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2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_第1页
考研2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_第2页
考研2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_第3页
考研2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_第4页
考研2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口解一、名解1根管系统root csystem2: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根尖分叉及副根管等管间吻合(ercanastomoses):发自相邻根管间的交通支,可为12支,呈水平弧形或网状,多见于双根管形,根中三分之一多见。根管侧支(lateralc):发自于根管的细小分支,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贯穿牙本质和牙骨质通向牙周膜腔。根尖三分之一多见。根尖(apicalramification):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仍存在,多见于前磨牙和磨牙。根尖分叉(apicalfurcation):为根管在根尖分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此时根管不复存

2、在。副根管(acsory root c):为发自髓底至根分叉处的管道,多见于磨牙。2牙齿的楔状隙(embrasures)两牙接触区周围向四周展开的呈V字形的空隙3、唇鼻角(nasolabialangle):为鼻小柱与上唇的夹角,正常为90100度,上颌骨手术对鼻唇角的影响较明显。4、外形高点(height of the contour)3: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5、司匹曲线(speecurve)2: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磨牙近远中颊尖的一条凹向上的曲线。该曲线的切牙段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颊尖至第一磨牙远颊尖逐渐降低,第二第三磨牙颊尖又逐渐升高

3、。补偿曲线(compensatingcurve)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由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较平直,从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磨牙远颊尖逐渐向上弯曲。横牙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又叫Wilson曲线。在上下颌均是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的曲线。上颌是凸向下,下颌是凹向上。6、三角嵴(triangularridge)2:为从后牙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由牙尖的近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边缘嵴(marginal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和后牙牙合面边缘的长条形釉质隆起。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端斜向近远中的嵴。斜嵴(obliq

4、ueridge):牙合面两牙尖的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的牙合面重要解剖标志。横嵴(tranverseridge):是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是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切嵴(incisal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轴嵴(axial ridge):从牙尖顶端伸向颈部的纵形隆起颈嵴(cervical ridge):牙冠的唇颊面上沿颈缘部位微凸的釉质隆起7、咀嚼压力:又称牙合力(bite force),是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的力。咀嚼肌力:(masticatory muscleforce):参与咀嚼的肌肉所能发挥的最大

5、力量,力量的大小由参与咀嚼的肌的多少而决定。8、斜嵴(obliqueridge):牙合面两牙尖的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的牙合面重要解剖标志。9、咬合(occlu):下颌的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10、髓室pulp chamber2:为髓腔位于牙冠及牙根颈部的部分,其外形与牙冠外形相似。髓腔(pulp):位于牙体中部,除根尖孔外其余均被坚硬的牙本质,髓腔内充满牙髓,其外形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但显著缩小。11、髓角(pulphorn):为髓室伸向牙尖突出呈角形的部分,其形状位置与牙尖外形相似。髓角与牙合面的距离因而异。12、横嵴13、磨耗(attrition)2:指咀嚼

6、过程中,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摩擦造成的牙体硬组织缓慢渐进性消耗的生理现象。磨损(abra):是指牙齿表面与外物机械性摩擦而造成的牙体硬组织的损耗。14、内斜线(ernal oblique line):又称下颌舌骨线(mylohyoidline)。自下颏棘下方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对应的骨嵴,是下颌舌骨肌的起点。15、MPP (mandibularturalition)2:下颌位,当人直立或端坐时,两眼平视前方,不说话不咀嚼不吞咽,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重力,上下颌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状间隙,约24mm,此时下颌所处的位置为下颌位。息止颌间隙(freewayspace):当人直立或端

7、坐时,两眼平视前方,不说话不咀嚼不吞咽,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重力,上下颌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状间隙,约24mm,这一间隙叫息止颌间隙。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可以向后下再移动少许,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受到颞下颌韧带水平的限制,不能后退,此时下颌可做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这个位置成为下颌后退接触位,也是下颌生理性最后位。16、髁突的运动轴17、覆牙合(over b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上牙盖过下牙唇面的垂直距离。18、眶耳平面(Frfortplane):连接双侧眶下缘的最低点与

8、双侧外耳道上缘的一个假想平面,人端坐头保持直立时,该平面与地面平行。鼻翼耳屏线(Compersline):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he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交角约为15。19、Balkwillangle: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的连线与he平面所的交角,称为Balkwill 角,正常约26度。Bonwill三角:下颌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近中切角邻接点相连形成的等边三角形,边长为吋。Monson球面:以眉间点为中心,4英寸为半径做一球面,下颌牙列的he面与此球面相吻合,而且上颌牙列的补偿曲线也是这球面的一部分。20、Broca area21、发育沟(developme

