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件(打包9套)_第1页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件(打包9套)_第2页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件(打包9套)_第3页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件(打包9套)_第4页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件(打包9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练习课件(打包9套)题型突破13文言翻译题规避失分点,强化“四注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第一步:切分语句,化句为词(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答题精准指导第二步:抓关键词,定采分点第(1)句抓关键词定点转化翻译重点实词(1)短:诋毁;(2)初学:学识肤浅;(3)擅

2、权:独揽大权;(4)纷乱:使变得混乱重点虚词乃:于是特殊句式“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第(2)句抓关键词定点转化翻译重点实词(1)数:屡次;(2)言:说,指出;(3)连:连接;(4)稍:逐渐重点虚词(1)或:有的;(2)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封地”特殊句式“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第三步:字字落实,调整语序(1)乃/_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_专/_欲/擅权,纷乱/诸事。”直译:于是/诋毁/贾谊/说/洛阳/人/年轻/学识肤浅/,专门/想/揽权/使变得混乱/许多事情(2)贾生/数/_上

3、/_疏,言/诸侯/或_/连/数_/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直译:贾谊/屡次/上奏/奏折/说/诸侯/有的/连接/许多/郡县/不符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弱第四步:连缀成句,回读检查(1)译文:_(2)译文:_答案(1)于是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题型解题思路翻译语句技法四注意翻译注意角度具体内容阐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

4、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这就要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尤其是使用了比喻、借代手法的词语,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坚决避免硬译和漏译问题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另一种是疑难词。漏译也属常见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理解不透。古代汉语中,常常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一个词,表示一个词义。双音节词则很

5、少,多数是指同义复词,如“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一个同义复词,不必逐字翻译。考生有时会把两个词当成一个词(同义复词)看待,于是漏译问题就产生了。省略内容当补必补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呢?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就在于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1)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2)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省略介词“于”或“以”。该调序的地方必须调宾语前置句是考查较多的句式,也是种类较多、用法复杂的句式。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运用“调”的方法进行翻译。四

6、大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格式为: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动词。如:大王来何操?(即“操何”,带来了什么)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也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如:王问:“何以知之?”(即“以何知之”,因为什么知道)4.以“之”“是”为标志前置宾语,“之”“是”只是标志,无实义。格式为:宾语之(是)谓语。如:何功之有哉?(即“有何功”);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对点规范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

7、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B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C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D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已而”是时间副词,不能把“已”断到前面去,排除A项、B项。“壁井”意义不通,“井灶”是一个词语,“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

8、”是说“率军先进入抢占了堡垒,水井、行军灶都是完备的”;“遥与语”不能与“一夕”连到一起,不可能双方讲了一整晚上,“一夕羌引去”是说“一夜之间,羌人都撤走了”,排除C项。句意:士兵饥饿想要进食,王恩(却命令他们)加速疾行,将士都议论纷纷。不久遇到数万敌军,王恩率军抢先进入壁垒,水井、行军灶都很齐备,各位将领这才佩服他,羌人到堡垒前求见,王恩单枪匹马,直出营垒,远远地与羌人对话,一夜之间,羌人都撤走了。故选D。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羽林:指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主要负责京城地区的治安。B夏羌:生活在我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史载其王为夏禹,故后人

9、称之为夏羌。C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唐末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为蒙古所灭。D三帅:(殿帅、马帅、步帅)是三衙长官的合称;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主要负责京城地区的治安”错,羽林军是皇帝的护卫,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故选A。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恩箭术高超,声名远播异域。他因为善于射箭被选入羽林军,后来受到神宗的赏识而被授予官职;在泾原为将时,连契丹都知道他的大名。B王恩胆量过人,深谙用兵之策。羌人想和他对话,他单枪匹马直出营垒,与敌交谈;徽宗询问车战之事,王恩直言已经过时,不宜当下使用。C王恩

