等,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本职工作之一,也成为了各办训学校的工作任务之一。各办训学校相继建立二线运动队专项经费预决算制度,在合理利用上级拨款的基础上,有效调动其它方面的资金来源,保证试办二线运动队正常运转需要。教育系统在体育系统的配合下进行场地设施等相关硬件条件的建设,建立教练员队伍,完善后备人才梯队,以及训练竞赛的安排。同时,通过引进吸收外省、市的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等途径来不断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以往

22、少体校训练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教育系统提供了借鉴,教育系统正在朝着建立一个独立训练系统的目标努力。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提供了组织保证组织是管理系统的根本,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能保证权限明晰、责任明确、沟通便捷,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三级组织体系,即市级、区县级和学校“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将教育系统试办二线运动队视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上海竞技体育的潜力、实力和发展后劲的重大问题,成立了由市主管领导牵头,市教委、市体育局为主要参与者的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对试办二线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各区县成立了以分管区(县)长为组长的领导

23、小组,他们以试办二线运动队为抓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推动此项工作;27所试办二线运动队的学校都建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由体育、政教、教务、后勤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二线运动队管理班子,以此保证试办二线运动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许多方面都有待探索,健全的组织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各级政府的力量更是不可或缺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发挥出积极作用为使学校试办二线运动队工作稳定、深入开展,政府有关部门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作用,先后出台了关于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若干意见、上海市学校试办二线运动队申报暂行办法、上海市试办二线运动队学校的评估及奖励办法等一系

24、列政策;市体育局对试办二线运动队学校下拨了奖励费和启动费。一些区县也相继制订和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设立用于奖励先进工作者奖励基金以及对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补助经费。尽管这些政策尚不完整,引导和扶持的力度也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试办二线运动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承办二线运动队学校的利益得到体现。4.2.4兼顾各方利益的运作目标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每一个学校都要对此慎重决策,考虑投入产出效益。此项工作的推动,不能仅是体育系统受益,必须使教育系统尤其是办训学校也受益,只有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文化合格、品德良好、体育拔尖”的

25、育人目标已基本形成共识。对教育系统来说,学校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也应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有所体现;而体育系统需要开辟新的运动人才培养渠道与来源,探索一条适合学生运动员需要又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创新之路;体育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尖子运动员可以提升学校品牌,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载体。在调查中,对学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的认识,有84.4%的认为是创立名校的重要途径,有78.6%认为可以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有77.5%认为能拓宽素质教育的途径,有75.0%认为是为了培养知名运动员,有68.3%认为能扩大学校与外界的交流,有52.5%的人认

26、为由此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支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服务于素质教育前提下的为“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服务”的运作目标体现了各参与方的利益,有助于提高其积极性。4.2.5运动项目设置与学校实际相吻合就培养运动员而言,学校有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学习环境、吸引生源等方面优势,但在训练竞赛网络、训练指导力量、训练保障条件等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因此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就显得十分重要。运动项目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这不仅涉及到学校的利益,也关系到试办工作的成效。试办二线的项目为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网球、垒球、射箭、击剑等11项,在项目设置时主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训练投

27、资少,经济上学校有可能承担;二是属非早期专业化项目,运动员选材易在小学进行或在训运动员的年龄与中学生年龄基本吻合,适宜在中学开展;三是项目的社会普及性高,学生喜闻乐见,学校自身可以形成后备队伍的配套与衔接;四是训练竞赛中的伤害率低、危险性小,家长支持,学校愿意。由于这些原则充分考虑到教育系统与学校的现实情况,对工作的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4.2.6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实质是教育系统在体育系统配合下,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鉴于学校的体育资源现状,学校试办二线运动队在许多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体育系统的支持,主要涉及教练员队伍建设、竞赛训练网

28、络健立以及经费投入。教练员是训练工作主要实施者,是训练工作的关键因素。针对试办二线学校教练员水平不高的现状,在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调任、借用、挂职等形式,有近30名市、区体校教练员参与试办二线运动队训练工作。与此同时,采用选派教练员至一线运动队观摩学习、参加体育系统组织的教练员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学校教练员执教水平与训练工作能力。此外,试办二线的学校也加大了教练员的引进力度,目前已从外省市引进了4名知名教练员。上海市试办二线的学校已经认识到,提高训练效益要有优秀的苗子,必须建立一个紧密衔接的人才选拔体制。在体育系统的协助下,一些学校已经在本区乃至外区的初中或小学新增训练点,组建后备人才

