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_第1页
中国文化通论_第2页
中国文化通论_第3页
中国文化通论_第4页
中国文化通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通论绪 论 我们的一生,要填各式各样的表格,其中有一栏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程度。 在评论一个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此人文化程度高或不高来衡量。 我们经常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 还有地域概念上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龙山文化、玛雅文化;还有国人现在津津乐道的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人们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化一词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属性,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说明文化的容量很大,足以

2、包罗万象。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通论一谓通达的议论,二谓贯通诸说的言论。北京四合院老北京四合院结构图 福建永定客家民居广东梅县客家围龙屋广东 梅州市 梅县广西北更乡壮族杆栏式民居云南一颗印铜车马一、“文化”界说古人对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由来已久,“文”或“文化”等词在古籍中早有出现。 (1)“文”本义是指纹理。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物相杂,故曰文。古

3、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 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都是指纹理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随着词义的衍化,其内涵趋于丰富,“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

4、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 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生长育、教化培育) “化”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

5、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 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但它们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 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如,culture,原意为耕种和栽培,引申有开拓、教化、培养、修炼之意)时,将中国固有的“文明

6、”“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 传统观念中,“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可见人们对文化的内涵理解认识是不同的, 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外延、内涵差异甚大。 我们教学上所讨论的“文化”其基本观点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大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自古至今,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外延、内涵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

7、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仅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视为文化,也称“小文化”。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称“大文化”。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分为四个层面:1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8、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3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它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而有些陋习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淘汰掉。(4)心态文化是由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

9、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如,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等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提供了农耕的良好条件,这就为农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具有农业经济特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10、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也可根据地域不同分为长白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闽台文化等等。2、文化具有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所有的中国人,不管他现在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生活,都会对家、对祖居地、对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大家都认同一个祖先,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种观念就是来自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这在中国的风俗中也得到了反映,如,中秋、除夕、元宵节吃月饼、饺子、汤圆等。3、文化具有时代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出其强烈的

11、时代性。4、文化具有继承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并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基因”。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进化程度怎样,总是或多或少地保持了自己民族固有的特征和文化遗产。它通过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出来。 四、“中国”的含义“中国”,古时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代毛亨传:“中国,京师也。”等等。中国就是天子所居的城,与四方诸侯对举。二是指华夏族地区。礼记中庸中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上古时华夏族建

12、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并不把“中国”作为国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独特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将“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简称“中国”。 “华夏”,古代汉族自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说文解字) 中华民族:“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荣”,旨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从历史的角度,是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13、、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朝代和政权的连贯历史的整体。 从民族的角度,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兴民族精神。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方法(教材P15-16):指导方法其一,辨别良莠,弘扬精华,除弃糟粕。其二,古今贯通,中西汇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具体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历史梳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按历史发展

14、的顺序来梳理;逻辑分析则是横向梳理,是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2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除了阅读书籍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开拓创新文化。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

15、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一) 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 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夏商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经过历代发展,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 清朝(公元16441911年),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

16、土地。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西周,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东周。西汉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扩土的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征战匈奴击败匈奴。三国加起来就是西汉的面积,在北方鲜卑崛起,对后来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汉族东晋政权全线南缩,北

17、方陷入分裂状态,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之势,后在淝水之战败于东晋,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南齐对峙时期,此间柔然逐渐占领了漠北建立了强大的游牧部国家,青藏高原吐谷浑部日益兴起。隋统一了中国,但西域各部没有重归天朝。唐时疆域共有3次显著变化,此图是前期图,其西部和北部疆域的开扩已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青藏高原吐蕃王朝崛起。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却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与辽形成南北对峙。南宋与金对峙,南宋退守江南经营半壁江山,金也无力南进,北方蒙古崛起。明继承了元在东北和青藏高原的版图。(二)地形、地貌 中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交错,形成了多样的、丰富的资源分布

18、状况。 多元的地形必然会形成多元性的文化。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影响: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古代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缺少交流,疏于了解。造就了“以我为尊”的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形成了以华夏为天下中心的观念,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蛮夷戎狄。(二)地理环

19、境对中国文化连续性的影响: 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规律自我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却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摄能力,最终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疆域广袤,腹里纵深。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辽阔的疆域面积,使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物质条件下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20、点。2地理障碍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程度上的各不相同。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一、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址。在距今4000至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也出土有石锄、石镰等农具及谷物,表明中华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已经逐渐告别狩猎和采集经济,步入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时代。 至商周,农耕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崛起于中国西部的周人,是个典型的农业部族。周代以降,历代王朝都把重农作为治国之道。以农立国的国策、农耕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也是传统文

