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_第1页
2023届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_第2页
2023届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_第3页
2023届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_第4页
2023届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郭季鹰李白河东郭有道注,于世若浮云。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耻将鸡并食,长与风为群。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注郭有道:又名郭泰,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大学生首领,位居“八顾”(指能以德行引导人的八个名士)之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抛开所赠之人,却引入了同姓历史名人郭有道,写法颇为奇特。B颈联兼用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以与庸才争禄为耻、乐与高人为伴的志向。C尾联紧承上文,将高逸的追求寓于生动的形象,可谓豪气冲天,高耸入云。D该诗风格雄奇飘逸,笔法灵活,富有激情,与一般的应酬之作迥乎不同。2诗的颔联将“

2、我”与“君”对举来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注】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B“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C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

3、真意切,清丽洒脱。D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4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B颔联承首联写送别所见之景,饮酒相送时,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视听结合,不言情而情自显。

4、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相称。D本诗中间两联情景相融,苍凉中蕴含送别之情味。所写之境,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显出作者的艺术造诣。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记载,天上有十二

5、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乃天之大将。大将星摇晃,预兆有战事将发生;大将星出,预兆已经出兵。这里指赵都督将带兵开赴代州。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字点明了行军的方向。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劲笔力写出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的气势。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8有人评此诗“

6、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刘长卿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看,这是一篇对行客的宽慰语和开导话,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B首联写相逢的地点和行客的去向,推测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团聚。C颈联诗入采用赋笔,直接描写战后城池荒,老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情状。D尾联写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不忍目睹,以此宽慰北归的行客,令人感慨。10有人说本诗的颔联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是

7、全诗的关键,对这一说法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白下亭留别李白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别后若见之,为余一攀翻。【注】此诗当作于天宝九年,诗人九月将有庐山之行,与金陵诸友留别而作。攀翻,用手折枝。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杨柳,驿亭之外有三棵杨柳,正对着白下之门。B颔联出句写柳条,一个“暝”字写柳条被吴烟笼罩着。C颔联对句写柳根,“啮”则写出江汉之水对柳根的吞噬。D以杨柳为意象,紧扣杨柳,表达了对杨柳的赞美之情。12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秋日送别骆宾王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

8、相看惜去留。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注】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为布农,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实写秋天的寥落,点染了离愁别绪,使全诗笼罩在伤感的氛围之中。B第三、四句用“伤”字和“惜”字直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感慨年华老去,青春不再。C“破涕”表明诗人送别友人,虽然心中充满不舍,满怀悲戚,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D诗歌对仗工整,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离别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沉,耐人咀嚼。1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阅

9、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宋)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15“聚散匆匆”一句在全诗起什么作用?16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永乐殷尧藩明府雍陶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县”呼应了诗题中的“永乐”,此诗是写给时任永乐县令的殷明府

10、的。B颔联借用典故,塑造了殷尧藩率真洒脱和闲散自适的形象,含有赞慕之情。C颈联用“骥”来喻指殷尧藩,“鸡群”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D作者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这看似违反常情的一笔更具艺术张力。18有人认为末句“佳句多从阙下闻”包含安慰劝勉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9两首诗都描写了“月

11、”,但却分别表达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甲】诗中的“月”表达了作者_,【乙】诗中的“月”表达了作者_。20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黄庭坚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道上风埃迷皂白,堂前水竹湛清华。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注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

12、风吹。”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句中“小隐家”本指隐居山林行为高尚的人,这里指的是稚川。B颔联将“迷皂白”与“湛清华”作对比,内容丰富,语言精练,感染力强。C从诗歌的题目即可看出,这是一首唱酬诗;全诗情感真挚,富有意蕴。D这首七律诗虽多用典故,但读来却不觉其用典,可见诗人艺术手法高明。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其一)黄庭坚头白书林二十年,印章今领晋山川。紫参可掘宜包贡,青铁无多莫铸钱。劝课农桑诚有道,折冲樽俎不临边。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注】顾子敦:秘书少监,掌管图书

13、,国史实录等,元祐元年出任河东转运使。包贡:即进贡。铸钱:仁宗庆历初,诏江、饶、池三州铸铁钱助陕西经费,民苦之,后停罢,其患方息。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顾子敦的勤勉尽职,也暗含诗人对他久任不迁的同情。B第二句“今领”与“印章”倒装,既是格律的需要,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C诗人提出了“宜包贡”和“莫铸钱”的建议,表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D全诗以议论为主,而末句通过描写春郊的农田景象,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24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对顾子敦赴任河东的情感态度。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