9、ntal groove):牙生长发育时,两生长融合形成的浅沟。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发育沟以外其他任何沟,其形态不规则。裂(fire):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龋的好发部位。点隙(pit):三条或三条以上发育沟的汇合处,或某些发育沟的末端,此处釉质未完全连接,是龋的好发部位。窝(fossa):牙冠表面不规则凹陷,略似于四周环山的盆地。22、牙尖交错牙合(ercuspal occluICO):是上下颌牙牙尖交错时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的一种咬合关系。此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就是牙尖交错位(ICP)23、唇区lip region:上界为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

10、于颏区分开。24、髁状突condyloidpros:为颞下颌关节的组成部分,是下颌骨的生长中心,分内外两极,前后两斜面25、覆盖(over jet):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对刃牙合(edge to edgeb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牙合覆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反牙合(crossb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唇面,覆盖为负值。开牙合(openb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开牙合无覆牙合。锁牙合(locked b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后牙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反锁牙合(cross lockedb

11、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后牙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26、横嵴Transverse ridge 27、Curve of Wilson28、边缘嵴(marginal ridge)二、简答1、简述根管系统的组成根管系统是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根尖分叉及副根管等.根管:为位于牙根内的大部分髓腔。侧副管:为根管系统中除根管外的一切管道,包括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根尖分叉及副根管等.2、简述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3、简述乳牙的特点 24、简述牙尖交错牙合的解剖标志5、简述上颌骨的结构特点6、简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37、简述咀嚼运动的类型8、简述牙磨耗的

12、生理意义9、简述下颌后退接触位10、简述替牙期牙尖交错牙合的特点 211、简述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点12、简述尖牙的应用解剖13、简述上颌第一磨牙的髓腔形态14、简述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15、简述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解剖特点16、简述吞咽过程的分期17、简要描述下颌骨的薄弱部位18、简述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层次及内容19、简述动物由到高等发展的过程中牙的演化特点是什么?20、简述46岁乳牙牙合特征21、简述均衡而适度的牙齿磨耗的生理意义22、简述三种颌位及其相互关系23、简述颌面骨的支柱结构及其意义24、简述影响咀嚼效率的25、简述大张口时的颞下颌关节运动26、何为下颌运动的边缘运动?图示切牙点在

13、其矢状面上的投影27、以下颌第一磨牙为例简述牙体外形的生理意义28、简述颞下颌关节盘的形态结构29、简述后牙牙合运循环30、简述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应用解剖31、简述咀嚼对口腔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32、简述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的鉴别33、简述基本牙合位及其相互作用三、论述1、唇的境界和表面解剖标志2、试述面神经主干及分支参考标志3、论述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4、论述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5、试述上颌第一磨牙外形和髓腔的应用解剖及牙外形的生理意义6、试述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7、试述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解剖和争议8、绘制下颌第一磨牙颊侧近远中向剖面图,标示各部名称;并述其应用解剖及牙冠外形的生理

14、意义9、简述磨牙及其髓腔的应用解剖10、试述牙尖交错牙合时唇(颊)舌向咬合接触特征11、试述不同发育阶段的牙合特征12、试述下颌骨的薄弱部位13、试述舌下区的境界及表面解剖标志14、何谓咀嚼效率,试述其测定方法及影响口病一、名解1、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又称硬化性牙本质(scleroticdentin)当牙本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修复性牙本质还可以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其管周的胶原也发生变性,由于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在磨片上呈透明状。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

15、:又称为第三期牙本质(tertiarydentin)或反应性牙本质(reactiondentin)当釉质表面受到磨损、龋、酸蚀等而遭到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形,牙髓的未分化细胞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与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形成修复性牙本质。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当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很快的时候,成牙本质细胞被包埋在形成的基质中,这些细胞发生变性在该处遗留空隙,很像骨组织。死区(deadtract):当牙齿因龋、酸蚀、磨损等较重刺激,使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发生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此部分牙本质呈

16、黑色。2、结合上皮(junctionalapithelium)3: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上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表面。是无角化的鳞状上皮。3、皮肤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间形成间隙或疱。多见于天疱疮。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也称角化,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棘层增生(a

17、canthosis):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所致。上皮萎缩(apithelialatrophy):是指上皮棘层细胞数量减少,致使上皮层变薄。可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藓等病。海绵形成(spongiosis):为上皮细胞间由于水肿液,细胞间隙加宽,及细胞间桥拉长或断裂,常见于粘膜炎症。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esalcell):为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形变,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溶解破坏,细胞排列不齐,膜不清甚至消失。气球