29、梯队,以利于更多、更好地筛选和培养新的苗子;部分学校利用有关教育政策,进一步扩大选材面,从外省市选拔有潜力的运动人才。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的投入仍是试办二线运动队竞赛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教育系统和学校的投入是运动训练的基本保障,体育系统是重要的资助来源。大部分学校正努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条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以保证试办工作的正常运转。调查结果显示出,“学校的专项拨款”、“教育主管部门专项拨款”、“体育主管部门专门资助”依次为当前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经费的主要来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艰难的摸索,上海教育系统试办二线运动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总体上还处于各方面均不完备的初级阶

30、段,面临不少的困难与矛盾。例如,体育和教育部门对于普通学校举办一线、二线运动队所要达到的目标认识还不一致;扶持承办学校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训练不配套,训练水平难以提高;各学校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缺乏横向的组织力量,教练员在招生、训练、运动员学习和出路上承担太大压力和太多的事务;“读训”矛盾依然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有1/2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训练经费与场地设施不足,必要的训练时间难以保障,缺乏科学训练的必要信息资料;2/3的调查对象认为运动员资源缺乏,相关政策不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他们都希望尽快制定教练员培养及引进、训练经费投入、教练员工作评定与奖励以及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等方

31、面的政策,建立合理的竞赛制度,进一步强化训练工作的保障措施。2004年2月召开的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还处于创新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与矛盾,诸如:思想还不够解放,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还不够;项目布局不尽合理,年龄衔接、队伍衔接机制没有很好地形成;全市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划,规模效益不高;在人才引进、人才保障、人才衔接及运动员的进出等问题上,还需要完善配套政策,各区县、各基层学校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经验5.1文化教育与课余训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在许多国家,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运动

32、员顺利完成学业。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的黄金年龄段,如果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如学术水准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退役后难以就业等,因而这些国家的学校都把从事课余训练学生的文化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教育系统,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逐渐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青少年运动员首先是普通大中学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学校对他们学术上的要求与普通学生别无两样。美国NCAA对各大学招收运动员的名额有一定的限制,并且对招进大学的运动员文化学习也有严格的要求。参加校际竞技

33、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在校全日制大学生,每学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否则将失去参赛资格。学校开展课余训练不仅是具有天赋的学生运动员的需要,也是学校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需要。通过开展课余训练并组织运动竞赛,还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课余训练中来,本身就十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美国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宗旨是:促使体育运动竞赛成为整个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使学生运动员成为整个学生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竞赛达到多方面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目的。由于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因而越来越多的学校会聚到NCAA的旗下,NCAA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体育的代名词

34、。前英国体育大臣罗伯特?阿特金斯在每日电讯报撰文指出:最高层次体育成功的基础扎根于我国的学校,中小学、大学对年轻人灌输积极的体育兴趣越多,我国将来体育成功的前景越大。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与竞技运动训练已经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文化学习的同时从事运动训练,并且文化学习并未因为运动训练而受到过多的影响。美国科罗拉多、爱荷华、明尼苏达以及新墨西哥四个州的州中学运动协会于199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与不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相比,经常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业成就、更好的阅读能力,并且很少出现违犯校纪校规的情况。在对传统的“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反思的过程中,我国开始在一部分地区尝试“体

35、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人才培养的效果来看,虽然利用了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资源,但是人才培养的预期效应还没有表现出来,教育系统还不能独立承担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任务。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少体校与普通中学在生源上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一方面,少体校要招收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但体校的学术水准达不到普通中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中学能够保证文化课质量,但课余训练的质量往往差强人意。对于具有良好训练水平和专项发展潜力的生源,无论是普通中学还是少体校都在想方设法引进。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在现行体制下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而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学

36、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交叉、互为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许多国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都没有明显的界分,学生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选择参加校内体育活动,也可以到校外参加体育俱乐部的训练。在德国,体育俱乐部是基层体育组织,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承办者,到现在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都设有青少年部,负责青少年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职业体育俱乐部除拥有职业队以外,还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后备人才。由于职业运动员是十分稀缺的人力资源,俱乐部在引进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有些俱乐部感到难以承受,所以职业体育俱乐部非

37、常重视自我培养。一旦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不但可直接吸收到俱乐部职业队,还可以通过转会的形式转让到其它俱乐部,赚取高额的利润。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俱乐部有校内、校外之分,但运作模式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相似,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学生到俱乐部参加业余训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带回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俱乐部来参加训练。与此同时,选拔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训练。澳大利亚的青少年体育主要是在学校和社区俱乐部体系两大领域内开展。然而,它们的关系是不明确的,经常以松散的协会形式运作,青年人自己就可以决定体育活