14、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25这首诗中韵脚有几个字()A4B5C6D726下列杜牧的作品是()A六国论B鸿门宴C阿房宫赋D烛之武退秦师27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友人即将别离的惆怅之情。C尾联“寂寥”一词间接地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其四)张惠言今日非昨日,明日

15、复何如?朅【注】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注】朅:离开。28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是说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一天天地无所作为。B“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是说年华逝去,最让人后悔的是没有认真读书以修身。C“千古意”是指人类千古长存的内心向往,只要生命尚存,古今之人都不肯停止追寻。D“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是说古人用著书立说来求得不朽,并不是高明的做法。29下列对这首

16、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问东风吹老”三句以具体意向“兰径”转“平芜”来表现春光正宜人。B“渺渺正愁予”语承上句“寂寞斜阳外”,是说理想远在天外,无法实现。C“一夜庭前绿遍”三句动静结合,描写出天地大好春色都进入了我的房屋。D“容易众芳歇”两句以景作结,含蓄隽永,劝学生春光易逝,应及时欣赏。30为使学生杨子掞明白自己的思想,作者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词句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3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

17、,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送别的季节相同,都为春天,春江水涨,水流湍急。B孟诗首句,不言别情,而有一种宽解安慰之情;许诗首句则写出离别伤感和无奈之情。C孟诗最后一句卒章显意,直接抒情,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伤感之情显露无疑。D许诗的最后一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景色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32两首诗中都写到“暮色”,但采用的手法和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卢纶友人

18、,同属“大历十才子”。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交代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和环境,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B颔联“寒云”“暮雪”写出了季节特征,也暗示友人前途的遥远和艰辛。C尾联收束全文,诗人不禁回过头来,遥望友入离别处,企盼着相逢之日。D全诗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哀婉感人。3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落泪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35下列

19、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临别之际,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语调平缓自然,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B首句中的“蚕丛”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C颈联展示了瑰丽之景: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D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地追求功名。36本诗颔联中的“起”与“生”极为生动,请赏析。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此诗是诗人受到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南游金

20、陵时所作。一水:一作“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在中途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3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西湖杂诗(其一)黄任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注】共十四首,前五首写杭州西湖景物兼咏南宋史事,寄慨颇深,亦饶风韵。黄任: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康熙四十一年举人,曾任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唯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有人说诗中的“博”字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3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谢寺双桧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

21、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注】 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桧:一种常绿乔木。龙象界:佛界。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

22、尊还酹江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4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人游蜀马戴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若听清

23、猿后,应多白发生。虹霓侵栈道,雨雪杂江声。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创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翻,同“反”。结合全诗,谈谈诗歌在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有何特点。4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别林景思尤袤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

24、真成不忍分。后夜相思眇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注】眇:同“渺”。“后夜相思眇空阔”一句在表达惜别深情时,与柳永的雨霖铃中某些句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4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赠弹筝者萨都剌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注】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4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双调】折桂令酸斋学士席上张可久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倚徙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传酒令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惊起波神,唤醒梅魂。翠袖佳人,白雪阳春。【注】酸斋学士:贯云石,

25、号酸斋,元代散曲家。倚徙:流连徘徊。白雪阳春:古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请结合前三句,对此作简要赏析。4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有人评“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

26、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互诉衷曲之语”。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47.两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4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有三年诏沈康知常州。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如果你

27、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4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汴岸置酒赠黄十七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注】此诗为元丰三年诗人离京赴太和知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涴:污染。初平:皇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之事。叔度:指东汉黄宪,其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斗杓:指北斗星。赠别几复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

28、江清。【注】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汴岸置酒赠黄十七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东莱学士无竞陈子昂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注】无竞:即王无竞,东莱人,性情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同罗、仆固叛乱,王无竞与陈子昂随乔知之北征。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无竞送行之时。怀:想到,想念。白首:亦作白发。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

29、励与期望。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C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增添白发。D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5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

30、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D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参考答案:1A2通过自己“盛德无位”和郭季鹰“清光独照”的对举,表达对郭季鹰高风亮节、坚持操守的赞美。自己与郭季鹰志趣相投,却“无我位”,通过对举暗示了自己得不到赏识的愤懑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抛开所赠之人”错。“河东郭有道”意思是:你就像汉朝的隐士郭有道,是将二人揉为一体来写。故选A。2本题考查学

