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哲学通论_第1页
简明哲学通论_第2页
简明哲学通论_第3页
简明哲学通论_第4页
简明哲学通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超越常识的哲学常识、科学和哲学,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层次的概念框架。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获得了常识、 科学与哲学的不同性质,并实现了常识概念、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在各自概念框架中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哲学与常识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那些方面?.怎样理解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1.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与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何关系?)常识、科学和哲学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在人与世

2、界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概念”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中对世界的占有。但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其一,概念必须(和只能)在概念的特 定框架中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由于人们往往忽视这两个 极为重要的问题,因而往往造成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特别重要的是以常 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因此,厘清哲学与识的关系

3、,首要的是澄清人类把握世 界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所谓“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概念框架的性质或者层次不同,不仅决定着该层次中的所有概念的特定的性质,而且决定着人们对人和世 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具体的说,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三 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第一: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包括两个不可或 缺的方面:1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而不是某种幻想或玄想的

4、图景,这是理解世界图景的唯物主义前提;2关于经验的世界图景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建的世界图景,因而人的世界图景离不开构建他的概念框架。在常识的世界图景中,世界永远是经验的世界,超越经验的世界是常识所无法理解的。常识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 “世界观”。人们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没有超越常识的科学概念框架是不可能的。 如果人们使用常识的概念框架去理解科学的世界图景,就会把科学的世界图景扭曲为常识的世界图景。第二,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然而思维方式的解释中往往存在着两个问题1把思维方式当作与思维内容无关的纯粹思维形式

5、,因为没有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区分不同性质的思维方式;2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区分,去代替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思维方式的区分。其结果,不仅忽视甚至取消了常识、科学和哲学作为 思维方式的区别,而且往往以常识的朴素的辩证法去代替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从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性质上看,人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这种区分,对思维方式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用亦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三个基本层次的概念框架,因此,常识 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基本层次概念框架的组合与运作,也构成了人们最经常

6、、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第三,所谓“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人们往往也存在两个问题:1没有从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看待价值规范2用“好”“坏”或“进步”与“反动”等区分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价值区分,其结果,不仅忽视甚至取消了常识、科学和哲学作为价值规范的区分,而且往往简单地以“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 方式去看待价值规范。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 “社会”、“历史”、“人生”的不同理解,不仅与人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也与人

7、们的不同价值规范 密不可分。(2.常识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如何评价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人类生活的常识基础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常识的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它的经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常识符合于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的概念框架的实质。在常识概念框架中,概念总是依附于经验表象,并围绕着经验表象旋转。由此而形成的世界图景,就是经验的世界图景。1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就是说,常识的世界图景是由人 们的共同经验构成的。首先,由“共同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或给予性。人们以常识的概念框架

8、去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其实质是以经验的普遍性去把握世界,去形成具有经验的共同性的世界图景。由经验直观而形成的世界图景,又直观地呈现给经验的主体。对于经验主体来说,这种直观的世界图景,又是 直接地给予经验主体的。 “世界”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体又以经验的普 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在“世界” “、主体”和“经验”的三者关系中“,经验” 既是构成主体的世界图景的中介,又是 “世界” 在主体的表象和思想中的“图景”,因此,经验的普遍性与共同性,是常识的世界图景构成中介与实质内容的统一。经验主体就是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与经验直观的统一中而达到对经验世界的自我

9、理解,以及经验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由此便构成了人们的 常识的世界图景。其次,由“共同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又具有显著的凝固性或非批判性。在常识自身的延续与积累的意义上,由常识概念框架所构成的世界图景,总是不可逃避地依附于经验的共同性,因而无法超越经 验而构成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图景。这种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其经验的给予性和直接性为前提,而表现为经 验的延续性和非批判性。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的延续, 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僵化的、凝固的世界图景,即永远是共同经验的世界图景。在科学概念框架中,世界图景既不是经验表象所给予的,也不是通过经验直观形成的,而是由概念的

10、相互 规定构成的。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精确化的和系统化的世界图景。它具有内容的规律 性、解释的普遍性、描述的可证实性和经验的可预见性等特征。与此同时,科学还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发 展的创造的特征,因而能够实现科学概念框架的自我更新,从而形成历史性发展的科学世界图景。在科学 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科学的常识化,首先就是以历史性转换的世界图景去变革和取代人们的常识世界图景,使人们形成自己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世界图景的科学化和世 界观的变革是其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以科学的世界图景变革和取代人们的常识世界图景

11、,以科学的世界 观变革和取代人们的常识世界观。2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常识的思维方式,就是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常识的世界图景就 是由常识的思维方式所构成的世界图景。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依据“共同经验”的生活,也是一种遵循“共同经验”的生活。这种以“共同经 验”为中介的人鱼世界关系中,人作为既定的经验主体,以直观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作为既定经验客体, 以“给予”的方式而呈现给认识的主体(人)。在这种经验关系中,人的“共同经验”是确定的,因此,他要求经验主体的思维必须保持非此即彼的确定性。“两极对立”、“非此即彼”这就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常识思维方式的根本