18、样变(ballooningdegeneration):为上皮细胞内水肿,体积明显增大变圆,色浅,多见于性粘膜病。网状变形(reticulardegeneration):为上皮细胞由于严重的细胞内水肿,部分细胞破裂,残存的细胞壁相互连接呈网状,网眼内充满水肿液,严重时形成多房性水疱。见于的疾病。细胞凋亡(cellapoptosis):是一种受控制的主动细胞过程。表现为细胞皱缩,胞浆嗜酸深染,胞核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联系,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周围无炎症反应。疱(vesicle):为粘膜或皮肤内液体而形成。分为棘层内疱和基层下疱。糜烂(ero):为上皮浅层破坏,未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

19、滑而湿润,可有疼痛。溃疡(ulcer):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的凹陷。皲裂(rhagas):粘膜或皮肤发生的线状裂口。由某些疾病或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形成。假膜(pseudomembrane):也称为伪膜,为灰白或黄白色的膜。由炎症渗出的素形成网架,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症渗出的细胞在一起而形成,能擦掉或撕脱。斑(macule):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一般较局限,大小不等,不高起不变厚,硬度也不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性。丘疹(papule):是粘膜或皮肤上突出的小疹,大小15mm,较硬,色灰或发红,后不留痕迹。显微镜下表现为上皮增厚,浆液渗出,炎细胞浸润。癌前病变(pre

20、cacerousles):转变为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性增加,形态学上有改变的组织。白斑、红斑癌前状态(premalignantcondition):有较广泛的癌前状态,与发生显著增加有关。有粘膜下变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藓。4、(ercalatedduct):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管,若细胞多则较短。管(secretory duct):又叫纹管(striatedduct)与相延续,管径较粗,管壁细胞由单层立方上皮逐渐转变成柱状细胞,主要特征是细胞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5、固有牙槽骨(alveolar boneproper):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连,在牙槽嵴处与

21、外骨板相连。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牙周膜的和神经穿过小孔进入骨髓腔,所以又称筛状板(cribriformplate)。在X线片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塞线,又称为硬骨板(lamina dura)。束骨(bundone)由于有大量的外源性埋入,所以叫束骨。6、性上皮带(primarythelialband):在原始口腔中的未来牙槽突区,生成的外胚间充质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的特定点上增生,很快增厚上互连接,依照颌骨外形形成马蹄状上皮带。7、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在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楚地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

22、的透明带,称为它牙本质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含胶原较少。管间牙本质(ertubulardetin):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的牙本质,是牙发育期间成牙本质细胞最初由密集的I型胶原网,内有磷灰石晶体沉积。erglobular球间牙本质(dentin):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其中任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斯颗粒层(Tomes granularla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以看到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9、Gorlin综合征:又称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主要包括:(1)多发性皮肤基底细胞癌;(2)颌骨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3

23、)骨骼异样,如肋骨分叉;(4)额部或颞顶部突起或隆起,眶距过宽和轻度下颌前突,特征性面部表现;(5)钙磷代谢异常,表现为脑膜钙化和服用甲状旁腺激后缺乏磷酸盐尿的排出。10、Odontogeniccarcinoma(牙源性癌):是一组于颌骨的病损,可以由先存的成釉细胞瘤恶变而来,也可直接发生于牙源性上皮剩余,可以是其他牙源性肿瘤的恶性型,或是由牙源性囊肿衬里上皮的恶变而来。牙源性囊肿(odontogeniccyst):是指牙齿形成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一组囊肿,一般可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两大类。牙源性肿瘤(odontogenictumor):是由成牙组织即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间充质或牙源性上皮和间充

24、质共同发生的一组肿瘤。12、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elthelium):成釉器的周边是单层立方状上皮,称外釉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连。内釉上皮层(er):由单层上皮细胞,并整齐排列在成釉器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相邻,以半桥粒将细胞固定在板上。14、釉板(enamellamellae):是片状的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釉梭(spindle):是起始于釉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釉质形成时,此末端膨大的突起即留在釉质中釉丛(tufts):在

25、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称为釉牙本质界(EDJ):代表来自于上皮和外间充质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其外形呈连续的贝壳状,不是一条直线。横纹(crossstriations):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线,透光性低,形成与成釉细胞每天的周期性形成釉质有关。生长线(incrementallines):又名芮氏线,低倍镜下观察釉质横断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同心环状排列,类似树的年轮。是釉质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其宽度和间距因发育状况而不等。15、塞氏上皮剩余(Malassezthelialrest):即牙周上皮剩余,是断裂剩余的上皮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

26、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中,即Serre上皮剩余:残留的牙板上皮细胞团未能正常,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镜下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称为上皮珠(eruptionpearls):婴儿出生后,在牙龈上观察到的上皮剩余,为针头大小的白色突起,称为俗称,可自行脱落。缩余釉上皮(reduced enamelthelium):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Hertwigsthelial rootsheath):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