31、生分析表现手法和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意思是,你德行高迈,我望尘莫及;你清光独照,我世尘满心。诗中的“君”指“郭季鹰”,他德行高迈,清光独照,是自己望尘莫及的,将两者对举表达了作者对郭季鹰品德高尚、坚持操守的赞美。结合诗歌的最后一联“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有朝一日,奋羽高飞九千仞,在紫氛氤氲的太空遨游,可知作者也有着很高的理想抱负和追求,自己与郭季鹰志趣相投,但是这样的“我”却无人赏识,而郭季鹰却“清光独映”,将两者对举暗含自己无人赏识的愤懑之情。3B4末二句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

32、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错,“吸露”形容一个人志向高洁,而非形容生活清贫。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语言风格和诗歌意境的能力。“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生动传神。

3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写祐之虽独自上路,想象族弟归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眉黛的山、明亮如镜的水相伴前行,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体现了辛词特色: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5B6(1)首联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2)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3)最后一联诗人针对李

34、、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所见之景”错误。颔联中,前一句,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后一句写设想王少府被贬到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所以颔联并不是送别之地的景色,都是想象,不是眼前实景。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首尾合起来总写,中间两联双双分写。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

35、,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

36、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7D8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点出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颔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扬。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说法错误。“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甚至不要学,抒发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

37、“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

38、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9C10颔联是楚国和幽州的对写,写其山老,写其日寒,只写景的特征,好像不动声色,但景语亦情语,不语而悲。从南方的楚国到北方的幽州,目之所及,苍山白日,一片清冷,暗示了人民的悲惨处境,不语而悲。【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技巧的赏析能力。C.“老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情状”理解有误。诗中表达的是“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即很多老人在战乱中已经不在了。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

39、、艺术技巧、作者情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首先应理解“不语而悲”的意思,“不语”即没有直接表达内心要表达的情感,“悲”点出了画面特点及蕴含的作者情感。颔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行人与诗人相逢于穆陵关,也即楚地,青山依旧;行人所去之地,渔阳也就是幽州,气候还十分寒冷,日光惨淡。此联诗人采取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南北两地的景色,上句是实写,诗人就眼前的青山落笔,描绘出南方的典型景色;下句却是想象之景。这一联千古传诵,不仅因为它写景贴切鲜明,还在于其中深沉的象征含意。此时的南方得以幸免,没有直接遭受到安史叛军的践踏,而北方却惨遭蹂躏。“白日寒”暗喻北方广大地区人民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悲惨痛

40、苦。这是诗人为广大人民悲叹,也为这位行人担忧。这两联好像不动声色在写景,但景语亦情语,不语而悲。11D12诸友与诗人分别,面对如烟之长柳,本应折柳相送;可诗人却见柳伤情,不暇言笑,于是嘱咐友人;别后见柳,再为我折柳。【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对杨柳的赞美之情”说法有误。根据诗歌标题“金陵白下亭留别”和诗句“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这里描写杨柳是为了表达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以后你们再见到这杨柳的时候,为我攀一枝寄给我,聊表相思。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因为“柳”谐音“留”,

41、因此古人送别时一直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在很多古代诗歌中都有体现。但诗人在这里却并没有在送别当场与友人折柳相赠,而是告诉友人:此时此刻不要折柳了,免得徒增分别的伤感之情,等到以后看到柳树想起我的时候再折吧。这一描写另辟蹊径,与平常的折柳送别写法相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与送别时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13C14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年华逝去、处境困顿的悲慨。【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错误。“当歌应破涕”中,“应”为“应该”之意,结合后句“哀命返穷愁”分析,诗人虽然认为对酒当歌之时应该不再悲伤,但是由于自己处境困顿,怎么

42、也无法摆脱这种愁绪。故选C。14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是骆宾王闲居齐鲁后期所作,诗人寄迹他乡,生活艰难,再加上在这萧瑟的秋季与友人分离,怎能不心生伤痛呢?诗人用“伤年发”抒发年华老去的忧伤;“相看惜去留”,别时留恋万分,不忍离别,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哀命返穷愁”中的“穷”,点明处境困顿,结合背景可知诗人抒发了处境困顿的悲慨;“别后能相忆”则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自己内心的悲凉。15“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6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

