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_第1页
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_第2页
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_第3页
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_第4页
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水稻立枯病、稻瘟病、稻胡麻斑病、赤枯病一、水稻立枯病的识别与防治类型:芽腐、针腐、黄枯、青枯症状(青枯):最初,秧苗不吐水,萎蔫,小片成簇青枯,以后成簇成片青枯死亡。病苗略呈灰青色,叶片卷成松针状,该病发展快,2-3天发展到整个大棚,为害性很大。病因:土壤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引起该病有7种病原菌(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燕麦镰刀菌、稻胡麻斑病菌、立枯丝核菌、腐霉属的Pythium sp)而且多数是弱寄生菌,因此当只有秧苗生育不良,抗病力减弱时,才能侵染发病。所以说,该病是各种不良条件(施肥、通风、水分、低温阴雨)使秧苗生长不健壮,使较弱的致病菌乘虚而入,

2、使秧苗生理程序紊乱,水分代谢失调,最终凋萎死亡。防治方法:1.预防:严格按照育秧操作规程进行。播种时间:4月中旬选土:无盐碱中性河淤土、旱田土(3年未施除草剂)底床:用敌克松辛硫磷硫酸处理调酸:PH4-5拌药:每100苗床施55%敌克松200250克,枯必清120克150克、水稻生根菌肥150克-200克。敌克松的优点:抑制土壤中的硝酸菌;抑制立枯病菌的繁殖;刺激根系发育,再生新根。苗床管理:浇水:每天早晨浇透水,忌下午或晚上浇水通风:只要是晴天,早晨浇水后直接开棚通风(阴雨天例外)。一叶一心:浇土净(1毫升/)瑞苗清(1-2毫升/)+苗床初乳。炼苗:插秧前4-5天全天大通风炼苗。出棚前:喷施

3、高猛(乐果)+生根剂+送嫁肥2.防治发现立枯病立即喷施土净(毫升/)或瑞苗清(2毫升/ )+生根剂+硫酸500倍,因盐碱重而引起的立枯病,要配合浇施禾康盐碱清除剂(10毫升/)二.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症状:因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叶瘟:1.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两端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2.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3.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

4、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4. 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只在叶脉间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在不同品种间,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间其抗性有差异。防治方法:1.选育抗病品种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钾,适当施用硅肥(增加稻株表皮细泡的硅质化程度,提高阻碍病菌穿透、侵入能力;

5、增加抗倒伏能力)3.处理病谷、病草4.药剂防治:在叶瘟发病初期及早施用加收热必、富士一号、稻洁等叶面喷雾2-3次,把病情控制在发病中心,避免扩散。三.稻胡麻斑病的识别与防治症状: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同稻瘟病四.水稻赤枯病的识别与防治症状:又称铁锈病,俗称熬苗、坐裸。有下面三种类型:(1)缺钾型赤枯 在分蘖前始现,分蘖末发病明显,病株矮

6、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叶片狭长而软弱披垂,下部叶自叶尖沿叶缘向基部扩展变为黄褐色 ,并产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自叶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仅有少数新叶为绿色,以后每长出一片新叶,就增加一片老叶的病变似火烧状。根系黄褐色,根短而少。(2)缺磷型赤枯 多发生于插秧后3-4周,分蘖很少,或返青后出现僵苗现象,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叶片细瘦且直立不疲,有时叶片沿中脉稍呈卷曲折合状;稻株间不散开,稻丛成簇状,矮小细弱,根系短而细,新根少。若有硫化氢中毒的并发症,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3)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

7、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气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缺磷型赤枯病缺磷型赤枯病枯中毒型赤枯病缺钾型赤枯病病因: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2O/N)降到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盐碱地、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中毒型赤枯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

8、,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防治方法(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2)宜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钙肥等。缺磷土壤,应早施、分蘖初期喷施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忌追肥单施氮肥,否则加重发病。(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沟。绿肥做基肥,不宜过量,耕翻不能过迟。施用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均匀施用。(4)早稻要浅灌勤灌,及时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5)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轻度搁田,促进浮泥沉实,以利新根早发。(4)缺锌丛生症症状:先在下部叶片中脉区出现褪绿黄白斑,上生红褐色斑点和不规则斑块,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条斑,自叶尖向下变红褐色干枯,并自下叶向上叶依次出现。病株出叶速度缓慢,新叶短而窄小,叶色较淡,特别是基部中脉附近褪成黄白色。重病植株叶枕距缩短或错位,明显矮化丛生,很少分蘖,田间常表现参差不齐。根系老朽,呈褐色。 病因:稻田缺锌(1 .5毫克/公斤)。一般盐碱地,PH值较高,有效锌与碳酸盐或氢氧根易结合生成碳酸锌或氢氧化锌沉淀而变为无效,故往往缺锌,还原作用强的稻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