27、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这些增生的上皮呈双层,称为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极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残留,是成釉细胞在形成釉质后所的基板物质。18、牙周膜斜行组(oblique group of periodontalmembrane):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除牙颈部和根尖区外,都是斜分布的区域,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19、(foliatepapilla):位于舌侧缘的后部,在人类此,正常时此不明显,为炎症时往往肿大且伴疼痛。20、第二期牙本质(secon

28、darydentin)即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颌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在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是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了牙本质的主体。罩牙本质(mantledentin):最先形成的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主要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的夫,胶原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根部者为透明层(hyaline layer)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 23、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osteitis):是慢性

29、根尖周炎的一种,在X线片上根尖界不清。25、腮裂囊肿(branchial cleft灶性阻射性,与正常骨分cyst):又称为颈部淋巴上皮囊肿,常位于颈上部,近下颌角处,胸锁乳突肌上三分之一前缘,一般认为来自于鳃裂或咽囊的上皮剩余。粘液囊肿(mucocele):是外渗性囊肿和潴留囊肿的统称,是一类由于小涎腺导管破裂或阻塞所致的外渗或潴留而发生的软组织囊肿,常发生于下唇粘膜。二、简答1、简述牙胚的组织来源、组成及各部分形成的结构完整的牙胚由三部分组成:1成釉器: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2牙: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本质和牙髓3牙囊: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3简述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型可

30、分为:1实性或型成釉细胞瘤:为经典的骨内型,可沿送只顾的骨小梁间隙向周围浸润,其波及范围往往X线所示的肿瘤边缘。该型又可分为: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角化成釉细胞瘤。2骨外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发生于牙龈或牙槽黏膜而未骨的一类亚型。3促结缔组织增生型: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挤压牙源性肿瘤上皮成分。4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临床和X线表现为单囊性颌骨改变。其又可分为3种组织亚型:I型为单纯囊性型,II型为囊腔内瘤结节增值型,III型为囊壁内有肿瘤浸润岛,伴或不伴囊腔内瘤结节增殖。4、简述无釉柱釉质的形成无釉柱釉质(rodlessenamel):出现在在近釉质牙本

31、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和恒牙的表层。内层的无釉柱釉质是因为釉质开始形成时,釉质蛋白颗粒移动到细胞的远端,颗粒中的成分到新形成的罩牙本质表面,此时Tomes突尚未形成,磷灰石晶体无规律地分散在这一层机制中;外层则是成釉细胞活动停止以及Tomes突退缩所致。6、简述早期釉质龋的分层及改变平滑面龋分层:(病损呈三角形,底部朝表面,顶部朝向釉牙本质界)(1)透明层:位于病损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为轻度脱矿区,晶体间孔隙增加。(2)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中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是矿物盐再矿化区。(3)病损体部:是釉质龋损的最主要部位,将磨片浸渍

32、于树胶中时,此区较为透明,与暗层之间界限清晰,为脱矿最严重的区域。(4)表层:此层的组织结构与理化特性与正常釉质较为相似,脱矿程度明显较病损体部轻,是脱矿再矿化区。窝沟区分层:分层和平滑面龋相似,其病损形态也呈三角形,但底部朝着釉牙本质界,顶部向着窝沟壁。7简述牙本质的增龄性和反应性变化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随着牙齿表面的磨耗,髓腔内相应部位形成继发性牙本质,随的变化,髓腔逐渐变小,成牙本质细胞变得拥挤,有些可能,其小管发生硬化。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1)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dentin):当釉质表面受到磨损、龋、酸蚀等而遭到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牙本质细胞受到刺激并部分发生变形

33、,牙髓的未分化细胞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与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形成修复性牙本质。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当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很快的时候,成牙本质细胞被包埋在形成的基质中,这些细胞发生变性在该处遗留空隙,很像骨组织。(2)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dentin):当牙本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还可以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其管周的胶原也发生变性,由于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在磨片上呈透明状。(3)死区(deadtract):当牙齿因龋、酸蚀、磨损等较重刺激,使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发生变性、分解

34、,小管内充满空气,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此部分牙本质呈黑色。8简述口腔黏膜化病理变化的分期1最早期:出现细小的胶原,有明显水肿,有时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2早期:紧接上皮下方有一条胶原玻璃样变带,再下方胶原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3中期:胶原中度玻璃样变,轻度水肿,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4晚期:胶原全部玻璃样变,闭塞,上皮萎缩或增生。9、简述与釉柱排列相关的结构(1)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自釉牙本质界到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明显,称为可以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2)线: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