10、才能杰出,深受皇帝重用。宋哲宗召见他,当着众人面称赞他,并且把他留在身边担任龙、神卫都指挥使,后来又升任为马军都虞候。D王恩博古通今,明于历代战法。有人献策以车战制敌,王恩认为时势不同,士兵又不熟习车战,如果采用必会导致失败;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博古通今,明于历代战法”夸大事实。结合“恩曰:古有之,偏箱、鹿角,今相去益远,人非所习,恐缓急难用。夫操不习之器,与敌周旋,先自败耳。帝善其对”分析可知,原文只说到王恩对车战一事的看法是正确的,不能据此就认为他博古通今,通晓古今战法。故选D。答案D4.(文言文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神宗

11、阅卫士,挽强中的,且伟其貌,补供备库副使。译文:_(2)贼倾国远寇,难以争锋,宜以全制其敝。译文: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阅”,检阅;“挽强”,拉引硬弓;“中”,正对上,恰好合上,射中;“的”,箭靶的中心,箭靶;“伟”,意动,认为壮伟;“其”,代词,他的;“补”,补任。(2)“远”,远道而来,从远处来(名词作状语);“寇”,入侵、侵犯;“争锋”,通过正面交锋以取胜;“宜”,应该;“以”,介词,用;“全”,完备、万全;“制”,制约、对付;“其”,代词,他们的;“敝”,失败。答案(1)神宗检阅卫士时,见他能挽强弓射中目标,又觉得他容貌壮伟,于是补任他为供备库副使。(2)敌人倾尽举国

12、之力远道前来进犯,很难和他们正面争斗一决胜负,应该以我们的优势对付他们的缺陷。参考译文王恩字泽之,是开封人。因为善于射箭进入羽林军,神宗检阅卫士时,见他能挽强弓射中目标,又觉得他容貌壮伟,于是补任他为供备库副使。担任河州巡检时,夏羌进犯兰州,王恩在兰州城下与羌人搏斗,身中两箭,他拔箭继续作战,斗志更加昂扬。升任泾原将领。曾经率领部队穿过万惠岭。士兵饥饿想要进食,王恩(却命令他们)加速疾行,将士都议论纷纷。不久遇到数万敌军,王恩率军抢先进入壁垒,水井、行军灶都很齐备,各位将领这才佩服他,羌人到堡垒前求见,王恩单枪匹马,直出营垒,远远地与羌人对话,一夜之间,羌人都撤走了。哲宗召见王恩,对身边的人说

13、:“先帝时候的随身卫兵,都是这般卓越不凡。”留他担任龙、神卫都指挥使,升任为马军都虞候。契丹使者到来,皇帝命令王恩陪射。使者问道:“听说泾原有位姓王的骑兵将官,莫非就是您吗?”王恩回答说:“对。”他三次射箭,都命中目标,使者的随从都交口赞叹。出任泾原副都总管,并统率秦、渭、延、煕四路士兵,修筑西安城,建成临羌、天都等十多个堡垒。羌人包围了平夏,诸将想要出战,王恩说:“敌人倾尽举囯之力远道前来进犯,很难和他们正面争斗一决胜负,应该以我们的优势对付他们的缺陷。他们野外没有什么东西可掠夺,必定会撤离,退兵时遇到伏兵,定会失败,”于是先派遣一万士兵去设下埋伏,羌人撤退之后,(王恩的伏兵)果然大获全胜。

14、徽宗继位,(王恩)从卫州防御使调任煕河防御使,改知渭州。清查出隐瞒不报的土地二万三千顷,(他把这些地)分给弓箭手耕种驻守,分为三十一部,用这种方式减省军粮的供给。边疆守臣献策以车战制敌,皇帝拿这事询问王恩,王恩说:“战车古代就有,如偏箱、鹿角都是,今天与古代相距甚远,士兵都不熟悉,恐怕有紧急之事时难以使用。拿着不熟悉的武器,与敌人周旋,那就是先自取失败了。”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好。升任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使。(王恩)曾经淘汰禁军士卒数十人,枢密使请求让都承旨复查,王恩说:“朝廷选用三帅,授以军政大权,现在除去数十名庸劣的士卒还有怀疑,其他的事情就会什么也做不好了。”皇帝因此立