12、特性,也是人们经常谈到的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指出,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看上去极为可取是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但却只能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旦超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以及“常识的思维方式”就会遭到惊人的变故。所以,要变革人们的常识的形而上学的思维 方式,即改变人们在“绝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首要的是拓宽、深化和转换人们的“活动范围”。一旦人们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必然超越这种常识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常识既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也是人们的思想和

13、行为的限度。常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规定和否 定的双重规范作用。常识,他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对人类维持自身存在的生活价值。常识的价值 规范以“文化传统” “民族心理”等形式世代延续,并由此构成人类的民族的普遍性价值规范。常识的价值规范,正如常识的世界图景和常识的思维方式,同样是经验的普遍性产物。在常识的价值观念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根据和标准, 、范围与限度,都是经验的普遍性。经验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常识价值规范的三大特性:1狭隘性无法超越“共同经验” ;2保守型,倾向于魔兽既定的价值规范;3极端性,习惯于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进行价值判断。常识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

14、以常识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价值判断。在常识的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常识的价值判断也具有两极性的特征。这表明常识的价值规范和生活态度缺少辩证思 维的“张力”。简单化和绝对化,是常识价值规范的挤兑性的具体体现。与常识不同,科学的价值观念不是经验性的,而是理性化的。科学以其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去规范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实证精神和分析态度是科学价值观念的基础。它不仅着眼于经验的普遍性,更着重于对经验普遍性的理性思考,它不仅着眼于“定性”式的判断,更着重于形成论断的“定 量”化的分析。系统性与分析性事科学价值观念的显著特性。这就是科学价值观念对常识价值观念的简单 性和绝对

15、化的超越。哲学对常识的扩展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或“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这里所说的“超越”,主要是指:性质与功能的改变。与此相反,这里所说的“延伸”或“变形”,则是否认性质与功能的改变。常识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以单纯的“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去 “反思” 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们用这种非反思的常识去看待超越常识的反思,当然会发现这种反思的超常识性;但是,这种以常识驳斥反思的结果,却会使人的思维滞留于常识,把“哲学”视为“常识”的“延伸” 或“变形”。 1经验性与超验性2表象性与概念性3有限性与无限性4非批判性与批判性5哲学的常识化与常识的哲学化1常

16、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不能超越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的本质特性。与此相反,虽然哲 学的最终来源也是人类时间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且最终的意义上也要经由人类实践的检验而适用 于经验,但哲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却正是在于它的“超验性”。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从最深层次上决定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或“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的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人类理论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以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去描述和解释经验世界为标志的。这种用以描述和解释世界的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它所表述的已不是既定的、直观的经验事实, 而是用以解释经验事实的关于 “

17、本质” “、共性”、“规律” “、必然” 的认识, 即是一种关于 “普遍 必然性”的知识。1这种 “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关于超越经验对象的、并用以解释经验对象的知识,因而是一种源于经验、但又超越经验的知识。哲学和科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基本方式,都具有这种“超验” 的特性。2对于哲学来说,他的“超验性”还充分地表现在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上。人类思维概括和解释的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事物,而且还包括整体世界。哲学的思维就是从寻求对世界的统一性解释而萌发和形古代哲学就已经从寻求现实的因果关系而逐步转向探寻世界的现象与本质的逻辑关系,从而把世界的统一 性视为超越超越经验而为思维所把握的“本体”。这就

18、是整个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3哲学的“超验”的特I生,更为深刻地表现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常识思维中,“思维”作为经验内容,“存在”作为经验对象,二者的关系是确定的、对应的,没有“问 题”的。而在哲学思维中,却不仅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来研究,而且是作为自己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就是说,哲学不再是像常识那样,在经验的层面上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而是在超越经验的层面上去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如果把哲学仅仅视为常识的“延伸”或“变形”,把哲学变成冠以某些哲学名词的常识,那么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失去了他的哲学内涵,

19、也就是把超验的哲学变成了经验的常识。2常识的表象性和哲学的概念性1常识对经验的依附性,集中地体现在常识思维的表象性;哲学的超验性,则显著地表现在哲学思维的概念性。2常识和哲学都需要以概念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世界;但是,概念在常识与哲学中的性质与功能却是迥然不同的。在常识思维中,概念是围绕表象旋转的,概念以表象为转移的,概念为表象服务。而在哲学思维中,表象围绕概念旋转,表象以概念为转移,表象为概念服务。3以常识的表象思维为基础的“朴素的”辩证法.也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辩证思维。在常识的表象思维中,人 们可以在感、知觉的水平上承认事物的运动解运动与联系的“本质”;恰恰相反,人们在常识的表象思维中,总会在

20、“本质”的层面上曲解或否认事物的运动与联系。与联系,当然也能够在感、知觉的水平去驳斥否 认事物的运动与联系的“形而上学” 。然而,在常识的表象思维中,却无法理 哲学是在超越经验的概念层面上去“反思”经验常识,而不是在表象思维的层面上去重复和论证经验常识。3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1依附干经验的常识:总杲面向有限性的经验:并以有限性的表象思维夫看待经验所无法送到的无限:无法达到超验的无限性;与此相反,超越经验的哲学理性,总是面向无限的超验的存在,并以超验的无限 性去看待有限的经验,因而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中形成辩证的哲学智慧。1在常识的观念中,人们总是把无限视为有限的无限叠加,也就是把经验的