43、,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作用的能力。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写离别之苦,下片写别后之思。上片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难以畅叙友情。“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为写景,“孤雁”代表寂寞,“浮萍”表达漂泊。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句哀婉动人,看似写景,实际暗含分别之后,二人均如云边的孤雁,无法找到可以理解自己的知己,又如水上浮萍

44、一般,四处漂泊。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相聚的时间的短暂,表达离别之苦。“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意思是: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以比喻的手法,表达分别之后作者的心像马后的飞尘和天上的明月一样,仍紧紧追随着卢梅坡,表现思念之切。17C18(1)能创作“佳句”,是作者对殷明府才华的肯定,是一种安慰;(2)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说明殷明府的诗名已经在京城传播开来,亦是一种赞扬与安慰;(3)由此印证了诗人之前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含有劝勉之意。【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错,“

45、九霄终自别鸡群”意思是殷尧藩非凡物,终当鹏飞九霄,与凡鸡不同。此句蕴含的是对殷尧藩才华的赞美和对他未来可期的美好祝愿,而不是“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安慰劝勉”来分析。“佳句多从阙下闻”是承接上句“相思不恨书来少”而来,为何思念殷尧藩却不遗憾他来信少?原来诗人经常从“阙下”听到其佳句。能创作出“佳句”,表明殷尧藩确有才华,这对于一直关爱他的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而“阙下”代表帝王所居的宫廷,这里指京城。诗人经常从京城听到殷尧藩创作的佳句,说明殷尧藩的诗名已在京城传播开来,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安慰。此句也表达了对殷尧藩才华的

46、赞美。此句又与颈联“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呼应,诗人一直认为殷尧藩是千里马,这小小县城容不下他;诗人认为他终有一天会离开“鸡群”而鹏飞九霄,得到重用;果然殷尧藩的名气已经在京城传开,这也印证了诗人前面的判断:殷明府未来可期,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此句其实是勉励殷尧藩好好努力,未来定会大展宏图,含有劝勉之意。19 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20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互文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甲】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修辞手

47、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托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表达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乙】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赏析要抓住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描绘出的画面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怀来作答。这四句是虚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日月、星汉仿佛都

48、在大海中运行、灿烂,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21A22轻松愉悦。首联写诗人骑着一匹钝马,慢慢向城东隐士家走去,衬托了诗人内心的轻松自在和即将见到好友的愉悦。钦佩进叔。颔联出句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对句则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珍惜友情。颈联写和朋友相聚日子无多,很快就要分赴两地;尾联写朋友间樽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这里指的是稚川”错误,由诗题“稚川约晚过进叔”可知,这里指

49、的是进叔。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首联“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可知,诗人当时是悠闲自得地骑着马去“城东小隐家”,作者用“钝如蛙”的细节描写,衬托出当时内心的轻松自在和即将见到好友的愉悦心情;联系注释,从“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不能明辨善恶,使黑白分明)可知,颔联的“道上风埃迷皂白”,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腐朽,善恶不分;联系注释,从“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可知,颔联的“

50、堂前水竹湛清华”,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堂前水竹”的秀美风姿,赞颂了进叔超凡脱俗的品质。颔联的前后两句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进叔的崇敬之情;从颈联“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可知,“我”要在寒食节“归河曲”,友人要在“削瓜”(夏天)到江南。讲述朋友间团聚的日子不多,要倍加珍惜;尾联“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表达了作者倍加珍惜当下和朋友欢聚畅饮的美好时光,“俱可惜”“端须”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23B24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高兴,表示祝贺。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贡,但不要用青铁铸钱。勉励友人

51、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错,“印章今领”四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对顾子敦赴任河东的情感态度”,可以主要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分析诗人对顾子敦赴任河东的情感态度,解答时只需逐联分析即可。首联首句“头白书林二十年”形象地表现了顾子敦的勤勉尽职,也暗含诗人对他久任不迁的同情。第二句“印章今领晋山川”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高兴,表示祝贺。颔联“紫参可掘宜包贡,青铁

52、无多莫铸钱”中“可”与“莫”饱含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贡,但不要用青铁铸钱。颈联是说为官一任“劝课农桑”应该是“诚有道”,应该有“折冲樽俎”之能而“不临边”,这是对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的勉励。尾联“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这联是说为官的政绩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富足安定,就能知道地方官员的功劳。整首诗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期望殷切,语重心长。25B26C27C【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韵脚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韵脚”的概念。“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