15、即停止派官复查。皇帝对他非常恩宠,赐予住宅,又将京城西边的一块土地赐给他作为花园。王恩患病,以检校司徒的官衔退休。(后来)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开府仪同三习。题型突破10文言断句题巧用标志,存同析异对应学生用书第157页一、(2019黄冈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

16、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隗嚣注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明年,大议郊祀

17、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节选自后汉

18、书杜林传,有删改)注隗(ku)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1.(文言文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B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C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D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

19、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解析抓住主语的变化,“光武”一直统帅到“赐车马衣被”,“群寮”统帅到“甚尊惮之”,最后一个主语是“京师士大夫”。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B物故,即事故,汉书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中的“物故”即为此意。C巡狩,亦作“巡守”,即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狩,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本文中杜林贵为大司空,所以称他的死为“薨”。解析物故,亡故、去世。答案B3下列对原

20、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加上受学于喜好文采的张竦,学识广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B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C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和陇西的牛邯等人,对郎官中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加以指点。D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只有他有召必到。其他王傅被批评,唯独杜林受到赏赐。解析其他王傅没有受到批评。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译文:

21、_(2)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译文:_答案(1)如今将军仅率领(或:凭)几千人,想要谋求称霸称王之事,不施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难道不畏惧上天吗?(2)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隗嚣心中虽然不满意,但又想宽容他。参考译文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杜林少年时喜好学习,为人沉稳,家中有很多藏书,加上外祖父家张竦父子喜好文采,杜林跟随张竦研究学问,学识渊博,时人称他为通儒。起初杜林做过郡中小官。王莽失败后,盗贼四起。杜林与弟弟杜成以及同乡范逡、孟冀等人带着家眷一起到河西客居。路上遇到几千个贼人,(这些贼人)抢掠他们的财物,强夺他们的衣服,拔刀指向杜林等人想要杀

22、死他们。孟冀仰起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将军知道天理神明吗?赤眉军有百万之众,所向无敌,但因为残害民众不行天道,最后走向灭亡。如今将军仅凭几千人,想要谋求称霸称王之事,不施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难道不畏惧上天吗?”贼人于是就放了他们,大家都免于一死。隗嚣一向听说杜林的志气和节操,非常尊敬他,任用他为持书平(治书侍御史)。后来杜林因病请求离去,辞还了官职。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隗嚣心中虽然不满意,但又想宽容他,就下令说:“杜伯山这个人天子无法使他臣服,诸侯也不能跟他交朋友,大概他是像伯夷、叔齐一样以吃周的粮食为耻辱。现在暂且把他放到老师或朋友的位置上,等道路打通了,使他按

23、照他的志节行事。”杜林虽然被隗嚣软禁,但一直没有屈服。建武六年,他的弟弟杜成去世,隗嚣才同意杜林护送杜成的灵柩回乡。杜林走了以后隗嚣又后悔了,又命令刺客杨贤在陇坻拦截杀害杜林。杨贤看到杜林亲自推着车,把弟弟的灵柩运送回去,就叹息道:“如今的世道,还有谁能像杜林这样实行仁义之道的?我虽然是个小人,但怎么能忍心杀害义士呢?”于是就逃亡离去。光武帝听说杜林已回到三辅,就征拜他任侍御史,亲自接见他,向他请教经书故旧以及西州的事情,对他非常满意,赐给车马衣被等物。朝中百官知道杜林是凭借着名望和美德受到重用,都很尊敬和惧怕他。京师里的士大夫们都推崇杜林的学识渊博。第二年,朝廷广泛议论郊祀礼制,多数人以为周