21、无限扩展作为无限性的证明。2在常识的观念中,又总是把对无限的不可企及折射为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某种悲观主义的或虚无主义的理解。2无论是以有限去追逐无限,还是以无限去嘲弄有限, 在人的经验常识中, 都无法达到超越经验的对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理解。超越经验常识对 “有限性” 与“无限性” 的理解, 就进入到理论思维对“有限性” 与“无限性” 的理解,即对“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的辩证理解。列宁认为“普通的表象”只是 “抓住”差别和矛盾,丽. “抓到” 一方向另一方的转化,也就是说“普通的表象”只能看到“矛盾”,但却不能把握到“矛盾”的实质。因此,在表象思维中,有 3限与无限只能是差别的、 对立的、

22、矛盾的存在,但却不能把这种矛盾的存在把握为对立的统一。与此相反,哲学思维却能够实现对矛盾的辩证理解。4哲学思维(特别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是以过程的无限性去看待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因而超越了常识的表象思维,变革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4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的批判性1常识的经验性、表象性和有限性,决定常识具有非批判的特性,即常识不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与此相反,哲学的超验性、概念性和无限性,则决定哲学具有批判的特性,即哲学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能力。2依附于经验的常识,它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而不是对经验事实的反省;它只是运用概念去描述经验事实

23、, 而不去反省描述经验事实的概念;它总是零散地、外在地、含混地表述“共同经验”,而不是系统地、内在地、 明确地陈述某种知识,因此,常识不具有自我批判的可批判性。3科学和哲学都具备可批判性。 它们都产生于对常识的批判.并在对常识的批判和自我的批判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哲学的发展,则特别地实现在对科学的前提批判和哲学的自我前提批判之中。4在哲学与常识的关系中,常识始终是哲学批判、反思的对象。因此,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 或“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哲学不是常识的另一种形式,而是关于常识的思想;哲学不是对常识的世界 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哲学”表述,而是对构成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

24、规范的批判性 反思。5哲学的常识化与常识的哲学化从区分常识与哲学入手来理解哲学,并不是否定哲学的常识化,而是为了克服用常识去看待哲学的简单化 倾向。常识的哲学化与哲学的常识化不是一回事情。哲学的常识化,正如科学的常识化,是以哲学或科学去变革和更新常识。具体地说,主要是以哲学的或科 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去变革和更新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也就是使哲学 和科学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和普遍遵循的常识。这种非常识的常识化,是人类文明的实质性内容和时代性标志。这种非常识的常识化,变革了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也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因此,在现代社会中,

25、非常识的常识化对于人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对于进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最基础性的和最普遍性的规范、协调和支撑的重大历史作用。然而,由于科学和哲学是常识的超越而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特别是由于哲学思维的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批判性,人们很难真正地从哲学层面去理解哲学以及哲学与常识的关系。恰恰相反,正因为人们总是在经验常识中生活,多数人总是局限于“日常活动的范围”而不去涉及“广阔的研究领域”缺乏对哲学反思的必要的体验和思考,因而常常是从相反的方向去看待和对待哲学的常识化,即:不是用哲学去“化”常识,而是用常识去“化”哲学,把“哲学常识化”变成了 “常识哲学化”。“常识哲学化”,就是用经

26、验常识去看待哲学,用经验常识去理解哲学,用经验常识去解释哲学,用经验常识去运用哲学,把哲学变成冠以某些“哲学”名词的常识。把“哲学常识化”变成“常识哲学化”,即用常识去“化”哲学,而不是用哲学去“化”常识,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们往往是站在“健全的常识”即“素朴实在论”的立场去看待哲学,而不是站在人类思想的特殊维度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哲学,因而总是把哲学视为某种既定的“知识”(如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知识)。结果,这种常识化的哲学就失去了自己的超验特性、反思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也就失去了哲学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其二,人们往往把哲学视为某些现成的“原理” 或“结论”,

27、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哲学,以贴标签的方式去“应用”哲学。结果,就不 是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去变革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而只不过是把某些哲学名词套用到常 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其根本区别是在于:如果以“延伸”和“变形”的观点去看待哲学与常 识的关系, 就必然导致 “常识哲学化”,也就是用常识去“化”哲学;如果以“批判” 和“超越” 的观点去看待哲学与常识的关系,就必然实现“哲学常识化”,也就是用哲学去“化”常识。哲学以超越常识的思维方式去建构哲学的世界图景和价值规范,为人们提供哲学层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性地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去批判地反思常识的思维方式及其所建构的世界图景和价 值规范,并历史性地使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 就是哲学的常识化。哲学的常识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的和价值规范的常识化。1哲学常识的世界图景化哲学世界图景的常识化,并不是为人们提供某种区别于常识的凝固的“世界图景”,而是把常识以及科学所提供的世界图景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揭示构成这些世界图景的诸种前提,启发人们以历史的和辩证的态 度去看待和理解这些世界图景,为人们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