53、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本诗为律诗,一般要求偶数句的尾字要押韵,本诗中除了“骄”“桥”“摇” “寥”押韵外,“消”也押韵,都押ao韵,共有5个字押韵。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作者是苏洵;B.作者是司马迁;C.作者是杜牧;D.作者是左丘明。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间接地抒发”错误,尾联“寂寥”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惜别之情,照应了题目。故选C。28A29B30议论兼抒情:词上片“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揭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四句,作者面对飞逝的光阴,不能不

54、反省自身的人生,感叹自己读书未成、功业未就,油然而生“悔”恨之意。反语。词下片“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两句,似有为自己“不读十年书”开脱之意,实则是词人壮志难酬,故才有虚度年华之感。其中及时行乐之词自不妨视为因时不我待而说的反话。【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一天天地无所作为”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一过去,就再也不能回来,今天已经不是昨天了;如果总想等待明天,明天又能怎样呢?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现春光正宜人”错误。这三句意思是:试问有谁知道,东风多少次把江边之枫、路旁之兰吹老,使千里平野长满芳草?这

55、三句以具体意象表现时光的无情流逝。C.“动静结合”错误。“一夜庭前绿遍”意思是一夜雨过,庭前的花草都变绿了。没有动态景。D.“劝学生春光易逝,应及时欣赏”错误。“容易众芳歇”两句意思是美好春光转瞬即逝,告诫要及时努力。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词作者开篇云“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可见慨叹岁月难留是古今人们共同的心理。作者关于昨日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的思维逻辑,虽然亦是感叹时间的不断变化,但“明日复何如”一问,则又表现了对时间变化不可捉摸的感受,使感情益显怅惘、低沉。人生在时光的长河中只是一丝涟漪。作者面对飞逝的光阴,不能不反省自身的人生:“朅来真悔何事,不读

56、十年书。”“朅来”,尔来,如陆游幽栖:“朅来三十载,吾鬓固宜霜。”这两句是感叹自己读书未成、功业未就,油然而生“悔”恨之意,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上四句以议论兼抒情,表现岁月不居与功业未成的矛盾,以及“真悔”的感情,语调甚为沉重。下片作者认为千古的历史也不过是须臾之光阴,言外之意是人的一生更是微不足道、转瞬即逝的刹那间了。因此大可不必为功名学业之成败而烦恼忧愁。在短促的人生旅途中,一切人为的努力都是无意义的,即是“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在作者看来,生前即准备以“藏之名山”的著述传世,是古人不明达、欠超脱之处,似有为自己“不读十年书”开脱之意。当然,这是作者“自欺欺人”的自我安

57、慰。他仍为自己“不读十年书”而“真悔”,并嘲笑“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这不仅是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因为他有更大的抱负,但壮志难酬,故才有虚度年华之感。其中及时行乐之词自不妨视为因时不我待而说的反话。31A32(1)孟诗中的“暮色”指傍晚时,夜色深沉。朋友一叶孤舟行于渺茫春江之上,诗人远望,极其悲伤。本诗卒章显意,直接抒情,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2)许诗中的“暮色”指黄昏后,风雨凄迷。诗人酒醒后,朋友已远去,内心凄黯怅惘。本诗借景寓情,以景结情,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都为春天,春江水涨,

58、水流湍急”错误,孟诗第二句“君去春江正渺茫”写的是春天之景,许诗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的是深秋之景,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孟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意思是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日暮”写傍晚时,夜色沉沉;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送者的心已追逐友人东去。由此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关心和一片依依惜别之情。“断人肠”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痛苦,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许诗“日暮

59、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意思是黄昏酒醒之后,朋友早已走远。漫天风雨之中,独自走下西楼。“日暮”“满天风雨”写黄昏后,漫天风雨。诗人酒醒后,人已走远,满目望去,风雨凄凄。本诗以黯淡之景衬托离别之情,借景寓情,以景结情,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别后酒醒的凄清怅惘。33B34.(1)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送别环境凄凉,令人落泪;(2)好友离别,依依不舍,令人落泪;(3)自己长期漂泊,身世坎坷,令人落泪;(4)国家时局动乱,身经磨难,令人落泪;(5)与好友分别,后会难期,令人落泪。【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暗示友人前途的遥远和艰辛”错误,颔联写送别的情景

60、,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没有暗示友人前途的遥远和艰辛之意。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故关衰草遍”写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这样的送别环境,令人落泪;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少孤为客早”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多难”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令人落泪。“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