24、朝祭祀后稷,汉朝应当祭祀尧。诏令再让公卿们商议,大家的意见都相同,光武帝也同意。只有杜林一人认为周室的兴盛,是托了后稷的福,而汉朝的崛起,却并不是缘于尧的功劳。祖宗先例,应该有所继承。最后决定采纳杜林的意见。后来代替王良担任大司徒司直。杜林推荐同乡范逡、赵秉、申屠刚以及陇西牛邯等人,都被提拔重用,天下贤士都归附杜林。建武十一年,司直的官职被废除,让杜林代替郭宪担任光禄勋。在宫内负责值宿警卫,在宫外总管左右中郎将以及五官中郎将,周到严密恭谨小心,推举贤才被认为公正无偏。郎官中有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得到杜林的教诲和指点,从早到晚杜林家里经常坐满了好学之士。后来皇太子刘彊自己请求退位,封为东海王,所以

25、加派官员部属,任用杜林为王傅。随从光武帝南巡。当时几位王傅数次被光武帝宣召,有的因为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惟独杜林忠于职守,有召必到。其他的王傅虽然没有受到批评,而只有杜林受到赏赐,他又推辞不敢接受,光武帝越发器重他。建武二十二年,杜林又担任光禄勋。不久,代替朱浮担任大司空。第二年去世,光武帝亲自参加葬礼为他送葬,任用其子杜乔为郎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

26、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及丁家艰,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天复中,

27、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转礼部侍郎。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5.(文言文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

28、琴酒/以自适焉B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C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D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即日”是当天的意思,为“肩舆归洛”的时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归”的地点是“洛”,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洛”后面需要停顿,排除C项、D项。句意:他因风症上奏章请求退休,改任刑部尚书退休,当天坐轿子回洛阳,住在福善里,高竹大树,图书琴酒,藉以自乐。故选A。答案A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29、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句,章节和句子。也指对古书章节句读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里指章句之学。B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C广文,唐朝设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主持国学。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亦作“广文先生”。D金紫,指金印紫绶,由皇帝颁赐给朝中的重臣,文中以此表明张策位高权重。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指金印紫绶,由皇帝颁赐给朝中的重臣”错误。“金紫”的“紫”不仅指“紫色绶带”,还指紫衣;也不一定赐给朝中重臣,结合“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

30、诰,依前修史”分析,张策当时也不是位高权重之人。故选D。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他十三岁就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古鼎上文字内容的谬误,父亲查阅史书后证实了他的说法,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B张策孝顺父母,至情至性。父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C张策仕途顺畅,屡受提拔。他出仕后因受太祖赏识,晋升很快,先在地方任判官、掌记等官职;后又在兵部、工部、礼部等多个重要部门任要职。D张策情致高尚,著述丰厚。他年轻时在雍州慈恩精庐修行,退休后过着情趣高雅的生活;他曾编写国史,平生著

31、有典议、诗词、笺表等作品多卷。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他出仕后因受太祖赏识,晋升很快”不准确。结合“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等分析,张策的晋升,并非都因太祖赏识。故选C。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译文:_(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译文: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阙”,借指

32、宫殿或京城;“遂”,连词,于是、就;“初服”,直译为当初的衣服,可引申为俗衣;“奉”,侍奉;“多”,称赞、赞许;“之”,代词,他。(2)“肩舆”,此处名词作动词,即用轿子抬;“其”,代词,他的;“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属”,接着,恰好;“行者”,走路的人,指路人;“哀”,怜悯;“为行者所哀”(被动句)。答案(1)大盗入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2)张策和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参考译文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亲张同,在唐朝做官,官位到了容管经略使。张策从小聪明机警,喜欢学习,尤其喜好章句之学。住在

33、洛阳敦化里,家人曾经在疏通甜水井时,挖出了一只古鼎,鼎耳上刻有篆字“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古鼎制作新奇精巧,张同十分喜爱,视为宝贝,张策当时在父亲身旁,慢慢地说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汉献帝改年号为延康,这年十月,魏文帝接受汉帝让位,才改年号为黄初,那么黄初元年没有二月就很清楚了。鼎上的文字多荒谬啊!”张同大吃一惊,急忙让人打开书房,取出魏志翻阅,果然与张策说的一点不差,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当时张策年仅十三岁,不到二十岁,他就削发为僧,住在雍州的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年,大盗入犯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到为父亲守丧时,以孝行闻名。丧期