35、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4/5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称为这是由于规则性的釉柱排列方向改变而产生的折光现象,暗区代表釉柱横断区,亮区代表釉柱纵断区。(3)无釉柱釉质(rodlessenamel):在近釉质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和恒牙的表层,约20100m厚的釉质看不到釉柱结构,高分辨率电镜下可见晶体相互平行排列。10、简述牙本质的组织间质牙本质的大部分为矿化的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主要为I型胶原,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表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可分为:(1)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牙本质小管的壁,在镜下观察见到其围绕成牙本质

36、细胞突,呈环形的透明带。(2)管间牙本质(ertubulardetin):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的牙本质,是牙发育期间成牙本质细胞最初的,由I型胶原网,内有磷灰石晶体沉积。(3)球间牙本质(erglobulardentin):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4)生长线(incrementalline):与牙本质直角,是牙本质节律性、线性朝向根方沉积的标志。(5)斯颗粒层(Tomes granularla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以看到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6)前期牙本质:存在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的牙本质之间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12、口腔黏膜

37、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种类、形态特点及功能(1)黑色素细胞:位于口腔黏膜上皮的基底层,光镜下胞质透明,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无张力细丝及桥粒。胞质内含黑色素颗粒,可经过细胞突起排出,在进入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内。(2)细胞:主要见于上皮的棘层,也可见于基底层,有树枝状突起,胞质透明,核深染,可移入和移出上皮,内有颗粒,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3)细胞:位于基底层,常成群分布,无细胞突起,胞质内可见发达的基复合体和小而圆的电子致密性膜被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是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性细胞。13简述牙本质龋的病理分层1透明层:为牙本质龋的最最早出现的改变,由于牙本质小管管腔变窄,管腔中有矿物盐沉积,使管腔内折光率

38、与周围细胞间质相似,透射光下呈均质透明状。2脱矿层:位于透明层的表面,是在细菌侵入之前,酸的扩散所导致的脱矿改变,此层牙本质小管形态仍然比较完整,小管内基本上无细菌侵入,临床检查此层已软化。3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牙本质小管内有细菌侵入,管周牙本质破坏,相邻小管相互融合,呈串珠状。4坏死崩解层:位于龋损最表层,此区几乎无正常的牙本质结构保留,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14V-G标准的具体表现为成釉细胞瘤中,单囊型类型中的第I型,为单纯囊壁型,囊壁仅见上皮衬里,表现成釉细胞的典型形态特点,包括呈栅栏状排列的柱状基底细胞(核深染且远离基底膜)和排列松散的基底上细胞,即所谓的V-G标准。15、简述修

39、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机制和组织学特点(1)形成机制: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又称为第三期牙本质(tertiarydentin)或反应性牙本质(reactiondentin)当釉质表面受到磨损、龋、酸蚀等而遭到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形,牙髓的未分化细胞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与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其中,反应性牙本质是在病理性刺激下由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是由新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凋亡。(2)组织学特点:牙本质数目明显少于正常牙本质,同

40、时小管明显弯曲,仅沉积在受刺激牙本质小管相对应的髓腔侧。在其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包埋在很快形成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又称骨样牙本质。16简述天疱疮的病因及病理表现病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对自身上皮棘细胞间物质产生抗体,主要为抗上皮细胞间桥粒芯蛋白3的抗体,导致桥粒结构受到破坏,形成疱变。病理表现:1棘层松解,松解的棘细胞没有细胞间桥,肿胀呈圆形,和,常有胞浆晕环绕着核周围,称为天疱疮细胞。2上皮的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上方,在疱底可见不规则的向上凸起呈绒毛状,表面排列这单层的基底细胞。3固有层中见中等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

41、17简述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肉眼观:肿瘤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而无局部浸润,切面呈灰白色。镜下观:肿瘤由上皮和间充质两种成分组成1肿瘤性上皮:呈条索或团块状排列,周边层为立方或柱状细胞,中心部细胞类似网状层,但兴旺状细胞量很少,上皮囊性变亦少见,2间叶成分:由较幼稚的结缔组织组成,细胞丰富,呈圆形或多角形,颇似牙胚的牙细胞。3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的界面,有时可见狭窄的无细胞带,有时为呈玻璃样变的透明带,类似于牙发育过程中所见的牙源性上皮与间叶组织之间的诱导现象。18、简述釉质龋透明层的形成机制釉质龋透明层形成: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此层晶体脱矿,晶体间孔隙增加,孔隙容积为1%,制作

42、标本封片时,树胶分子进入孔隙内,其与晶体的折光系数相近,故在光镜下透明。牙本质龋透明层形成:为牙本质龋的最最早出现的改变,由于牙本质小管管腔变窄,管腔中有矿物盐沉积,使管腔内折光率与周围细胞间质相似,透射光下呈均质透明状。19简述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的病理变化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上皮钉突呈滴状;(4)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5)上皮层次紊乱;6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7)有丝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8细胞多形性;(9)细胞核浓染;(10)核浆比增加;(11)核仁增大;(12)细胞粘着力下降。20简述牙源样瘤的病理变化肉眼观: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呈