38、动是在学校还是在俱乐部,或者既在学校又在俱乐部进行。我国的课余训练基本上是在各项竞赛的吸引下,由基层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开展。在现阶段,课余训练的开展主要依托传统项目学校及一些具有良好体育传统的学校,绝大多数的学校课余训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尽管有些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不错,但是单纯的业余体育活动还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选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分野比较明显,加上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高考等各级考试的导向作用,使许多学生把精力都花在了沉重的课业上,课余训练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运动员不仅要在运动训练上花费较多的精力,还必须在文化学习上投入时间,才有可能保证自身的

39、全面发展,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不是非此即彼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有机的平衡。运动训练是一项高投入而成才率又比较低的事业,如果在专项上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进入各级运动队,将来学生运动员在就业时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导致许多学生家长不愿意送自己的子女进入到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中来。竞赛实行分级制度,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美国的中学体育部和运动俱乐部负责校内外的竞技比赛活动,按计划参加社区、城市或州的比赛。州中学运动协会负责本州中学生竞技运动的组织和管理,如制定比赛规程、监督安全条例的执行、裁判员的注册登记以及定级等。中学运动协会全国联盟主要

40、负责全国性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但全国性的比赛较少,只有极少数项目的单项竞赛。大学校际运动会实行分级赛制,各成员大学按体协制定的分级标准划分为一、二、三级,条件相近的学校同组竞争。这种赛制安排提高了很多学校的积极性,也使运动竞赛的范围扩大到更多的大学。法国队报对美国NBA球员的调查发现:“迄今为止只有三位球员没有在大学里打过篮球,90%的NBA球员来自NCAA的293所大学的甲级队”,许多人在加入NBA前就已经是较有名气的学生运动员。德国体育俱乐部在向德国体育联合会注册后,可以参加由体联组织的各级比赛。俱乐部的比赛也是分级赛制,不同水平的俱乐部参与各自层次的比赛,职业俱乐部采用升降级制,并进行市场

41、化运作。分级赛制较为有效地动员了更多的参与者,增加了后备人才的总量,也使体育后备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比赛经历,为他们的成才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我国的学校运动竞赛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组织,资金也由政府下拨,不仅经费紧张,而且往往带来竞赛中的不公平现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竞赛数量偏少,不能够满足体育人才成长的需要。由政府组织竞赛,容易加大成本,因为政府机构掌握的信息相对于校际体育协会来说是不完备的,因而决策往往带有主观性、盲目性。如果将竞赛的主办权让渡给学校体育协会,不仅有利于运动项目的纵向管理,而且能够调动起学校的积极性,因为协会举办运动竞赛必然要考虑到竞赛的公平、公正,同层

42、次学校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协会的运作来看,成员学校获得了话语权,能够表达自身的利益,各方在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识,协会的合法性与自主性也能得到保证,将改变以往协会有名无实的窘迫局面。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将部分管理权限让渡给具有民间性质的体育协会,自身可以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做自身应该做的事情。政府与体育协会的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仍然负责,只不过不再做具体的培养工作,而是通过政策扶持及检查监督关注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对于培养质量较差的学校,限期整改,培养效益较高的学校给予奖励。培养方式的变化会诱发更多的学校加入到后备人才培养中来,包括民办学校的参与,政府的

43、扶持政策对所有的学校一视同仁,只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都能获得预期的利益。法规制度健全,保证人才培养过程公正、公平为了保证教育系统运动竞赛的有序进行,很多国家都加强了法规建设,通过制度约束成员学校及相关人员的“败德行为”。美国校际运动竞赛最初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的,当时既没有教练员也没有行政管理人员来帮助学生组织和管理运动竞赛。但是,校际运动竞赛由于缺少管理机构以及合理健全的规则,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这时,学校里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才开始介入运动竞赛的管理。这些组织经过长期的演变,最终NCAA成为当今美国高校体育管理的权威机构。美国高校体育的开展,除了要受合同法、反托拉斯法和劳工法的制约以外,NC

44、AA章程中的条款十分详细,如对竞赛分级的安排、成员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学生运动员的竞赛资格、学术要求等规定得非常具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遇难以解决的纠纷还可以上诉直至联邦法院,由法官最终裁定。规章制度的完善保证了校际运动竞赛的有序开展,学生运动员在这样的竞赛体系中经过锤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并培养了公正、公平竞赛的理念。由于管理严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减少了弄虚作假、滥用兴奋剂等与体育道德相违背的现象。美国的中学与大学运动竞赛,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为了防止成员学校单纯追求运动成绩而牺牲学生的学术水准。从表面看,运动员的绝对训练时间与我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这样的制度产