34、结束,他隐居郊野,毫无谋求仕进的打算,像这样有十多年,才出任广文博士,改任秘书郎。王行瑜任邠州帅后,征召他为观察支使,兼任水曹元外郎,并赐给他红色官服。到王行瑜反叛时,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王行瑜战败而死,邠州被平定,张策和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他们被路人怜悯。梁太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赞扬了他,奏请(当朝皇帝)让他担任郑滑支使,不久后他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被授予国子博士,调任膳部员外郎。不到一年,华帅韩建征召他为判官,到韩建治理许州时,又任他为掌记。天复年间,张策带着唐朝皇帝的书信和礼物来访,梁太祖见了他高兴地说:“张夫子到了。”就上奏任他为掌

35、记,并给他赐金鱼袋及紫衣。天祐初年,又上表奏报他的才能,皇帝任命他为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不久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后转任兵部郎中、知制诰,像以前一样编修史书。不久,调任中书舍人,职位依旧。梁太祖接受让位后,改任他为工部侍郎,加封承旨官。这年冬天,转任礼部侍郎,第二年,跟随梁太祖出征到泽州,被任命为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兼管户部事务,不久调任中书侍郎。他因风症上奏章请求退休,改任刑部尚书退休,当天坐轿子回洛阳,住在福善里,高竹大树,图书琴酒,籍以自乐。乾化二年秋,去世。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保存在家中。PAGE7题型突破11文化常识题多联想、巧推断第一步:审题干,明角度(1)“

36、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诸子百家”“诏令”“礼乐”“就国”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答题精准指导第二步:多联想,巧推断多联想巧推断A项联系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概述。“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据百度的解释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另据先秦诸子选读可知,应是“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A项表述错误,故选A。B项联系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中“诏”指君主的命令、文告。诏令是以皇帝(君主)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

37、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B项表述正确。C项联系论语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礼乐是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更引申为一个国家一段时间的社会习俗、典章制度与国民精神。C项表述正确。D项联系陈情表“辞不就职”。“就”是“靠近、赴任”的意思。再联系前后文语境,“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可以推断出。就国是中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就必须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这个前往领地久住(更正

38、确的说是从此在该处定居)并执行管理的动作便称为“就国”。D项表述正确。第三步:细审查,定答案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研究比较选项,哪一项错的更明显、错误更严重,确定正确答案。答案A巧解文化常识题三技法题型解题思路解题角度具体内容阐释巧用文言材料中的语境信息进行推断。从文言词语角度考查文化常识,所选词语符合该文言材料的语境,因此可以巧用文言材料中语境信息,根据前后语境的信息进行推断。2017年全国卷第11题B项,根据原文信息“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因二孙杀人事未发觉,所以拷问子春,最后的结果是二孙自杀。抓住原文材料的这些信息,结合特定的语境

39、,可以推知“然后再作考察”的说法是错误的。“考”是通假字,指拘捕拷问。巧用学过的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017年江苏卷第7题D项,“趋庭”语出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巧用题干中常识的信息进行推断。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设置、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

40、说法等,这类题目的错误项一般设置的比较明显。题干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常识,根据我们平时的积累,巧妙地分析,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如2017年全国卷第11题C项,“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他们不仅职位很高”显然是错误的,近侍是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是服侍、保卫帝王的没有职位的工作人员,此处说他们职位高显然不符合常理。对点规范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B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

41、可嘉尔/何按之有C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D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诸侯”是主语,“强横”是谓语,“诸侯强横”句子意思完整,其后要断开;此外“令宰”是指县令,作后面的主语,其前要断开,排除A项和B项。“我忝守藩维”句意完整,“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引起下一句,故“而”前要断开,排除D项。选C项。答案C2.(古代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42、确的一项是A衔枚指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D赙赠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出”是京官外任,也特指出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本题易错选C项,因为“布衣”是指平民百姓,所以有考生可能会误认为“布衣”只是贫贱之交而错选。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审琦历仕多朝,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

43、以重任。作战受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B王审琦擅长骑射,不喜饮酒。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C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D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酒量很好”错。从文中“素不能饮”“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可看出他酒量不好。答案B4把文中画