21、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二、农耕与游牧的碰撞与融合 除农耕经济外,中国的北方草原自古生活着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人到鲜卑人及后期的突厥人、蒙古人,都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强悍民族。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的经济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全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末至清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地区有过3次冲击。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得到了交流、互补和融合。从而逐步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兼容并包、气象恢弘的中华民族文化。 世界上传统的经济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农耕经济,二是游牧经济,三是商业经济。 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农业文化的特征是:1、勤劳务实。但

22、有小农意识,偏重眼前实惠与功利。忽略长远利益。2、安土重迁。缺乏向空间扩展、向外争取的精神。3、重农抑商。扼杀了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海洋文化类型是从事工商业贸易活动,生活的流动性很强,冲破了血缘纽带关系,形成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古希腊最为典型。 农耕文化类型受封闭自然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和人们聚族而居生活方式的制约,血缘关系难以被冲破而被长期保存下来。宗法制正是这种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典型表现。 一、宗法制度的内涵及主

23、要内容 “宗”,本是“祖庙、祖、族”的意思。 所谓“宗法制”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规和制度。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即规定了要由嫡妻的长子继承王位。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进而杜绝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其弊端是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

24、不在考虑之列。 2封邦建国制 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这种制度也是周代创立的。分封制是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宗法制确立了王位的继承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诸侯又按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依此例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这就形成了王封诸侯、诸侯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的分封制。 同嫡长子继承制一样,分封制也是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实际上,分封制往往是造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3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 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是为了达

25、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自周代开始,经过秦汉,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下来。 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宗法制度的形态变化: 封建社会前期主要是强宗大族和门阀制度,后期则形成了以修宗谱、建祠堂、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二、宗法制度下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它的特点是:1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2一个家族统治一个朝代3统治

26、权之争决定着社会秩序的平衡与否4人情大于国法(二)封国制度不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其主要特点:1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2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家族制度的特点:1家族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石2社会动荡并不影响家族制度的发展3家族拥有各种特权4家族内部等级森严(四)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特征如下:1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大致相同2家与国的组织系统

27、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3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天下为家”或曰“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但它的负面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正是由此而形成的。 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 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它的消极影响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

28、的最大障碍。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狭隘的自己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这些都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总之,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家国同构”为纽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的思想、“忠臣孝子”的社会伦理和“君尊臣卑”的心态。 中国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一) 上古:文化的多元发生 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文化维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气象 秦汉:文化的一统时代魏晋南北朝:自由自觉的文化精神 隋唐:恢弘壮丽的文化气派 两宋

29、:雅致与俗求的文化风貌 辽夏金元:游牧与农耕文化的冲突融会 明清:沉幕与萌新上古: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一、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的自然”,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所以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二)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

30、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印加骨,又称为顶枕间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额中缝等。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二、

31、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

32、:1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2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至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3红山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同期,1971年发现于辽宁。4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至2600年,1959年发现于浙江。5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1928发现于山东。6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年至2600年,1923年发现于甘肃。7屈家岭文化:公元前2750年至2650年,1954年发现于湖北。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遗址 三、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体现出来。(一)原始宗教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

33、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自然崇拜: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也有以动植物和自然物形象为纹饰内容的。这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3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

34、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 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四、原始社会组织(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原始群婚 。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其次,血缘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开始产生婚姻禁例,即排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关系。 再次,族外婚。禁止族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的氏族实行族外群婚。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

35、人类逐步走向文明。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发展阶段,这二个发展阶段所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又分为:原始群:(约前170万-前10万年),早期的原始人群体,是人类的童年时期。族外婚导致氏族制度的形成和原始群的解体。家族:原始社会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部落:原始社会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等。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

36、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传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五帝的组成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发展异常缓慢,人类完全受着大自然的支配。第二,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是著名的禅让。传说尧在位七十余载,衰老之际,知子丹朱不肖,看中了贤孝有才的舜,经多方考

37、验,“令舜摄政天子之政”。舜到暮年,亦访当年故事,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折光。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 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於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 观其德於二女。舜饬下二女於妫汭,如妇礼。 史记五帝本纪夏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有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依据考古发掘和零碎的文献资料,夏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中华文化史上

38、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五、上古文化分布(一)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三大集团。我们依据考古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个文化集团: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区域,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炎帝、黄帝合战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

39、、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以上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文化维新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都城一再迁徙,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这时商人的文明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都殷的商人率先“有典有册”。殷商文化的神本色彩,我们可以从文献记载加以考证:礼记表记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40、。”范文澜说:“(商代奴隶社会)奴隶主则是握有莫大威权的人,他们威权的来源是天命,天命的表现是鬼神的启示”。“殷墟卜骨数以万计,事无大小,都要请问鬼神”。 “商朝特别崇拜鬼神,祭祀祖先的次数也极为频繁,所用牺牲甚多。卜辞所记,一次祭祀所用牲畜,多至三、四百头,此外,还要用人,如一次祭祀先王的考妣,就用了小臣卅,小妾卅”。在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也有类似的表述:“殷人眼中之宇宙实为一神秘不可思议之宇宙,俨若万事万物均为神祗。观其每事必卜,而每卜必仰之于龟甲兽骨,即可得其仿佛。”殷商文化的宗教气氛可见一斑 。以神为本的殷商文化,在其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表现:1、甲骨文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