45、生了强烈的导向功能,学生们认识到参与运动训练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而且还可以为他们的升学带来很多益处,因而美国的中小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参与就非常普遍。在美国中学中,每年大约有520万学生参加近30种不同的中学竞技运动,约占整个中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而美国的大学已经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职业运动队的绝大多数队员都来自NCAA成员学校。与之相对照的是,我国教育系统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并且有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人为的扭曲。有些单位和个人甚至在钻法规与制度的空子,千方百计追求短期内的运动成绩,有些甚至采取欺诈行为,瞒天过海,引进其它地方的学生运动员采取冒名顶替的办法,以求在

46、运动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上。教育系统的运动竞赛往往采取综合性运动会的赛制,尽管在比赛过程中也进行分层,但许多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难以参与竞争,以致于对课余训练与竞赛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我国的课余训练功利色彩太强,往往追求的是升学率的提高及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上,没有把课余训练的目标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因而造成课余训练成了一部分具有天赋的学生的专利。培养体育精英的做法使绝大部分普通学生望而生畏,以致课余训练与普通学生无缘。即使在现阶段正进行“体教结合”试点的一些学校,培养精英的观念仍然占了上风,似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47、是唯一的目标,而把营造浓厚的学校体育氛围放在其次,这就决定了现行的课余训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教练员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在市场经济国家,教练员的使用都是采取招聘的方式,如果不能在聘期内取得相应的业绩,教练员就有可能被校方解聘。因此,教练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迫使他们加强自身的进修与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美国高校对教练员的聘用标准有两种:一是根据教练员所训练的运动员的成绩好坏来评价,尤其是根据比赛的次数来决定。二是根据教练员对学校竞技运动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为标准,而不是以输赢为准则。无论哪种评价方式,对教练员的素质要求都非常高,教练员的职业时刻处于同行的竞争之中。因而,教练

48、员在训练过程中必然投入精力,以期提高运动队的成绩,从而保证自己的饭碗不会丢失。据NCAA统计,美国甲级、乙级高校的教练员绝大部分均有较高的运动经历和一定的理论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的高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学者型的教练员队伍,这就为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我国教育系统的教练员主要是由体育老师兼任,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相对而言缺少运动经历,在指导课余训练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由于各地对“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视,有些地区尝试引进体校的教练员到中学任教,有些采取兼职的方式,也有编制挂在体委、工作在中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余训练的质量。但总体而言,完全由体育教师但任教练员是

49、不能适应运动训练的需要的。从体制上来看,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还很滞后,用人制度并未完全市场化,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的社会流动强度还很有限,许多承担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还不太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招募教练员。由于岗位缺乏竞争,有些教练员的事业心不强、责任感不高,对课余训练的投入就显得不够。各方利益均有制度上的保证,使人才培养系统保持较高的效率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必定会使投资的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如果投资成本超过个人收益,这样的制度不会长时间存在下去。从国外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践来看,这些国家大多属于先发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包括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本采取依托社会的方式

50、,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体育物品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本身是分散决策,每个人或组织都是根据“经济人”理性决定其行动策略,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对于参加运动训练的学生来说,他们也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有可能在运动训练之路上走下去;对于承办训练的学校来说,必须要有益于学校的办学,尽管这种效益有时并不必然用金钱来衡量。事实上,大学校际运动竞赛具有可观的利润。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每年的预算是8900万美元,近年来每年的利润在900万美元。一些较大的大学每年的预算就高达1200万美元,一般的大学也达到300-400万美元。美国的大学大都靠收取学费来维持生存和发展

51、,生源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体育传统和竞技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竞赛的商业化运作还可以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许多大学都设立奖学金以吸引具有天赋的中学生,优秀的篮球或橄榄球运动员可能同时收到来自50所大学的邀请函和奖学金,并且大学还为学生提供住宿费、学费的免除。由于美国高等教育收费较高,因此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于中学生及其家庭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大学来说,高水平的运动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带来经济上的盈余,甚至还可能带来校友们的捐赠。韩国的学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采取低收费或不收费的方式,一旦学生运动员进入企业或公司队时,就要根据协议把薪水的一部分

52、返还给学校。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避免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浪费和短期行为,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传统体制下,我国采取政府主导、行政调配资源的方式发展竞技体育,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有一套体制内的政策优惠,家长和青少年非常向往能够进入到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中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质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一些制度安排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青少年的成才途径日益多元化,并且市场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受教育程度成为个人获得就业机会的最主要资源。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在高等教育系统尝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图在教育系统建立起一