44、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译文:_(2)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案(1)后汉乾祐初年,王审琦隶属周太祖帐下,本性纯良谨慎,(周太祖)很亲近信任他。(2)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参考译文王审琦字仲宝,他的祖先是辽西人,后来把家迁到洛阳。后汉乾祐初年,王审琦隶属周太祖帐下,本性纯良谨慎,(周太祖)很亲近信任他。跟从太祖平定李守贞,因功暂任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

45、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不久兼任勤州刺史。皇帝亲自征伐淮南,舒州加固营垒攻不下来,下诏让郭令图兼任刺史,命王审琦率精锐的骑兵攻城,一晚上攻了下来,擒获舒州刺史,获得铠甲武器军需储备数十万。郭令图入城后,王审琦等人就去救援黄州,几天后,郭令图被舒人驱逐。王审琦挑选轻装的骑兵悄悄趁夜出发,两夜行军到达舒州城下,大败舒人,郭令图得以又回到治所。王审琦跟从皇帝征讨李筠,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被飞石击伤,皇帝亲自前来探视。建隆二年,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在地方做官八年,为政宽和简明。辖区内县令因犯罪而停了王审琦的录事吏的职,幕僚报告说县令不先征求府官意见,请求查办县令。王审琦说:“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

46、令不能够独自管理县里的事。现在天下太平,我驻守边防要地,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清除狡诈的官吏,确实是值得嘉奖的,为什么要查办他呢?”听到这些话的人都赞叹佩服。王审琦为人稳重温厚有谋略,尤其擅长骑射。镇守寿春时,每年收得租税,量入为出,从未有过额外索求。王审琦一向不能饮酒,曾经陪侍皇帝用宴,太祖酒酣仰天祷告道:“酒,是天赐好礼;审琦,是我的布衣之交。正与我共享富贵,为什么吝惜不让他饮酒呢?”祷告完毕,回头对王审琦说:“上天一定会赐给你酒量,试着喝,不要怕。”王审琦接受诏命,喝下十杯酒也不感到痛苦。从此陪宴常常斟满酒杯,等到回到家里就不能喝了,有时勉强喝了就会生病。开宝二年,跟从皇帝征讨太原,任御营四

47、面都巡检。三年,改为镇守许州,皇帝赐给他豪宅,留在京师。太祖曾经召王审琦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赐给他御马和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一同加任同平章事。七年,王审琦去世,享年五十岁。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赐中书令,追封为琅琊郡王,赐钱办丧事待遇加等。下葬那天,又为他取消朝会。题型突破13文言翻译题规避失分点,强化“四注意”对应学生用书第163页一、(2019昆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叶应骢,字肃卿,鄞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偕同官谏南巡,杖三十。嘉靖初,历郎中。伏阙争“大礼”,再下狱廷杖。

48、给事中潮阳陈洸素无赖。家居与知县宋元翰不相能,令其子柱讦元翰谪戍。元翰摭洸罪及帷薄事刊布之,名辨冤录。洸由是不齿于清议,尚书乔宇出之为湖广佥事。给事中赵汉、御史硃衣等交章劾洸,而御史张日韬、戴金、蓝田又特疏论之。田并劾席书,且封上元翰辨冤录。都御史王时中请罢洸听勘。洸奏:“群奸恨臣抗议大礼,将令抚按杀臣,请遣一锦衣往”。洸意,锦衣可利诱也。得旨遣应骢及令锦衣千户李经。应骢与焚香誓天,会御史熊兰、涂相等杂治,具上洸罪状至百七十二条。帝不得已,始命覆核。郎中黄绾力持应骢议。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璁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帝入其言,命免罪为民。应骢寻迁吉安知府,母丧归。六年,璁萼益用事。