41、当时尊神事鬼联系在一起的,甲骨文所记载的均与其祭祀,及对人事的预测有关。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这些文献虽然“诘屈聱牙”,散漫无序,但却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因为当时每事必卜,殷商的典籍都留有神本文化的踪迹。 2、殷人观念中的最高神是“上帝”或“帝”统率各种自然力,也主宰人间事务。为了听命于“上帝”,按鬼神的旨意办事,殷人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国家大事都要由巫师占卜决定,并常常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来表示对鬼神的敬意。 殷商时代,商王是政治首领,同时也是最大的祭司,被当作神灵受到尊崇。3、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述,殷商长期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的目的是

42、占星,是为了探测天意,但却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星占的重要内容是日月占,其中主要是日食和月食。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说的就是日月的运行乱了,向人们预示凶灾的消息。4、青铜器,青铜器纹饰可溯源于原始图腾和陶器图案,但它主要体现的是早期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以饕餮为主的青铜器,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具有保护的神力。当时青铜器不是艺术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奉的宗教礼器,是殷商时代神本文化的积淀物。 饕餮纹社会的动荡,人们可能对天对人事的干预产生怀疑,同时,知

43、识和经验的积累,理性的觉醒促使殷商神本文化向西周人本文化的转变。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是一个历史几乎与“商”同样悠久的部族,作为偏处西方的“小邦”,它曾经附属于商。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正是因为这种废旧立新的“革新”精神,使得当时各部落在周文王的统治下势力强盛,为之后周武王伐纣灭商提供了物质准备和精神支持。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利用商纣王的腐败,兴兵灭商。 周人对商人失败的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治理天下不能仅仅依靠严酷的“刑”,还要靠“德”,实行德治, 当年文王就是因为“明德慎罚”才为上天所信任,

44、也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这一时期,还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等重要思想。这就为道德的政治化、礼乐化和理论化打下了基础。西周德治的内容归结如下:第一,明德慎罚:以德服人,教化百姓使其知德懂礼;量刑适中,禁止烂用刑罚。第二,保民裕民:保护人民,使人民富足安康。第三,天道王制:统治行为要符合天道,要遵循事物内在的秩序和规律。第四,自我修养:周统治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并告诫其后代也要遵守道德规范。第五,任人唯德:在选人用人上,不仅要看其才能,更要看其品德是否高尚。周人文化维新可归结为:礼乐制度,宗法制度。范文澜说周文化是一种尊礼文化。王国维也说礼

45、是周人为政之精髓。 1、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的伦理文化观,更趋于系统化和理论化。他们还把抽象的伦理思想、观念和精神转化为具体的礼乐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地位更加突出,功能也更加强化。周代的礼制是其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周人之礼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周制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周礼的内容,一是“

46、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 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 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尽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里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2、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它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关系的基本精神渗透于民族意识之中。无论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封邦建国制,还是宗庙祭祀制,从本质上讲,都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重人而不是重神。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的文化气象 从周平

47、王迁都(公元前770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然而,就是在这充满血污和战乱的动荡时代,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一、轴心时代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之交这一时期,东西方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哲人。 西方的思想家、哲人们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数学

48、、天文学诸方面进行研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西方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通过诸子百家这样一个独步古今的文化学术思想大论辩,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从此基本确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格局。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 六家,西汉末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各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观点和学派特征,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有影响的四家。1、儒家学派(1)在社会伦理观方面,

49、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主张公正待人,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定:仁者“爱人”, “爱人”是“仁者”必备的美德。 孔子又有“泛爱众”之说,把上及贵族、下至庶民的一切人都纳入关爱的对象,这是人的价值被发现的标志。儒家的“泛爱众”由爱亲的“孝悌”,推及到爱所有的人,所以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说。(2)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及等级秩序的责任与义务。孔儒之学从各个方面规定了每个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要求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

50、、子子”的等级秩序,并主张从外在的行为规范,进入人的精神层面,使之成为道德自觉。儒家认为,人人尊礼,可以消除社会动乱,因此力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3)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原则 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至德” 。中庸亦即标准的掌握要适中。孔子“中庸”之内涵包括“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时中权变”等。(孔子在承认矛盾和对立因素存在的同时,提倡为人处事“过犹不及”,使事物的矛盾处于均衡和谐的状态。“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时中权变”要求我们切合实际,根据情况的变化,对事物的发展做全面的分析,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又要有灵活性,要适