53、条龙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但时至今日,制度设计的效果尚未体现出来。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来自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因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一般是退役的运动员,在运动专项上已经没有提高的余地,也有一些来自少体校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因为缺少成才的天赋,而被专业队拒之门外。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客观上解决了一部分运动员接受学历教育的难题,但对于提高教育系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于事无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层次的赛事质量仍然不高,与专业队相比有很大的距离,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许多项目根本就难以组织起高水平的赛事。我们认为,在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国际上的共性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是我

54、国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向。但是,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体育系统原有的三级训练网培养人才,同时又在教育系统重新建立起另外一条后备人才生产线是不现实的。两条系统在生源上存在此消彼长式的竞争,并且各自又有自身的优势,只有真正把双方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现代体育发展的新路子。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模式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整合和利用上海体育资源,提升上海市民综合素质,发掘和培养更多的奥运后备人才,实现上海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在继续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主阵地的基础上,必将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

55、人才历史使命。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模式是:通过教育系统的积极参与,用810年的时间,使从事业余训练的规模适度扩大,项目布局更加合理,体育科研实力更加增强,训练效益更加明显,体育竞赛更加活跃,人才交流更加规范,进出口渠道更加畅通,教练员队伍更加壮大,运动成绩更加优异,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体育氛围。由教育系统培养出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参加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世界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以教育系统参与为主,建成35个高水平运动队,58个项目的国家级奥运后备人才基地,1015个上海市奥运后备人才基地,40所左右办二线运动队学校,80所左右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60个

56、左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3万学生从事业余训练,参与业余训练教练总数达到1500名,其中二线学校运动队由高级教练执教比例达到90%以上。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训练竞赛体系等六大目标体系(见图1)。六大目标体系的内涵如下:图1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模式示意图管理体系在原有的市体教结合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调整和充实人员组成,建立由市委分管副书记直接领导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将工作小组改组成市体教结合联合办公室,形成一个能够协调各个层次利益的领导核心,统一指挥、调度体育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实现以奥运后备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体育资源市场充分开放的

57、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建成以项目为核心的、各个层次办训单位都参加的项目协会组织,具体落实每个项目的发展规划,承办各级各类赛事。理顺市、区(县)、学校三级管理职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现出政府宏观监管,政策法规调控,市场化运作的格局(见图2)。6.1.1政府管理的目标初级目标为:增强社会对体教结合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信任度,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业余训练领域。中级目标为:促使体育的育人功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进入业余训练体系。高级目标为:确保体育人才培养的进出口渠道十分通畅,体育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体现。6.1.2政府工作的职责通过制订规划、出台政策、监控比赛等一系列管理行为,为

58、各级各类办训单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引导和鼓励各类体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制度体系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保证一个工作体系稳定性的基础,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资源,同样需要有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从指导思想上,体教双方要建立共同工作制度,如: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共同举办比赛,共同培养教练员队伍,共同搞好科研和训练保障,共同对区县和学校进行考核等等。体教双方要建立以下制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6.2.1教练员执证上岗制度教练员必须获得上岗证才能执教,非体育从业人员如能获得上岗证同样可以专职或兼职执教相应的队伍。逐步由目前主要由教师兼任教练员的现状,过渡到体育教师、

59、教练双轨并举,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由具有相应教练资格的人员执教。6.2.2首席教练员制度将优秀教练员的权益最大化,确保优秀苗子向优秀教练员方向集中,为出精品打好基础。6.2.3运动员资格管理制度规定运动员的代表资格审定程序和手续,明确对资格不符的参赛选手的处理办法,定期公开运动员资格信息,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学籍管理、享受优惠政策资格等密切结合。规定符合引进条件的运动员资格,规范引进的操作程序,明确引进单位的责、权、利。参赛扶持制度对参加市级比赛的队伍和经选拔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及其以上比赛的队伍进行必要的经费扶持,并规定相应的组队和参赛过程中管理的义务。6.2.5运动队等级认定制度制定各级运动队的考评

60、标准,使达标的学校及其运动队享有招生范围、升学等不同的政策优惠。6.2.6项目开发与利益共享制度将一个项目或多个项目的市场开发权益予以规范,引导大家共同维护项目的利益,并将该项目阶段发展的利益共享。6.2.7竞赛组织管理制度规范竞赛组织过程,确保竞赛开展的全过程公开、公平,相应的规则(规程)能够切实得到遵守,并明确对各类违规情况的处理办法。6.3训练竞赛体系训练和竞赛是体育的两个核心内容。各个训练阶段训练和竞赛的组织、内容和要求各有不同。青少年竞赛和训练必须符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才能产生最佳效益。6.3.1训练管理建立纵向衔接紧密的训练体系,总体上强调各个训练阶段衔接的系统性,根据青少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