49、而萼方掌刑部,廷臣马录等以劾郭勋下狱。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九卿及锦衣卫廷讯,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会是日黄雾四塞,狱弗竟。次日,又大风拔木。有诏修省,不用刑。乃当应骢按事不实律,为民,元翰、绾及田等贬斥有差,洸授冠带。逾数年,更令人奏应骢勘狱时,酷杀无辜二十六人,下巡按李美覆勘。美言死者皆有状,非故杀。刑部尚书许赞白应骢无罪。帝特谪应骢戍辽东。是狱也,始终八载。凡攻洸与治洸狱者无不得罪,逮捕至百数十人。十六年赦归。应骢敦行谊,好著书,数更患难气不挫。(节选自明史叶应骢传)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50、确的一项是A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聰/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B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C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D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句中“乘此故案可反也”是“谓”的宾语;“洸冤”是“讼”的宾语,不要断开。故选B。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朝廷主持

51、的考试殿试并及第者获得的称号。B给事中,为加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C锦衣,即明朝锦衣卫,从事侦察、逮捕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D知府,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从唐代开始作为正式的官名。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题中D项,“从唐代开始作为正式的官名”错误,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州县。故选D。答案D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应骢忠义刚正。他极力劝阻皇上南巡,又伏在朝门争辩“大礼”,被杖责三十,甚至被投下狱当廷杖击。B叶应骢直言敢谏。他和锦衣千户李经连同御史熊兰、涂相等人,陈述上奏陈

52、洸的罪状,皇帝采纳他们建议,将陈洸免罪贬为平民。C叶应骢蒙受冤狱。他因桂萼替陈洸申诉,最终被判按事不实律罪,被削为平民,宋元翰、黄绾和蓝田等人各有不同贬斥。D叶应骢秉公执法。他因此被陈洸怀恨在心,并让人诬告叶应骢曾经在勘察官司时残害无辜,巡按李美复核勘查上奏说叶应骢无罪。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D项,“巡按李美复核勘查才上奏说叶应骢无罪”错误,原文“刑部尚书许赞白应骢无罪”,是刑部尚书许赞说叶应骢无

53、罪。故选D。答案D4.(文言文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骢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译文:_(2)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译文:_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居间:调解;得:达成;洸议礼臣:判断句;为所:被动句;中:中伤。第(2)句,王章:朝廷的律法;必:一定;直:申辨冤情;惟:只。答案(1)席书、桂萼为双方调解不能达成,要求张璁与他们共同上奏,说陈洸是议礼大臣,被法官所中伤。(2)叶应骢回答说:“我所坚持的是朝廷的律法,如

54、果一定要为陈洸申辨冤情,只有听从诸位的命令。”参考译文叶应骢,字肃卿,鄞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和同官一起谏阻皇上南巡,被杖责三十。嘉靖初年,历任郎中。拜伏宫阙争辩“大礼”,再次被投进监狱并被当廷杖击。给事中潮阳陈洸向来无赖。在家居住与当地知县宋元翰不能和睦相处,他让他的儿子陈柱讦(斥责)攻宋元翰,结果宋元翰被贬谪戍守边关。宋元翰收集陈洸的罪状和私事刊印公布出来,名叫辨冤录。陈洸因此被清议(的人)所不齿,尚书乔宇将他调出任湖广佥事。给事中赵汉、御史硃衣等人纷纷上奏章弹劾陈洸,而御史张日韬、戴金、蓝田又特别上疏论陈洸之罪。蓝田一并弹劾了席书,并且将宋元翰的辨冤录封好呈

55、上。都御史王时中请求将陈洸停职审查。陈洸上奏说:“群奸臣恨我抗议大礼,将令抚按(巡抚和巡按)杀我,请皇上派遣一锦衣前往。”陈洸的想法是,锦衣可以用利诱惑。得旨派遣叶应骢和锦衣千户李经。叶应骢和李经烧香向天起誓,会同御史熊兰、涂相等人一起会审,详尽上奏陈洸的罪状达到一百七十二条。皇帝不得已,才下令复核勘查。郎中黄绾极力支持叶应骢的论议。席书、桂萼为双方调解不能达成,要求张璁与他们共同上奏,说陈洸是议礼大臣,被法官所中伤。皇帝听进他们的话,下令将陈洸免罪贬为平民。叶应骢不久迁吉安知府,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嘉靖六年(1527),张璁、桂萼掌管的权力更大。当时桂萼掌管刑部,朝廷大臣马录等人因弹劾郭勋