43、囊性或实性,实行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腔内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物质,腔内可含牙。镜下观:肿瘤上皮可呈不同形态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梭形或立方状上皮细胞组成,形成玫瑰花样结构,细胞之间及玫瑰花样结构中心可见嗜酸性物质沉积2腺管样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胞核远离腔面,腔隙内可见嗜酸性物质和细胞碎屑。3或筛状:见于肿瘤周边部或实性细胞巢之间,细胞呈圆形或梭形,核着色深。常是12条细胞条索形成筛状。4小结节: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组成,其内鳞状细胞核呈轻度多形性,细胞间见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沉积。21、简述舌背粘膜的组织学特点舌背粘膜属于特殊黏膜,其在功能上属于咀嚼粘膜,但有

44、一定延伸度,属于被覆黏膜的特点。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无粘膜下层,有许多舌肌分布于固有层,故舌背粘膜牢固地附着在设计上不易滑动。其特殊性表现在:1舌:舌背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为舌,每个都有一个由固有层形成的轴心,称为初级,初级的固有层继续向上皮,形成许多更小的突起,为次级。依据外型和位置的不同有丝状、菌状、轮廓和。2味蕾:是上皮分化成的特殊,为味觉感受器,基底部位于黏膜之上,表面由角质形成细胞覆盖,形成圆孔通于口腔。22简述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病理变化(又叫Pindb瘤)肉眼观: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呈实性。可见埋伏牙镜下观:由多形性细胞,细胞间桥明显,性间质常见退变。1上皮细胞:

45、排列多呈岛状或片状,瘤细胞边界清晰,胞浆微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核多形性明显,但核罕见。有时瘤细胞胞浆透明,呈灶性。2肿瘤组织内常见一种特征性圆形嗜酸性均质物质,分布于细胞之间,特殊染色证实为淀粉样物质,其内常发生钙化,钙化物呈同心圆沉积。3可有较多的组织学变异,包括无钙化型、透明细胞型、素型等。细胞型,色23、简述口腔扁平苔藓的病理变化1上皮:黏膜白色条纹处为不全角化层,发红部位则上皮无角化,结缔组织内可有扩张充血;2棘层:增生较多,也可有少数萎缩3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少数下端呈锯齿状4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可形成上皮下疱5固有层:密集淋巴细胞

46、浸润,一般不达粘膜下层,主要是T细胞6胶样小体:棘层、基底层或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均质嗜酸性,PAS染色阳性,直径约10微米左右。24、描述舌背的舌背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为舌,每个都有一个由固有层形成的轴心,称为初级,初级的固有层继续向上皮,形成许多更小的突起,为次级。可分为:1丝状: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舌尖最多,体积较小,上皮浅层常有角化和脱落现象。2菌状:数目较少,分散于丝状之间,位于舌尖和舌侧缘,色泽红,呈圆形头大颈细的突起状,有的上皮内可见少数味蕾。3轮廓:体积最大,数目最少,在界沟前方排成一列,呈矮柱状,表面上皮无角化,四周均有深沟环绕。4:位于舌侧缘后部,在人类为,

47、正常时不明显,炎症时往往肿大伴疼痛。25简述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相应的组织学特点口腔黏膜根据所在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三类:咀嚼粘膜、被覆粘膜和特殊黏膜1咀嚼粘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上皮有角化,粒层在正角化时较明显,棘层细胞间桥明显;固有层厚,多而长,与上皮嵴呈指状镶嵌,深部直接附着在骨膜上或借粘膜下层与骨膜相连,附着紧不能移动。胶原束粗大排列紧密。2被覆粘膜:口腔黏膜中除咀嚼粘膜和舌背粘膜以外的黏膜。表面平滑,粉红色,无角化;结缔组织较短粗,与上皮交界较平坦;固有层含胶原。弹力和网状。有较疏松的粘膜下层,有弹性,有一定活动度。3特殊黏膜:舌背粘膜属于特殊黏膜,其在功能上属于咀嚼粘膜,但有一定延伸度,

48、属于被覆黏膜的特点。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无粘膜下层,有许多舌肌纤维分布于固有层,故舌背粘膜牢固地附着在设计上不易滑动。其特殊性表现在有舌(黏膜表面的小突起)和味蕾(味觉感受器)26简述牙源性瘤的病理特点肉眼观:肿瘤边界不清,剖面为灰白色,半透明,质脆,富有粘液,常无包膜。镜下观:(1)瘤细胞呈梭形或星形,排列疏松,核卵圆形,偶见不典型核,大小形态不一,但核罕见。(2)瘤细胞间有大量淡蓝色粘液基质,粘液基质堆积时可导致肿瘤生长加快。(3)肿瘤内有时可见少量散在的牙源性上皮剩余。27简述多形性低度恶癌的病理学特点肉眼观:常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剖面为实性,呈黄褐色、分。镜下观:1肿瘤细胞:主要由肿