51、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庸注重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有其原则与标准,这个标准,在儒家看来就是万事万物固有的规律,以及基于这个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4)以“知、行、学、思”为其认识论 在认识论方面,儒家主张学而知之。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认为自己的知识都是勤勉学习获得的。他认为学习不仅要勤勉,而且应该“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学习还必须与思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又要与习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多闻、多见、勤学、好思、学用结合,这是儒家倡导的求学之道,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起

52、着积极的作用。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有不少积极的内容值得我们阐释和发扬。首先是人本思想。孔子宣扬“泛爱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肯定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其次是入世精神。忧国忧民,自强不息,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次是重视道德价值。崇德贵民,孝悌和亲,文质彬彬,其道德取向中的合理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价值。 (1)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道德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司马迁花了18年的心血,完成了50多万字的史记创作。但其中给老子写评传只有450多个字,因为关于老子的材料很少。司马迁开头写了27个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

53、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由于记载老子的史料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出生,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消失,紫气东来。) 老子有很多富有智慧的话语:关于事业,老子教诲: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63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大器晚成”。(第41章) “功成(遂)身退”,(第9章)。 如果受到挫折遭遇灾难,老子会教你辩证地看待一切,把握机会进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58章)如果你发了财,就又常有一句提

54、醒的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9章)如果你发不了财,老子也有智慧的话开导你:“知足者富。”(第33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 后来我们就又有了“知足长乐”的理念。 再比如,“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源出于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 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这其中就有老子说过的道理:“柔弱胜刚强!”(第36章)这是一个杰出的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这源自于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第28章) 还有“上善若水”(第8章)、“宠辱若惊

55、”(第13章)、“和光同尘”(第4章)、“出生入死”(第50章)、“长生久视”(第59章)、“大巧若拙”(第45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等等。 (2)道家思想 先秦诸子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称为“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道家的主要著作是老子和庄子,二书都以“道”为核心内容。“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家所说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老子第42章中有一段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在冥冥之中用一种人们无法感知的力量化生万物,以一种人们无法左右的

56、“规律”运行。道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独立存在。 老子所说的“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木一草、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东郭子曾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甚至“在屎溺”。“道在屎溺”成为一个典故。老子朴素的辩证法 老子第2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里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前后,都是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又指出,矛盾的双方常常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此即“物极必反”的法则。“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哲理的命题。 于是便有了前边“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

57、遗其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深刻的论述。老子的消极思想 对于人类文明进步,老子站在否定的立场上对文明提出了挑战。他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抨击了文明的异化现象。他认为,由于文明日开,民智发展,催生出盗贼、战争、欺诈、勾心斗角、追名逐利等罪恶。因此,老子拒斥人类的文明进步,主张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希望统治者无欲无为,百姓无欲无争。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相对主义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

58、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一切都是相对的标准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腰痛病,难道泥鳅也这样吗?人爬到高树上会感到害怕,难道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究竟是谁选择的住处恰当呢? 因此,当有人问:西施是美女吗?答: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西施是世人所认为最美的,但是,鱼认为不美,见了就潜入水底;鸟认为不美,见了就飞向高空;麋鹿也认为不美,见了就急速飞跑。那么,人、鱼、鸟、麋鹿四者,究竟以谁的尺度作为衡量美与不美的标准呢? 人喜欢吃肉,羊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乌鸦喜欢吃老鼠。那么,人与动物究竟谁的认识正确呢?庄了的结论是:各个

59、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确定的客观标准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是相对的。庄子追求绝对的人生自由,在逍遥游中他通过一系列寓言和比喻,来说明真正的超越境界就是绝对自由,也就是“无待”,即不受时空束缚,对外物无所依赖。具体说来,人只有在精神上真正进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状态,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 3、墨家学派的思想内容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对奢侈,重视功利,提倡节俭。与孔子一样,墨子也广收门徒,有学生300人,在战

60、国时代,墨学与儒学同为当时的显学。 墨家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其他的主张都是由兼爱派生的。墨子兼爱中指出:“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强调的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交互的爱。首先,这种爱不分差等,不分亲疏,不分先后。其次,爱是互动的,你爱他人,他人也会爱你。再次,既要互爱,也要互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是讲功利的,他肯定个人的正当利益,同时又把利他人、利天下作为善恶标准。仁爱与兼爱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真情和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爱有等差。 墨家的兼爱是建立在义利基础之上的博爱,不分亲疏的无差别的爱。 从兼爱出发,针对当时诸侯兼并、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现实,墨子又提出“非攻”的主张。他不仅在理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