56、被下诏狱。陈洸认为乘这个机会将过去的案件翻过来,上书讦攻叶应骢等人。桂萼因而为陈洸讼诉冤屈,于是逮捕叶应骢,而命令按察使张祐等人返还本籍听候命令,言词牵连到四百人。九卿和锦衣卫当廷审讯,叶应骢回答说:“我所坚持的是朝廷的律法,如果一定要为陈洸申辨冤情,只有听从诸位的命令。”正巧这一天黄雾四塞,案件的审理不能完结。第二天,又有大风拔起树木。诏令修身反省,不用刑罚。于是判叶应骢按事不实律罪,被削为平民,宋元翰、黄绾和蓝田等人各有不同的贬斥,陈洸被授予官职。过了几年,再让人上奏叶应骢在勘察官司时,残酷杀害无辜二十六人,下发到巡按李美复核勘查。李美说死的人都有罪状,不是故意杀害。刑部尚书许赞说叶应骢无

57、罪。皇帝特贬谪叶应骢戍守辽东。这个官司,前后有八年。凡是攻击陈洸和治陈洸罪的人没有不获罪的,逮捕的人数达到一百几十人。嘉靖十六年(1537)叶应骢被赦后回到家乡。叶应骢重视行为道德,喜好著书,虽数次经历患难,但他的气节却没有被挫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58题。高兴,字功起,蔡州人。少慷慨,多大节,力挽二石弓。至元十年,挟八骑适黄州,谒宋制置陈奕。奕使隶麾下,奇兴相貌,以甥女妻之。从奕出降,世祖命将军以取郡县未下者,平福、建、漳三州,以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十六年,召入朝,侍燕大明殿,悉献江南所得珍宝。世祖曰:“卿何不少留以自奉?”对曰:“臣素贫贱,今幸富贵,皆陛下所赐,何敢隐俘获之物!”帝悦

58、曰:“直臣也。”因奏所部士卒功,乞官之,命自定其秩,颁赏有差。漳州盗数万据高安寨,二年不下。兴命挟束薪蔽身,进至山半,弃薪而退,如是六日,诱其矢石殆尽,朔日夜燃薪焚其栅,遂平之。廿八年,除江西行省左丞,门无私谒。州民李怀继尚任侠,武断乡曲。某日至府有所嘱,兴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诉焉,乃杖而徒之。卅年,世祖欲征爪哇,会爪哇黥使者,诏平章政事史弼帅师征之,兴副之。过七洲洋、历交趾界,造小舟浮海抵爪哇。初,爪哇与邻国葛郎构怨,爪哇王为葛郎王所杀。闻师至,遣使以其国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图迎降求救。进击葛郎兵,大破之。兴还至答哈城,弼既遣使护爪哇王继者返,具入贡礼。兴言爪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

59、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爪哇王继者果杀使以叛,合众而攻,兴等死战,却三百里得登舟。行六十又八日归国。诏治纵爪哇者,弼等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赐金五十。成宗践祚,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同知阿里挟怨告兴不法,召入对,尽得其诬状,阿里伏诛。武宗拜左丞相。卒,年六十九,谥武宣。(节选自元史高兴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兴言/爪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B兴言/爪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C兴言/爪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D兴言/爪哇虽降/倘

60、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注意看“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和“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两处如何断句。前一句,“倘中变”,“中变”,中途有变,“葛郎”是人名,“与葛郎合”指的是“爪哇”的做法,“孤军”则是高兴所在的一方,如果断句为“倘中变与葛郎”和“合则孤军悬绝”均不通,应断句为“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排除BC。后一句,“弼”,是人名,史弼,“兴”是人名,高兴。应该是不听兴的建议。后面“其失计”是“言”的宾语,“言”的主语是“兴”,应该断为“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故选D。答案D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