49、瘤性肌上皮细胞和导管上皮细胞,细胞较小,大小一致,呈圆形或梭形,胞浆微嗜酸,核为圆形或卵圆形,缺乏异型性、核象和坏死。2组织结构的多形性:为明显特征,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内可有不同结构,包括小、或囊状、筛状、条索状和小导管样。依肿瘤不同,多以某种组织类型为主。3局部区域可见大嗜酸性粒细胞。透明细胞、透明细胞、粘液细胞4浸润性生长:肿瘤可颌骨,如果浸润或神经,则围绕或神经呈旋涡状或靶环状排列。5肿瘤间质可见粘液样变性和玻璃样变性。6免疫组化,多数肿瘤细胞肌动蛋白、S-100蛋白、波形蛋白等成分阳性。三、论述1、试述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临床:多见于口颊部的皮肤与黏膜,多无全身性损害。1

50、发生于皮肤的外露部位,鼻梁两侧皮肤呈鲜红色斑,其上覆盖白色鳞屑,称之为蝴蝶斑。2面部其他部位或手背登出,为圆形红斑,揭去上面的鳞屑可见扩大的毛囊,鳞屑内面可见棘状突起的角质栓塞;3口腔部位多发生于唇颊粘膜,特征为红斑样病损,可有糜烂、,唇红部可出现结痂。病理:1上皮表面: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角化层可剥脱,有时见角质栓塞;2棘层:较薄,3上皮钉突:有时可见增生,伸长4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形成上皮下间隙或疱,基底膜不清晰5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T细胞6毛细:扩张,管腔不整,内可见玻璃样血栓,周围有类蛋白沉积7胶原发生类蛋白变性,水肿,断裂2试述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学表现及

51、鉴别病理学表现:肉眼观:1高分化者,常无包膜,剖面为灰白色或浅粉红色,有散在腔,腔内有淡黄色粘液;2高度恶性者:与癌相似,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组织之间界限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剖面灰白色、实性、囊腔少见,常见和坏死。镜下观:主要由粘液细胞(较大,为柱状或杯壮,胞浆呈状或网状)、表皮样细胞(多边形,核居中,可见细胞间桥,但角化少见)和中间细胞(较小,立方状,胞浆少,核圆形,大小一致)。1高分化型:以粘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中间细胞较少,异型性和核象不明显。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或或片状,常形成囊腔或腺腔,内衬粘液细胞,周围为表皮样和中间细胞,腔内有粉染的粘液。肿瘤间质较多,常见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和粘

52、液外渗引起的炎症反应。2低分化型:主要是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细胞低于10%。异型性和核象明显。缺乏囊腔和腺腔样结构,呈浸润生长,间质中“粘液湖”较少。3中分化型:结余上述两型之间,粘液细胞大于10%,中间细胞核表皮细胞也很明显,囊腔行,偶见异型性和核象。鉴别:高分化型与多形瘤相似,但、1、粘液表皮样癌常无包膜,多形性多数包膜完整、2、高分化型肿瘤细胞排列成囊状或片状,粘液细胞位于囊腔中;多形性中肿瘤细胞多排列呈腺管样结构,粘液样组织位于腺管之外、3、高分化型肿瘤间质较多,多形性肿瘤间质较少、4、免疫组化,高分化型粘液细胞对CEA呈阳性反应,多形性粘液软骨样结构主要表达间叶成分,肌动蛋白、

53、波形蛋白、S-100蛋白,GFAP阳性3、试述牙周炎的免疫病理、1、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1、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是宿主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口腔细菌及其产物,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促使其进入龈沟或牙周袋内,并在抗体和补体的协助下发挥其吞噬细菌的作用2、细胞因子:又细胞的细胞因子是一种信使因子,可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细胞,并用多种作用包括引起及维持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等。、2、宿主防御机制的双重性:1、唾液:具有消化、润滑、缓冲、抗菌及修复等功能;同时其中富含唾液蛋白,极易在牙面上形成唾液薄膜,为口腔细菌的粘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2、牙龈沟及龈沟液:

54、龈沟及沟内的多种活性成分,是口腔局部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龈沟及龈沟液的存在,又为口腔细菌的固着、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及营养等优良环境。3、结合上皮:封闭了牙体、牙周组织软硬组织交接通道,起保护下方结缔组织的机械性上皮屏障作用;其组织学特点为无角化、无粒层、无上皮钉突,通过半桥粒与牙体连接,起通透性比口腔其他部位的上皮高,因为又是口腔细菌及其毒性产物侵入牙周组织深部的一个薄弱环节。4、龈谷:可保护下方结缔组织;表面为薄层无角化上皮,是薄弱区,且部位在两邻牙间隙之间,极不易清洁,是菌斑牙石容易形成且不易清除的“区”5、宿主防御细胞:包括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

55、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可防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并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了大量的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在介导致炎、促炎过程中,了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对炎症过程的扩大与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试述颌骨上皮性囊肿的分类颌骨上皮性囊肿的分类:1发育性1牙源性;婴儿“龈囊肿”,含牙(滤泡)囊肿,萌出囊肿,发育性根侧囊肿,成人龈囊肿,腺牙源性囊肿2非牙源性:鼻腭管(切牙管)囊肿,鼻唇(鼻牙槽)囊肿2炎症性:根尖周囊肿,根尖侧囊肿,残余囊肿,牙旁(炎症性根侧、下颌性颊)囊肿面颈部软组织囊肿:皮样或表皮样囊肿;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畸胎样囊肿,粘液囊肿,舌下囊肿。6、试述活动期牙周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活动期牙

56、周炎是指已经出现牙周袋及牙槽骨吸收的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改变、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有一部分炎性细胞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5、胶原: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分已被炎症细胞取代,牙槽顶骨吸收明显、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牙周膜间隙增宽、

57、8、深牙周袋致根面的牙骨质,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地附着。7试述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病理学分型及改变可分成囊肿型(即牙源性钙化囊性瘤)和肿瘤型(即牙本质生影细胞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病理学改变:1衬里上皮:病变呈囊性,基底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胞核远离基底膜,浅层由排列疏松的星形细胞,与成釉器星网状层相似2影细胞:衬里上皮和囊壁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影细胞灶,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该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红染,核不染色,在胞核部位出现阴影。3近上皮基底层下方可见带状发育不良牙本质。有的病例中可见广泛牙齿应组织形成。牙本质生影细胞瘤病理学改变:在成结缔组织间质中,可见牙源性上皮巢和成釉细胞样上皮团

58、块,病变区可见影细胞和钙化灶,间质内有成片的发育不良牙本质形成。如上皮基底层细胞转化为影细胞,基底膜可,影细胞突入结缔组织内引起异物反应。8试述涎腺肿瘤的组织发生学涎腺肿瘤的组织发生有很多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种:1基底储备细胞理论:认为排泄管和的基底细胞都具有、增殖的能力,是所有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细胞2多能单储备细胞理论:认为排泄管的基底细胞是具有多钱能的储备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多种细胞,是所有唾液腺上皮和上皮性肿瘤的来源。3半多能双储备细胞理论:认为排泄管的基底细胞和细胞为半多能储备细胞或干细胞,前者分化为排泄管的柱状细胞及鳞状细胞,后者分化为腺泡细胞、细胞、纹管细胞与肌上皮细胞。4多细胞理论

59、:认为正常唾液腺的各类细胞均具有增值能力,在各类唾液腺肿瘤中其相应的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半多能双储备细胞和多细胞理论在组织学上,通常把唾液腺的腺泡、和纹管作为一个独立的,成为小管-腺泡复合体,在因子作用下,上述细胞的增殖可形成三大类肿瘤:(1)单纯由腺泡或导管腔面细胞增殖,形成腺瘤或;(2)导管腔面细胞核肌上皮细胞同时增殖,形成多形瘤和腺样囊性癌;(3)只有肌上皮细胞增殖,形成肌上皮瘤或肌上皮癌。9试述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主要临床表现:1常见于中年人,男女性无差别;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上颌以磨牙区多见2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多向唇颊侧发展,骨质受压变薄,有乒

60、乓球样感3覆盖黏膜光滑而无特殊改变,偶见对颌牙咬痕4肿瘤区可出现牙松动、移位或脱落,牙根可呈锯齿状吸收,较大时可致面部变形;5X线示:单房或多房性透射影,边界清楚,可见硬化带。6下颌升支及上颌磨牙区瘤可直接扩散至颅底病理分型及表现:(1)实性或型:肉眼:肿瘤大小不一,剖面通常在实性肿瘤的背景下可有多处囊性区域,囊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为白色或灰白色。光镜下:主要由两类细胞,一种为瘤巢周边的立方或柱状细胞,类似釉细胞;另一种位于瘤巢,类似网状层细胞,呈多角形,排列疏松。1滤泡型:孤立性上皮岛,为多角形细胞,连接疏松,周围柱状细胞,星网状区常发生囊性变。肿瘤间质为滤泡间疏松结缔组织2丛状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